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 : 文学理论》是一本由[美] 保罗·H.弗莱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文学理论》读后感(一):第一部分:对阐释和阅读的第一组反思
第三章:进出阐释循环的方法
第四章:构形的阅读
这是对本书第三章和第四章内容的梳理。第三章主要对比了伽达默尔和赫希,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伊瑟尔。整理可能有理解偏误,后续会不断修正的。 最后书里做了结论,应该如何阅读总包含价值判断。且无法逃避历史视域。书里说赫希改造了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关于什么是好的文本及阅读的张力,这两部分很精彩。伊瑟尔创新是标准价值和伽达默尔的连续性传统标准很值得细看。关于写赫希有一句“只有区分开意思和意义,才可能摆脱阐释学限制的解放性后果”,应该说的再通透些。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文学理论》读后感(二):第二部分:文本和结构(1)
第五章:自由艺术作品的思想
第六章:新批评和其他西方的形式主义
第五章介绍了韦姆赛特和柯勒律治、王尔德、兰色姆的观点,韦姆赛特主张作者的设计或意图既无效也不可取(每首诗都是一个精心制造的小世界,微型宇宙,是精华或本质的东西)。如何看待自由艺术作品,美感仅在冥想或直觉中满足地存在(美的判断不依赖于对象的实际存在而得到满足)——不是因为它是一种占有而欣赏它而是因为它是一种形式。在王尔德看来,无功利性,事物是自足的、有价值的(事物摆脱我们欲望的自由)——让形式主义挺直了腰杆。
第六章主要介绍了新批评家们观点,查理兹主张文学可以调和冲突和对立的需求,而燕卜荪很少关注文本的整体,尽可能讨论局部效果,认为诗歌也许就是要表达需求之间不可化约的冲突的,让复杂性完全显示出来,布鲁克斯在是否调和冲突的理解上也很复杂。这里给以后阅读的启示:更要去关注作品里的含混、张力、反讽和悖论。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文学理论》读后感(三):第二部分:文本和结构(2)
第七章:俄国形式主义
第八章:符号学和形式主义
第七章里,对演化与修正不同内涵的解释让人豁然开朗;关于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者感兴趣的新奇是隐含的审美的,只与能起陌生化效果的、使语言可感知或粗糙化的形式有关,具有不及物的物质性。最后,新形式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是为了改变已经失去审美素质的旧形式(失去了陌生化、扯开我们眼前薄幕的能力)。
第八章对能指所指的解释很形象,历时变化(纵轴)和共时性(横轴)也得以展开。符号系统的可识别性就是它们共享一个约定性,符号放在语境下才知道是什么,如果无法确认一个符号,是因为无法认出那个能让这个符号可以被识别出来的符号系统(无法认出语境),语言这个系统中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只源于其他各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文学理论》读后感(四):第三部分:作者(读者)和心理(2)
第十四章:影响论
第十五章:后现代精神
第十四章主要聚焦于诗人作为诗人的心灵,回顾人心灵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再转向社会政治起源,也就是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因素对文学的影响。布鲁姆和艾略特之间又有大量的连续性、互通性。
第十五章对德勒兹和齐泽克做了复杂的对比。关注德勒兹根茎的概念——不是由一个中心进行管辖的,因此是非结构性的自由游戏。例如《千高原》将成为一本根茎式的书。它是合作的产物,它拒绝层叠的序列,它乐于口若悬河一般地出人意表,又看似不经意地从一个隐喻转到另一个隐喻,这不是为了表述一个共同的根的理念或话题,而是为了模仿突变本身的突变。关注齐泽克墨迹的概念——墨迹,小说中有些事物的存在是无法解释的(无关的细节),属于真实界。齐泽克更加后现代。跟随拉康的步伐,将欲望的对象视为渐进线式的,是最终以及永远无法触碰的。或者,如果它变得可以触碰、几乎可以触碰,那它引起的问题将会与它看起来解决的问题一样多。完结是对欲望能量消解的一种威胁,而不是满足。欲望内在于语言之中,它是语言的典型运动,并且受到满足的威胁。在满足中欲望已不复存在。欲望成了需要,成了仅仅需要满足之事,而不再是如何维系文字永无止境的推进力或能动性——它使我们作为人而存在——的问题。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文学理论》读后感(五):第三部分:作者(读者)和心理(1)
第十二章:佛洛伊德与小说
第十三章:理论中的雅克拉康
第十二章,布鲁克斯将虚构性叙事中朝向结局的那种叙事回旋视为通过一系列的绕行( detours)——险遇不足或不当的终点并成功避开使欲望得到延续,直至最终达成一个好的结局,而这个结局则对应着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有机体对于得偿所愿地死去而不是在外界的影响或压力之下死去的欲望。布鲁克斯将叙事情节中的这种绕行序列称为转喻,现在我们应该能够将之理解为雅各布森所描述的符号在组合轴上的排序。但布鲁克斯还认为,这个符号序列,就一个情节而言就是事件,同时也被某种东西束缚着。被某种东西束缚着。情节之中的事件有一种整体的效果,布鲁克斯将这种效果称为“隐喻”。如同雅各布森所谓的“诗歌功能”的某种东西,被叠加在了转喻的组合轴上,从而产生了整体感,也就是在符号的使用中产生了一种同一性的循环的感觉。我们在阅读后会产生这种印象,它也可以通过解经的方式予以确证。隐喻甚至可以通过情节的曲折延滞保持情节的整体感。当然,这种对满足的延滞在一个结婚的情节中最为明显直接明了,但是也有许多其他种类的情节,它们都是对一种欲望的形式的复杂加工。
