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拉拉的枪》是一部由宁敬武执导,王吉甩 / 石明妈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一):成年礼&寻枪&寻父&公路片
这一部苗族题材比《我,在贵州等你》更加原汁原味,得天独厚的岜沙苗寨环境+本色出演的本土演员+当地语言,浑然一体的创作诚意十足,让整部电影既接地气,又气质非凡。 成年礼&寻枪&寻父&公路片的设计很有创意,剧本扎实,整体表现也不俗,动人之处比比皆是。 另外,本片对死亡话题的探讨颇具哲学意味,生命树做成棺材的点子第一次见。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二):儿童寻枪与成人礼
08年我最喜欢的国片。
儿童片的神秘诡异与青春片的越界主题在青山间水乳交融。得到一支自己的火枪,是最后持枪苗人部落的成年礼,因此在精巧的儿童视野下,电影以这么一次“寻枪”历程,去观察和剖析现实和心灵两个世界。现实又被县城客运车站这样一个凝聚当代中国特色的流动性空间,切割为古老苗族文明和充满诱惑和危险的外界,在力量悬殊的彼此角力间,让孩子旁观了乡土蜕变之痛,也完成了自己茫然不知未来的成年礼。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三):但是 很多剧情在苗寨里不是那么回事
但是 很多剧情在苗寨里不是那么回事
比如苗族歌师不是轻易地传授古歌,比如小姑娘们不是那样轻易地给小伙子唱情歌,比如小姑娘敬酒的时候唱的不是酒歌而是情歌了,这些都完全偏离了苗族的传统~~~所以我作为苗族人在看这电影的时候 很别扭,但是想想导演不是苗族人,而且拍出来的电影也不是为了给苗族观众看的,所以我也不能这样苛刻。
电影的主题很鲜明,很质朴,很自然,很美,很深刻。这点我承认。
起码她所表达的主题符合了广大他族观众的审美,并且引导着大家一起对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向往。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四):死亡和活着
我对苗族并不了解,对他们的生活更不了解。
但,片中多处着墨他们居住的大山,稻田,木屋。
我明白了,他们爱他们的土地,敬仰着他们的祖先。
滚拉拉的枪,直接看了片名,以为是热血剧,结果跟自己想的差了十万八千里。哈哈
但,没有城市的光鲜华丽,甚至应该说,真的很原始很原始。但,更加佩服他们了。
说不上来,是在看到开始学唱歌的时候,还是在剧中最后他那位好友离开的时候他唱歌送的时候。
就是,一片土地一片人,土地养人,人深爱着这片土地。
仅此而已。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五):冲涤心灵的清泉
虽然题材老套、演员业余,但是主题积极向上情感流露自然、风景美丽怡人、表演朴实得体,绝对称得是优雅的并且值得多看几遍的上乘之作。
拉拉的天真纯朴、自尊自强、热心助人的品质在寻父旅程中优雅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修船匠那里意识到奶奶才是自己的最爱后毅然的回家更是令人畅怀的感动。完美的成人礼重要,拥有枪的尊严重要,但是自己的亲人才是最最重要的!
