《《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是一本由凤凰联动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72页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读后感(一):面对长辈,秉承陪伴与尊敬
最近这段时间,原生家庭的概念特别的火,在知乎里控诉原生家庭父母对自己迫害,通常可以得到很高的赞,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变成了从小被虐待的孩子,这么多人把自己的性格和成长归结为家庭的因素,那些没有话语权的长辈们可真是憋屈。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读后感(二):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关注菽麦|一起阅读】
记得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坐在阳台边上写作业,写完了就爬在窗台勾着头往外看,阳台外没多远就是一个大转弯,每天妈妈都要骑着车从哪经过,所以每次一看到妈妈转弯了,心里都要激动半天,每天都在这样的期待中开始我们的夜晚生活。
而现在每天回家,最期待的就是看到宝宝的笑脸,而他似乎也在期待着妈妈,看到妈妈就开心的手舞足蹈。突然感觉到生命的强大,这就是一个轮回,给人类带来繁衍和成长。小时候妈妈陪伴我们,现在我们陪伴着下一代,同时,也不能忘记了陪伴上一代 - 我们那慢慢老去的爸爸妈妈。
当我们长大之后,能够陪伴爸妈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即便回家一趟也是行色匆匆,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却让亲人离的更远,四世同堂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甚至离得越来越远了。
所以当读到这本《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的时候,心里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往日里和亲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慢慢涌上心头。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读后感(三):给长辈朗读,让陪伴更长
曾经有个想法,给父母读一读书,比如养生类的,比如保健性质的,但是因为长年两地相隔,这一心愿一直没能达成,即便是逢年过节回家,也是诸事烦杂,想法不得行。手上这本《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让我又找到了朗读的契机。比如,我可以按书中的篇目自行朗读,然后录下来,再放给父母听,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给长辈朗读的形式。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 是凤凰联动出版社隆重推出的“朗读者系列”,此系列一共四本,《人生慢:给自己朗读》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和你一起变老:给爱人朗读》。分别针对不同的人群,收录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经典名篇。这样的文章汇集,很实用,也非常棒。
“前半生,你陪我长大;后半生,我陪你变老。”心愿难了,唯有借朗读一偿一二。
《时间都去哪儿了》一辑中有许多文章其实在作家的选本里看过,比如梁晓声《恰同学少年》,刘心武《人生有信》,阎连科《我的父亲》等等,有父辈的深沉,也有父辈那时的青春年华。编者并不限于现当代作家,还选取了一些远行游子对母亲的思念的诗,像王冕的《墨萱图》“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用字简单但情意深长,无法在母亲前尽孝,满怀的愧疚,就和我此刻的心情一样。诗中的萱草,又称忘忧草,是母亲的象征。诗中的“北堂”一般是指母亲的住处,后来成为对母亲的尊称。清蒋士铨的《岁末到家》“謇有针线密,家认墨痕新”“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同样情深意切,让人心有同感。身在外地,如何宽慰长辈?早年时就有人告之说,尽量报喜不报忧,不要让老人家们担心。相见时短,恨别离长,珍惜不多的团聚时光,尽可能的带来轻松与欢笑,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60多名中外作家的佳作,以传递对长辈的情义,用心的编者在每篇后,还精要点拨如何把握朗读节奏,比如朗读歌德《致我的母亲》时,“语速要慢,情感要饱满,表达出对母亲的无比敬意。”