第十三章,在拉康看来,语言是个画谜,能指在符号界的任何运动——欲望的运动——都是对一种缺失的表述,将能指附着在任何所指上的不可能性(如果能指滑到横线以下,它会取代所指)正是实现欲望对象的不可能性。拉康创建将“文字”放在最主要位置的学说,最明显后果是“需要思考我”,构成我的思想的东西却不向我显现自身,它就是本我,是文字。我无法向我自己显现自身,因为显现的是我的自我通过话语出现的方式,而它也无法指认我。它既不能将我指认为主体,也不能指认为欲望的客体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文学理论》读后感(六):短评又写不下了而且广播也装不下
不推荐任何想了解文学理论的人读。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书中内容是作者上课所讲整理后的文字版本,课程的基础阅读背景材料大部分来自另一本叫做《批评传统》的书,这本书没有中译,编者也没有把相应内容提供给读者,导致各个理论概念模糊不清;第二,全书少有引注和注释。这对一本文学理论导读书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当作者援引一些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例子时,仅凭口头讲解很难理解。读比较熟悉的法国理论还好,后面提到后殖民批评的时候完全懵逼。导读书应该尽量全面简单地呈现该领域的面貌,而不是让读者费尽心思去查找资料,更何况在没有引注的情况下。作者本身水平堪忧,最后总结的时候还把语言和言语放在一起比较,并借助意图和意思两个概念及其模糊的词语说明两者的关系,简直狗屁不通。编辑怎么有勇气把这本书做出来的?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书写于语言,呈现于实体,流传于社会,被阅读、思考和重新书写,不停地变化意义,提供无限的理解、阐释的可能性,并作为书写的再生产持续地发生影响。也正因为文学同时具有产生的书写过程,流传至读者并被接受的认知和心理过程,作为文化的社会影响和流传过程,它才显得复杂而难以界定。因此我们才需要严格区分和界定在阅读文学和研究阐释文学中理论的不同作用,且远远不止这两个方面。在作为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理论提供了多方面切入和感受的视角,使得我们感受文学作品魅力的角度更加丰富多彩;而试图对文学进行阐释和研究时,至少就已经将其作为一种社会中流传的文化去看待了。从文学的外部去观察它,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范围,而不是从整体上胡乱地勾勒,在不同的层次中游离。现代文学理论所取得的成就,在我看来就在于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严格划定范围并选取一定的方法研究,它们也因此能应用于更广泛的社会研究范畴,并至少免去了因对象界定问题而带来的矛盾(比如最后将被解构的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怎么能够将作为交流过程的主体双方的在场同主体阅读文学作品的“交流”相混淆,而不顾及期间的时间间隔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又怎么能不区分“意图”这一词所包含于说话主体言语中以及写作主体所运用语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心理过程,以及作为听话主体和阅读主体处理声响和符号的不同心理过程?更不用说“意义”这个词所带来的社会语境及其历史变迁的过程的影响了。言语和语言的共时和历时的区分索绪尔已经做得相对清晰了,为什么还要把它们不加辨别地用来相互界定,而且是在已有多种诠释的情况下,难道这种情况还不够混乱吗?我也不明白在隐含地预设了文学理论影响论的前提下,不停地用之前所讲的文学理论解释后来的文学理论,而罔顾后来者体系中微妙闪光点的做法的意义何在。这难道不就是作者在二十四章中所批驳的将文学作品经典化、教学大纲化而拒绝更多的可能性的相同的做法吗?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文学理论》读后感(七):第二部分:文本和结构(3)
第九章:语言学和文学
第十、十一章:结构主义
第九章,关于结构主义特征,搜集众多变体和版本,创造出一堆数据,与一个既定思想和概念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量,看能否按一种有意义的类型或者结构进行安排,列维•斯特劳斯引入“总构成单位”的思想,从这种对构成特征的再构形中产生的是一个重组了“真实”对象的虚拟物:在《结构人类学》中被称为俄狄浦斯神话背后的深层意义。两张宝图,将所有言语行动分解为六个功能,提出来诗歌功能的概念(形式主义的文学性),及如何把它解释为建立在符号学上的结构主义思想:“诗歌功能将选择轴上的对等原则投射到组合轴上”,重组的是一个游荡在组合轴之上和之内的选择轴的幽灵,隐喻和转喻在这里的出现至关重要。
第十章开篇讨论结构主义的危机,结构主义:某些事情发生了,但不是新的,它复制了你从来不知道、但总是在那里的东西,事件出现了,但与此同时它强加于我们一种看法,即它早就已经存在一直在那里。德里达对何为中心进行拷问,从上帝到人,再到语言,中心是语言,最新的出现、断裂、造成了一种差异的事件,对声音和书写、差异和延异是否相区别的辨析功力也相当深厚。
