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宋案重审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3 03:34: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宋案重审读后感100字

  《宋案重审》是一本由尚小明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案重审》读后感(一):评《宋案重审》

  《宋案重审》读后感(二):袁伟时,尚小明互相驳论一览(转文)

  袁伟时对战尚小明文章一览,总得看下来,尚文绝对体制内kmt正统观点,袁支持北洋修正派。两者辩驳都有对对方驳论避而不谈之处。但总体,袁伟时压过尚小明,尚二文没有什么内容,可见其除对宋案研究外,对民初北洋根本不熟 1,尚小明 https://douc.cc/0BQDE7 2,袁驳尚小明https://douc.cc/1YzpB6 3,尚驳袁 https://douc.cc/1m0VQd .shtml 4,袁再驳尚 https://douc.cc/4ChfDi

  《宋案重审》读后感(三):重审之后的余思

  1、说此书是刑侦式实证主义,但恐怕这没好好读书才会说出的话。重审二字斗大在册,书中多次提及审案,非要找个新名词来说旧愁,也得是法庭式实证主义。尚教授无时无刻不站在法官的地位上,对各种证据林林总总细致爬梳,又花了不少篇幅来区分涉案人员的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整本书不啻是百年后对袁赵洪应的最终审判。

  2、之所以不能说是刑侦式,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全书卷帙浩繁,但对于各人的动机却着墨不多。阅读之后我的感受似乎不是孤例,那就是还是对动机问题不甚了然,至少没有达到对书中其他论点的了然程度

  3、书中对神圣机关裁判文的分析极为精彩,但读来也极令人毛骨悚然。应于此文中埋毒极深而用心极险恶,至今让人极难释怀。(用了很多极)

  4、读序言可知,书中极关键的几份档案,长期锁于北大历史系中,外人似乎极难窥见,即使了解有此档案,也因其实际未整理而难以运用。我不禁要问,如果不是尚教授为撰写此书,埋首故纸,这批档案估计还是不能重见光明。据序言中讲,档案随上个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就已来到北大历史系,若说前三十年被政治运动耽误了尚能理解,这后四十年仍然无人整理不知究竟是何考虑。

  5、序言中还提到作者去海南三亚租了一个三无房间写书,可见天天刷豆瓣是写出不好书的啊。

  《宋案重审》读后感(四):“宋案”可能至此定谳

  尚老师的文献功底毋庸赘言。

  整本《宋案重审》基本上是宋案前后所有民国报纸、档案及相关史料的大汇总。

  得出来的基本结论是:

  袁世凯、赵秉钧试图从名誉上构陷宋教仁,给了投机分子洪述祖、应夔丞错误暗示。

  洪为讨好上峰不惜捏造上令,以“毁宋酬勋”为诱饵,煽动共进会大佬应夔丞买凶杀宋。

  “宋案”五人,袁世凯、赵秉钧对刺宋毫不知情。洪述祖上瞒下骗,是刺宋的始作俑者。应夔丞始终以为刺宋出自政府指令。至于武士英,不过就在这出戏里扮演了个手枪的角色而已。

  全书对各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了深入剖析。解释了袁世凯为什么要包庇洪述祖,赵秉钧为什么拒不南下对质,应夔丞越狱逃走及被暗杀的可能原因。基本上做到了逻辑自洽,可以说对民国初年的惊天大案“宋案”做出了近于盖棺定论的解释。如以后没有新的材料,新的证据出现,此案基本上可以了解。

  不过,在一些关键节点,比如在试探时,袁世凯明明反对杀宋,而洪述祖为何还要不顾上意执意杀宋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证据链的缺失。存在一些猜测的可能。这些猜测的解释虽然看似合理,但总有不够完备之处。这些历史谜团,可能再也无法解开了。

  像“宋案”这样的疑案、大案,还是由专业的史学家出马方见功力。《宋案重审》既有史学的专业,又有探秘的乐趣。仅就答疑解惑,为公众普及史学常识、史学训练一点,尚老师的这本大作就值得肯定!

