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Little Man》是一本由Alex Tizon著作,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17.0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ig Little Man》精选点评:
●看完很久了,曾经脑海中沸腾的关于种族与身份的想法已无踪影,or it is because I'm living out that reality so prefer not to think hard about it. 只记得读Lola的那篇时默默哭了。
●最喜欢对家人的回忆,第二篇,不管是温情脉脉的童年,还是西雅图。
●2014/07/29
●很生动地描绘了亚男在西方的心理状态
●大西洋月刊上的文章很感人,但这本书里的Victim mentality让我接受无能,越看越无聊。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这本书其实是属于个人的,是个人对于种族身份的探寻。作为一个亚裔故事的收集癖,的确讲到不少很有意思的信息,但是有时也会让我觉得这个男人也太敏感矫情了。敏感这个特性,也好也坏,好在感受丰富而深入,坏在看问题时易失去客观立场。当然我觉得最不好的是,敏感带来自身纠结,很痛苦。回到书的内容上,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如果你以种族为线索去找归属,好似一个黑洞,种族内部的隔阂使得绝对的归属无法存在。为什么一定要归属呢,世界上每一个别人,都与你相似,也与你不同。
●Self reflection of a tiny Asian man
●Superfacial.
●读完大西洋月刊上的洛拉那篇,来读作者的书。“personal experiences that can apply to just about anyone (not just Asians)”,amazon上的这句读者评论很中肯到位~
●harper's上读了作者的长篇报道,水平很赞,这本书从作者自身经验出发,亚裔在美国的生活,很值得一读,也很好读
《Big Little Man》读后感(一):Painfully honest
从大西洋月刊的那篇文章 My family's slave 认识了作者 Alex Tizon,在 twitter 上浏览对这篇文章和作者一家的攻击时见有人嘲讽作者文章发表前就很 convenient 地死掉躲过争议才知道这位菲律宾裔 Seatle Times 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今年三月已经突然在家中去世了,才 57 岁。
这本书是一本讲述作者年幼随双亲移民美国后的成长经历的回忆录。从对双亲由于性别受到的不同待遇开始,记录了作者成长过程中作为亚裔男性这个 stereo-typical 的群体对低人一等,边缘化,emasculation,在美国主流社会中长期隐形等等遭遇的挣扎过程。同样是菲律宾移民家庭,对比虎妈 Amy Chua 的顺利这家人苦逼多了。
书里对美国流行文化中亚裔男性形象,和阴茎大小迷思的探讨都非常诚实有趣,不哗众取宠。我觉得是能体现一个普利策获奖者的新闻素养的。
对于身份的焦虑,对自我认同的迷茫,我作为一个女性都经常需要控制才能保持平和心态。比如 China doll 这种很微妙的形象。 有些中国人会觉得你敏感过头,或者根本不承认问题的存在(比如这本书的 goodreads review 里就有一位说完全不能理解作者的台湾女人),我觉得是比被当作 china doll 这件事本身更可悲的。
有兴趣也可以读一读作者写的专题新闻报道,以及去世后同事家人写的纪念文章。我觉得是一个很有爱的大家族,Alex 本身,除去对 Lola 这件事的评判,是一位很优秀很敬业的新闻工作者。
《Big Little Man》读后感(二):致敬这位诚实描绘卑微的作者
感谢他的诚实。那些诚实的过往,丑陋得窒息,卑微而渺小,是一位移民在另外一片土地上努力拼搏获得认同的挣扎。挣扎未必是物质上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十年喘息,十年转身,几十年寻找自己—最终获得与自己的和解,然后回过头去把过往种种诚实地记录下来,剖析自己,给予读者希望。实在是勇气可嘉!我非常诧异于他的细腻。男性作者,笔法能细腻至此,情感能如此丝丝入扣,倒是破了我的一些刻板印象。对世界了解不够的情况下,免不了会因为只言片语、几次经历,而生成各式各样的刻板印象。书里也有类似的—特别是他对于中国游客的某些固化的刻板印象的生成。但作为一本自传体回忆录,这样的个人局限性无可厚非。书里有大篇幅的,对于两性社会角色定义的思考。因为时代不同,可能看起来会有点儿隔阂与距离感。不得不感慨全球化的影响力。到底是一篇寻找自我的成长类书籍,个人情感的表达为的是寻找读者私人的情感认同,而不是去寻找一种广义上的普遍性。拿一种广义上的标准去衡量,评论一本自传客观与否,有失公允。