第十一章有分析德•曼与德里达的对比,德•曼的观点,文学是对自身指涉性的持久否定,是自我解构的,而不是被一种来自文本之外的哲学干涉所解构,在他看来,德里达将他那精致的大锺砸向所有想象得到的言语形式上,就是一种“哲学干涉”。修辞和语法关系的分析占据很大篇幅,语法性的差异是存在的,基于修辞性问题的象征性解释也是存在的,两种解读无法调和,隐喻和论断总是不一致的,隐喻是诗意的谎言,论断通常为了满足指涉性的需要,是真理宣称,但如果修辞性和语法性同时共存于所有句中那矛盾了,彼此拆台。最后,修辞阅读不是对意义的否定,而是承认意义总是在有生产性的、增补的过剩中存在。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文学理论》读后感(八):看清事物的本质
有人忙忙碌碌,有人闲庭信步;有人看似很努力,很多年过去了却依然原地推磨,有人虽然只着力于一两件事,却完成了人生的跨越。究其原因,是后者看清了事物的本质,虽然只用了一点点力,却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呢?生命有限,我们谁都无法经历完所有的事情然后总结经验,那么就只有从书中学习从别人的经历中学习。多读文史哲,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当你积累到一定量以后,再从逻辑层面把你所积累的东西串起来,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
那么为什么要读文史哲呢? 限于篇幅,本文先只说说文学。阅读文学,不仅可以使读者沉浸在作者所描述的世界里,感同身受, 促使读者进行自我探究,而且可以使读者对社会有初步的了解,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本质的一面,从而提高分辨力、批判力,培养同情心和多元价值观,进而使读者在读书遇事时能够理性的、多角度的看待问题。
当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知,这时就需要提高自己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从逻辑层面把你所积累的东西串起来,这就涉及到理论。理论对被思考对象进行总结,研究根本性的问题。
《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可以帮助读者从理论的高度分析文学作品。本书是由耶鲁大学教授保罗•H.弗莱(Paul H.Fry)在2009年春季学期开设的文学理论公开课转写而成,该公开课广受欢迎,所以将其转写成书。弗莱教授是耶鲁大学英美文学系教授,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全书虽然讲的是文学理论,但弗莱教授将文学理论与哲学和历史相结合,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阐述了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在《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一书中,弗莱教授首先讨论了阐释学,以解决阅读是怎样完成的问题。当读者在阅读中遇到了理解上的困难或者想要更深入体会文本的意义,这时阐释学就应运而生了。由于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和文化不同,所以在阅读文本或者看待事物之前难免会有前理解,前理解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弗莱教授选取了有关阐释学的两种传统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来与读者讨论阐释学的含义及其在阅读中的运用。
接下来弗莱教授从形式和语言方面、心理学方面、社会和文化方面探讨了文学理论。
形式和语言方面:弗莱教授首先从历史的角讨论了形式,和西方的形式主义及俄国形式主义,然后从对符号和语言的讨论开始,过渡到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并着重讨论了解构主义对文学的影响。
心理学方面:弗莱教授通过对几位学者观点的介绍,讨论了人的心灵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作品本身仿佛也是拥有生命的,有需求有欲望,其欲望通过情节展开,但是欲望的满足却似乎永无止境。
社会和文化方面:弗莱教授从艺术、政治、历史、和身份的视角,讨论了社会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最后,弗莱教授通过两位学者的文章介绍了新实用主义的思想,并对文学理论进行总结,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理论自己的观点。
《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一书所讲的内容是文学理论,讲到理论自然会联系到实践,本书贯穿始终都用一本儿童故事书《拖车托尼》来对理论进行实践,弗莱教授每介绍一种理论,结尾部分都会用新讲的理论对这本儿童故事书进行分析。弗莱教授认为,假如你能用理论分析儿童故事书,那么你就能够用理论分析任何文本了。
谈到文学,自然绕不开经典或者古典,读过本书,让我对经典或者古典有了新的认识:经典不仅是写给作者所在时代的人的,而且也是写给所有时代的人的,它适合所有人,可以被所有人共享。而且阅读经典或者古典,让人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强大的先辈早已写出了晚辈所能写出的一切。其实智慧早已在那里,只是我们忙忙碌碌把它给遗忘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些书,活到老学到老,也许有一天,会突然觉得自己比从前活得更明白了。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文学理论》读后感(九):《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值得文学和写作爱好者去品读!