慢慢读,慢慢感悟父辈为家庭的付出与辛劳,感恩父辈给予的关爱包容与指导,感恩与时光同在的难忘岁月。我们给长辈最好的礼物,不过是常回家看看,不过是一个陪伴,假如不能亲至,不妨给长辈朗读,让陪伴更长。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读后感(四):《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
世界延续数千年的传承方式早已与以往不同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开始不无难过地发现,父母们除了生理上的自然衰老,许多事情也开始不适合直白地向他们征求意见了--比如选择了一份他们甚至没听过名字的新型工作--因为害怕他们不了解这些事物本身之余,倒还要因为自己的不了解多担着一份心。当一个人想要独自面对成长,能精进自我能力、为自己心中的迷茫寻求答案的阅读行为,已经开始渐渐成为青年们空闲时间的自发选择。而这时,常常有人忘记--是时候偶尔停下自己急匆匆的脚步,为父母推荐一些读物,也借此让父母重新捡拾起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荒疏了的阅读这一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之余,再次找到和子女、他人谈话的共同兴趣点,得以找到他们眷念难舍的人和人之前最淳朴的那些情感纽带。
本书选取的朗读篇章共分为四个辑汇,并不侧重于哪一时期、哪种风格、哪个人的作品,但是,每一篇却都深情满满,只是看着文字,仿佛便能亲耳听到--这一段讲的是他们多年再未见过的同学朋友,他们天各一方的至爱亲朋;那一段讲述那些比历史知识点鲜活无数倍的家族记忆,他们至今难以丢掉的“老物件儿”背后的忆念万重;东一段儿说的是他们儿时消耗精力常去闯山戏水,他们也曾不知天高地厚地听蝉捉虫;西一段儿说道的是他们也曾四海为家胼手胝足,如今说起来最大的挑战是开始渐渐与子女相互理解和尊重······也许向父母谈起这本书的时候,你一边说着一边翻开做着记号的那几页,顾不上故意拿出儿时他们教你那一板一眼的“朗读腔”,只来得及用最平淡快速、只够听得清字的个数的速度读着,只为了让他们相信这本书写的就是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是十分值得一读的,你读的时候还有些东西没弄懂,想要问问他们,眼前却仍旧不知不觉地模糊了,哽咽半晌,终是哭了,他们反而惊讶了,倒半戏谑地调侃你:“那时候不都那样么?就是委屈,不也过来了。再说,比起我们小时候,你小时候可也没委屈了你,你哭个什么劲儿呢!”而正是因为觉得那段没经历过的时空里,你们太苦,我才会哭了呢!说好是要听我读书,怎么现在,倒又反客为主,教训起人来了呢!······
那么,暂时就请让我先为您读一段您熟悉又陌生的文字吧,即使中途酣然入梦,也愿您带着一份放松、一缕思忆,回到最初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与那些思念至深的人再次重逢。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读后感(五):朗读即陪伴
这套凤凰联动推出的“朗读者系列”中,《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是我读的丛书第三本。我并不太清楚这套书当初出版的初衷,不过,2017年年初《朗读者》火了之后,节目组在很多城市设立了朗读亭。经常可以从节目的花絮中看到人们读一篇文章泪流满面。
我一直无法明晰朗读和默读的区别,在我看来,后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阅读的常态,也是对空间内他人的尊重。然而,《朗读者》火了之后,会经常在节目之外思索,也许真是时代的发展漠视了“朗读”的作用。朗读,除了学习、体会、阅读之外,更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多人的阅读方式。一篇文章,默读时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情感波澜,而朗读时,却往往掩饰不住自己情感的流露,更多时候,朗读不是为了和作者交流,而是和倾听者的交流。
在这本书里,是我对“朗读”体会最深的。读给爱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略显矫情‘;读给孩子,也可能孩子太小根本无法形成共鸣;只有读给长辈的这一本。我相信,如果真的在长辈面前捧读者里面的文章,他们一定是一群最好的倾听者。他们会正襟危坐,会随着你的情感起伏共同进退。想来,他们对我们的要求真的不高,只要有那么些许时间是完全属于陪伴他们的,他们就会珍惜,就会认真,甚至会,感动到落泪。
然而啊,他们的现在也是我们的明天。
一篇又一篇的名家之作,怀念父亲、母亲、祖父、祖母,慷慨岁月,抒发情感。时光在变,人类共同的情感却从来没有变过。或许,这就是这一辑给我的最大感受吧。
读过美国心理学教授拉姆•达斯的《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其实,也是这一辑名家之作给我们的启示。多陪伴长辈,为他们读一读诗也是好的。高晓松说他的母亲对他说,苟且的生活之外还有远方,如果远方去不了,就读诗吧。任何时候,只要打开诗集,就到了远方。深以为意。也许长辈不能理解诗里的的远方,但是他们却一定能感受朗读者的情感。
读着读着,我们也老了。在文字中,人是不会老的。除了读给长辈,其实而是读给自己。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安然面对远方、衰老。
