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21 01:30: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读后感1000字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是一本由[英国] 马特·里德利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读后感(一):基因是人类的密码

  

本书被翻译引进中国已经快20年了,其间反复出版了很多次,这次又是一次新版,真可谓常出常新。

作者是一个优秀的畅销书作家,写过很多大众科普书,理性乐观派一书很出名。就本书而言,他将人类的23个基因作为影响人类性格行为不同因素分别写出,类似九型人格一样,这种密码学的写法,让人对自身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现代以来,人类对外界的探索步伐突飞猛进,马斯克甚至已经开始计划移民火星了,但实际上,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仍然极为有限,这真是一种讽刺。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人相信命运,庄子《德充符》篇借孔子之口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其实要了解人类和自己,从基因组开始,或许是最科学的方法。

《基因组》一书与《基因传》有一些相似的话题,但本书相对更好读一些。作者说:“人类基因组就是一部用遗传密码写就的人类历史,是一部人类的自传,它从生命诞生之时起,便用‘基因语言’记录了人类所经历的世事更迭与沧桑变迁。”

这些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的华章经营出版了很多引进好书,这些书从选题上大多与中信出版社的书相近,但装帧设计比较朴素,价格比中信低了很多,在这个书价飞涨的时代,也算是比较亲民吧。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读后感(二):基因、算法与人生的意义

  

如果说,此处有一座山,彼处有另一座山,那么就有两座山。换成花与风与城市也都一样。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座山又一座山不是两座山而是三座山,一朵花又一朵花不是两朵花也不是三朵花而是几百朵花,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不是两个也不是三个也不是几百个而是紫色个城市。看上去,这是因为存在一种“规则”。如果没有规则,就会陷入混沌和混乱。

有石头才有山,有那些高耸入云的东西,我们才说山,有水才有河流,有那些从河岸里流过的东西,我们才说河;但是似乎并不需要有什么,就可以有“规则”,如1+1=2,它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先哲曾就这一点产生了疑问,探讨虚无缥缈的1或1+1=2到底是不是一种实在。毕达哥拉斯曾说,万物皆数,于是有些人如亚里士多德就问是否是世间万物皆来自数,但据说毕达哥拉斯的原意应该是万物皆可用数计算。

或许,规则是“属性”带来的一种结果。属性决定了相互作用的方式,一只蚂蚁如果有一个“跟随其他蚂蚁”的属性,几只蚂蚁在一起就会排成队,足够多的蚂蚁就会排成一圈。规则带来了秩序。当然,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说,世界趋向于无序,也就是熵增。这也是规则所决定的:无序的概率更大。所以罗韦利说,生命体只是一种转换低熵为高熵的结构,并不是制造低熵。

即使没有山、花、风与城市或其他类似对象,1+1=2也照样成立和存在,丹尼特称之为free-floating rationales。宇宙可以看作是对应这些规则的一个例子,它是一种实现了的可能。也就是说,它也可以不是这个样子,就像我可以不是我,而是你,你也可以不是生活在此处,而是生活在别处。我们这个宇宙产生了生命,但是要产生生命的条件非常苛刻,以至于有些人认为有某种“特意”的干预,才造就了这个宇宙,如《宇宙极问》中提到的在我们的宇宙出现之前曾经存在的某种智慧生物。写这本书的是科学家,所以不提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存在。

由于存在规则,我们就可以用符号表述这些规则,比如1+1=2,或者是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读后感(三):科普作品常会遇到的就是众口难调