  《宋案重审》读后感(五):(转)尚小明教授亲答抹黑国民党言论由来与“tradition”(“大明猪爹”)等一众历史民科为何始终是民科的缘由

  新京报:你认为,洪述祖刺宋的目的是打击国民党。那么,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斗争问题是否也比较严重?   尚小明:洪述祖是袁世凯之私人,他刺宋的原因,除了借机获取私利,以及因构陷“孙黄宋”计划失败受到袁世凯嘲笑、急需给袁世凯一个交代外,也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与袁一致,而与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不同。洪述祖刺杀宋教仁的大背景则是在临时政府向正式政府过渡的关键时期,袁世凯与国民党的权力之争日益尖锐化。   就国民党自身状况而言,从其前身同盟会时代起,内部就有不同派别。进入民国后,围绕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国民党内部意见并不一致;在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也有激烈派与稳健派之分。但总体而言,国民党内派系之间的分歧并非根本性或敌对性的。   近年来,一些人刻意夸大国民党内派系之争,声称宋教仁死于国民党内讧,其背后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持此论者缺乏鉴别史料真伪的能力,盲目轻信案发当时政府方面及其舆论喉舌所编造的陈其美、黄兴等人杀宋说;二、持此论者头脑当中的反“革命”思维作怪;三、持此论者不具备解读宋案核心证据的能力,因此虚晃一枪,另作所谓惊人之论。此类论者无一例外都是业余研究者,但他们的文字却借助网络宣传,流传甚广,误导了许多读者。必须强调,宋案研究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立足于相关可靠证据。   采写/新京报特约记者 宋晨希

  分享:揭露近代史书评人“tradition”的真实面目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forum_topic/616604762/

  《宋案重审》读后感(六):几点胡言

  1. 当年看《走向共和》,刺宋一案交代让人摸不着头脑,未明确指明幕后真凶,想是编剧导演尊重史实,实可谓诚。如今算是水落石出了,但不知何时能看到重制版《走向共和》?

  2. 若论史料详实,恐无出其右者。有北大历史系档案的便利,非一般人所能及。而此系档案之繁杂、机密程度,如诸多密函,令人咋舌。

  3. 全书500 余页,偶有赘语,但瑕不掩瑜,全因宋案关系重大,可谓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三件头等大事之一;其枝节多出,牵涉甚广。若不重复,像我这样的狗熊,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再返回去找,实如大海捞针。

  4. 尚教授憎张耀杰久矣,屡次拉出来吊打。还让袁伟时、杨奎松几位陪绑,不过这几位生,被拉做腰封背书,估计也是人情债吧。但那张耀杰还在豆瓣上气急败坏,也是让人无语了。

  5. 民国初诞,即以司法、立法、行政三权分立立国,而后,即便袁大总统虽有各种私下手段,但言语之间,仍然尊重司法独立原则。百多年过去,今之视昔,于此只能流口水;但不知再过百年,后之视今,又是何种表情?

  6. 接上则,何以能在短短一年之内,即定下三权分立之原则?此中故事,让人心痒。不知尚教授成家之后,是否愿意再度出手解我等读者之渴?更以此破当今民国书籍多八卦狗血议论之怪相。

  7. 所谓乱世多英雄,民国前二十年,英雄豪杰粉墨登场,军人记者抗礼分庭,委实令人目眩。诸如徐血儿这样的人杰,不能不使我心向往之。

  8. 更有趣者,联想后来的北洋时期,政界人物,动辄通电这通电那,好像如今公司内部高层互搏,电子邮件群发。搬个板凳吃瓜看戏,着实热闹非凡。

  9. 再看那些媒体报章之名《大自由报》《民权报》《民立报》《民主报》《亚细亚日报》《时事新报》《盛京时报》,竟然还有一个叫《正宗爱国报》……所有这些,实事求是者有之,满口胡噙者有之,读者必然难分柳暗。然而乱归乱,却是生命力旺盛之表现。总好过众口一词,没有别的声音。

  10. 报章作者名也是名目繁多,印象最深刻的是“枯尸”……

  :赵秉均竟有断袖之癖。。。且文中带过一笔他并无后,想来是百年来唯二这样的总理了吧。。。

  《宋案重审》读后感(七):遛遛kmt粉丝的智商—来看看尚小明的逻辑

  《宋案重审》读后感(八):宋案还可审

  《宋案重审》史料详实,尤其使用了许多新史料,并对过去的旧史料进行了充分而详尽的挖掘,诚为可观,优点即不必说,但是如果围绕宋案种种,是否诚为铁案,而无继续之必要,恐怕有待商榷。本书之后,自然对于宋案之审定,有诸多成铁案之处,但在我看来,仍然有两处可以再进行发挥阐述的地方。

