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客》是一本由秦昊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常客》精选点评:
●地上的人啊 天上的河 看到秦昊写奶奶,总让我想起自己的爷爷
●不喜欢管租的房子叫家,这样有一点对不起有家人在等我的那个家。
●小琴今天正式搬离北京啦,此后,他就从那一城的常客,变成了这一城的常客,个中艰难啊,都在这本书里。细想来,好像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启生活,化整为零,推翻重建,再次出发,前两个字都好艰难,后两个字都带着畅快。祝福小琴,此刻真的为他开心。(最后想为自己打广告: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明星书,我真的为这本书骄傲的。)
●小琴学长的摄影集 感觉纪实风格比较多吧,可能一张拿出来看普普通通,但是当照片可以讲故事了,就很生动。突然发现我用小光圈挺少的,不能总是依赖大光圈了。 其实我读过之后挺有感触的,因为我也即将离开我从小到大生活的家了,这里马上就要被夷为平地,想想也是悲哀。我就要失去我真正意义上的家了,感觉自己一切的回忆都要没了寄托,遗憾。准备周末回去拍点照片,留住这些记忆,以后可以跟未经历我童年的人讲,我小时候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我和我的妹妹经常在这个小床上玩游戏,我的妈妈会把葡萄干藏在这个高高的桌子的抽屉里,指着照片中的这儿告诉他,这是我被爸爸罚站过的地方,我小时候还在这个草垛边发现过小刺猬……
●真的很難用理性的態度去面對這本書,秦昊鏡頭下的重慶有作為一個遊客的疏離和熱切,也有一個離鄉遊子的溫度和熟悉。我習慣性地帶著已有的文學觀和理論去分析他筆下的困惑,然而他自己說不定已經有了答案。很多朋友問過我:為什麼會喜歡秦昊,而且喜歡這麼久?我想,可能是因為他身上有永不褪色的少年心性,他看待世界的目光永遠充滿新奇,時間流逝了世俗佔據生活但他不會失去趣味。他的存在好像在告訴我,一切都值得去追。所以能對他保持長久的熱愛永不沉寂。
●“我性格里的一部分跟她很像,怕新事物,不勇敢,缺乏安全感。但我已经在改这个毛病了,也不算是毛病,只是曾经的一部分吧。”
●小琴是个敏感有才华的摄影师,我们都爱他。(爱姚女士!
●我永远爱秦昊!!
●秦老师的摄影集。永远能被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打动。前面那些文字和附送的摄影手记让人看了想落泪。
●晚上翻看完,除了做为歌迷的身份也同时带着职业身份去看,明星书当然可以更有料,比如文字是必不可少的,摄影集更重排版,形式新颖能为内容增色。用纸也不错,内容上来讲只要一个人写就可以获取多少信息,也是了解人的一个渠道。看到踏实做书的朋友们,更觉得应该沉潜下去了。秦昊一如以前小清新,嗓音柔柔的。听了下同名歌曲,周边相框那个做的有想法。
《常客》读后感(一):再一次再见
人生中第一场演唱会就是好妹妹99块体育馆演唱会,和小凡坐了10个小时的噩梦硬座到达广州,那时候很穷(虽然现在也穷)没有住酒店,游荡在广州的街道,大夏天的真的很热。
那时我和小凡并不熟,彼此之间小心翼翼的相处着,但是却感觉相处的很舒服,我是个怕生的人,常常需要寻找与我在同一频次的人,那个时候我就想,看来我和小凡就是在同一频次的人。那场演唱会感觉非常好,不知道是因为交到了还不错的朋友,还是懵懂时期的自己就是会被这些“漂泊、流浪、迷茫”的歌曲打动,还记得最后一首歌是《再一次再见》
演唱会过后我们选择在麦当劳将就睡一晚,中间还碰到小偷什么的,总之一点也不觉得累和烦躁,反而有一丝丝兴奋。
后来过了不知一年还是两年,好妹妹来深圳开演唱会了,这次我和小凡买了最内场的位置,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好得观赏位置,整体看下来的感觉却没有第一次来的好,我知道或许是我和小凡之间有了隔阂吧,再加上天气真的很热的原因,原来看演出的效果与一起看的人息息相关,这次的体验可以说惨不忍睹。
