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春灯公子》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0 04:5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春灯公子》读后感精选

  《春灯公子》是一本由张大春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灯公子》读后感(一):很后悔买这本书,又一个徒有其名的台湾作家

  之所以用“又”,是在反复阅读了龚鹏程、蒋勋、唐诺等名声显赫的台湾作家作品之后,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以为自己阅读理解有问题——怎么他们的文字都没有书评里说的那么好?是不是中了集体营销的毒?平庸、故弄玄虚是这几位作者的通病,文字缺乏节奏感,没有味道。这本书味道是有了,但那是油墨发出来的,故事实在味同嚼蜡,不如大陆的一些同题材作者,比如李敬泽的《青鸟》就高明得多。

  《春灯公子》读后感(二):贴着生活的说书人

  昨日在阿城的闲话闲说里逛了半天 深觉世俗二字是艺术里极为难得的。书里谈及曹雪芹 张爱玲 钱钟书 莫言 张大春等人的小说和90年代的港台电影 小说看的不多 但从观影的经历看 还是惊觉自己所喜好的就是世俗二字。书柜里只有张大春的几本书 今日读春灯公子实在酣畅 说书人如不是贴着生活去说去写 绝无此成就 另外张大春先生的文字功底确实牛 一些用字虽偏冷却入骨 端的是需认得几个字(拜读张先生的第一本书)。不可痛饮酒的日子 熟读离骚吧

  《春灯公子》读后感(三):内容不如新书的油印味大

  说书人张大春,“春夏秋冬”系列之春。

  本来是盼着“大唐李白”的第四部,不过听了大春在“一席”演讲的意思,很多小说,能不能写的完满,不好说。也就只好拿这本小说来解渴。

  看下年表,台版“春灯公子”是2005年。12年后,简体版读着只能说是大春小说的小菜,比1999年的“城邦暴力团”简直天壤之别,与同类型的“离魂”比,这几个故事,怕是读过就忘。

  内容上,如本书的印刷味一样,不好玩,浅尝辄止。

  我也浅尝辄止,因为,真的一般。

  《春灯公子》读后感(四):久别重逢

  只说一句,狮子头那篇,读过后异常震惊,因为我发现我读过这篇文章,这本书却是第一次看,我隐约记起,高中时候做过一道阅读分析题,在一本习题册上有过对这篇文章的摘录,几乎无一字改动,当时就对这篇文章印象特别深,因为我还记得当时做题时自己还想,这故事真的假的?那些出题的老师能编出这样的故事来,写小说岂不是更好?为印证我这个想法,我在豆瓣查到这本书在台湾2005年就出版了,那几乎没跑,我当年做的题就是这本书的章节,想想真是缘分!阔别重逢,而且如果能找到那年那套习题册,真希望张大春也来做做看。

  《春灯公子》读后感(五):世间事世间人尽在一局春灯宴

  不看全书内容,会很容易误解作者张大春所著的《春灯公子》是自传性的小说。读完后,深知作者将此部小说名为《春灯公子》之深意。

  “正史”往往由成功者所书写,其中的真相往往会被历史湮灭。在成功者所需要的统治体系内,“野史”由民众口口相传,虽进不了大雅之堂,其真实性反而更具有说服力。酒楼茶肆、驿站茶馆之类地方,由说书人来绘声绘色声灵活现讲述的各类故事反而更能深入民心,语言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穷则思变,不平则鸣,人心难测,孓孓难立,世间事世间人尽在张大春的《春灯公子》一书中展诉无遗。

  作者张大春文笔洒脱,开篇便是恣意挥毫的笔墨,追本溯源,狂放不羁,历史掌故信手牛来,“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孔子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场“春灯宴”写尽天下众人趋利之形。全书以二十年的“春灯宴”积累之世情故事:儒行、艺能、机慎、洞见、侠智、巧慧、运会、奇报、憨福、勇力、义盗、练达、聪明、诡饰、狡诈、薄幸、偏激、顽懦、贪痴等十九个主题故事,道尽作者张大春对历史现世的反讽沉思和批判,以“炫奇”为第二十个主题归揽全书,“千寻高几许,字里白云浮”,一切的故事创作,只在读故事的人能从中获得几多良知,又在于教化人心。

  《春灯公子》全书结构紧凑,一气呵气,首尾相顾,读之畅快淋漓,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张大春的才气涌动,豪情满溢。对古诗词创作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通过《春灯公子》这部书体味到满庭芳、水龙吟、鹧鸪天、沁园春、金缕曲、青玉案、瑞鹤仙等词牌创作的韵律之美。

