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榆下怀人》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12 11:16: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榆下怀人》的读后感大全

  《榆下怀人》是一本由黄裳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榆下怀人》读后感(一):述往忆故人

  本书的作者黄裳先生,最早神交于《读书》杂志,一般都是一期杂志中有那么一篇一小段文字的书话,短小精悍,内涵深厚。一开始还不知道黄裳是何许人也,只是从行文中感觉到作者的学识很渊博,文笔很流畅。后来才了解到黄裳先生是文坛的常青树,笔力甚健,在他九十多岁的时候,还在著名的纯文学杂志《收获》上开辟书跋专栏,真是“壮心不已”啊。

  黄裳先生出生于风云际会的五四运动,青年时代作为记者活跃于重庆、南京、上海等地,结识了一大批当时著名的文艺界人士,跟梅兰芳、巴金、吴晗等文化名人都有很多交往,相知甚深。

  在这本书,黄先生写到了一大批现当代文化大家。只要把这些人的名字列出来,都能编成一个文化名人名录。周作人、郭沫若、茅盾、老舍、周作人、曹禺、俞平伯、郭绍虞、张元济、柳怡徵、周叔弢、沈尹默、邓之诚、贺昌群、宗白华、马一浮、沈从文、巴金、马叙伦、孟心史等,都有一些文化界的重镇,一点就不带水分的。

  这本书虽是2017年出版,但收录的大都是上个实际八十年代的作品。黄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种浓墨重彩的工笔,还是蜻蜓点水式的淡雅,透过那些淡淡的笔墨,却隐隐透着文字背后的时代变迁,把一代老一辈的文人的情怀都写出来了。

  黄裳先生学识渊博、富有情趣,他的文字娓娓道来,生动活泼,有内涵深厚。钱钟书先生曾经赞扬过黄先生的文章,说是能够“化堆垛为烟云”,可谓一语道破,黄先生文章中的那种高远雍容之气是明显的。

  这样的文字是值得细细品玩的、

  《榆下怀人》读后感(二):一位记者作家笔下的文化名人

  初见黄裳这个名字,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九阴真经》的作者黄裳。后来一想此黄裳绝对不会是彼黄裳。虽然《榆下怀人》这本书的封皮采用的是牛皮纸,很有一番古书的味道,但是只要翻开第一页便知这是一本散文集而非武功秘籍。

  黄裳,当代作家、记者、藏书家,原名容鼎昌。黄裳不过是这位老先生自己为自己取的笔名,与金庸笔下的那位武学大师可是没有半点关系的。《榆下怀人》这本书是一部写人逸闻故事的散文集,与功夫招式没有半点关系。

  散文本身的结构便是“形散而神不散”。《榆下怀人》既是一部讲述人物故事的散文集,其中的内容必然不像我们之前所读到的那些专门讲述人物传记的书籍那般细致详实。或许只是将只言片语以及一些看起来琐琐碎碎的事情很随意的讲述了出来,但一个人的生活不就是由这些短小的事情所组成的吗?认识一个人,评价一个人也正是由这些小小的点所组成的。,通过这些点才看看到更广阔的面。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会看到许许多多熟悉的文化人的名字。例如像巴金、沈从文、郭沫若、冰心、朱自清、郑振铎等一些文学大家都会出现在这本书中。或许因为该书的作者黄裳出身于记者这个职业的缘故。此书虽然是讲述这些文化人的故事,但读此书却感觉其中并没有太多过于文艺的语言腔调出现。感觉作者倒还真的是秉承着记者的职业操守,他无需卖弄俏丽的文笔, 只需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去观察、记述、评价这些文化人物,用平实的文字语言去讲述,力求以将所看、所感、所知的有关于这些人的历史细节尽可能的真实表达出来。让那些原本在别的书籍中被塑造的感觉有些令人生畏的历史人物在此书中真正的平实再现了出来。