  其一,关于袁世凯究竟参与多深刻,恐怕论证还不够。

  书中以专节论述袁世凯无须杀宋之种种理由,约为五端。1、宋并非其大总统之竞争对手;2、宋并非总理职务的必然人选;3、杀一人不足以对付国民党;4、袁于政党政治未必无胜算;5、袁大可以制定总统制宪法。

  这些理由看似有理,但仅仅阐明了一个事实,即袁并不必要杀宋。然而“不必须”却不等于“必须不”,如果宋教仁对袁并无绝对之影响,又何必采纳洪述祖之建议,购买当年铁案?应该说,辛亥鼎革后,宋仍然是政坛上最为活跃的国民党势力,其积极批判袁政府,以及积极组阁之事,又何尝不令袁世凯目之为猛虎?

  因此,本文恐怕最大的漏洞,在于对于排除袁世凯的责任,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大量分析宋案中各人责任的文字,都基于洪应往来通信。当然,从史料分析得角度看,洪应通信应当严格视为洪应个人作品,只能反映洪述祖与应夔丞的想法与态度,未必是真实情况。尤其以“燬宋酬勋位”为分界线,这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对于袁世凯的想法,却没有相应材料可以佐证。对袁世凯事后的反映而言,多为回忆性文字,既然袁克文可以作伪,为何其他回忆不可以?袁世凯究竟有无杀宋之心,着实不可窥测。

  第二,洪述祖的动机,没有特别明朗。

  洪述祖为何杀宋?这一动机却从未阐明。如果袁世凯没有必然杀宋的动机,那么洪述祖更加没有。如果袁世凯对于杀宋并无肯定态度,洪述祖杀宋又怎么会有必然的好处?相反,策划刺宋,需要的财力只多不少,从书中所引材料看,当初应夔丞前后找两人,甚至令武士英暴富,所需定然不少。如果没有回报即进行如此行动,又无必然的仇恨,那么动机就非常可疑。

  当然,书中对于洪述祖的心态描摹,在于一方面迎合袁世凯,一方面担心袁世凯失势后自己失去靠山。(P224)如上文分析,如果袁世凯明确反对杀宋,那么洪述祖的迎合就谈不上;如果袁世凯支持杀宋,授意洪去执行,那么袁就是首恶元凶。再分析所谓失去靠山,洪述祖游幕多年,即以本书总结材料,“曾先后佐理陈宝琛、潘霨、左宗棠、刘铭传”等人(P68),对于游幕多年的人而言,谈何固定的靠山?即便是袁世凯,洪述祖归于袁世凯也无非光宣之间即1909年,而刺宋在民国二年,最多不过5年时间,洪述祖何以就不能离开袁世凯,改幕他人?纵然袁世凯不用,南投又何妨?

  在我看来,洪述祖所刺宋的动机,并非能用现代政治实践所能理解,实则是中国千年来幕僚政治之遗留。洪述祖游幕多年,无非靠的就是为主谋的心思,这种宾主关系,绝非国民党人所称的主奴关系可以等量观之,又非本书所谓纯粹个人行为所能考量。即入幕为宾,凡事为主谋则是当然的职业道德。这种文人心态,实非利益可以衡量。我理解,洪述祖所以动心思杀宋,有一重要动机,即袁不满于宋。在幕僚政治中,袁世凯作为东主有所表示,那么幕宾千方百计帮助东主,是应有之义。所谓燬宋酬勋位,未必是空言许诺,或许此时洪述祖有千万的把握,认为袁想让宋消失,至少在他的筹划中,宋的死,对于政治有着相当有利之结果。

  鸿门宴上,范曾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而不得,于是自寻项庄刺沛,又与本节何其相似!或许洪述祖正式抱着为主谋划的心态,加上袁世凯模棱两可的态度,最后策划下这样一场惊天大案。这实际上是传统幕僚政治的遗留,如果不站在新旧交替的立场看到这件事,很难理解洪述祖的动机。

  这里的分析未必正确,但就本书而言,仅从档案上进行深挖,恐怕还是不够,对于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应当进行充分的考量,因此宋案值得不断审下去。

