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宇宙的琴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15 04:5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宇宙的琴弦经典读后感有感

  《宇宙的琴弦》是一本由[美] 布赖恩·格林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的琴弦》精选点评:

  ●物理图像无比深刻,举例神来之笔,思路清晰,比喻精巧,语言优雅,内涵丰富,复杂问题的精髓和思想被准确传递了出来,令人感慨与启发,翻译也是精彩绝伦,物理信息与文字信息的完美结合,读完脑仁中的宇宙模型,又更加清晰了一步,本书给人生之于宇宙,增加了非凡的意义。

  ●这一套封面设计我很喜欢

  ●和《宇宙的结构》相比,这一部更侧重于弦理论的诞生以及现在的成果,如果说《宇宙的结构》看的让人对大一统理论的激动,那这本是有点泼冷水,不是说它不好,只是这本对弦理论和M理论有了更多的详解,又出了什么问题,又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引发了什么新问题,我说的泼冷水就在于问题的抽象难解,在迷雾中一点点找寻目标真是太难了。这本也要较前者难一些,因为有了公式,但也是很简单的公式,仍然是解释清了现在的理论物理方向和前沿。感谢所有为解释我们这个宇宙而努力工作的科学家,感谢作者!

  ●讲述的是弦理论与十一维宇宙。那里,空间的思维撕裂了又自己缝合起来。一切物质——从最小的夸克到最大的超新星——都在微观的小能量环的震动中产生。

  ●【第十四本】一直读到弦论都还饶有兴致,可是到了卡丘空间后的内容就完全迷失在了空间几何和拓扑学的想象中了,我记得好多年前读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一样,时间简史我能读得饶有兴致,可是果壳中的宇宙到了弦论和M理论后就再也读不下去了,这也许就是我对物理充满了热情却天赋不高的体现吧,也许当时放弃理论物理的博士既算是遗憾又算是正确的决定吧。弦论在目前似乎还只是停留在一个比标准粒子模型更加美妙更加对称的“数学模型”,还没有特别强有力的独占的“后验”式的预测在实验中得到证明,特别是最重要的超对称粒子目前还未在高能粒子加速器中探测到,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弦论产生了质疑。想起当年爱因斯坦被问到如果爱丁顿实验结果证明广义相对论不正确会怎样,爱因斯坦回答道他会为上帝感到遗憾,因为理论太完美了,也许也是弦论学者的感叹吧。

  ●尽管看懂了纪录片,依然看不懂书……但不妨碍五星,是我自己笨啦哈哈哈哈哈哈

  ●引力是空间和时间的弯曲。黑洞可能是基本粒子,是另一个宇宙的起点

  ●唉,选择了文科以后,这种东西,真心看不太懂了。

  ●物理学的想象力…

  ●能隐隐约约地对弦理论有所了解了

  《宇宙的琴弦》读后感(一):物理学家才是想象力最丰富的人

  

20世纪到21世纪的物理,用理性的手段,导出了那么多令人惊讶的结果。尤其是理论物理学家,就像书中说的“丢了钥匙的人在昏暗的灯光下找”。尤其是弦理论,越读我越吸冷气,又拍案叫绝,叫的就是得出的结论不可思议,又感叹于他们能够用理性的手段导出这些富有想象力的结论。

即使弦论不是真的…我也觉得这太美了。

ps 前几天看到有90%以上的可能,我们的世界是被模拟的,如果真是这样,那游戏创造者真是太有美学意识啦!

——— 来自一个小沙粒的感叹

  《宇宙的琴弦》读后感(二):思考的力量

  - 于我而言,重要的不是理论 而是探究的过程,并因探究的过程形成的哲学思考。感受最深的仍是一个理论:不确定性理论,即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能完全感知,背后极深的思维洞见即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阴阳学思考。这个思考带给我一些联系自己生活的思考,思考一旦开始,就会有更多更广延的故事开展。正如结尾借爱因斯坦的话:“那是在黑暗中焦虑地摸索的年月,满怀着强烈的渴望,有过信心,也有过动摇和疲惫,但最后终于看见了光明。”以及布朗诺夫斯基:“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代人建立起自己认识和评判世界秩序的方法。” - 物理学一直在否定,而否定正是科学进步的精神。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同时更深入思考为什么不会是那样? - 对世界观,对思考世界观有帮助的一本书