正文结束之后是他对于一位家庭佣人的回忆纪实录。这样的一篇纪实录,因为用到了“slave”奴隶等字眼,引起了一些舆论争议。也许他用“奴隶”字眼并不合适,因为文中那些所有的细节表明,Lola与东家,并不是奴隶与奴隶主单方面的压迫虐待关系,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主仆之间的情分。奴隶主永远高高在上,主仆之间?在最私密的角落里,主仆之间情感上是相互依赖的,有依靠、有互相之间的羡慕妒忌—这样一份复杂的亲密感情,难怪会使那时尚年少的作者与母亲大吵一架。他的刻画、他的细腻,竟然将这样一份复杂的感情基本上描绘出来了,跃然纸上,所以说在写作上,这位作者有着绝佳上乘的技法。他笔下的这位小人物,有时卑微得令人厌恶,但这一份厌恶与真实相伴,写出这一份细微的厌恶感,靠得也是款款深情。是几十年相处磨练出的真感情与爱啊!他实在是太会写卑微了,写Lola的卑微,父母亲的卑微,自己的卑微...因为太真,所以丑,丑得戳到读者心里,让一些人暴跳如雷。所有一切背后的洞察啊,是他对于人广博的热爱吧—因为爱人所以才愿意捕捉、观察、思考、总结,真是一位温情的人。
为他的突然离世表达惋惜。睡梦中的突如其来,原因不明。假如他还活着,可能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以他的温情感化着新闻学院未来的记者们。一位记者的笔,一位作者的笔,一位创作者的笔,写人、描绘世界,应该总有温度。笔锋可以犀利、尖锐、让读者难受,但是残酷背后总会残留有一丝的温暖柔和,那是人性光辉的缩影。人性可以有很多的阴暗面,但总有微弱的光芒,吸引着人们探索更多。我们是因为这些微弱的光芒而存在的,不是么?
《Big Little Man》读后感(三):女性角度的思考
多年前,我在香港和一个同样来自内地的男生聊天,说到无法融入当地文化的问题。那时我在香港已待了两三年。我对他说,“我好像没有这方面的困惑”。我记得他回答我说,“那是因为你是女孩儿”。我印象深刻。但当时我并没有去思考: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接纳?我也没有去想,这对女性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这本书让我对此有了一点思考。
《Big Little Man》的作者身为一名菲律宾裔的美国二代移民,以自传的形式探讨了普遍存在于西方的亚裔男性的身份认同困境。
我没想到这本书居然被作者写得这么好。读的英文版。作者不愧是普利策奖获得者,文笔斐然,很有风格。我很喜欢。读的过程中我边读边随手记下自己的一些思考,整本书读完之后竟然写了三千多字的笔记。
这本书的题目就很妙:Big Little Man。
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人们对亚洲男性的印象,那个字会是什么?是“Little”。小。
身材、胆量、成就,男子气概,乃至生殖器的尺寸……和西方白人相比,亚洲男人是小男人。 与许多其他刻板印象一样,这一个也经不起推敲。但它是如此明目张胆,让许多它的对象因此产生困惑和身份危机。
作者从自己家庭的移民史、两性关系的困惑、社会的困境各个角度,记录了自己从青春期以来对于自己亚裔男性身份的羞耻感。但他最终突破了这一困境。这个突破的过程,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堪称波澜壮阔。也给我非常多的启发。本来,和他书中的亚洲女性一样,我在美国也并没有感受到同等的身份危机。
然而,身份危机,始终是一个人类共有的主题。一个女读者要怎样和这样一本以男性为主体的经历共情呢?以下是我的思考。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多重身份,但那个让你感受最强烈的身份,要么是让你最骄傲的身份,要么是让你感到最多限制的身份。枷锁会让你感到它无处不在。对作者来说,这个枷锁是race,但对我来说,可能是gender。我所有其他的身份,加起来都不如“女性”这个身份带给我的局限更多。
的确,亚洲女性相比男性来说,更容易被西方文化所接纳,然而,这有多少是因为亚洲女性作为西方人exotic的性欲的投射?如果作为一个亚洲女性,我们无法共情于这些男性的困境,甚至为此而沾沾自喜,那么我们应该想到,我们所感受到的race的优势,和来自于我们在另一个维度 — gender上所感受到的限制,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作者说他于青春期开始后,在两性关系上受到很多挫折,因为所有女性都认为亚洲男人不够masculine(男子气概)。然而,masculinity真的是一个有毒的概念。那些追求男子气概的人,更不可能尊重女性。masculinity强调和女人的区别,强调的是主导,这与平权所追求的强调共性和平等截然相反。因此,任何一个有脑子的女人,都不会因为可笑的“男子气概”而选择和谁约会。
像作者这样一个文采斐然、思想深刻、真诚而勇敢地剖析自己的亚洲男性,才反而应该是所有男性的杰出代表。哪个女性会谁不愿意date这样的可爱男性?
