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妙岢法师
说到精进,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知易行难的话题。
为什么在修学佛法时感觉用不上力?
那就是因为对修学佛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轮回的过患认识还不够。
世间的这些风光,风一吹就光了,所带来的利益都是短暂不实的。
世人因为看不清这些,便去追逐。
有些人可能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很难做到。”
所以见道之后,就要修道。
我们无始以来的一些无名的习气,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没有的。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说把南极、北极的那些冰山一下子扔到火炉里,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溶解掉的。
需要我们改变串习、去除我、法二执等等,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维与习惯。
修道,比见道更难。
虽说难度系数增加了,但依靠以下4种善法力量,不断修习,便可得圆满。
信乐力
信乐力是一种渴望的心理,渴望自己能够早日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以便能够减轻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但这种渴望绝对是真诚而深刻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那这种诚恳的信乐从哪里来呢?
那就是害怕向业力、习气服从会产生苦果,也知道不散漫所带来的善果,从而为断除菩萨行的障碍而努力精进。
寂天菩萨曾说:
借畏惧苦报,并思维修行的利益,可以引生信乐力。
我们之所以落得困顿贫乏,就是因为无论前世今生从未对佛法具有信乐力。
如此,谁会不信乐佛法呢
思维自己从无始以来有着很多的罪业,但是这些罪业并没有消除;
思维自己没有修习福德,死后定然堕落三途;
思维自己未曾修法,死后便烦烦恼恼的继续轮回。深入思考时,便会发现修习佛法的重要。
释迦牟尼佛曾说:“信乐力是一切善法的根源。”
所以我们不但应该信乐并希求善法,而且应该恭恭敬敬地修习。
在这种心境下,寂天菩萨发愿继续训练自己,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发愿去精进的修习自己的心呢?是不是更应该去做菩萨的事业呢?
所以信乐力产生了,那么善法的修习便会就此开始,这便是精进的根源。
坚毅力
坚毅力是精进最需要的心理——决心,也是长远心。
这是人们最缺少的一种心。
因为没有决心,事情往往半途而废。
比如看到了某位高僧的传记,于是便决定每天禅修十来个小时,或者跑去阅藏,结果没坚持几天,便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这是修行人常见的问题。
现在的80后90后有一个通病,就是三分钟热情。
做事总是凭自己的感觉,热情一过去,便不再继续。
很多学僧对某所寺院或佛学院产生兴趣,于是热情一来再难也要选择。
结果读了一两年觉得没趣,便又开始寻找道场,跑来跑去终究一事无成。
所以在做每一件事时,一定要下定决心,决心是成功的根本。
寂天菩萨做了一个比喻。
当毒蛇健康时,就如同一个自信心强的人,不容易受伤。
而当毒蛇奄奄一息时,便如同缺乏自信心的人,即使一只小鸟也能不费吹灰之力毁灭它。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用比较长的篇幅讨论了自尊与自负,因为这两种心态一个是真正精进的因素,另一个是精进最大的障碍。
自尊,是对来源自对自身正确的认知;
自负,是来源于对自己不正确的认知。
正向的自尊可以激励人心,启发并鼓励我们;
凡俗的自负,优越感只会让我们变得更脆弱。
在我们放弃了“自以为是”的心态时,自信心便成长了。
这样,我们的心便不再会受外来的挑战或情绪的苦恼所左右。
欢喜力
人做什么事情才能够产生欢喜心呢?
无疑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有些人去看电影、去歌舞厅会很欢喜,有些人写书法、下棋会很欢喜,有些人读书、写作很欢喜......
但是对于能给自己和他人永恒快乐的方法,又会有多少人产生欢喜心?
对于菩萨的事业产生欢喜力,有源源不断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保持精进。
禅堂里说“一支静香,终身受益。”
一个经常禅修的人,如果在一次禅修时得了禅定,那么他会发现世间所追求的欲望和禅悦相比,是不值一提的。
同样,在学习教理,烦恼逐渐减少的过程中,便会法喜充满。
在这种法喜当中,便会欢喜地去追求更高层面的法喜,而对世间暂时的利益不予过问。
菩萨的座右铭是:“挑战愈多愈好”。
当一次次重大的挑战发生在菩萨的身上时,菩萨会接受并勇敢地去挑战,这种挑战便是菩萨尽未来际要做的事业。
当我们精进的过程中产生欢喜力,精进便不再变得艰难。
放舍力
放舍力,寂天菩萨只用了一个偈颂:
身心俱疲时,我将暂时搁置菩萨志业,另择时修习;
善行完成时,我将放下,继续修习其他善行。
放舍力是叫我们在疲惫时学会暂时搁置。
很多人认为精进就是勤奋努力少休息,其实不然。
精进不是蛮干,而是说对法不断地保有一份热情,对菩萨的事业不断保持一份热情。
与此同时适当休息,不要让热情透支了我们的力气。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菩萨行。
我曾经就四无量心的修习请教过云海老师,他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
“不要一上来就修舍心,否则就会变得麻木,要在慈悲喜心修的非常好时再修舍心。”
同样放舍力也是建立在信乐力、坚毅力和欢喜力的基础上修的。
四种精进力是一个次第,倘若一上来就修放舍力,那结果必然是懈怠。
懈怠和执着是凡夫两种常见的心理,精进的四种力综合起来看,便是远离懈怠和执着的两边。
坚毅,但不执着;放舍,却不懈怠。
一切以众生的利益为重,在这样的精进中我执不断地被淡化,不断地圆满了菩萨行。
精进之道始终都离不开思维,都离不开对事项的观察。
当这种实情成为我们的观念时,我们自然能够精进起来。
勤修善法,证得智慧的正道!
妙岢 合十
师父陪你聊聊
你觉得你平常学佛勤奋吗?
(留言告诉师父吧)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