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差中漫步》是一本由胡仄佳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一):好书
曾读过该作者《风筝飞过伦敦城》、《从悉尼到苗黔山》等,书中都充滿有趣、好玩令人向往的情景。今读《在时差中漫步》,似乎又让我跟着作者身临其景旅行了十余个国家山川风貌,领略了十余个不同时区的当地人人情世故,从中感受到了我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差异,从而导致的冲突,令人深思。总之该书值得慢读细品,才能享受到其中美好。在此也期待作者更多新作品问世!以作者!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二):代转发:一位在新西兰生活很久的朋友
节前买了5本《在时差中漫步》趁着和朋友聚会当伴手礼送给他们了,有行长,乐团指挥,大学教授,外企高管,看过后反馈信息都认为非常好!我们家先生认为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有趣。女婿说游记写成这样,非常好,不是一般的好,女婿是学历史的研究员,博士。这几位都是有知识,有思想,有艺术鉴赏力的人士都说好,那就是真好!我觉得作者几本书都好,一本比一本好。这本书有思想,有历史知识,有艺术鉴赏力,语言生动活波有趣,越看越喜欢。舍不得读完,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喜欢。最喜欢梵蒂冈那篇,我得细细的读几遍,慢慢品,才能体会作者的心灵。读这本书好像与作者面对面喝着茶,看着窗外无边的大海细致聊天,聊你我所见所闻的体会感受……我打算再买几本当作我的高级礼品赠送我的亲朋好友。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三):黄瑛的书评
周末回到自己的农场,目前只看过部分“在时差中漫步”这本书。
一翻就几乎不想停下来,文笔优美流畅,写关于旅行的书却又不单局限于“地理”概念上的游记,还集合了时间、人文、内心等等的“旅行”。
而且看过很多女作家的书,很多时候“文笔优美”但却总“惆怅感伤”,并且给人作者“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但这本书丝毫不会有那种感觉,我读到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热爱生活,比如在自家门前砍芦苇荡干农活,自驾到法国南部因为听说很多美味餐馆,热爱美食,超接地气。
读这本书脑子里就立马联想到另一旅法女作家--边芹的一本书“沿途漫步的镜子”,有点相似的写作思路,而且同样文字都优美流畅。但最大的不同是边芹的书里还是能读到一点惆怅,所以论读书的愉悦感,我更爱“在时差中漫步”,并在读的过程中,时时有强烈的冲动想同行。
书不在身边,凭着印象写。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四):旅行的意义
阅读《在时差中漫步》这一类型的书籍就像是在书中环游了世界,虽然有些望梅止渴的意味,但好歹是知道了梅的样子,尤其是当时间与身体都不济的情况下,这未尝不是一个了解他界的有效途径,隔着最安全的距离看这世间的景观与百态。
不赶路的旅行,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走入鲜为人知的原生态,体味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新西兰,体验四天三夜的丛林生活……在英国,参加当地的数蝴蝶活动……在美国,去诺贝尔获奖者的家短住……
本书共涉及了10个国家跨越18个时区,是作者近几年的游历之作。作为一名不赶路、不赶时间的旅行人,作者从新西兰出发,途经澳大利亚、柬埔寨、挪威、摩纳哥、法国、意大利、英国,最终到美国。 一直向西,以“非游客”的身份去体验不同国家当地人的普通生活,感受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冲突。
旅行的意义,不就是如此,发现美。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登山爱好者喜欢登山,尤其是很多女孩子越来越喜欢登山,又晒又累,图什么呢?其实你们不知道,当登上山顶后看到的那一眼就会觉得之前的努力一切都值得。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位懂的旅行真谛的人。
作者在不同的国家旅行,在倒时差的头昏脑胀之际,去领略不同国家的风景。作者的旅行是比较深入的,总是力求去真正地融入当地,她与丈夫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试着去与当地人尽可能多地去接触、交流,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停留在走马观花地看当地的风景,拍照。
旅行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通过看外面的风景,接触性格各异的人,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在旅行地发现未知的自己,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不要总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世界中,犹如坐井观天的青蛙,不尝试着去改变,你会以为那是全世界。所以如果有机会,就尽可能多地去旅行吧。你会发现,外面无限精彩的世界。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五):转朋友马儿的书评