令人愕然的是,读到书的结尾才发现,作者已于2017年溘然长逝,享年57岁。令人惋惜。本来还打算去找一下作者的twitter,留言给他感谢他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现在看来没有这个必要了。
但仍然在心中感谢作者的诚恳,让我新年伊始就拥有一次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体验。希望他在平行世界里,一洗这个世界的“羞耻”,成为那里的女性的宝藏,拥有他没能在这个世界拥有的许多许多女人的青睐。
《Big Little Man》读后感(四):自我反思 - 后殖民时代亚男的出路
《Big Little Man》这本书讲述了作者Alex Tizon, 一个菲律宾裔亚洲男性,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生存体验。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亚洲男性,作者从学校,到工作,再到爱情剖析了自己作为亚男的经历。显然,白人社会投射给亚男的印象大部分是负面的,这也导致作者深深被亚男的标签以及标签背后所带来的刻板印象而感到烦恼。他尝试融入主流社会,变得更像白人,不仅文化上还有身体上:每天按摩鼻子把鼻子弄挺,猛做引体向上把身体练的强壮。可是,慢慢地他发现这些都不够,无论他做得多好,他都无法融入。他于是慢慢思索亚男身份构建背后的历史原因,从此走上一条自我精神救赎的道路。
作者的亚男经历让我产生了很多精神共鸣。我从小在中国闽南地区长大,深深受着男权社会的影响,周遭的一切时刻告诉我男人处于家庭以及社会主导地位是一种常态。(女权请勿喷,仅讲诉个人经历)。直到12年12月21日,玛雅预言并未生效,我安全的在空中度过了”世界末日“,来到美国并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在接下来的8年里,和所有的移民同胞们一样,我兢兢业业地学习、工作,追逐着那传说中的美国梦。我努力做到最好,考进了梦想大学,进了硅谷科技公司,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然而哪怕我如愿以偿地基本实现了美国梦,我却发现我的社交圈极其不多元,意味着我并没有融入所谓的多元美国社会。
我开始有意思地反思并历数着自己所受到的白人刻板印象:
1. 第一次在白人朋友家打篮球3v3,我开局连续上篮得分并送出一个盖帽后,迎接我的是极度惊讶,“哦,原来除了学习你还会打球。你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中国人”
2. 白人朋友告诉我,我本来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要介绍给你,可惜她现在在和一个白男hang out,哎可惜了你没机会的.
3. 听说亚洲人的jj就像春卷一样小,是真的吗?
4. 和一个白人女生朋友hang out的时候, 朋友自然来了一句“我听说你们亚洲男性和白人hang out的时候都觉得很光荣,是吧?”
哪怕我和白人相处的机会并不多,但足以让我和作者产生共鸣。但是, 就像作者所说,亚男这个群体的标签:矮小,瘦弱,没有男子气概,柔弱,器小,没有任何性吸引力,书呆子,没有领导力。这些标签,哪怕作为亚男我极力想否认,但在美国校园里你会发现部分是事实,是无法争辩的。身材上亚裔普遍低于白人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可怕的逻辑在于,如果部分标签是真的,那就意味着剩下所有的标签也是真的?
谈及到jj的大小,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我搜索到的文献中,目前没有任何研究论文来论证jj的大小和种族有关系,相反,有的是证明没有关系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对亚洲人的印象却不是如此,包括自己身边的亚洲女性朋友也会告诉我亚男小是真的,因为她看过和其他种族的差别,她也听过很多类似的故事。听到这种论点的时候,我无疑是觉得很苦恼的;一方面我想去辩驳说科学证明并非如此,而另一方面她人的个人经历却在述说着相反的故事。于是当我质疑的时候,作为一个亚男,我发现自己很容易陷入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处境。
为什么jj大小这么重要呢?因为西方输出的价值观里,jj的大小和男性雄风是成正比的;越大,越男人。当亚男被当作是小的时候,这也叫直接推导出一个结论:亚男不够男人。这种想法,普遍存在于美国主流媒体之中。书上提到一个nba球星林书豪的例子,当林书豪在纽约尼克斯率队打赢比赛后,评论员打趣地说:“今晚纽约城有些女性要受到少了好几寸的痛苦了。”这句话的潜在意思就是,哪怕亚男在球场上打赢来证明他们的男性魅力,在床上他们依然不是男人。光是这点,就足以羁绊几代亚裔男性导致他们在男性身份认同上感到羞耻。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jj小的迷思呢?两种可能性:
1. 亚男的确比白人小
如果是如此,那么亚男如何打破这个心理劣势?
