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的完美计划》是一本由〔美〕丹·格迈因哈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的完美计划》精选点评:
●现代儿童版的英雄之旅,近乎完美的旅程式故事结构,干净利落的叙事,巧妙埋藏的强烈情绪和道德议题,揭露的时机恰到好处,儿童故事里真正的儿童文学…… 作者肯定为小说找到最合适的第一句话,掉了不少头发
●生命,就该为自己努力的或者,这样才精彩!只是选择更好的方式,因为有家人和朋友的期待。
●来自心灵的自由,必须是自己去争取!
●太虐心了。虽说是少儿读物,但是自始至终笼罩的阴云,小读者又如何承受得住。我永远厌恶诸如此类看似潇洒实则自私的决定。
●作为中文版译者,深感The Honest Truth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少年文学佳作。中文版名为《马克的完美计划》,首印尚未入库加印已经下厂了,此书有望成为2018年少年文学的畅销书。作者正值写作高峰期,真心希望他给孩子们创作出更多的好书。
●就算长大的道路不容选择,也请鼓起勇气,即刻启程。我想整个世界就是一场暴风雪,我们都会在某个时间迷失方向。我们在云层中寻找高山峻岭,想让自己的追寻显得有价值有意义。有时候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的目标,于是继续前行。 狗狗和杰西的友情。还有卡车司机的善意。
●双线索叙事结构不错,书薄薄的,代入感却极其强烈。是非常传统的励志文学的写法,可是真的好看,在儿童文学里还是少见情节节奏感这么像电影的
●翻译很棒,流畅而且非常易读。如果每个篇章结尾的俳句都有英语原文就好了。
●少年版的老人与海,爱与勇气是我们战胜命运的法宝啊……
●读前面的时候一直觉得平平的,直到爬山时,波波的表现才把我的情绪给提起来。患癌症而悲观失落的他经过这次历险,看到和感受到了被爱围绕的生命而具有的价值。
《马克的完美计划》读后感(一):向死而生
作者将生命的两难处理得相当动人却不说教,将马克的冒险处理得精采紧凑又让人揪心。登山的旅途中,马克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对他抱着善意或恶意,借此带出种种人生议题,每个角色都有自己想要或不得不相信的“真实”,没有谁能谴责谁的真实是虚假的。尽管马克一度坚持这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冒险,不需要他人协助或理解,在感受到绝望和孤寂、差点丧命之后,却有了新的领悟:所有令人困惑的、让人痛苦的生命故事就像一场大风暴,每个人都深陷其中,不论是生病的马克或是健康的杰西,甚至是他们身边的大人;每个人都可能在风暴中迷路,失去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被愤怒与恐惧笼罩;然而,当乌云散去时,或许就会看到远方矗立着一座山,正坦白地诉说着某种真实,让看似蛮横无理的人生坎坷忽然有了意义。
《马克的完美计划》读后感(二):你去哪?我支持你!
where are you ? I support you!
有时候看似简单的话,细细想来却意义非凡,让人不知道怎么回答。
面对死亡,不得不说一个12岁的小男孩真的很勇敢!守护秘密,支持男孩的女孩杰西,彼此两个人心有灵犀!你去哪,他在去通往天堂的路上,变成天使守护陪伴你!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的话题
比如,人们为什么会戴表呢,一个提醒自己时间在慢慢逝去的东西么?