读《在时差中漫步》
这是一本有关旅行的书——不赶路的旅行使人生丰满而有趣,读此书让人身临其境,开阔眼界。
作者将其旅行中所看到接触到的乡村及城市、朋友及亲人、博物馆及遗迹立体地呈现在眼前,从南半球到北半球,我们亦随着作者漫步时差,穿越世界,将今后可能去也可能去不了的地方都梦游了一遍。
书中每一个章节后面都有一段附言,形成对正文的补充和扩展。作者在这部分或回忆,或联想,或抒发,读者的思绪也随之在时空中穿越,由此忆起儿时的共同时光,思考正文中的所见所闻。
意大利和梵蒂冈这两章读着让人很享受,不忍释手。随着艺术专业的作者去欣赏原作,从古希腊雕刻《拉奥孔》到文艺复兴初期波提切尼的画作《春》,从古罗马大斗兽场到西斯廷教堂,借助作者所拍的精美照片,我们能体会到古典绘画雕刻建筑的美妙和恢弘。
书中穿插出现的人物也鲜活生动,索皮娅和汤姆,阮迪和伊丽莎白,查尔斯和伊恩。对索皮娅留下的印象最深,这个让汤姆爱得要死的女人,仿佛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那些从打工妹走过来的潜质优秀的人。索皮娅和汤姆的金边——这是我喜欢的章节之一。
总之,感觉这是一本好看的书,值得收藏的书。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六):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网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不过是个邮差”,澳大利亚作家胡仄佳最新出的散文集《在时差中漫步》让人眼前一亮,书中作者作为不赶路,不赶时间的旅行者途经澳大利亚、柬埔寨、挪威、摩纳哥、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并将所经历所感想挥之笔下。 在她的笔下,我愿做只大鹈鹕,在空中俯瞰小小人儿,在路灯上一副高高在上、悠然自得的姿态,我也愿做澳大利亚尼尔森海里的小鱼儿,被大海亲吻,只愿不要被人钓上来宰了吃…… 艺术的世界我不懂,大概是因为没有这种文化与氛围,也没有这种意识与自觉,更没有这种觉悟与天赋,以我外局人的视角,我认为他们严肃、庄重、不可亵渎。我知道米开朗基罗名字很出名,但他具体是做什么的我并没有去了解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一下子就从我脑中蹦出,我太无知了,我急切地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艺术,有关哲学,有关文学,此刻的我正在被作者潜移默化,这是一种进步,而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不正是看它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吗?将来的某一天,我会拿着这本书偷偷地将它与大卫合影。 其实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作者不时提起她与丈夫伊恩的事情,看书的时候有种作者在给读者发福利的感觉,我有读过作者的其他书,也大概了解作者的过去,作者应该是个比较能"捣腾来捣腾去"的人,而丈夫相比之下会比较沉稳,像一位忠实的聆听者!画面真有爱!全世界的人那么多,国家那么多,语言那么多,父母的稍有差迟,自己游得稍有慢些,大家都不会遇到彼此,这感情自然也来得不容易,他们很珍惜彼此。 文中有一点很不同就是在写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时候,更多回归自然,而写其他地方的时候相对喧嚣,大概是一种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归属感吧! 我们总说要尊重长辈,我认为更确切地说是尊重长辈的登高博见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而这就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作家,大家可以多看看这位作家的书。以上是我个人的猜想和看法,毕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如果我是陈丹青这等人物,那么哈姆雷特会少很多个。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七):跟随作者一起旅行
大学的时候,想去旅行,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想想就罢了,工作之后,想去旅行,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一天推一天,推着推着,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每次放假看到别人的朋友圈,发着各种去旅行的计划,也是蠢蠢欲动,再看看自己的排班,真是瞎了我的眼,无法接受,默默躲起来抹眼泪,对于没有正常假期的工作的人们来说,有时候甚至都安排好出行的计划了,因为工作,只好作废。