解决方案1: 强身健体,秉承着长度不够,时间来凑的啊Q精神?同时自我说服,长度并不是决定性质量的唯一标准,有爱的性和其他方面也或许也可以弥补。有意识地科学提高自己性能力。
解决方案2: 确保下一代亚裔的饮食是科学健康的,足够的蛋白质和碳水摄入或许更加能够铸就强壮的身体。
2. 亚男并没有比白人小
或者没有小到可以被刻板印象的程度,这种假设出现的很大原因更多是基于后殖民时代,白人社会里为了通过去低化亚州人从而获得心理上主导的优势。
解决方案1:养成强大的内心力量,尽量不为刻板印象所影响 (很难...极其难)
解决方案2:推翻现有刻板印象。这可能意味着亚洲国家经济上的崛起和强势文化输出,重新制定世界秩序从而推翻既有刻板印象。
但是无论是哪种可能性,作为一个个体亚男,强身健体和营养饮食势必是一个让我们变得更好的方式,所以这是要必须做的。
对于一个亚男而言,被植入一种因为你是亚男所以你天生jj小,你就是性不行;是一种最残忍的方式来摧毁你所有男性的尊严。一代又一代的亚裔都将闯关这一关,这是亚男在这个时代的困境之一。
整本书中,对我而言打击最大的是当读到一个亚女Esther Ku在脱口秀时说的这么一段话,大体内容是,“之前有亚男约我,我心里想,到底要到什么时候你们亚男才知道我们亚女不是和你们同一个等级的呢?” 于我而言,这句话就像把刀插进了我的心。或许作为亚男,这种心酸源自于,如果连亚女都看不起自己族裔的男人,那么谁来接受亚男?
作者说到,“谈到跨种族恋爱话题时,美国的亚裔女性和男性可是站在完全不同的立场,甚至经常会引发谩骂冲突。亚裔女性觉得这可能只是单纯的偏好,但亚裔男性有时却认为这完全就是背叛。而亚裔男性对女性的哀叹,听起来就像对她们进行人格谋杀。其实我们都会受到更强大的力量所影响。而我刚刚提到的那些女人,除了遵循自己的偏好之外,也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而追随本能;本能的强大力量是难以抗拒的。而本能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的价值观受到影响,也是无可非议”。
作为成长于一个男权社会的亚裔男性,我很容易有意或无意地陷入一种思想,那就是亚女属于亚男是正常的。中国社会里不存在多种族,所以亚女属于亚男是绝对的。然而,这种思想,当来到西方国家后,当走在街上和校园里时,就轰然崩塌了。其实,你会看到亚女和白男组合多如牛毛。显然,亚女在白人世界的个人体验和亚男是不同的,因为我几乎很少看到过亚男和白女的组合。
虽然我深刻明白也认同,亚女和白男组合没有任何问题,这是女性个体选择,它超越了种族和肤色。但是,当看到学校大部分单身亚男出现在亚女和白人情意浓浓的背景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心酸?抑或是很奇怪的一种心理,我知道它是对的,但我同时也有很复杂的情绪。
书上提到另一个很令人不适的点是,就是西方年老白人男性到东南亚和消费女性的现状。在菲律宾或者泰国,一个60岁的白人老头和一个未满18岁的当地姑娘走在街上是很普遍的事情。其中一个例子,泰国的依善地区,15%的婚姻是由60岁以上的白人男性和当地年轻姑娘组成的。白人老头所到之处,几乎都是抢手货。当地姑娘们以嫁给白人为荣,因为那代表着生活的极度改善。很多时候,嫁给白人成为向上社会流动的唯一可能性。
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西方世界里,一个60岁的老头和一个20不到的姑娘结婚,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那是可耻的不被社会所接受的。那么为什么白人男性到了东南亚就没有这种耻辱感了呢?作者引用了美国作家Boye De Mente的个人真实经历和话语,我重新大概翻译一下的意思就是,“他们(白人男性)内心是觉得比亚洲人高人一等的,所以哪怕在这个年纪去和一个可以当自己孙女的人交配,也无须感到耻辱。”
不仅仅是女性,男性也同样被消费。“yes sir”是所有亚洲男性挂在嘴边的话,他们只能顺从来获取外国人的经济施舍。这种奴性的经历多了,人的高低三六九等也就慢慢形成出来了。不仅仅是菲律宾泰国,作者说到,上海的南京东路也是西方白人寻找亚洲年轻姑娘的温床,用Boye De Mente的原话来形容上海,“一个被西方殖民者转变成的亚洲妓院。”