  无论一个人取得的成就再高,地位再尊贵,终究还是个普普通通的人。而作者就是要将所见到的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的故事告诉你。所以此书流露出来的感情是真挚而不做作的,或许读起来会感到有些平常清淡,但确实是值得静下心来细细赏读的。

  《榆下怀人》读后感(三):有必要了解的人物背景

  黄裳的作品之前我并未读过,知道今日发现这本《榆下怀人》才知道有这么个人,这人的背景注定了他的不平凡。他生在一个文人百出的年代,他是当代散文家和高级记者,从事新闻的人对于社会问题和虚假背后的真实都有着十分清晰的看法。这本书不同于传记,是一个纯主观的描述,在黄裳眼中这些人的表象与他分析出来的内在具有着他对于这些大家思想的独特看法。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些人的喜爱与思念,记录一个人的事迹首先是有影响力的,其次是自己记忆犹新的。书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也有被我们错过的应该被人记住的人。

  我们都看过老舍、鲁迅、茅盾等等这些文人的文章,但是回忆起来再看这些文章的时候大多是被逼无奈,因为考试需要所以才硬着头皮去读去背。直到我大学毕业之后,我再反过头来读他们的文章才发现之前我竟然没有一次认真读过,并且对于他们的生活背景与创作初衷没有丝毫的了解。这就是黄裳的伟大之处,他把背后的故事搬到台前,发挥了这些文人的最大影响力。在上次还是看到萧红写鲁迅的时候有这种感觉呢,这些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难免让人觉得温暖。

  青年作家的文章我很少看,所以有的时候也显得些许脱节,虽然书中这些人都是在上一个世纪生活的普通人,但他们的思想却不过时,只有经历了时间的见证才能被称为经典。这些人正因为经历过丰富的生活,才能够写出可以打动人的作品,他们确实是普通人,可他们的生活并不普通。运气和心态一样重要,心态好的人才能够在运气来临的时候把握住它,他们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觉得这些玩思想的人平时的生活反而简单,也更容易琢磨透,黄裳在写这些事迹的时候也是很轻松,能够看出自然与真实感。

  这些人在创作之初都是有想要改变的东西,这和他们生活的动荡年代有直接的关系,这也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历史书中的记载是直观的,可也更容易篡改,只有这些人留下的作品是无法改变的。真正的艺术家是能够创作出把自己身处年代与社会背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流传给后代的作品,无论是以什么形式。

  《榆下怀人》读后感(四):林林总总很多人,琐琐碎碎很多事

  静静的心,充满温情和敬意,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午后,面对着书中一位位曾经的偶像,一一走近他们的世界。这本书,一直看了两个多月,成为枕边书。

  这本书的名字是《榆下怀人》,怀朱自清,怀巴金,怀郭沫若,怀茅盾,怀诗人冯至、是一部怀代作家、艺术家手迹的散文集。作者黄裳自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收集“时贤”手迹,这部散文集的写作时间穿越了半个世纪,写作空间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生动地描写了各种类型的作家和艺术家,反应了不同时期的风貌,鲜活有趣,读之不觉令人神驰。

  这本黄裳所编写的《榆下怀人》怀念朱佩弦,朱自清是作为语文教师怎么也绕不开的大家。他的《背影》,让人在人生任何阶段读起来都能潸然泪下,那个蹒跚地爬上攀下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的父亲,那个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进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眼中与心中。那个与父亲八年不往不多的朱自清,从此深入人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直到现在,都是人们心中的桃花源。在这本书中,你讲再一次深度了解朱自清。

  这本黄裳所编写的《榆下怀人》怀念了诗人冯至,我曾经喜欢他的《杜甫传》,毛泽东曾经表扬他写《杜甫传》为中国人做了一件好事;鲁迅先生曾经赞誉冯至,说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很出名的一首诗是《我是一条小河》如下: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