当然,从选择的名家之作给个人带来的阅读体验来说,我更喜欢《给爱人》《给孩子》两本,但是,这一套的名家之作,是拿起就读,随时可以放下的,通读、选读、朗读、默读,都是不会后悔的选择。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读后感(六):一辈子的守护
那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了》感动了无数人,平实且动人的歌词配上王铮亮真挚的演绎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 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 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读后感(七):后半生,我陪你变老
文|轻禅
亲情,这个世界上永远不能隔断的感情。自从出生之时,它便伴随着我们,可当我们渐渐长大,我们的父母却渐渐老去。有时候,不忍心看他们头上的白发,心里酸酸的。没人知道我们能陪他们多久,内心的希望就是能够很长很长。
这正是《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一书的主题。每天给长辈阅读一段文,这是为爱发声,哪怕一天一刻钟,也能够说出我们心中的爱。此书收录了60多名中外作家的佳作,以传递对长辈的情义,全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时间都去哪儿了;铿锵岁月,是你的勋章;你是我今生温暖的一首歌;从容,最美不过夕阳红。书中所选取的内容主要为名家散文、诗歌,可读性很强,每一篇目都关于亲情,从名家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细腻的亲情,虽然并非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场景又何尝不相似?
故事不同,亲情一样。看萧红《呼兰河传》节选,我看到她和祖父之间的情感,哪怕是祖孙二人一起铲地、一起浇园这样的小事,在萧红笔下也显得那样亲切。世间的感情皆相似,我不由的相似我的祖父,他在生命倒计时那会儿,还会不顾身体的病痛,去给我拔薄荷,只因为薄荷能够去火。当时我很心酸,我并没有将薄荷接下,其实我是不知道如何接下,虽然只是几株薄荷草,可在我心中却是沉甸甸的。如今,祖父不在,每每想起,很是怀念,我不哭,并非不难过,而是我知道,人终究要离去,如果在看着他每日疼痛难忍与他安然离开之间选择,我自然会选择他安静的离开。
这并非不爱,而是我不忍看到他痛苦。
看潘洗尘《妈妈的目光》,心中又是一阵酸楚。亲人对我们的爱,有时候细小到一个目光,就足以说明一切。每个人都有年轻和年老时,目光也不尽相同,但是目光里的含义却又极其相似,那就是充满了无尽的爱意。这份爱,不管是期盼,还是等待,还是想念,那都是永远不能够舍得断的亲情。
谁人都有母亲,谁人都看到过母亲的目光,我们在她们的目光中成长,一天天长大。等我们长大,她们渐渐老去。如今,只希望能牵着母亲的手,一天天陪他们老去,至于时间,那就是希望很长很长。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一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容,看他人的故事,总想起自己的亲人,这或许就是亲情的相似性。这些文字,饱含深情,记载了不一样的亲情,又是相似的亲情。
伴随着《朗读者》节目的大火,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生命中一些弥足珍贵的时刻,亲情,自然是一种沉甸甸的情感。若是能有更多人,每天愿意为父母朗读一小段,说出心中的爱,或许这个世界也会多一些美好。每个人都会老去,趁着还有机会,千万不要让自己后悔。
前半生,你陪我长大;后半生,我陪你变老。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读后感(八):朗读亲情,感受文字洗礼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朗读者系列共四本,给爱人朗读,给长辈朗读,给孩子朗读,给自己朗读。
这四个分类很好地阐释了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关系,爱人,长辈,孩子,自己,都需要珍惜与关爱。这四个方面也恰恰是我们亲情写作中的四个点,都需用情,都需要用心。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长辈的孝是最重要的文化,故此才会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虽然而今我们经过数年的西方文化洗礼,意识到这些关系中的排序要略略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最前面,因为只有真正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爱他人。其次在家庭关系中,也是夫妻关系要胜于与长辈的关系。但是这一点与我们古人提倡的孝并不是矛盾的关系,顺序虽然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缺失。