  福分届满,却无功能,无论是高贵如太后,还是普通如凡妇,识见自成一番气候。社会规则制约着民众的思维,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求仁得仁,自是万物有序的事事。倘有狡诈狂狷之人,乱了章法,引发混乱不宁。而高级谋略者不屑于小打小闹,以布局智谋揣度人心取胜,譬如狡诈品中的主人公插天飞,洞悉人性之贪婪阴暗的插天飞耍弄地方大员于股掌之间,大快人心,缤纷快意人生尽在作者刘大春笔端倾泻而出。

  《春灯公子》读后感(六):春灯说尽人间事,传奇不过一念间

  春灯公子在江湖上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每年一场春灯宴邀请江湖各地人士前来参加,并且宴行前从无人知晓宾客有谁又在何处举办。只是每年的春灯宴上春灯公子都会请一位说话人讲个故事,故事无一不让人咋舌惊叹,之后便是最万众瞩目的时刻,公子会亲自为故事中人物“立题品”, 儒行、艺能、机慎、洞见、侠智、巧慧、运会、奇报、憨福、勇力、义道、练达、聪明、诡饰、狡诈、薄幸、褊急、玩懦、贪痴。一立就是十九年,时至第二十年,被人质疑:“敢问买卖故事之人,又算得是哪么样儿的一品呢?”故第二十便描述的是春灯公子本人了。 二十个题品,二十个性格不甚相同的经典人物,合起来,便是这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缩影。春灯公子可以说是书中最具有神奇色彩和神秘气息的人物了,他举办的春灯宴是江湖一年一度的巨大盛事,邀请的江湖人物无一不赶来参加,没有拂面子和挑事不服的人足以见他的实力与威望。而宴前保留信息和通知宾客也是一项大工程,更不用说立题品,人世间万事万物在他笔下都不过一字一句,没法引起任何波澜,只有看尽天下事,历尽世间难才会有这种从容与洒脱。他选出的说话人也是颇有玄妙,每年人物的个性都不尽相同,囊括出天下人物大体的性格种类,人间世事都在这春灯明灭间被摸清看遍。 令我觉得眼前一亮印象颇深的倒是侠智之士黄八子,真真是个妙人,身怀绝技,漂泊随遇,却加入太湖盗匪,干着匪盗之事却从不同其他匪盗一样,被欲望蒙蔽双眼,保持着理智,见势不妙果断抽身,当机立绝认下三百里外的另一桩案子,既能洗脱自己嫌疑,又是罪名不重在监狱乐得一时清闲,还看上了附近的烤羊腿,明明随时都有能够越狱的本事,却是集齐银两帮自己和狱友合法离开,甚至还清了寥寥无几的烤羊腿钱,这便是江湖侠义所在吧。不过有着实力和技术的人总是有资格任性和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想过的生活的,至于那些自身都难保的人那有什么权利考虑这些呢。 张大春是个说书人,书中更是流露着浓郁的江湖气息,他的故事虽是故事,却适合沏上一壶茶慢慢品析,半文言的语言特点仿佛令人回到了那个侠气冲天的时代,每章前的题词更是功底深厚,当真是说尽天下事,传奇弹指间。

  《春灯公子》读后感(七):听闻天下事

  电视剧《天下第一》中有一个天下第一庄,“收集”着江湖中的最强手,掌握着天下大事。春灯公子正如天下第一庄的庄主一样,他每年的设宴,设“立题品”,听闻天下奇事。《春灯公子》虽然表面是听着是有趣的故事,但同时也透着民间、宫廷的形态。

  作者张大春,华语作家,曾获得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代表作《城邦暴力团》、《大唐李白》等。本书作者化身为评书人,通过十九个民间故事的讲述,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状况,人们的思想。从内容上,《春灯公子》中的“立题品”摒弃了阶级性,无论官场还是江湖,从高官贵族到平民守旧的百姓,只要被选择,就没有顾及,也成为一年一度天下最真实,最热闹的宴会。在写作风格上,书中会插入一些古文,原汁原味,但很易理解,故事不长,但很完整。笔者作为评书人,对十九则题品总结精炼、干脆,又呈现本质,如在朱祖谋的故事中,笔者认为他是机慎品,保住了自己性命,“争如我,闭门读史,开口变传奇”。