俳句好难写啊,5-7-5
故事很冒险
情节也跌宕起伏
看你读不读
《马克的完美计划》读后感(三):向死而生的伟大作品
#一周一本经典童书#《马克的完美计划》:因为近期原创童书中的“自杀”话题,这本来自美国的同类题材童书被推入研究者、阅读推广人,以及出版者的视野中。一位研究者曾在《儿童文学应禁止书写自杀吗?》一篇论文中认为,她“不认为儿童文学应有回避之题,关键在于作者怎样呈现”。个人觉得,《马克的完美计划》,就是一本并不避讳儿童自杀主题,且能将这样讳莫如深、写作难度巨大的主题完美呈现的优秀作品。作品结构为双线索叙事结构:第一叙述视角下的马克的故事和第三叙述视角下的杰西的故事。两者一主线一辅线,将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男孩的一段特殊的“成长”之旅饱满、沉重、发人深省地呈现给大家。作为故事主人公,男孩马克身患癌症,每天都在忍受呕吐、浑身疼痛、乏力的身体折磨和面对悲伤的父母而不得不装得坚强的心理折磨。深受家庭创伤的杰西是他的灵魂伴侣,两个人相濡以沫,能够彼此理解。因实在无法承受生命所负载的这来自命运的巨大压力,马克决心去遥远的高山寻求解脱,并请好朋友杰西帮他守住这巨大又骇人的秘密。一路上,他带着小狗,遇到无数善良的路人,也在思考亲情、友谊、命运、生命等或微小平实,或重大飘渺的命题。最终,他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和坚守生命的意义,攀上心中的高峰,抵达彼岸,与自我和命运达成和解。对比那批饱受质疑的童书,这部作品,在秉持着纯真童年视角(马克的很多反应,完全匹配同龄、同处境孩子的反应)的同时,又同小读者严肃、认真地讨论着生命的价值,并试图告诉他们:“知死”是为了“知生”,而这恰恰是我们希望孩子在生命初期就能够有所了解的、关于生命的基础内涵!
《马克的完美计划》读后感(四):充满悬疑惊险的少年人生大片:生死真相
一周的时间,认真读了两遍童书《马克的完美计划》。眼前是一幅充满了悬疑惊险,情节曲折,回味无穷的美式大片。让我用一个侦探的角度去抽丝剥茧,看看《马克的完美计划》到底是什么?
1、目录为什么有一又二分之一这样的展示?
2、马克为什么变装离家出走?他的背包里都装了什么?
3、马克为什么拍照?他拍了几张照片都有着怎样的暗示?
4、马克的目标是哪里?他在路上的经历是计划中的吗?他的计划到底是什么?
5、这个故事到底是谁写出来的,是马克自己吗?马克最后死了吗?
想要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非要一口气看完全书不可。
直到全书的最后一段,我们才知道原来马克第一人称的历险故事,都是杰西讲出来的,让我们感同身受地跟主人公一起愤怒,焦灼,感情浓郁。而目录中那些二分之一的部分是杰西自己同时经历的,但却是第三人称表述的,显得客观而能纵观全局。
马克的完美计划原来是带上小狗波波,从韦纳奇出发经过火车,巴士,小巴最终到达“天堂”雷尼尔山。他要实现热爱登山的爷爷的遗愿,更因为已患癌症几年的他饱受身体精神痛苦,如今复发,想要英勇赴死人生无憾。他计划了把旅途的美好瞬间留下照片,并计划好了让波波在他死后可以带着胶卷回到家中。但是,最终马克的计划没有完美实现。因为旅途中遭遇各种活着的善良,美好,以及害怕失去亲友,最后生死一线救回波波,都让马克有了不想死的勇气,最终被搭救回到家向杰西倾诉所有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部大片的主人公到底是何人物?
12岁,美国白人。眼睛绿色,5岁患癌症,12岁复发。脸色苍白,体型瘦弱,因化疗头发秃。
个性:善良(在小饭馆里给无家可归者留下餐费;在巴士上给小女生留下诗句并嘱咐她哥哥照顾),聪明(故意错误引导警察的侦查方向,说有爸爸陪伴,对陌生人保持警惕),执着(在路上遇到各种挫折都不放弃)
爱好:写俳句诗,读书(从书中获得很多户外知识),绘画(计划中的画图)
12岁,墨西哥裔美国人。马克的发小儿。单亲家庭,眼睛褐色。
个性:善良(关心帮助马克),忠诚(信守承诺),善解人意
爱好:写俳句诗,讲故事。
第一遍读时,我把他们列为熊孩子组合。马克任性离家出走,故意送死,不考虑家人的痛苦。杰西,明知可能出现的危险而不告诉大人,只为守住一个秘密。
全片看完我和马克一样愤怒,劳民伤财的美国大片,个人英雄及其泛滥。
而第二遍读时,逐字句地走进他们内心,发现马克和杰西想得也不无道理。他们努力不让家长感到伤心,哪怕假装出很快乐。马克计划里看似成熟的积累旅途费用,准备登山装备,打报警电话,绘图换装地点,也难掩他踩碎怀表时的一脸稚嫩。最后更是佩服他永不放弃,救了波波坚持求生。