但我们的文化虽然提倡与长辈的孝,但事实上,我们中国人却是最不会与家人表达爱意的。比如父母子女间就很少有直接了当地“我爱你”,而宁可用各种实际行动来曲折地表达。我始终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文化要多多改进,所谓言为心声,语言表达明确,对方才能清晰地接收,这没什么不好。
故此当我阅读这个系列中的《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时,仍然能够在诸多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古文化的影子,民你看那些民国时期尤其是近现代一些作家们对于父母的回顾,往往都是十分含蓄而克制的,通过回忆一些小事,却并不十分直接地道出那句简单地话语。大多数都是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般,远远地,默默地在心底里洒下几分凄楚,却没有勇气对面说些什么。但是是当我们读到杨澜的〈幸福要回答〉时,就已经能够感受到一丝轻松与欢快的意味了,她的文字已经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一种接受过新文化女性的对于亲情的重新理解。
老舍、林徽因笔下的长辈,有如一种符号,令人读罢久久不忘。萧红笔下的祖父,又是令人觉得多么可亲。
这本书中不只是一些亲情诗与文,更有一些经典的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或者优美的散文,我想编辑的目的应该是,即使是岁月沧桑,也依然对美好的文字有无限向往,当我们亲自为长辈朗读这一篇篇文字时,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洗礼。
只是在读到其中徐志摩的《婴儿》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为人。这个民国第一大才子在文中用那么善解人意的文字阐释了女性在生产中的痛与美,为什么却对自己的妻子张幼仪那般冷酷无情,在她有了孩子之后只是冷冰冰地说:赶快打掉。张生下孩子后,他从来没问过她要如何养育这个孩子。我读了他的这篇文字,只感到他的无情他的虚伪,做为一个中年妇女来说,我从生活这个角度一点也不喜欢徐志摩。纵使他不爱这个女人,也做得过于冷酷了。
前半生,你陪我长大;后半生,我陪你变老。有些人怕老,其实只要想一想,能够变老的人是多么幸福,因为有机会变老,因为岁月足够悠长,这难道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吗?而能够一直陪伴着我们的父母,又将是多么幸福与幸运的事情啊。曾看过一个网上小文,一个父亲在失去老母亲时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爸爸没有妈妈了。
趁树未静风未止时,多陪伴一下自己的父母吧。让朗读流动在我们的亲情之间。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读后感(九):来生缘之《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
lue编辑
人生在世,最大的快乐无非是和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但是很多人往往注意到了爱自己的人,忽略了爱自己的人的感受。父母长辈无疑是在整个与我们相处的过程里最无私的爱着我们的人。当我们逐渐成熟,逐渐长大的时候,我们的长辈也一天天慢慢变老了。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人的想法都是为了所谓的事业为了所谓的家庭和孩子在外奔波,打拼,而自己的父母只能孤零零的在家呆着,即使难得的回家团圆,往往也有因为父母的不断念叨而觉得厌烦,等自己的父母长辈们离开我们的时候,才惊觉应该好好地照顾他们,和他们多一些陪伴。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就是这个人间遗憾。
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凤凰联动编著的朗读者系列丛书中的《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一书中选取的76篇名家经典文章中对于亲情的描写可以说值得我们仔细去品读,去朗读。本书的编者对于收录进本书的每一篇文章不仅仅将作品的原文(篇幅太长的做了节选)罗列了出来,而且在文章结束之余对作者被人进行了简要介绍,这样更方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名家。当然本书中最画龙点睛的部分则是“朗读指导”部分了,在这一部分中编者对于文章的朗读背景,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以及朗读对象给予了相应的建议,这对于初入朗读道路的读者无疑是一个福音。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国内的大家诸如梁晓声,萧红,老舍,蔡元培等人的经典作品,还能感受到国外如泰戈尔,莎士比亚,卡耐基等人的异国风味。但是不管怎样,收录的这些文章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文章中都体现了一种对于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的那种亲情,一种和谐的亲情观。