此外,小卖部的老板、小女孩、铁匠铺的老板、农夫一家…,这些出现在拉拉旅程中的人都以各种不同的外在但又共同有着善良的内在来感染着我们。
这些善良的人组成的优雅的电影就象一股清泉流过并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暂时忘却了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尔臾我诈、自私自利、斤斤计较、虚伪假面……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六):觸動
一部中國苗族的故事,哄!!真是非常好看!!那個影像太使人享受了。。。森林裡的故事,一開始就是苗族的成年禮,有蘆笙,一種當地樂器。故事裡關於對於【樹】的敬重,真使人動容哪!每一個人一出生時,就有一株屬於他的生命樹。。。情節很多,每句話都想抄錄下來。。。呵呵呵~~~
一部非常溫厚的影片,幾乎每個片段都讓人非常感動到心坎裡,但是它完全一點都不煽情,反而是那種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一來一往一來一返,很平實的對待、很務實地說話感應彼此,讓人非常觸動,導演寧敬武在片尾說:「這是一部劇情片,也是一部珍貴的人類學紀錄片,我無力改變世界,只能把握自己的夢想,把它寫在三千米的膠捲上」.....有機會,一定要看喔!!滿滿的,喜歡。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七):相比很多少数民族题材,这个可以了
里面提到行歌坐月,这是侗族男女相恋的习俗。出现了几首山歌,“你我岁月常相守”最动人。
少数民族风情片,音乐很美,一个穿着传统服饰的少年穿行在城市,是一种别样的感觉。祖宗传下的规矩,砍柴只能肩挑,为免过度索取,导致山成光头山。这很环保。大概越是与自然深入相处的民族,越懂得自然资源的可贵,努力寻求和谐共处。
一个异族少年次成人礼,从男孩到男人的必然之路,寻父和求枪两条线交叉,最终身世之谜揭晓,而奶奶卖掉银饰给孙子做了一把枪,这个很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祖孙相拥一刻最动人。
导演宁敬武因本片成名,很多人以为他前途不可限量,大有接班张艺谋等第五代之势,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被高估了,他其实就是一主旋律搞手,本片只不过瞎猫撞着了死老鼠,题材和本子还不错。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八):含蓄的小花
故事构思有点像阿根廷的《旅行》,但是格局比《旅行》小很多。《旅行》是绮丽妖艳的奇思妙想的花朵,《滚》只是小草或者小野花。非职业演员状态不够自然,稍显生硬一点,还算自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适感,但会影响电影的评分。剧情有些小地方有点潦草。但整体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
小男孩没有爸妈,一直是跟奶奶一起生活,他想在成人礼前出门找他从未见过面的父亲(其实他是奶奶捡来养的弃儿),跟奶奶说他要出门去打工,奶奶听了什么也没说,从织布机旁边站起来,给他装了一袋子大米,就又坐回去织布,小男孩就背着米走出家门,奶奶也没送出来,依旧是坐在那里织布。小男孩走了以后,老太太担心,思念,倾家荡产为小孩准备成人礼,都是很含蓄的表现,但就是这种含蓄让人感动到泪。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九):主
央视电影频道还是出过不少的国产佳片的。 《滚拉拉的枪》讲述了快要进行成年礼的苗族少年滚拉拉希望下山找到父亲,让父亲给自己买一把猎枪,等他失败回来后发现自己是被奶奶捡回来的孩子。
故事内核虽然简单,但也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并且苗族的文化以及苗族人的质朴都为影片增色不少。滚拉拉一路人遇见新的朋友,每个人对于滚拉拉而言都颇有深意。他一直在构建父亲的形象,是猎人、农民还是船夫,是举债在逃、爱上别的女人还是守着使命。船夫教给他指路歌,告诉他亲爹是谁不重要,他忽然明白奶奶是最亲近的人。
瑕疵在于,电影看完后,总觉得对于我而言没有强烈的共鸣。故事的主人公是苗族少年,讲述的又是被领养的孩子和奶奶的亲情关系,且视角单一,情节带着一点文学性但缺乏生活气息。如果把表达稍作调整,去讲述“相比离去的人,更应该去爱身边的人”,在共性上会更好。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十):缓慢地被打动
作为这次巴黎中国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滚拉拉的枪是对得起这待遇了。
从开幕式到现在,31部片,从30年代的胡蝶到今年的非诚勿扰。活动被主办方弄得乱七八糟,电影选得倒是还好,至少这部滚拉拉的枪,弥补了我对梅兰芳的失望。
我并不喜欢看这类型的影片,如果它不是闭幕影片,如果可爱的宁敬武同志没有出席,如果前几天没跟毛毛同学遇到而且他也想看这部片,我想我大概会错过它,并且不觉得遗憾。
电影一开场,我就被语言雷到了。完全没预料到这会是一部连中国人都听不懂的中国影片。这片子似乎是在四川附近拍的,我这个四川人仍然听不懂,只是看到那个坏心的收树枝的老板比着手说五块五块的时候有点共鸣。。。TAT 于是只能跟外国人一起看法语字幕。。。
我想触动我的第一个时刻 是GUWANG的歌声。这个单纯向往着城市卡拉ok的男孩,为了捡个帽子而丢了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剪掉的头发,在回家的路上执意换上家乡的服装。
就如同毛毛同学在影片后说的,这不过是个简单的故事。
只是这缓慢又真实的故事,缓慢又美丽的音乐,缓慢又如画的风景。让拉拉长大的那条路变得格外美丽。
宁导在影片开幕前略带羞涩地讲: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我想说的话,都在这里面了。
谢幕时我看到有外国人抹着眼泪站起来鼓掌。
我想我们都听到你想说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