这些话也只能在这里说,人类真的很善变,其实曾经真的把小凡当作很好的朋友,但是就算是友谊也是需要好好的经营的吧,很多时候这些感情说变也就变了。
没有大的争吵,没有严重的矛盾,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淡去了。
写了这么多和书本无关的东西,其实只是在炎热又停电的下午,看完书后找个地方倾诉一下这段平平无奇的心路历程。
我想我也不会参加同学会吧
《常客》读后感(二):再一次再见
人生中第一场演唱会就是好妹妹99块体育馆演唱会,和小凡坐了10个小时的噩梦硬座到达广州,那时候很穷(虽然现在也穷)没有住酒店,游荡在广州的街道,大夏天的真的很热。
那时我和小凡并不熟,彼此之间小心翼翼的相处着,但是却感觉相处的很舒服,我是个怕生的人,常常需要寻找与我在同一频次的人,那个时候我就想,看来我和小凡就是在同一频次的人。那场演唱会感觉非常好,不知道是因为交到了还不错的朋友,还是懵懂时期的自己就是会被这些“漂泊、流浪、迷茫”的歌曲打动,还记得最后一首歌是《再一次再见》
演唱会过后我们选择在麦当劳将就睡一晚,中间还碰到小偷什么的,总之一点也不觉得累和烦躁,反而有一丝丝兴奋。
后来过了不知一年还是两年,好妹妹来深圳开演唱会了,这次我和小凡买了最内场的位置,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好得观赏位置,整体看下来的感觉却没有第一次来的好,我知道或许是我和小凡之间有了隔阂吧,再加上天气真的很热的原因,原来看演出的效果与一起看的人息息相关,这次的体验可以说惨不忍睹。
这些话也只能在这里说,人类真的很善变,其实曾经真的把小凡当作很好的朋友,但是就算是友谊也是需要好好的经营的吧,很多时候这些感情说变也就变了。
没有大的争吵,没有严重的矛盾,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淡去了。
写了这么多和书本无关的东西,其实只是在炎热又停电的下午,看完书后找个地方倾诉一下这段平平无奇的心路历程。
我想我也不会参加同学会吧
《常客》读后感(三):我不是归人,是个常客
虽然我们永远无法真的属于一个地方,但至少可以成为它的常客,和它产生特别的关联。
因为工作的机缘邂逅了秦昊的《常客》,在此之前“好妹妹”于我只是播放清单上不时打个照面的乐队,秦昊和张小厚的大名也止于“好像听过”,这一次却因为文字和影像与一位音乐人产生了共鸣,这大概就是人生远行客的某种“惺惺相惜”吧。
比起“摄影集”,我更愿意称《常客》为一本“游记”,一本通往时空交错中的山城重庆、通往姚女士和秦昊祖孙记忆深处的游记。秦昊在书中称自己是有点孤单且适应孤单的人,与周遭的事与人总有一种疏离感,但他的文字却是真挚坦诚的。
开篇的14段讲述仿佛是来自挚友的书信,说起这趟故土重游的缘起——想要寻找一个答案,一个关于“地上的人们为何像星星一样疏远”的答案;谈起自己与故乡的别扭关系,在重庆生长了19年,却只能给朋友推荐解放碑、朝天门、洪崖洞等99%的游客都知道的景点,在“川普”重地坚持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熬”到考大学填志愿便毫不犹豫去了千里之外的长春,漂泊十三年之后竟又打定主意回归……讲起必备旅伴——奶奶姚女士,笔调变得轻松温柔,大方分享了家庭的温馨往事,亦不避讳支离破碎的后来。我相信,期间的每一次生死别离都足以让人心碎,但秦昊只是淡淡一笔带过,继续自己与姚女士的“漂泊”与“回归”。
讲述结束,秦昊和姚女士的摄影之旅正式开始。拍摄重庆,少不了解放碑、朝天门、洪崖洞等“网红景点”,却被姚女士嫌弃“人太多”,于是我们得以跟随这两位重庆的“常客”走近街边的理发档、裁缝摊,探访被时光遗忘的夏坝镇、白象街……秦昊和奶奶姚女士的双重记录,撑起了一个跨时代的视角,让我们可以一窥重庆的过去与现在。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刻意选择,粗砺的纸张并不能很清晰地呈现照片细节,恰似迷离在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