  书中用十九个故事表现着人的品质。有的人薄情,潘鼓皮无情地杀害了情人,听到诬陷了别人,最后投案自首。虽然他薄情,但他幸好还有一丝人性。有的人聪明、机智,如悟真,吴炽昌形容他,这个骗子是个好官,“缘历尽艰难,深知民间疾苦,以清勤自持。”有的人有着江湖的侠义,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处于江湖,达六合和巨鹿,知己难求,谁也舍不得害对方,一方的存在就不再寂寞。

  《史茗楣·奇报品》、《张天宝·运会品》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两个故事。一个反映着古代人最封建的思想,重男轻女,为了生男孩,用着各种各样的手段。故事中道士真的逆天,塑造了所谓的男孩,其实是个怪胎。另一个故事更加讽刺着朝廷的腐败。张天宝没有去考试,竟然中榜,就连他自己都觉得是不可思议,也算是奇闻。相陪的人有钱有势就可以得到一切的权力,没有原则,没有王法,怪不得清朝会灭亡。

  十九个故事,主题不同,但给我一些道理,做人要坦然,诚实,但不是迂腐;要有智慧,但不能耍小聪明,要平等对待他人,诚恳,这样可以得到知己。

  《春灯公子》听闻天下事,品人,品江湖。

  《春灯公子》读后感(八):说书人说的故事

  《春灯公子》此书看的我略带疑惑,这书是现实故事的改变还是杜撰出来的呢,现实故事吗,倒是也有几分,毕竟那些历史人物也确确实实在历史上出现过,杜撰呢,倒也存在几分,毕竟春灯公子这号人物还真不知道是谁。可能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吧。

  本书讲述的是春灯公子大宴江湖人物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此会行之有年,几与寻常岁时典祀无二,但设宴人出身成谜,设宴地点更是直似桃花源,在现实空间里以及曾与会者的记忆中都不复寻觅。唯一存世的证据,是辗转流传的二十则诗、词“题品”——这些题品据闻正出自春灯宴中的高潮:由与宴诸客之中秘密地被挑 选出来的说话人,倾一年时光琢磨,务求能令听者咋舌称奇、公子青眼品论的故事。

  春灯公子的这个宴会举办了19年了,今年就是第20年了。

  张大春的这本书,有点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这类书籍,小时候很喜欢听人家说评书,最开始接触也是老人家喜欢,然后在一旁听,慢慢的就喜欢上了,但后来上大学、工作了,听的也就没那么多了,现在几乎是没听了。看《春灯公子》燃起了对这类书籍的喜爱,这几天把旧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又看了一遍,还是以前的味道啊。

  这十九个在每年宴会上的说书人用“诗、词”等的故事,讲述他们每个人所讲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反映出当时人的品性,当然了,这些品性并不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就改变了的,现代社会这些品性依然存在,通过这些故事,春灯公子深度挖掘这些人的品性,人格,当然,这是作者张大春的功劳,是他通过说书人讲述的故事,反映人性。

  虽然这些故事都深藏真理,但是并不是这些故事中的真理我都能全部理解,可能跟自己本身的经历,或者是不能熟读本书有关,或许多读几遍就可以读懂。张大春的文笔是很好的,很武侠,对于我来说,我虽然喜欢《三国演义》,但是除了《三国》等名著,我还真的没看过其他的武侠小说,所以看春灯公子,还是会显得些许吃力,里面有很多很武侠的话语。

  总体觉得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就是些平淡的人物说书而已,但是也是从这些小故事中领悟到人生的真理,人生是不断向前的旅途,不必回头。

  《春灯公子》读后感(九):大春老师的新笔记体故事

  近十年前,张大春先生来京宣传《聆听父亲》,在三联书店跟阿城,莫言对谈,毕竟在台湾除了写作之余,还做广播,口才很好,书也耐看。之前看过他的《小说稗类》《大唐李白》〈认得几个字〉等,不过印象最深一些的,还是〈城邦暴力团〉。在那书的开头,张先生写到了自己大学暑假一个人闷在宿舍里看书,以及和高阳先生晚年的一些交往。而这一次的《春灯公子》是笔记体小说“春夏秋冬”系列的第一本,虽说是笔记体,但从故事的写法来看,还是会联想起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来,倒不是夹叙夹议,而是行文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来一大段解释,甚至是开始另一个故事,然后在另一个故事中,要是再碰到另一个知识点,那就成了另一个故事中的故事。蔓延出去,要隔很久才会想起主线的故事讲到哪了。但尽管是这样看似漫无边际的写法,却绝对不会对这样的掉书袋产生反感,反倒是希望先生掉的越多越好。张大春先生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继承这样的传统,只是行文遣字方面,比高阳先生更考究,或者说更生僻一些。往往在一些常规的用语上,似乎也刻意,或者习惯性的“词”不惊人誓不休,从而给一般的读者,包括我,造成了适度的阅读门槛。