  《宇宙的琴弦》读后感(三):对终极完美理论的美学追求

  听书听完的,深入浅出介绍了弦理论,摘抄解读词如下——“为了解决质量极大尺度极小这个矛盾,就需要一套能够调和它们的理论,在这个背景之下,弦理论诞生了。 跟标准模型理论不同,弦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不是由点状的粒子组成的,而是由一根根震动的弦构成的,这些琴弦的振动,就演奏出了整个宇宙演化的交响曲。 弦理论不光可以描述物质的组成,还可以描述自然界里包括引力在内的所有基本力,有能解释万物的潜力。 在弦理论看来,我们宇宙的空间不是3维的,而是10维的,只是其中的3个维度展开了,而另外的维度是蜷曲的,但这些维度都会影响弦的运动。 人类对于理论的追求,很多时候是源自于这样一种世界观:就是宇宙间的所有现象,在根本上,都可以用一个和谐的、统一的、完美的理论来进行解释,这个想法可能永远无法得到证明,但它是深存于人类心底的一种美学追求,一个坚定的信念。”

  《宇宙的琴弦》读后感(四):只有音乐存在

  

伽利略、牛顿总结出宏观世界的物质运行规律,一切都符合我们对世界的观测经验;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会膨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量子力学则从微观世界颠覆了我们的宇宙观,物质世界不再客观,而是我们观察的结果,因果论不再是一直正确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格格不入,而二十世纪的M理论有望将其二者归一,成为大一统理论。量子力学的基本粒子在弦理论看来,只不过是一根根振动的弦,正是这些弦振动方式的不同构筑了我们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物质——粒子——波——弦,一步一步,将世界分解,最终物质是一片虚无。只有弦的振动,无处不在,充斥整个宇宙,奏响一首宏大的交响乐,永不止息。

“无中生有”想来并不是无的放矢,“有生于无”、“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或许是从哲学意义上对物质世界的解构。在人类的探索极限普朗克尺度之下,也许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那里或许有另一个宇宙存在,也有可能那里就是宇宙的尽头。

  《宇宙的琴弦》读后感(五):物理的宗教性

  终于看完了,如果你对物理有一点常识,看这本书还是很兴奋的,它可以把很多你脑子里不同学科的思想串在一起。时至今日,宇宙学,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心理学最后到哲学。这些学科最前沿最前沿的研究,都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即:宇宙的本质是什么? 熟悉物理的都知道,世界上有四种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我曾经说过为,看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物理的宗教性在哪。研究出这四种力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足够且无比巨大的成就。但对于科学家来说,这有着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宇宙要有四种力?为什么不是三种,两种,或者五种? 我们内心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这是哲学层面的事)促使科学家想要找到统一四种力以及其他不同基础构成元素的大一统方式。他们坚信(某种程度上我也信)一定有一些更为基础的要素,是构成世界的核心。爱因斯坦说“上帝不会用如此复杂的模型构建世界”这句话反映出的哲学思想,和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推动如今最前沿理论与科技的本元动能。 当然,为了解决上述那个大一统问题,本书对弦理论寄予厚望。也就是说,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要素不是分子,原子,夸克。而是一根根看不见的弦。弦振动的频率和方式,构成了基本粒子。不过弦论目前尚未被完全证实。所以本书第六章以后的内容,看起来会非常吃力,需要你有一定的数学思维,才能听懂。(很可惜,我不懂。这就是我想再学一遍高中数学,然后继续到大学数学的原因) 但是如此麻烦的论述,本身也说明弦论现在并没有很通俗的解释,它现在是不完善的。不然相对论的那些“简单”的可以让普通人明白的例子,就会大面积出现在弦论里了。 总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弦论也许你可能听不明白,但截止量子物理之前所有的物理学知识,都能给你说明白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宇宙的琴弦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