  文图 / 左叔 私以为任何写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面对谁的问题。哪怕是讲一个故事,也需要解决好说给谁听的问题。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在我们过往经验里,即便是同一个故事,讲给孩子听与讲给成人听,遣词造句必定是不同的,甚至连语调体态都有可能做出调整。 如果以此等标准来衡量英国科普作家、科学家马特·里德利所著的这本《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以我现有的知识储备,读起来还挺流畅的。并且,我还在此读的过程之中,联系到此前读到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毛皮,又“琢磨”了一下自己曾经想过的一些话题,略加梳理后写下了《以微观拆解这个世界,一切的独特性都将化为虚无》。 当然,因为没有理工科的知识储备,我根本就无法沿着基因组这个学科的话题进行延伸和拓展,而在借由读这本书,所收获到的关于基因组的一些相关知识,让我找到与读历史时收获“宏观视角”相类似的感受,可以跳脱“当下”来看待“眼前”;读《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我收获到了所谓的“微观视角”,同样可以帮我拆解“个体”来看待“独特”。 当然,这本书也厘清了一直以来我的一些困惑,这些困惑之中也有一部分是“以讹传讹”造就的。因为没有求证的能力,如我一般的普通人多半会以“顺从”的心境来面对未知的“知识密度”。 我常常有一个“错觉”,觉得科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宗教”,它像以往我们熟悉的“旧宗教”的那个“神”一样无所不能。即使有所“不能”,那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很多人都有将希望寄托给未来的“信仰”。 宗教和科技,本质是都是用来“解释”这个世界,让我们接受某种“合理性”的。宗教会告诉你人从哪里来,将来又要往哪儿去;基因解释得更细一些,会告诉我们人类的基因组集合了有生物以来的进化之大成,部分冗余并不起作用的基因,有些来自进化过程中来不及舍弃的,有些来自与病毒斗争过程之中被植入的。 后来,我们以“历史局限性”体谅了过往的“迷信”;将来,我们的后人会不会以“科技局限性”来体谅我们现如今的“无知”呢?在基因组之外,对于生命还有其他的解释方式。就像科幻电影里面呈现的那样,我们这个世界处于“另一个世界”的某个“培养皿”之中。 当然,作为外行人读这本书,我也只能摸到这些“边沿儿”。有些书写作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表达写作者内心的想法,挥洒自己的才华,可是一本书一旦进入出版发行领域之后,它最终还是要面对读者的。读者有没有办法透过文本,找到共鸣、有所收获,才是这本书在传播领域的价值。 在所有的书之中,科普作品可能在对象性的要求更为明确一些,毕竟有个“普”字。如果“门槛”过高,文本、形式等载体偏向学术,那这样的科普作品就会晦涩难懂,书中所承载的内容就像“过滤器”,自然地将一些缺乏基础知识,无法链接原有储备的读者排斥在外,形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如果“门槛”过低,大概又会被人嫌弃“单薄”。 怎么说呢,科普作品常会遇到的就是众口难调。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读后感(四):探索基因潜在的奥秘。

  

最近我喜欢观看剧情、历史及研究性的电影,我就发现这一类型的很大程度上能够吸引到自己。一个是源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其次是能够扩大认知。

这本书《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能够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潜层奥秘。

根据心理学界的研究,人类的行为产生,隐藏着他/她曾经所经历的事,所造成的影响。

而本书《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说:基因不仅作用于我们的身体,甚至对于我们的行为、性格、语言结构,乃至社会组织的构成都有着影响。

这一下子就把我原有的认知给推翻了。难道我们人类一生,其实基因都帮我们规划好了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一起寻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之前,先跟大家聊一聊本书有趣的地方:目录。

作者在每一章中,都会引用大量的研究事例,逻辑缜密,并且作者讲述基因的发展历史,让读者阅读的津津乐道。

每一章的编排,都是根据染色体长度,从长到短进行章节排序。

不过,在看到目录时,我感到有些意外。

书的副标题写着:生命之书23章。

可是,为什么最后却只有22号染色体,23号染色体去哪里了?