  我曾经无数次讲给学生,偶然的不期而遇的恋情,必然的无可奈何的分离,在诗人的笔下缠绵委婉,回肠荡气。但是,从这本书中,第一次深度认知了诗人冯至的琐碎人生。

  这本黄裳所编写的《榆下怀人》怀念了俞平伯,前几天刚看过俞陛云的《北宋词境浅说》,真如书前所介绍:“从俞樾、俞陛云、俞平伯一家三代,秉承浙地的空灵之气,张扬着俞氏家族的文化风尚,是近现代词坛上著名的文学世家。”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找到一家三代空灵的原因。

  这本黄裳所编写的《榆下怀人》怀念了废名,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让人敬佩。他的人倾心佛禅,经常以禅写诗,他的文字行云流水,简约幽深,意境自然梦幻,没有很多作品中的雕饰与做作,读起来总有一股清新与纯净,如小溪叮咚,文与诗一样美好,如女子一般烂漫天真,沈从文就是承废名一脉,写出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与世态人生。

  ……

  如这样的人,如这样的怀念, 在这本黄裳所编写的《榆下怀人》里,林林总总很多人,琐琐碎碎很多事,期待你去读一读,看一看。

  《榆下怀人》读后感(五):黄裳笔下的巴金

  文/赵客

  巴金的代表作《家》由上海开明书店正式出版时,巴金撰写了序《呈献给一个人》,以纪念他服毒自杀的大哥李尧枚。巴金共三兄弟,大哥李尧枚,三哥李尧林,兄弟三人感情深厚,两位兄长对他影响也很深。他说,“大哥是他爱的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他的人。”李尧林从燕京大学毕业后,在天津的南开中学任教,学生之一就是黄裳。

  黄裳和巴金的见面是一波三折的,1942年他离开上海前往重庆,口袋里揣着老师李尧林的推荐信,然而巴金却去了桂林。当黄裳1944年奔赴桂林时,巴金又去了别处。一直到1945年,黄裳才第一次见到巴金。两个人的见面简直如小说一样,缺少了平铺直叙的无聊,充溢着山重水复的悬疑。大概因为彼此还不太熟悉,那时候的黄裳对巴金还保持着前辈的敬畏,但巴金的态度却并没有他期望的前辈气派,这次礼貌性的见面只能算是尬聊。

  黄裳的选集《榆下怀人》里,有几篇文章专门回忆巴金。在这些文章里,看不到一个早年即成名的作家的傲气,只看到一颗质朴之心。巴金的创作生涯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完成早年使他声名大噪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系列和其他小说后,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文学编辑出版和翻译工作,经过多年的中断后于80年代重新提笔撰写《随想录》。

  1949年之前巴金住在上海的霞飞坊,一个人躲在三楼看书,不管家中的客人,只有在有稀客或者吃饭的时候才下楼。巴金的话也不多,自己说过,“我不善于讲话,也不习惯发表演说。”但他也在谈天的时候,对社会现象激动地发表意见,说得很多,激动到最后说不出来时会说“真是……真是……”

  巴金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1952年从朝鲜回国度假,他真心实意地歌颂祖国和志愿军,像个大孩子似的反复唠叨,对未来信心十足。有段时间甚至还因为“长官意志”说了很多违背自己心意的话。即便是在1961年的时候,巴金虽然略有迷茫,但依然有着充足的信心,天真地对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的黄裳说:“今后一切都会和过去一样的。”等到1975年黄裳再次和他见面时,巴金的妻子萧珊已经去世了,巴金的话又变很少。大概因为巴金已经发现,这是「一场大骗局以后的幻灭、痛苦」。

  晚年巴金提笔写《随想录》的时候,受到了很多“忠告”。有一次黄裳去医院探望巴金,一个“大人物”推门而入,寒暄之后说:

“我看你还是好好地休息,以后不要再写了。”说完就告辞出去,仿佛特来看病,就是为了说出这两句“忠告”似的。

  这世界上有几个作家有着这样的责任心与勇气,在威胁与压力下,依然可以做深刻的自我剖析,不断挖掘自己的灵魂,敢于暴露自己的丑态呢?巴金的反思,不是作为文学家的反思,而是作为哲学家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就走到了这一步呢?