《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是我至今看过的唯一一本文学理论方面的著作。虽然说是写文学理论的书,但亦然可以看做是一本简述西方文学史的书籍,甚至是一本教学写作的书。但这本书又不同于我曾看过的其他写文学史的书籍,譬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因为这本书的的理论性极强,以致在该书每一章中基本都会出现崭新的文学理论概念,所以,对于别的读者,我想给的建议是,尽可能的选取整块的时间来阅读,并做以相关的标记或笔记。除此之外,该书中被作者用来举例作证的作家均来自于西方国家,所以,对于西方文学少有涉及的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上会较有吃力。 该书共有二十六章,整体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导论部分,最开始我试图跨过导论直入正文,但现实告诉我,我错了。这部分将我们带入了阐释学概念的世界,或许你无法找到阐释学的定义,但它却是这本书的方法论吧。它同样教给了我们要善于“怀疑”,而且文学本身,也是一种善于“自我怀疑”的表现。 什么是文学?文学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作者?什么是读者? 而这一切又绝非毫无价值。福柯就认为,相信作者存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笔者会将之视为权威。类似于这样的论点,我是一次所闻,且可以说是醍醐灌顶,这位这不仅仅是对文学概念的讨论,也是对写作的重新思考。 第二、三部分可以说是对文学构架上、主题上和体裁上的辩证思考和理论研究。众所周知,我们在评价某位作者的文学作品时,往往是缺乏绝对的客观心理的。因为每一位作者的作品中总是会带着自己的特有的“色彩”和“味道”。以中国的文人的文章做例,苏轼的总是豁达与宽广,李白的总是怀才不遇,鲁迅的总是针砭时弊,徐志摩的总是对爱与自由的追求。所以说,我们再去看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戴有“有色眼镜”去品读的。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历史甚至是追求和志向。 此外,针对于文学,作者还认为可以从多角度的观点去入手区别。比如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或者从文章内涵的阐述手法去分析,亦是一种新颖的思路。无论任何的符号与语言,在整体其体系中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于是我们则可以将某个作品位于该语言或者符号体统下的特定阶段下的的价值予以评价。而对于文学文章内涵的阐述手法和目的也是各不相同的,甚至还有一定的地域性,当然亦可以说是历史性的产物。 其中作者就单独将俄国形式主义但为一章作述。作者看来,俄国形式主义不同于他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作者更偏向于文学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社会甚至是与自己的交流媒介,而俄国形式主义却并非如此,虽然它也并没有完全的摒弃了交流的价值。俄国形式主义更多的关注点则放在了各种文本之间的组合方式,他们自己认为其实科学的,而在旁人看来更像是一种“叙事文体”。 第三部分则是文学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了,这是不难理解的,尤其是熟悉佛洛依德的读者更会如此。幸运的是,我就曾经读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书籍,所以对于弗洛伊德的观点可以说是意料之内的。而深受他的理论的两位学者——Peter Brooks和Jacques Lacan则是该部分的主角。因此,“无意识”一定将是这部分的关键词,犹如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的地位一般。书中告诉我们,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阅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文章中并没有提及一词的东西,这个东西是隐秘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可以感受的到,这就是“无意识的”重要特征。 例如小说中会利用某些手法,带领我们“重温”一遍某些不愉快的经历,虽然你与作者不曾一同经历,但你却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痛苦,这则是源自于作者与你的“无意识”所达成“一直意见”的结果。 该部分最后提及的后现代精神或许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心里话”吧。文学与政治或许正是通过“无意识”建立起了一架无形的桥梁。 下一部分,阐述的则是社会语境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对此我的更通俗的理解,就是社会历史性。