不过现在好了,这位叫胡仄佳的作者以一个非旅人的身份,从新西兰出发,途经澳大利亚、柬埔寨、挪威、摩纳哥、法国、意大利、英国,最终到美国。 一直向西,去体验不同国家当地人的普通生活,感受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冲突。本书写的是一场不赶路的旅行,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走入鲜为人知的原生态,体味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新西兰,体验四天三夜的丛林生活……在英国,参加当地的数蝴蝶活动……在美国,去诺贝尔获奖者的家短住……他写的这本书共涉及了10个国家跨越18个时区,是作者近几年的游历之作。
作者写了在路途中各种的见闻,作者对于景色的描写反而少之又少,总是一言两语的带过,反倒是写足了路途中发生的人和事,甚至连装车、误会这样的小事也要写出来,但是这是多余的吗?显然不是的,每个人写书的侧重点都不一样,有些人就是喜欢写途中见到的风景,栩栩如生的描绘才是最完美的,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途中的人和事,就是喜欢从这些小事、人物身上体现路途的意义,就像我们一部分喜欢看前者,一部分人喜欢看后者,还有一部分人也许二者都不想看,他们也许有自己的想法,也许还有有感而发,写出不一样的关于路途的书篇。
在中国旅行,必然会跟各个省份相比,在各国旅行,必然就会跟自己的国家进行对比,对比中外文化、经济、人文、语言等等的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世界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国内外很多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大家都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了别人的精华,就必然会出现二者文化之间的重叠,但是也必然会有二者文化的差异之处,懂得运用又懂得保留,不得不说,各个国家都有厉害的人物,只有相互沟通、相互应用,才能互相进步,世界才会更加完美。
无法无旅行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的10国之旅吧,总有一味是我们的最爱。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八):悠哉自在的灵魂之旅
这是一本一路向西的游记,作者用两个月的时间,从新西兰出发,途经澳大利亚、柬埔寨、挪威、摩纳哥、法国、意大利,英国,最终抵达美国。作者不赶路、不赶时间,以“非旅客”的身份深入每个国家中,为我们描写了最真实的当地人日常,让我们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原生态、领略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
作者胡仄佳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在中国当过美术老师,现在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穿梭生活,出版过个人散文集《风筝飞过伦敦城》、《晕船人的海》和《天堂里的孩子》。
作者以艺术家的眼光发掘出旅途中的各种美景与稀奇的东西,用照相机捕捉转瞬即逝的细节、大自然的美,每天的朝阳、夕阳日日不同,难以用文字描绘出它们的精彩,唯有相片才能保留其中的几分绚丽。作者图文并用,将这些精妙遇见写进他的书中,让我们跟着她一起探究世界之妙、人类文化之丰富多姿。
新西兰的美洲芦苇,看似美好且生命力很强,却可以无声无息的把本土植物驱逐甚至挤死。在这里海湾打捞出的大龙虾,味道鲜美,是吃货的终极菜单里必备的一道佳肴。新西兰南岛中西海岸的国家公园地域之广需要四天三夜才能完成,且是在借助直升机帮助的前提下。
澳大利亚的尼尔森的码头有非常多鱼和鸟出没,吸引了很多喜欢鱼、鸟的游客,当看到成群的鸟空中飞来飞去的震撼真的是妙不可言。
雨季的柬埔寨满眼绿美,色彩细腻,真是视觉享受的天堂,能见识到佛教国家的异国情调,还有历史悠久的吴哥遗址。
意大利的建筑很有特色,美食也是值得赞赏的,去艺术家的圣地乌菲兹画廊是每个热爱艺术的人必做的事。当亲眼见到这里收集的名作,所感受到的精妙程度远远超过想象。古罗马的斗兽场即使再破败,气势依旧宏伟无比。
梵蒂冈建筑里的天顶画金碧辉煌,让人不得不赞叹米开朗基罗的超能。
摩纳哥的赌场是世界闻名的,赌场外观辉煌,仅有两个厅对普通游客开放,至于豪客们玩耍的地方,普通人连探头的机会都没有。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人山人海,巴黎街上形形色色的各国旅客,绝大部分是法语盲,晚上的塞纳河边就是街头艺人的天下,热闹非凡。
英国的切斯伍斯贵族之家有很多收藏品,也收藏了很多中国的艺术品。
旅行是一场灵魂与身体的同时进行的修行,在这过程中,不仅是开阔了眼界,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还能洗涤心灵,得到一些新的人生感悟,再次感谢作者用美丽的图片、真实的文字带我们的灵魂游历了这十个美丽奇妙的国家。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九):人生是一场旅行
人生是一场旅行。旅行中有你、有我、有大家。在不同的地点,与不同的人种、说着不同的语言,看着不同的风景,似乎人生接近于完美。