  《宋案重审》读后感(九):宋案可以结案了

  我对宋教仁案件的怀疑始于2012年读王树增先生的《1911》。当时,书中提到的一个情节引起了我的注意:1914年7月,袁世凯制定文官等级,设置卿、大夫、士三等九级;同时,袁世凯追封宋教仁为中卿。因为任命为上卿的只有徐世昌一人,所以这句话让我大感意外。过去的历史书上,不是说袁世凯、赵秉钧主使了暗杀宋教仁吗?其时“二次革命”已经结束,国民党已经完败,袁世凯为什么还要追封宋教仁呢?当时我还只是一个初二的学生,还要面对中考的压力。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再往下想,只能把它搁置一旁。

  在以后的六年中,我虽然不时看到一些与宋案有关的论述,却也没能对它们多加留意。一方面是因为学业压力的繁重,另一方面也因为我的个人兴趣在党史方面,对民国初期关注甚少。高考结束后,我意外进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但对历史的兴趣丝毫未减。文学院的老师常跟我们说,要广泛阅读,做一个通才。后来,看到马伯庸推荐了《宋案重审》这本书,还了解到这本书虽然口碑甚佳,但却面临绝版的尴尬处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决定开卷一读。

  尚小明老师的这本书用500多页的巨大篇幅,全方位研究考察了宋教仁遇刺案这一历史事件。与传统的宋案研究不同,这本书认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七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时间也追溯到了1912年7月。书中利用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而且绝大多数还是前人所没有发现,或者是选择性忽略的。在充分的资料支撑下,尚小明老师最终将宋教仁案的前因后果彻底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刺杀宋教仁的主谋,既不是袁世凯、赵秉钧,也不是陈其美,更不是孙中山,而是洪述祖——剧作家洪深的父亲——自作主张。追溯到1912年7月,洪述祖受袁世凯之命收抚共进会组织,并借此与应夔丞建立联系。通过洪述祖的牵线搭桥,应夔丞的黑社会组织顺利洗白,成为袁世凯可以私人动用的特务组织。1912年年底,上海出现了“欢迎国会团”,名为欢迎国会,实际主张迁都,希望国会摆脱袁世凯的控制。洪述祖于是提出南下调查“欢迎国会团”,得到袁世凯的认可。洪应二人准备炮制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劣史”,以图在国会正式选举中打击国民党。袁世凯肯定了他们的方案,并督促他们实施。然而应夔丞没能制造出所谓“劣史”,“欢迎国会团”风波也趋于平息。洪述祖为了做出成绩以得到袁世凯发来的经费,便用“燬宋筹勋位”和“债票特别准”唆使应夔丞谋杀宋教仁。

  袁世凯本来的意图,是想要损毁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名声,为当选正式大总统保驾护航。他认为政党内阁是国民党的普遍主张,杀一两个人也无济于事。况且,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一直主张拥袁为正式大总统。国民党内部,黄兴的声望也较宋教仁高,赵秉钧也认为接替他的会是黄兴。但洪述祖却揣测上意过了头,酿成了这桩惨案。不过,没有袁世凯种下的星星之火,洪述祖、应夔丞又怎能将它燃成燎原之势?袁世凯是否应该慨叹:我不杀钝初,钝初却因我而死?

  尽管袁世凯并不是杀宋主谋,但这本书也告诉我们,二次革命并非师出无名。当袁世凯为了避免该案影响正式大总统选举而包庇凶手,从法律上堵死宋案解决途径,从政治上分化国民党人,从军事上紧逼国民党人时,二次革命就成为了一个必然。宋案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怕是洪述祖、应夔丞始料未及的。

  《宋案重审》这本书虽然有部分观点还是以推测为主,有些地方的分析论据还不够完备,而且有些过于聚焦洪应。但尚小明老师能用可以见到的所有资料抽丝剥茧、层层分析到如此地步,已足以令人拍案叫绝。如果再没有什么新的关键证据发现,那宋教仁案这桩百年大案,就应该可以宣布结案了。

  可以这么说,《宋案重审》的意义,不亚于邵维正80年代考清一大情形。

  【PS:对懒人而言,看第八章就可以了;再懒一点,翻翻附录二也就够了。】

  《宋案重审》读后感(十):大地风云郁,长途雨雪降——到底是谁刺杀了宋教仁?