诚挚的文字、跨代纪实的影像、真实得可爱的手写笔记,组成了一个专属于秦昊和姚女士的“时空博物馆”。但正如秦昊所说,“这不仅是我的故事,也是很多人的故事,很多人背井离乡的故事。”对于回不去的故乡,我们无法成为归人,那就当个常客吧。
《常客》读后感(四):寻找故乡的浪客
在这本摄影集里,秦昊不再是歌手,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在外漂泊多年、想重新探寻自己的故乡的人。在这为期一个月的拍摄计划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他的奶奶姚女士。
喜欢好妹妹六年多,对奶奶姚女士早已不陌生,也经常在秦昊的微博看到他的胶片摄影作品。在秦昊的只言片语中,奶奶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太太形象,隐含其中的,是一份很真挚感人的祖孙情。
直到翻开了这本《常客》,才知道秦昊的成长经历这么坎坷,某种意义上,他没有成长在一个正常的三口之家中,是爷爷奶奶一手把他带大,所以也终于明白他为什么如此牵挂着奶奶。
喜欢好妹妹的因素有好几个:歌,文字,你妹电台。最早的专辑《春生》和《南北》是我最喜欢的,循环了不知道多少遍。你妹电台之前一直在追,躲在房间里甚至不敢调高音量,因为他们俩太污了!那么文字其实是表达一个人很好的途径,所以在文字中,可以看到秦昊文艺、善感的一面,也可以偶尔瞥见他的幽默(好几处我都笑出来),我特别喜欢秦昊这种一本正经的幽默。
以前看好妹妹的综艺,就觉得秦昊不如小厚放得开,也是看了这本书,才了解到他自我隔离的内心世界。书里的照片烟火气息十分浓重,让我想起了阮义忠的摄影集。我就很喜欢这种城市或者乡村里不为众人所知的平凡生活的记录。
秦昊是重庆人,但他对重庆的了解甚少,通过拍摄,他与自己生长的城市重新认识了一遍,原来重庆变了这么多,而秦昊也在十几年的“不归家”之后选择重回这里安家。我想这是一种很好的重逢,在他这个年纪,很多事情从重要变得不重要,同时也有很多事情从不重要变得重要了。
“常客”这个概念我也很喜欢。喜欢好妹妹的时候我大学还未毕业,从没想过到另一个城市生活。转一年,我就去了北京。在收拾行李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当时内心很向往的“漂泊”的感觉,断舍离了很多东西,带走了很重要的东西。好妹妹的经历和很多歌曲都是打开我初到北京那两年的记忆的钥匙,大家一定不陌生的是《一个人的北京》。每次听这首歌,想到的都是冰冷的、散发着白色灯光的出租房,小餐馆里的盖饭或面,一个人在地铁里用手机看书,自己去探索这个大城市的孤独日常……或许大多数到北京工作过的人都会有和我相似的体验吧。
也正是因为在北京的工作,有两次接触到了好妹妹。第一次是在参加媒体观影会的时候,电影结束看到了好妹妹站在台下,我的心砰砰跳得厉害,散场那一刻立即冲出影厅叫住他们问是否可以合照,秦昊拿着我的iPhone6打开前置摄像头,我们三个自拍了好几张,不知道他当时怎么找的角度,把我的脸的比例拍得简直完美,小厚在照片里的笑容,就和这本书最后一页里的笑容一样,亲切得没有距离。第二次是在公司的演播室,看到他们录完节目往外走,我坐在沙发上直勾勾地看着他们、小厚也看到了我,但那次我没有打招呼。
有自己喜欢的乐队,当能和他们产生哪怕是间接的交集时,都会无比兴奋。这些年,看着他们从Live House走上体育场,从网络平台的综艺走上电视台综艺、春晚。感觉蛮复杂,自己喜欢的事物私心来讲总是不愿意太多人去抢,可是没办法呀,他们无法不红的,这在当年就知道是迟早的事。
最后再回到这本书吧。三个下午读完,从他手写的拍摄日记到十四篇摄影笔记再到无数张照片,认识了不同于人前歌手身份的浪客秦昊,而是一个和我们距离很近的重庆男孩和他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