原来,有一号染色体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它们被放在7号染色体之后,8号染色体之前,位于7号和8号染色体之间。

一、生命

大约在500万年之前,人类和大猩猩从共同的母系分为了两类,一类人类,一类猩猩。

而“词”一直出现在第一章1号染色体中,它携带着自身信息、自我复制、永不停歇,令大海焕发新颜。

这个“词”揭示了如何重排化学物质,以便在无序之中因势而动,得以生存。它让地表从尘土飞扬的地狱变成了翠绿的天堂。这个“词”最终大放异彩,聪慧过人,制造了时代的装置——人脑,而人脑得以发现并意识到这个“词”的存在。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对“词”到底是什么,产生了兴趣。

在1794年,一位诗人兼医生的伊拉斯谟·达尔文曾问道,“早在动物诞生之前,陆地或海洋早已布满了植物,有的动物出现的早,有些出现的晚,那么所有有机生命均起源于同一种有生命的丝状物?

生物都有复制和建立秩序的能力。

比如兔子生兔子,袋鼠生袋鼠,人类生人类。或者兔子吃草,又可以转换成兔肉。

而这背后存在的就是DNA。

二、DNA(脱氧核糖核酸)

会发现警察追捕逃犯的时候,警察会首先通过DNA检测,快速的寻找出罪犯。

基因指纹技术,旋即成了法医学最可靠、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在原先还未发现这一技术的时候,只要罪犯一逃,那对于抓捕罪犯的难度是大大提升。

以前中国抓捕逃犯的时候,都是贴画像,全城通缉。有时候还会抓错人。

基因指纹技术大放异彩,此后数年,这项技术逐渐普及。即使面对各项有力的犯罪证据,基因指纹技术依然可以为清者洗白罪责;仅仅是用它来威慑就足以使人招供;如果使用得当,它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是无可比拟的;仅只用少量的身体组织,甚至是鼻涕、唾液、毛发和逝去很久的人的尸骨,就足可完成检测。

使用DNA指纹技术的第一例犯罪是在1988年完成。

到了我们目前:电子设备、门控等。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三、“词”RNA(核糖核酸)

回过头来,为什么会被称为染色体,而非其他名称呢?

1934年门格米勒及其同党手下逃脱的难民,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进行了题为“什么是生命”的讲座。

他想知道,染色体中蕴含着生命的秘密,但他不明白这是如何做到的:“正是这些染色体......有着指导个体未来发育走向以及在成熟状态下如何运行的主动指令。”

尽管答案近在咫尺,薛定谔还是走偏了。

在前面提到的“词”,它并不是DNA。

通过观察,发现在一条长臂和一条短臂,两者的链接处称为着丝粒。仔细一看,会发现靠近着丝粒子的1号染色体:生命。长臂上一段出现120个字母(A、C、G、T)。

而这120个字母组成的段落,即像熟悉的旋律一样,不断重现,达100多次。

这些小段落就是一组基因,或许是人体内最活跃的一个基因。120个字母不断被复制成小段的RNA。

RNA是跨界联结DNA和蛋白质的化学物质,而只要是将信息从DNA语言翻译成蛋白质语言。

而蛋白质只是一个基因制造另一个基因的手段,而基因只是蛋白质制造另一个蛋白质的手段。

就像厨师离不开菜谱,但是菜谱也需要厨师。只有这样才会产生菜。

蛋白质代表着化学、生命、呼吸、新陈代谢和行为。

DNA代表着信息、复制、繁殖和性。

蛋白质和基因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如果你问,到底是DNA先出现还是RNA先出现,这就相当于是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让我感到很震惊的就是,我们原先都会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作为一个辩论主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出现了。

蛋在鸡(所有下单鸟类的爬行动物的祖先)之前就有了。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的答案。

RNA(核糖核酸)便是开篇所说的那个“词”。RNA比蛋白质和DNA更早出现,有四个方面的证据。 首先,即便在今天,DNA的成分也是靠修饰RNA成分而非通过其他更为直接的途径来实现的; 其次,DNA中的字母T是由RNA中的字母U转变而来的; 再者,如今许多的酶虽然成分是蛋白质,不过得依赖于一些小的RNA分子才能发挥作用; 此外,DNA和蛋白质不同的是,RNA可以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自我复制:给予正确的成分,便会将其整合成信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基因组:生命之书23章》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