  何谓民国第一悬案?虽百年已逝,很多人仍会想到宋教仁被暗杀一事。中学历史书上言之凿凿,将此次事件元凶归结为袁世凯。的确,依据传统史学观点,“宋案”已是盖棺定论,完全无“重审”之必要。

  1913年2月,宋教仁从汉口出发,去上海参加中华民国建立后的首届国会选举。路上他写下诗句:

晚色侵江白,轻舟发夏阳,潮声随岸远,山势送人忙。大地风云郁,长途雨雪降,悠悠此行役,何处是潇湘?

  当时的宋教仁在国民党内声望极盛,在他的带领下,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获得大多数席位。而这首诗的基调并不昂扬,略显沉郁,“风云”“雨雪”等意象仿佛已预料到前路的凶险。一个月后,在袁世凯的电报催促下,他启程北上,拟以党首身份去北京组阁。正当他自上海沪宁火车站与前来送行的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挥手告别,准备登车北上时,三颗子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他的背后射来,他立即倒在了血泊之中。抢救无果,他去世之时年仅32岁。

  直接凶手武士英旋即归案,又死于狱中,他的背后是应夔丞,而应又牵涉出赵秉钧、洪述祖,因二人是袁党,故虽直接证据不足,当时的国民党人还是出于情感因素将矛头指向了袁世凯。然多年之后,众说纷纭,阴谋论者甚至将陈其美、黄兴、孙中山全部列为怀疑对象,更助长了盛行于年轻人之间的历史虚无主义。

  但在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宋案重审》的作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尚小明教授看来,这些观点都是没有充分占有史料,也没有以严谨的态度爬梳史料导致的主观臆测之弊。

  近年来,关于历史的普及类书籍卷帙浩繁,大多语句通俗、观点创新,追求翻案、新奇的写作态度也已蔚然成风。相比之下,尚小明老师这样扎实治学的硬核历史实证主义学者真的太难得了。这本书虽然应定位应属学术著作,却很像硬派推理小说,细节扎实,逻辑层层推进,用无数的细节之箭,一步步瞄准靶心,极有悬疑感,结论亦令人信服。

  尚小明老师认为,过去一百年的宋案研究史,其实是一部失败的历史。究其原因大致有四:学术性严谨探究屈指可数、案情分析严重简单化、核心证据从未得到真正重视、大量已刊未刊史料未被研究者利用。最令人遗憾的是,宋案核心证据当年便已公布,但至今一直没有研究者详细、准确地解读过。所以非但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反倒离真相越来越远了。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实际上宋案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七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时间也应追溯到1912年7月。他潜心爬梳了90%的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的史料,其中相当一大部分系首次公开。在充分的资料支撑下,尚小明老师最终将宋教仁案的前因后果彻底展示在世人面前。书中披露了大量民初政坛秘辛,对案件发生前后的许多矛盾现象也都给予了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

  从这些尘积灰埋的史料中,尚小明老师有许多惊人的发现。譬如,因为洪述祖的官方职务是赵秉钧秘书,人们一直以为他是赵的亲信,进而怀疑赵为刺宋“幕后黑手”。但尚小明老师考证之后告诉我们,洪实际上是袁世凯的亲信,与赵的关系反而很僵、很疏远,赵秉钧甚至一直想把洪从身边赶走。

  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好要打五星了。一本学术著作竟然越看越感动不已。一手史料详实,条分缕析,这才是学者的治学态度。对于钝初的死,当局者迷,有太多不切实际的猜测,作者让我感受到了真正对待历史的态度,和真正的治学精神。

  以下为剧透预警:

  《宋案重审》一书的结论可能不算特别颠覆——宋教仁遇刺身亡与袁世凯、赵秉钧均无直接关联,系洪述祖自作主张指使应夔丞所为。附录当中也分析了“陈其美说”谣言的来由。但袁世凯也并非完全置身事外,可以说是“我不杀钝初,钝初却因我而死”。

  百年悬案,至此亦算是一种尘埃落定。历史的结论固然重要,但进程无疑更为真实。本可以推进的制度之完善、政治之交锋以一场暗杀告终;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转化为刀兵相见的二次革命战争。

  袁世凯临终前也曾反思自己:“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宋案重审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