这部分是我认为《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一书所有理论产生均具有的一般性属性。每一位作者都是过去世界的读者,而每一位读者也是当下世界的作者,作者,读者,亦此亦彼。 在后面几章中作者又提及了一些涉及政治观点和地域性或性别性等上的因素对文学的影响,对此作者以文学批评方法待之。在历史的长河中,学术思想亦是文学的政治敏感性不断增长,文学不再单单是一种“交流”,而变成了一种“宣言”。而种族、性别、身份地位、权力、资本都有可能成为“宣言”的主题。 最后,《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在结尾也阐述了作者对于文学理论现状的担忧——新实用主义的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理论是否会被摒弃。而在二者之间之所以产生的分期后续就是来自于书中所说的言语和语言的区别。对此,书中的说明是十分接地气的,如人们说,火的目的就是为了做饭,山洞的目的就是居住。同理,书中的观点认为,,语言不是为了交流而存在,言语才是。 《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一书,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对于文学和写作有兴趣的朋友,但是在阅读的层次上有三点困难。一如最开始所说,理论性极强的阐述对于读者是一份考验;二是本书是从西方文学的角度入手,从西方的文学理论、哲学甚至政治的层面去剖析文学理念所以对于西方文学不了解的读者会亦然是个不小的挑战;三是个人觉得本书的翻译的部分语句并不是十分的符合我的语言成分逻辑,这一点个人因素极大,所以仅供参考。 但整体而言,该书不仅向我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多角度观点,更是向我展现了理论对于某个主题的重要意义,理论的剖析往往是打破了常规的思路,单刀直入,将本质从繁杂的学说中整理出来,作为文学理论而言,对于读书和写作,均可受益。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文学理论》读后感(十):深度阅读和写作的秘方
对比阅读中西方的理论著作,会发现两者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的文学理论(包括文学史)大多侧重于用例子来作为论据。即便是理论性稍强的《文学理论教程》,提及“文学典型”、“艺术真实”、“文学接受”、“期待视野”等抽象专有名词时,也倾向于用耳熟能详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或名人警句来条缕分析,
看惯了中国的叙事方式,来看西方的文学理论,自然有些稍不适应。夏志清用英文写作后翻译成汉语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明显表现出口语化的特征,且引用大量的史料。但主观情感背后有着客观理论的依托,他独具慧眼地洞察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这些在国内还不知名的作家作品中的巨大文学价值。
而《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则是将口语化和理论化这两大特征展现地淋漓尽致。口语化是因为作者弗莱2009年在耶鲁大学开设了一门“文学300”的课程,被录制成公开课后受到文学爱好者的追捧,遂成此书。
此书大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重点梳理“理论”的前史及其兴起。除了给文学下定义,还提出了诸多历来困扰人的问题:什么产生了文学?文学的效果是什么?什么是作者?文学权威的本质是什么?而为了解决阅读是怎样完成的问题,自然而然需要讨论阐释学。
接下来的三部分弗莱从形式、心理和社会方面展开探讨。与其说这是一本探讨理论的著作,不如说其中渗透了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发展史。从俄国形式主义到符号学、语言学,再到结构主义。随后从形式和语言方面过渡到心理学侧面,从弗洛伊德,影响论到后现代主义。最后一部分则是偏向于讨论社会与文化方面。
其中,影响论的论述尤为特别。西方历史上,“摹仿”这个传统概念由来已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诗即是模仿,且是“对自然的模仿”。只不过柏拉图认为诗歌所做的模仿是拙劣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做得很好。
不过,两人的摹仿理念是大致相同的。摹仿的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转变,从对于自然的摹仿转为对文学模式,对语言的摹仿。亚历山大·蒲柏在《论批评》中有一个论点,他认为荷马创作《伊利亚特》、《奥德赛》是因为当时并无文学模式可供模仿。而维吉尔所处的时代不仅依旧可以模仿自然,还可以模仿荷马。
即从原先单一地摹仿自然到后来摹仿自然与摹仿艺术,也就是摹仿人和历史事件与摹仿语言同时并行。这是理论上的一大突破和转变。