  书中关于巴金的几篇文章做于不同时期,着重点不在名人轶事,而在于精神和思想。黄裳用了很多形容词来描述巴金的美好品质,他身上的光芒令自己感到异常惭愧。如黄裳所说:要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他的作品。巴金的作品,似乎很少人读了。

  《榆下怀人》读后感(六):那些人,那些事

  黄裳是谁?可能很多象我这样的读者并不是很熟悉,但他在文化界却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高级记者,亦被人誉为散文大家、藏书泰斗、剧评名家等多个名头,以博学多识、富有情趣而享誉文坛,在戏剧、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均有所建树。早前,我就曾读过他的《旧戏新谈》,小小的开本,文章短小精悍、观点独到,读起来蛮有趣味,正印证了他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底蕴。

  正如书名所示,这本书是黄裳怀念朋友的一个散文集子。全书共收录47篇文章,其中除去个别人外(记巴金4篇、记俞平伯2篇、记徐森玉2篇、记周叔弢2篇),基本上1篇1人,共写到41人。作为一位知名文人、学界人士,黄裳绝对称得上是“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了——与之交往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书中忆及的41人中就有朱自清、巴金、郭沫若、茅盾、冯至、许寿裳、吴晗、俞平伯、马一浮等人,要么是文艺大咖,要么是学界名家,要么是文化名人,其中好几个都在学校的课本上学到过,每一个人都曾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另:据查,黄裳的书名中带有“榆下”二字的还有《榆下说书》、《榆下杂说》等,请教大咖们,这两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在里面吗?

  《榆下怀人》读后感(七):叙述过往

  看到书的名字《榆下怀人》,我们可以猜到这本书想要写的是作者对于一些过往的人和事的怀念。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那些文人墨客的一些简单的回忆与评价,增加读者对于那些名人的了解,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么,我们就跟着作者去看一看他是如何来跟我们讲述故事的。

  纵观目录,我们会发现作者写了好多的文人们。能写出这么多,那么,他的文学底蕴也应该是非常的丰厚才可以写出这样的字句。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黄裳。黄裳学识渊博、文笔绝佳,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当代散文大家",晚年更以藏书、评书、品书著称于文坛。在看黄裳的生平时,我看到了,黄裳老先生是藏书界的泰斗。我也喜欢收藏书籍,但是我却做不到像老先生那样的精细,对于书籍的挚爱。

  说完作者,那么,我们就来聊一聊作者的这本书《榆下怀人》。在书里面,作者涉及到的文人墨客有太多,那么,我就挑几个我自己喜欢的来说一说。

  首先,绕不过去的就是关于巴金的部分。作者的文字很平淡,就好像是细水长流的生活一样。作者用简简单单的字句叙述着巴金先生生活中的往事,有作者参与的部分,也有作者根据阅读巴金的作品所得出的一些往事。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巴金是一个极其平常的作家,但在平常中又显现出强烈地不屈。尤其是在作者记述的有“大人物”来访的那一部分,作者就在现场,看着“大人物”警告巴金不要再写作了,要想平稳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就应该放下手中的笔触。可是呢,巴金先生是桀骜不驯的,他怎么会同意呢?他肯定不会屈服的,写作就好像是他的明灯一样,指引着他不断地向前走去。如果明灯都灭掉了,那生活怎还能继续呢?