  《城邦暴力团》据说是〈鹿鼎记〉之后最好的武侠小说,当然张先生的写法跟传统的很不一样,亦古亦今,文白夹杂。之后大春老师也做过王家卫功夫电影《一代宗师》的顾问,那片中时有黑底白字的字幕卡,而这回一个个故事间的“题品”,文字从字体到排版,跟那电影里是一脉相承的。《春灯公子》里的故事,有江湖味,也有神怪气,想来跟古时有名的〈阅微草堂笔记〉那种是有共通的脾胃。当然同时也是在传统小故事里,加入了现代的写法,在结构与心理描写上下了不少的功夫。大春老师估计是如今为数极少的还能写古体诗的作家,开篇就洋洋洒洒把自己写的十九首诗摆出来,很下马威,当然像我这样只熟读过几首唐诗的,确实看不出诗的好坏,只能先五体投地一番。接下来的故事里,有结构挺精巧,结尾很反转的,同时也洋溢着足够浓郁的中国风味。看张先生的访谈里说,大多数中文的短篇小说,只是用中文在写国外故事,缺乏根基,只注重模仿国外的形式。在这一点上,我有一些保留,短篇小说跟电影故事一样,除了文字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结构,必须十分紧凑,来不得半点松散,而中国故事的传统一向不注重这些,包括《春灯公子》里有几篇也是如此。虽然尊重传统是很紧要的,这份努力也很值得敬佩,但短篇小说有它应该遵守的规则在,即使是以笔记体的形式在写。

  《春灯公子》读后感(十):民间

  个人非常喜欢历史,所以读这本书,大家都熟悉的历史翻来覆去就那么些,业余读史自然是要读野史。《春灯公子》其书中的故事,就像书中春灯公子其人一样,来历全给你讲清,可这世间真有这么一个人?好在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兴趣盎然的读下去了 ,读情节的趣味性和说理性。

  序言春灯公子一句“这世间的故事,你可都听说过了?”让人迫不及待的往下翻。诗词我是不懂的,读的诗词统共就那些一路语文书里要背的,格外有名气的,以及红楼梦里的。

  我一向喜欢诗词里的字句拿出来可做人名,所以这本书里的诗词我只略扫一眼,碰上和情节有关的才认真思索片刻。很好奇这诗是不是作者自己写的,感觉比较通俗,没有那么古韵。

  或者说只是词藻非华丽向的,贴合整本书的故事风格,言之有物。典故是信手拈来,看得不明觉厉,构思可谓是层层叠叠了。

  给这本书写书评其实不太好写,讲故事是讲不过作者的,况且这是十九个独立的故事,实在是难说。

  我想看这本书的原因是想增加一下眼界,了解一些被掩埋在土里,散落在角落里的小故事。现代小说有它特有的题材,青春,偶像,拍电视,讲来讲去永远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

  这本书其实作为惊奇小说自然也有它特定的题材,无非是那些你意料得到的身份的经常出现在这类小说里的人。但故事不一样,讲法不一样,作者笔墨泼向的地方不一样,作者的去向是民间。

  民间这两个字,是作者认为他在写的东西的概括。确实,一言以蔽之,看到这两个字,思绪就飘到那个时间点,灰黑长袍瓜皮帽,手里一杆烟枪的老男人。青石板的巷子,人来人往,嘈杂的叫卖声,旧式的柜台,掌柜的身后的置物台。

  那个民间,故事还要靠口口相传,于是大多已无据可考,后人整理时免不了盖上一层神秘。

  其实,就是一个民间故事。很多的东

  西,都没有太多的变化。难的是,在一个主流上已经变了的时代里,如何写出那个民间里原汁原味的故事。

  我们外人看个新鲜,不知作者得花费多少精力,研读多少,斟酌多少。   

  私以为这书是很有特色的,引经据典的时候仿佛在看那个民间,白话的地方作者又将你拉了回来,倒有种深知自己是现代人,却能坐在民间茶馆里,听一听快要消逝的说书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春灯公子》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