由于影响论是属于心理学层面,所以无法绕过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学说对文学的影响。T.S.艾略特和布鲁姆的观点可以作为研究的两大视点。作为一名浪漫派,布鲁姆推崇个人心灵,而艾略特则强调欧洲心灵比个人心灵更为重要,要充分意识到一个人不是自身,且无法成为自身。
这令我想起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里面描写涓生和子君在爱情失去附丽后依旧回归旧家庭的悲剧,实则蕴含了批判当时激进的个人主义,而暗含小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需要融合到大众中去。强调集体的理念与此有相似之处。
在论述“影响论”这一章节中,《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也举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作为例子,这本“天书”并不是“无根之作”,它的根便是《奥德赛》。不过它并非简单地摹仿,而是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作中的英雄观,对近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做了毫无英雄气质的记述。这种消解崇高,回归现世平凡的特点在中国当代的后朦胧诗中也可窥知一二。
对比研究中国的文学理论,和西方“影响论”相类似的可以说是“文学接受”。其中涉及一系列的接受过程,包括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等等。进一步发展,便会出现还原与变异,正解与误解(这一点此书中也有提及)等。
这文学接受在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中国现当代的作家沈从文为例,其作品就明显受到《史记》与《圣经》的影响,可谓中西合璧。而抒情笔调更是与《圣经·雅歌》一脉相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试举一二例:《雅歌》被誉为“歌中之歌”。其艺术特点是借助丰富绚烂的意象大胆热烈地倾吐心中所爱。如新娘在形容她的良人时,把他视作一棵“凤仙花”、“苹果树”、“我的良人好像羚羊,或像小鹿” ;新郎在夸赞自己的新妇时,也用了一系列纯洁美好的意象形容书密拉女:“百合”、“小鹿”、“鸽子”、“石榴”等。
这些带有浓郁的古代西亚地区特色的意象组合,勾勒出靓丽的新娘和俊美的新郎,也将男女间的真挚爱情描绘地鲜活灵动。沈从文借鉴了《雅歌》中奇特瑰丽的意象,借此来塑造人物与抒发情感,作品中最常见的便有“百合”、“白鹿”、“狮子”、“羊”等植物或动物。
《雅歌》中互诉爱情的男女,是所罗门与书密拉女。所罗门王俊美华贵,智慧超群的形象在沈从文作品屡屡显现,他们仿佛是所罗门王另一种外化的生命形式,凝集着智慧和爱欲诞生了。和所罗门相对应的,是在“耶路撒冷的女子们”中美貌与德行并存的书密拉女,这类女性在沈从文笔下更是“花团锦簇”,他热烈地赞美他心目中如书密拉女一般的女神,创造出一大批“书密拉女”系列的人物。
《雅歌》作为抒情诗歌,其情节却不显松散。在新郎与新妇的爱情对歌中,青年男女以身相许,互订盟约。同时,以书密拉女和所罗门不断在旷野、牧羊地找寻彼此为情节。沈从文的散文和小说中,也不乏这一特点:文中往往糅合了大量苗家青年倾诉衷肠的情歌对唱,也曾出现为寻爱人在山色里徘徊游荡的身影,显示出的追寻与追求的叙事模式和《雅歌》相暗合。
而文学接受的最高境界,则是超越摹仿,进行一系列创造性转换,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学艺术。这一点在沈从文的作品也很好地彰显出来。
沈从文仿写《雅歌》中对于身体和爱欲的描写,创造性地构建出具有“古朴湘西”风格的意象。在他的文字中找寻失落的爱欲合一的理想爱情,不遗余力地表现心目中完整健康的生命形式。他汲取了《雅歌》中“园”的喻意,塑造自己的“希腊小庙”——湘西。追忆《雅歌》般纯净自然、不悖于人性的生命存在,期望重建一个古朴的湘西世界,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慰藉。
文学的深层次阅读不止步于获得心灵的愉悦,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你会有另一种视野和体悟,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阅读体验。不是朦胧地感应到这本书写得不错,而是运用理论这本利器对其进行肢解咀嚼。
不仅文学阅读需要理论,文学写作亦是离不开理论的学习。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指导会让让你的写作与阅读更有章法与厚度、作为一门文学理论入门书籍,这本《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不是枯燥乏味的教条,而是口语化地引经据典,涉及大量文本与材料,每一章节都适合进行细读,研讨。风趣幽默又引人入胜,将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历史、哲学完美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