  然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冰心的部分。看到作者描写的冰心部分,我觉得作者是何其幸运呀!能够和这些伟大的人有着交集,甚至是冰心还将自己初稿的一部分寄给了作者。我们透过文字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冰心是极其赞扬的,她走出了“太太的客厅”,看到了外面不一样的世界。她用自己的作品,向大众诉说着,她认为重要的东西——母爱、孩子、大海。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向我们讲述这美丽的故事。

  我很喜欢作者的这本书,在这里面,我可以阅读到太多的充满温情的故事。我相信,你也可以去试一试。

  《榆下怀人》读后感(八):读来直似在面前

  黄裳是当代散文家、藏书家、高级记者,学识渊博,文笔又好,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所以他会认识很多文化人,所以他在《榆下怀人》中写起老舍、周作人、郭沫若、茅盾、冰心、冯至、废名、曹禺、俞平伯、郭绍虞、张元济、周叔弢、沈尹默、宗白华、马一浮、潘汉年、沈从文、巴金这些人,那叫一个娓娓道来,笔尖自带情感,无声无息间却见出深厚交情。文化人、文化事,说来千头万绪,黄裳却能够在“方寸”之间,截取一个人的一个“点”,然后以小见大,把这个人给栩栩如生地呈现于面前。他们在画中,而读者是观画人。

  事实上,毫不夸张地说,文化人是最不好写的——因为他们都有个性,也有故事,似乎一时间会儿也无法说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挺好写——还是因为他们有个性,也有故事,把故事讲出来,人就瞬间“活”了起来。黄裳在《榆下怀人》中写到的那些文化人,比如巴金、郭沫若、茅盾、冯至、俞平伯、冰心,这些已经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足够深的印记的文化人,已经有了历史定论的文化人,黄裳却还能够讲出他们较少为人所知的另一面,那些能够体现出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人、更是一个平凡的社会与生活中的人的另一面。在此刻,他们依然是大家,却并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文化人,他们也要食人间烟火,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样多好!

  只是始终没有摸得清楚《榆下怀人》这个书名的来历,所以只好妄加揣测了。榆木,素有“榆木疙瘩”之称,是言其难解难伐。但事实上,从植物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考虑,榆木木性坚韧,纹理通达清晰,硬度与强度适中,一般透雕浮雕均能适应,堪称木中的伟男、大丈夫。作者以“榆下”来作为写人记事之场所,似乎也是在说,那些文化人、文化事的一种潇潇伫立与豪放爽朗的笑声——他们都有各自坚韧的品性、厚重的性格、通达理顺的胸怀,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学习的榜样,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但有些人,或许也仅仅是留趣而已。毕竟,文化人嘛,特别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些文化人,总是有个性才成为他们自己的。

  譬如说到沈兼士时,既说了他的文化成果和他与其他文化人的交往,但也说到了抗日战争后他当上接收大员后在朋友中间产生的“坏”印象——幸而1946年秋就突然中风死去,颇有点“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的意味。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文化人也不只是在文化圈子里打转转,也要与社会产生交集——所以身处复杂社会中的文化人,还能否一如既往,成为一个纯粹的文化人,那可就真的需要两说了。对的就是对的,错了也不必讳饰。冯友兰讲沈兼士在北大当老师时的典故,其中讲到了沈兼士对讲课的看法——“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的确是够玄乎的,不过还真是感觉到了魏晋之风。

  《榆下怀人》读后感(九):寒士精神常存故纸中

  黄裳先生以九十三岁的高龄,以其绝佳的文笔,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著作颇丰,被誉为“当代散文大家”,其晚年更以藏书、评书、品书著称,著有《锦帆集》、《旧戏新谈》、《榆下说书》、《来燕榭文存》、《插图的故事》等。钱钟书赞叹其文笔尤佳:“每于刊物中睹大作,病眼为明。”

  2012年9月5日当代散文大家黄裳在上海瑞金医院离世,享年93岁。作家孙郁怀念故人时说,黄裳先生是汉语魅力和文人情怀兼得的大家,但在世俗化阅读的时代,他的写作“无论生前还是生后都将是一个小众”。作家陈村用八个字评价黄先生:“沉默寡言,文章锦绣。”而作家叶兆言则说,黄裳“文化大散文”影响深远,“比如《金陵五记》,他文章中的书卷气息、独立的文化判断以及轻松有趣的笔调,依旧是我们难以超越的写作范本。”读《榆下怀人》同样感受得到黄裳老先生笔下的文人情怀,动人的汉语魅力,以及确实无法超越的文化趣味与文人风骨。