这些事件所体现出的不平等,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经济的不平等下的。白人们拿着祖先殖民抢来的财富,重新回来这些殖民地消费,而且被殖民者欣然接受。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经济,国家强则民强。现如今的上海,我并不觉得是Boye De Mente所认为的白人的亚洲妓院了,或者很大程度上由于经济的发展,上海女性更少可能为了金钱而去交往,更多的交往来自于个体自发的选择。
亚男演员在好莱坞电影产业里几乎绝种,如果存在的话,他们大多饰演边缘角色,银幕上的他们没有任何男性魅力,胆小,懦弱,他们是用来衬托白人男性雄性的一面的。美国的流行文化里,白人是救世主。
作者题记了其中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电影,白人到了日本,杀死了日本丈夫,睡了他的老婆,后来日本老婆心甘情愿爱上了白人男性,他们从此过上安静的生活。作者提出了一个反例,同样的情节,把人种对调过来,白人们能接受吗?
作者罗接着列了一系列丑化亚男的电影,还有白人和亚女交往的电影,直到现在,作者谈到,除了法国人拍的电影《情人》以外,亚男和白女的形象从来不出现在西方银幕中。在所有西方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中,亚男是不会有机会和白女亲密接触的,或者他们不可能在银幕上发生任何情节;同样的是发生在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电影,所拍镜头出现都是出现白人,哪怕这并不是真实的社会,阿拉斯加3/4 的人口是原住民,可是电影完全忽略;夏威夷的电影里,白人永远是主角,50%以上的亚裔和太平洋诸岛后裔只会谈谈尤克里里,或者在餐厅端端盘子。
电影《21》,讲述着一帮MIT的亚裔们到拉斯维加斯用各种手段高智商地席卷了几百万美金,成为08年热门电影之一。可惜,电影里出现的是白人,而不是真实生活里的亚裔。电影导演当被问到为什么不根据现实而采用亚裔演员时,导演说到,“相信我,我也想还原现实。但这不是主流大众认为的,找亚男演员会影响票房”
有时候,我会怀疑,到底是电影反映了真实社会?还是电影想要创造一个它所想要的社会?
既然西方银幕上找不到亚男正面形象,那么我们是否能通过其他方式去寻找?答案是,不能。作者提到,在美国上玩高中甚至大学后,他都不知道任何一个亚洲有名的有统治力的男性历史人物。
于是他开始去寻找,直到他发现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知道了15世纪明朝的舰队是全世界最强的舰队;明白了一直到200多年前,亚洲一直都是世界上军事最强势的国家;中国印度的gdp占世界50%以上。马可波罗来中国时,他没有提到亚洲人的矮小,没有提到他们jj小,他提到的是强大军事的统治实力和强壮的士兵。
作者接着谈到了菲律宾拳王Manny Pacquiao, 谈到他的成功是如何牵挂着民族的自尊心,如何让更多的菲律宾男孩知道他们也有当世界拳王的可能性。
谈到了刘翔,在04年刮起的黄色旋风让所有亚洲人倍感骄傲自豪。他告诉了我们,亚洲人在田径上也有无限可能,打破了无数既有的刻板印象。作者说到,他经常重复播放刘翔的那13秒左右的夺冠过程,并且获得一种满足感。不知道是不是机缘巧合,我也看了无数次那个视频,刘翔给所有亚男希望,不必被刻板印象所束缚,个人的努力是可以突破束缚并且达到人生颠覆的。
还有姚明,如何一步一步统治nba中锋位置。
上面这三个亚男,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模版亚男形象,我这8年在youtube上反复看了他们的各种集锦。当我需要汲取力量来对自我身份感到认同时,他们给了我无限前行对力量,他们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有希望,但是你要努力去奋斗,要极其地出色才能突破这些刻板印象。
作者在书的最后提到了他如何跳脱自卑情绪的: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做一个对他人有帮助的人,追求卓越并达到最高自我实现。我希望我能活成那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