《在时差中漫步》的作者以其优雅的笔调向我们叙说了一个南下大洋洲、北上欧美的游记,其实说不上是游记,对景色的记载是只言片语,但对心情的刻划却是惟妙惟肖的。作者算不上见多识广,但是对于每一次心跳,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记录。旅行中担忧娓娓道来,比如误车、生病之类的,在种种不堪的等待和焦虑中,作者寻求到内心的宁静,原来一切的匆忙都是为自己施压,这种压力长期以往是有害于身体的,都说出门靠朋友,在家靠亲人,朋友不像那散落在地上的灰尘随处可见,那也是需要一番细致深入的查找。比如担忧,作者更欣喜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比较其民族与宗教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说到意大利,它更像一位不善武力的妙龄女子,在历史的进程中,他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强敌环顾的氛围中,想保持着平和与宁静,本来就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更何况对于文艺复兴以来的发现都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弘扬,文化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创造力与延展性,也体现在对今天人们和平与善良的共鸣。走过那么多城市,去过那么远的他乡,如果没有一点一毫的心理波动,我是不信的,但是这种波动恰恰融于情、浓于景。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潮流或趋势,也带给我们人生全新的体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一方面的事情,尽管不从地质角度考虑,但我们要发现其中的内涵,也需要全身心的感悟。比起现在流行的“到此一游”,拍拍照、发发朋友圈,有温度的漫步永远是我们备加珍惜的。
世界是由不同的文化组成的,哪怕是角落里,只要你用心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人生在世,不是靠吃米活着的,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滋养。我喜欢作者的经历,或者说是阅历,油画专业毕业,作过艺术工作,也当过老师,但是职业的成功与失败,坚持与转换并不影响作者对于世界的独到认识,这种由内而外的发现是我们精神世界所稀缺的。
无论是远方还是眼前,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应该有一颗包容开放的心,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美、越走越宽!
《在时差中漫步》读后感(十):去旅行,去体验不同的生活
去旅行,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我是这由来已久的想法。但也只是想法而已,工作了这么久,困于家庭,工作等事务,至今都未能成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虽未到万卷,人也未去过多远。这每每想来都很是遗憾。
《在时差中漫步》是一本旅行游记。作者从新西兰出发,途经澳大利亚、柬埔寨、挪威、摩纳哥、法国、意大利、英国,最终到美国。 一直向西,游历世界。感受到了很多不同文明,不同城市,不同人类,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乐趣。作者没有让这一切只从眼前走过。也没有单调的去自拍。而是将此情此景让自已的内心好好感受并用文字述说下来。当然,作者也是一个专业的摄影爱好者,所以一路上所看到的名胜古迹和风光美景都一一用相机记录下来。全书放置了很多作者的拍摄美照。那古罗马的残墟在书中都有呈现。
作者每到一个地方,不是只留连于景色。这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若只观景则未免虚于此行了。作者而是到了一个城市则仿若是本地人一样积极的与当地的人交谈接触,参加当地人组织的活动。听当地人讲述他们故事。住在当然人的小旅馆里或民宅中。这等体验才能真正融入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中。真正感受到中华文明与他国文明的不同之处。也才能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在不同环境下生长所带来的不同生活与习惯。
在边读这本书中,心中却十分的羡慕作者能够去周游列国。而且作者是不带任何心里压力的,不带任何时间要求的漫步。是完全惬意的旅行。这种感觉每次想象都觉得十分美好。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是一个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也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再也不能像祖辈们那样囿于村庄或小县城里。工作生活,恍恍惚惚的就到了七老八十了。一辈子都没有去看到别样的世界。现今交通如此发达。也只是时间难以安排了。然则时间真的不能安排吗?放下一些俗务,让内心真正放松。去到远方走走。回来后,也许会更明白时间的意义。更加清楚自已想要什么。
工作很重要,挣钱也很重要。但那只是肚子需求罢了。自我的实现。精神上的追求不是说在工作中就能找到的。人要有牛奶和面包,也要有诗和远方。
去旅行吧,去挣脱现实的束缚。去摆脱高高的围城。你其实可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