  这部《榆下怀人》虽然只有二百多页,却能让读者深刻领略到文学艺术文化的高雅之美。四十七篇散文,不仅让读者透过文字看到了那往昔的峥嵘岁月,更多的还有发自心底深处的叹服——真挚的文字,真诚的情感,真实的生活记忆,这些都是身为大师难能可贵的典范之作。

  黄裳先生的这部《榆下怀人》会让读者产生如流水般的宁静之感,是的,这里的文字清新浅淡,记山川,评人物,笔锋老辣沉稳,也带着些许忧郁,可却正是这样的富有生命的文章让读者感悟到尊严、价值、风骨以及如何面临苦难却不泯灭人性,葆有初心做最好的自己。

  一篇篇作品读下来,黄裳先生的人格魅力尽在其中,正直,坚韧,执着,怀抱善念,包容却不失勇气,世事多翻覆,群情正激昂。

  中国若少了如同黄裳先生这样的情神风骨,文明之光会黯淡许多。黄裳先生的《榆下怀人》记述了老舍、周作人、郭沫若、茅盾、冰心、冯至、废名、曹禺、俞平伯、郭绍虞、张元济、柳怡徵、周叔弢、沈尹默、邓之诚、贺昌群、宗白华、马一浮、潘汉年、沈从文、巴金、马叙伦、孟心史等一批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彪炳史册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活跃事迹。在那个家国有难,民生艰苦的时代,这些温情可触摸的旧事,展示了这一代人为新观点、新事物、新主张、新浪潮等做出的毕生的努力和牺牲奉献,呈现出新旧交替之时,文人的风骨、操守和追求。

  读《榆下怀人》会让读者联想到二千多年前的楚国人屈原,同样是身怀抱负之人,屈原的“悲”印衬出当代文士的“幸”。一个人生不逢时,不被人理解,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唯有社会稳定经济繁茶国强民富,身处其间的个体才不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悲呼。

  《榆下怀人》刹那间见真知真情真性,值得到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朋友细心阅读。

  《榆下怀人》读后感(十):锦帆影远燕榭空

 一九九一年,黄裳看望巴金

  “每读高文,隽永如谏果苦茗,而穿穴载籍,俯首即是,着手成春。东坡称退之所谓云锦裳也,黄裳云乎哉。”1981年3月15日,钱锺书致函黄裳,由衷赞其散文之美。

  投笔从军

  黄裳生于1919年,山东益都人,就读天津南开中学时已有作品发表于校刊。住在同室的是周汝昌,两位文学青年喜好相近,“饭后到墙子河边散步时,讨论的往往就是《红楼梦》”。

  “七七事变”,日寇炮火毁了学校,黄裳逃到上海,遵父意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然求学期间,他阅读最多的还是文学书籍,尤其是《四部丛刊》那样的古籍,甚至对版本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前,他被征调为军中“翻译官”,“最初是在炮兵学校里陪同美国军人上课,随后随军上了湘桂前线,桂林失陷后回到昆明,又飞到印度。”抗战胜利后,他回到重庆,将一年来的见闻写成了纪实作品《关于美国兵》,“有点像水浒英雄上山前必须缴纳的‘投名状’,它为我成为一名记者起了同样的作用。”

  从记者到散文大家

  1945年下半年,黄裳成为上海《文汇报》的驻渝记者。此时的他尚未换装,揣着“一匣印着特派员头衔的名片”,身披G.I.“老虎皮”(美军制服)闯入连国民党中央社记者都进不了的整军方案签字会场,完成了独家报道。

