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舞!舞!》是一本由[日]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4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舞!舞!舞!》精选点评:
●【别人怎么看我,与其说是我的问题,不如说是他们的问题。】也喜欢译者的新序。灰暗日子里有光的书~
●村上1988年的文字,说到批判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倒不以为意,还是过于表面了。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读这本书,关于“消失”的空洞、孤独以及偏哲学的认知还是挺让人着迷,感觉村上零碎闲散的文字在这本中是最恰到好处的。历经挪威森林之后,村上的创作在舞舞舞方才进入成熟啊,无论从文字还是文学观。
●keep dancing
●感觉有很多地方村上在致敬钱德勒
●村长的异度空间(我起的名字,不知有人同感不)已经玩的淋漓尽致。两个空间的连接平滑自然,然而又充满神性的魔幻,有种让人越陷越深的感觉。
●好厉害,完全被带到书里的世界了,现在感觉好恍惚
●四星半,给你一个故事,见好就收,舞舞舞作为海豚宾馆、羊男的后续,起码没有写的很膨胀,而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不缺少些现实主义,而到此为止,村叔后面出版的大长篇小说都过于臃肿与啰嗦,一个一个故事套着另一个一个故事,跟棉花糖一样,而舞舞舞则刚刚好,所以依旧耐看与喜爱,这本里关于那个叫“文学”刑警的描绘,嘻嘻谋杀案的追踪有不同于其他作品的风格,也许该看看他无比推崇的雷蒙德·钱德勒的作品,或许那里有很多未解的答案
●2019/22 读《舞舞舞》的时候,能感受出来当时我读《且听风吟》时对村上的印象,字里行间流淌着是难以逃脱的宿命与孤独。舞舞舞的故事很独特,穿梭于现实世界与那边世界,真真假假,难舍难分,一面是“我”极为揶揄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一面是羊男所在的黑黢黢的“我”的精神世界,象征着被异化的被抛弃的六具白骨。字里行间透着八十年代时,青年男女无法排遣的虚无感,故事像是虚无缥缈的雾,而主人公必须在这动荡的岁月里,为了将自我与现实世界连接,为了不被隔离,不被抛弃,需要不停地舞,羊男说“只要音乐不停,就要一直跳舞,不考虑意义有无。” 音乐自我们出生便开始响起,想逃避也罢,想放弃也罢,总是在每一个音乐响起的日子里,不停地舞,最后还是要面对,总之,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迷失在这个世界的我,独自踏上找寻曾经的旅程。我是不幸的,身边一个个人都去了另一个世界;我又是幸运的,有一个羊男守护着我,不断拉着我,让我与这个世界相连接……
●写得回肠荡气,不停的舞蹈是偏执的人对抗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完美方式。 看最后一节时不知为何心里上上下下,也生怕由美吉消失不见其实也知道最后一具白骨是“我”本身罢了,但还是想要看到他自己说出来才肯罢休。
《舞!舞!舞!》读后感(一):梦幻与现实
《舞舞舞》
我没有译者林少华对于村上君作品的理解,而我对村上作品的理解是非常感官的——每每读来恍如梦游,被村上在他的世界中梦游了一次,醒来感觉现实的人生如同虚幻。
正是因为如此,村上春树的作品会使人欲罢不能,总会一气读完,如果将他的青春三部曲一起读完,你就会陷入他的世界中,久久不能自拔。
我承认,村上的作品影响了我,甚至可以说是深深影响到了我,影响到了我看待世界的眼光,影响到了我看待周边人与事的思维,更影响到了我对于人生的定义。人生是什么呢?说不好,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人生的存在意义都是相对的,没有了朋友、家人、爱人、工作,甚至周边的花花草草、风雨晴阴,那么人生就是虚幻的。
不想对这部《舞舞舞》做什么具体的评价,只想用作品的最后一句话做一个总结:
是现实,我想,我已在这里住下。
《舞!舞!舞!》读后感(二):只要音乐在响,就尽管跳下去。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雾气浓重的清晨散步,因看不清周围风景清晰全貌而感到些许憋闷,心情也捎带着些哀郁,但又因为是在清晨,多少会有些清新舒爽之感。 总的故事轮廓迷离难感,但“我”的行事言语,镇定温和、平和透彻,总的来说也不算晦涩。译者前言所述早已总括其文——“孤独而又不失真诚和温情,无奈而又不失豁达与幽默,厌倦而又从不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身处社会边缘而又拥有自成一统的价值观和付诸行动的良知和勇气。这既是“我”面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采取的生存策略,又是一种自我救赎行为。” 不合群但又不离群的孤独患者可能是当今许多社会人的写照,高速发展的社会让很多人都偏向于感受自我,但却很难表达、探索和发展自我,说实话,要做到像“我”这样很难。将自我放大,有独特的世界与内心连接——“我们是为你不能为之流泪的东西流泪,为你不能为之放声大哭的东西放声大哭。” “只要音乐在响,就尽管跳下去。”