如第一辑“时间都去哪儿了”里面收录的刘心武的《人生有信》中通过冰心给刘心武早年的一封短信开头,引出了作者与冰心之间的交往。在谈到这里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将视角对准了自己的母亲,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母亲与阅读冰心作品的小细节看出作者与自己母亲是常年相伴的,而这对于现在的年轻打拼一族来说几十组哦哦到这一点也是相当困难的。
又如莎士比亚《人生的七个阶段》一文并没有直接的描写长辈,也没有抒发什么亲情感想之类得感人话语。文中通过将我们人的一生的几个阶段通过舞台演员扮演的角色展现出来。在阅读中我相信通过这一个个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通过朗读,不管对于正值年轻的我们还是已经行将就木的老人在这篇文章中都能感受到人生的真意。
最后想说的是,本书最适合的是朗读,朗读给自己的父母长辈们,在这个朗读的过程中相信不管是作为听着的长辈还是朗读者的你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读后感(十):陪伴与守护
老来小,老来小。很多人的父母年龄越大心态越年轻化,我的父母现在心态就是孩子气比较多一些。
相比父母年轻的时代,很多事情都很简单化,父母对于自己的长辈都是恭敬的,没有忤逆不孝之说,也没有反驳父母之言,对于父母的安排都是顺其自然的接受。
对比现在我们周围大多对于父母的安排都不会选择妥协,对于父母的言谈被认为唠叨与啰嗦,很多时候都把好的心态给了外人,把最坏的一面呈现在父母面前,但他们还是很理解的认为你是在外面受欺负了才会负面情绪比较多。
父母其实最需要的不是金钱的陪伴,而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儿女可以回到身边,告诉他们自己在外所发生的事情,开心也好、伤心也罢,对于父母来说,只要你平安健康就好。
这本书可以归类为名家名著中的一些关于父母相处以及精神对话框的经典选段章落。有对父母之间关于文化交流的对话,自然就缺少不了个人在他们时代的作家。也有对父母精神的理解,和对能力的一种解说。
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对于父母之情的诗词,通过词汇表达对长辈的思念之情,对长辈的敬重之情。有时父母其实就是最好的朋友,你的不愉快都会通过言行的告诉父母自己而不知。
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家就是房子,对于父母什么都没有家重要,因为出门在外的游子总有一天要回归故里的,不想让他们在找寻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自己的房子,所以不管父母心有多大,最后还是留在家里做你最坚强的后盾。
刚看了综艺节目《喜剧总动员2》董勇和江一燕在里边表演的那段真的感动了无数人,江一燕说:“咱俩要成亲,只有成亲了,你才有家,你才有挂念,你才会回来。”这就是父母爱情,也是一种承诺。
我在家很多时候都是妈妈做好饭以后喊我吃饭,然后坐在电视机旁边看电视剧,父母最爱看的就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所以很多时候我陪着老爸看年代剧,老妈比较新潮一些,也追剧的,然后自从知道微信可以视频和语音通话,就再也没有给我打电话啦,有事就是语音,要不就是视频,对于朋友圈和QQ我老妈也占据在家人一栏,做任何事,包括心情的说说,从不屏蔽我的老妈,我想让她知道我身边发生的事情,她知道就等于我老爸也知道了。
我爸妈老了以后居然爱吃零食啦,有天妈妈说家里没有饼干啦,水果也没有啦,当时没有注意,但最可笑的就是第二天老爸说;自从宝宝上学以后,不在家,家里也没有吃的啦,我秒懂什么意思啦,然后带着老妈出门散步先买了一些吃的,但是,你如果问他们要什么东西不要,他们统一回复;不需要的,家里什么都有,不缺的。有时候和父母说话要自己体会他们的意思,这也是和父母相处模式开启吧!
父母都是在磕磕绊绊吵闹中一步一步慢慢地老去,吵闹中也会发现属于他们的共同语言,不需要言语就知道属于他们的思路。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句话我从来不对父母说,我不是怕承担责任,我只是不想在他们老的走不动,眼花,耳聋之时,想到这句话时,会觉得心伤,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谁走谁留都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世事无常啊!
父母对你无非就是希望与荣耀一直伴着你,让你不在孤独,成长的路上有他们,慢慢地他们会远离我们,所以我们对父母的爱可以沉默但不要是冷漠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