  1946年夏,黄裳回沪,后一直供职于《文汇报》。他“访问过狱中的周作人,也访问过住在宫殿式的中央研究院里的傅斯年”,还和巴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巴金推荐下,黄裳出版了第一本散文著作《锦帆集》。紧接着,其专栏文字《旧戏新谈》也结集出版,得到历史学家吴晗的高度肯定。

  1947年前后,黄裳与年龄相差无几的黄永玉、汪曾祺往来甚密。在黄永玉眼中,当年还任中兴轮船高级职员的黄裳“很有点派头,一见柜台外站着的我们两个,关了抽屉,招呼也不用打就昂然而出,和我们走了”。3人漫步霞飞路,评说天下,臧否人物。“星期六整个下午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星期天的一整天,那一年多的时间,黄裳的日子就是这样让我们两个糟蹋掉了。还有那活生生的钱!……类乎我和曾祺的经常的食客们……他都负担得那么从容和潇洒。”(黄永玉《黄裳浅识》)

  解放初,黄裳因《杂文复兴》这则短文“闯了祸”,被打成“右派”,此后近20年报上再不见他的文章,直到《读书》杂志面世才见其复出。

  当时,黄裳的一系列文章给人惊才绝艳的感觉,连一批文章高手都争相阅读。作家舒芜曾有回忆:“黄苗子说,他吃着花生米,津津有味地读了黄裳的《陈圆圆》……还有周绍良兄也是;我们相见时常常互相报告:黄裳最近又在什么地方发表一篇什么了。”

  1982年,黄裳出版了《榆下说书》、《金陵五记》、《花步集》;1984年出版论剧杂文集《过去的足迹》;1985年,仅三联书店一家就为其出版了《珠还记幸》、《银鱼集》、《翠墨集》3册书……黄裳成了各家出版社竞相争夺的畅销书作家。

  藏书大家

  一代报人、散文大家的身份之外,黄裳还是位藏书大家。

  念中学时,他就爱往旧书摊跑,曾收得一套《四印斋所刻词》。移居上海后,受郑振铎、阿英等人影响,从新文学版本入手,一路收来一路看,终而悠游于明清刻本世界。每得一书,必做题跋,记录藏书的忧乐,练就一手精粹的题跋文字,当代无人能及,就连李一氓也以自己的藏书得到他的题跋为荣。

  有一回黄裳进京,逛琉璃厂时买到一册《痴婆子传》,立即取示钱锺书。钱在书信中戏赠一联:“遍求善本痴婆子,难得佳人甜姐儿。”揶揄黄曾追求当红女星、素有“甜姐儿”之称的黄宗英,黄裳倒也不以为忤:“此联实在妙手天成,不愧佳制。”

  因恋慕黄宗英之事,有人曾将“黄裳”的笔名附会为他追求不成但愿做“黄的衣裳”。黄宗英哥哥黄宗江做过辩解,说这是黄裳原先给他取的艺名,可他觉得这名字太过华丽没用,没想黄裳自己用上了。关于这一艳说,黄裳本人的回应很是坦然,他认为这虽属齐东野语,倒也颇有诗意。

  宽厚可爱的人

  黄裳是《读书》仅有的从创刊一直写到生命终止前不久的33年的老作者。去年,他还以九二高龄与老友黄永玉双双在《收获》上开辟专栏,一个徜徉“来燕榭”(《来燕榭书跋》),一个闯荡“无愁河”(《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他同时还意态从容、健笔豪纵地应对着各方笔仗,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令人扼腕的是,今年9月,容老(黄裳原名容鼎昌)已随黄鹤去,此地空余来燕榭(黄裳书斋名)。

  曾有沪上出版人回忆,昔日拜访王元化讨论“文章谁写得好”,王老断然下判:“文章写得好的当然是黄裳,他用的都是平常的字句,你写得出他这个味道?”2006年夏末,王元化专程去拜访长他一岁的黄裳,两位老友坐在窗台沙发上,留下一帧相谈甚欢的合影,挚友相逢的由衷快意,溢于眉宇间。

  作者李乃清,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第32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榆下怀人》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