《舞!舞!舞!》读后感(三):想村上的时候就读一本他的书
不刻意记得是读村上的第几本书,总是隔一段时间,就容易觉得,是时候再读一本村上的书了吧。于是,抱着这样的心情和兴致一页一页地开始阅读起来。似乎在每一个故事里都体会到,村上反复玩味的东西,这一次是音乐、食物和汽车。为什么有的人的人生仿佛永远是分成几个毫无关联的大块,一个格子装满一件事物,不多不少,而不必担心会被小小的坏情绪所牵绊和叨扰?一直以来,总被这样的人深深吸引。读毕,才意识到自己分外喜欢村上书里面的性,温柔、细腻而美妙,充满质感和想象力。相对于过于保守而全然不谈性的故事,或是对比起更为激烈、暴躁、似乎仅仅是动物本能般的描述而言,我难得地在村上书写的性场景中,感受到希望与美的享受。孤独的三十四岁的中年单身男子,计算着积蓄独自生活,暂时觉得没有人能把他的经历拍成影片。一是奇幻,羊男这东西要怎么拍嘛?二是无聊,不过是几个关系浅薄的人之间不满足大众口味的不狗血的故事罢了。三则是因为,文字一旦化为真实的画面,就不再是村上专属的味道了,势必会引入导演或演员的观点和看法。而阅读村上,就是要闲来无事,随意翻开书本,跳过也好,省略也罢,精读也不错地,感受村上给我们打造的这一种独特却颇使人迷醉的氛围。当身临其境,便没有一个读者感知到自己的孤独,这才是村上的魅力所在。
《舞!舞!舞!》读后感(四):脑壳疼写的
《舞!舞!舞!》村上春树 4.5星 这本书是村上所有书当中比较喜欢的一本。看到主人公“我”和十三岁少女雪搭配在一起的时候,觉得很可爱。故事有2个,一边是“我”和初中同学,当了明星的五反田。另一个是“我”结识了十三岁的孤僻少女雪。 “我”的初衷,是跳舞,不断的跳舞。(或许是想挣脱这社会)。寻找喜喜。从踏进重建后的海豚宾馆,故事就开始了。 “或许不能说是和一般人完全一样,但并不是怪人。我这人地道之至,且正直之极,直得如同一支箭。我作为我自己,极其必然而自然地存在于世。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至于别人怎么看我,我并不大介意,因为别人怎么看与我无关。那与其说是我的问题,莫如说是他们的问题。”主人公的这个想法让我想到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里写伏尔泰的 类似于“你骂的不是我。”(……) 这本也主要是对高度集中的资本主义的一个质问。“浪费是引起矛盾的燃料,矛盾使得经济充满活力,而活力又造成新的浪费。”想到塑料,刚开始的用途就是为了缓解环境压力,后来它又成为了很大的环境压力。 五反田说:“过去我还以为人是一年一年按部就班地增长岁数的哩。”五反田紧紧盯住我的眼睛说,“但不是那样,人是一瞬间长大变老的。”是他迫于生活,被包装,导致精神分裂的预知的一句话吧。 生活在这个社会,必须踩着步点跳下去,人生才有意义,才不至于迷失。至于第六具白骨,或许是由美吉,又或者是主人公死去的青春?这本书充斥着迷幻和孤独。
《舞!舞!舞!》读后感(五):跳跳跳vs舞舞舞
这本书是见缝插针看的hhh似乎施先生的译本是“跳跳跳”,但我私心更喜欢舞,感觉看到字有灵动飘逸感,比跳更精准。但是舞字读起来没有跳那么明朗急促,在读音上失掉一筹。
我认为村上春树这本书发挥得不好,前面风格还是一贯的,但到结尾处,总觉得“我”的情感过于矫饰造作,似乎过分黏腻甜蜜,不像村上偏爱描写的洒脱。人入世和重新热爱世界并不等于就会变得黏糊糊的?村上有个美国评论家,说卡夫卡那本是最不好的,但我认为卡夫卡起码保有清爽感,而这本的结尾没有。其实书的前面也有点那个意思,有点说教过头的感觉。
但这也算是村上春树的新尝试,因为这本书里的主要角色尤其地多(大概比我读过的任何一本村上都多):“我”,喜喜,咪咪,雨,雪,五反田,牧村拓,由美吉,笛克。以主人公“我”为中心(或者说是喜喜)一一相连。
自然在这本里我也有喜欢的东西,也许最喜欢五反田。总有种得以窥视演员背景的诡秘感。他自身那种矛盾与自决性很有张力,驾驶玛莎拉蒂驶入海中的结局也美得很。他自身那种反复打结的矛盾与他外在的俊美达成新的冲突。
写到夏威夷也令人向往。扫雪工的比喻我也很喜欢。村上提到的那些采访经历不知有多少以自身为蓝本,读他怎样反复嫌弃这份工作到最后终于与现实相连,也有向死而生的希望感。村上春树就是这么个抱持虚无而积极面对的人,这种态度我太喜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