全片的诸多配角也血肉丰满。马克的父母和杰西的妈妈,马克一路上遇到的餐馆的女招待,打人的狼男孩,唱歌的西班牙天使厨娘,巴士上的小女生谢尔比,小巴上的售票员,公园的生物学家韦斯利。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善良光辉。
全片的重要线索:
马克在这次旅途中一共拍了十二张照片,也是他心路的起承转合。
1、在韦纳奇火车站台上被摔碎的爷爷的银怀表。马克当时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恼火,对时光流逝愤怒。
2、在西雅图的小餐馆灯光温暖,四周黑暗。马克当时对关心他的女招待发火,因为他害怕,难受又饥饿。
3、在西雅图街头,挥舞拳头打了马克又因为怜悯他给他留下20元的少年。马克遭受挫折的痛苦,又体会到哪怕是“狼”也有内心的一点善良。
4、圣克里斯托巴尔餐馆,三个西班牙厨娘,围绕着天使般的笑容和蒸汽。马克感到温暖和安慰。
5、餐馆卫生间镜子中的马克自己,不掩饰秃头满脸带血。马克感到孤独,但信心坚定。
6、开往艾尔比镇的巴士上,一位六岁小女孩谢尔比的笑容。她因父母离婚而伤心,笑容有些勉强。马克看到人生没有完美如意的,哪怕天真无邪的孩子都有烦恼。
7、在巴士上谢尔比给马克拍的戴帽子笑容。马克能体会到孩子们间特有的愤怒和快乐。
8、在阿什福德的雨中,波波的眼睛闪闪发亮。马克决定步行到雷尼尔山,狗是最好的陪伴。
9、黑暗中的小州,暴风雨中的火堆光亮,黑夜和棕色的斑点狗。马克感受到了寒冷中的恐惧,温暖以及黑暗中的光明。
10、在雷尼尔山天堂游客中心停车场,韦斯利的卡车离开,红色的尾灯白色的积雪,黑色的云朵绿色的卡车。马克感受到善良的人,不知如何帮助儿子的无奈和痛苦,他也体会理解了自己的父母。
11、登山途中,马克遇到的一条黑洞洞的冰隙代表死神。马克感受到了他害怕死,更害怕失去他的亲友波波,所以他努力地喊出了,我不想死。
12、最终马克看到了雷尼尔山的壮丽全貌。马克完成了愿望,也转变了想法,他的目标改成了活下去和亲人一起面对,人生的真理最重要是爱和信任。
这十二张照片也浓缩了故事的主线,全面展开了马克的心理历程。从最开始的个人的愤怒,觉得生活没有选择,到最后经历风雨看到了人生的真谛是爱和信任,才发觉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独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生活的道路,在活着的时候好好过好每一天,就是给予亲人最大的爱和信任。
马克在一路中,思考和提出了很多关于人生的问题,在他的出行中,他自己也获得了答案。
1、生活已经非常糟糕,为什么人们总是装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糟?
2、为什么人们认为生病的人就该需要帮助?
3、为什么所有人都对死亡小题大做?
4、为什么人们总是因为想做某件事而自认为能做成那件事。
他在提问题的时候也在为自己鼓劲,逐渐由悲观的赴死,到积极地面对死亡努力活。
生活对我们不是一样棘手吗?韦斯利在文中说,我们每个人要想清楚生活这件事情都很难,我们都是当事人,可是有时候不知道何去何从。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知道怎样面对死亡,甚至有时候不知道如何面对生者,我们有时候对孩子吹毛求疵,有时候对老人失去耐心,我们自己也焦头烂额的生活,真是一团糟吗?不是的,是我们看待生活的观点太悲观了。那些轻易自杀的孩子们,他们不知道生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那些爱他们的亲友。生命永远都不是孤独的。但我们抱怨自己跑不快时,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的人竟然没有脚。对待生命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活着的每一天好好活着。像狗对自己的主人一样,拼尽全力表达自己的爱和信任。
书读完了,影片看完了。最后马克被送到医院,他是否会很快死去不得而知,但我猜结果不容乐观。结局是开放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明显感觉,马克已经变得积极乐观的生活了。他幸运地达到了目标探索到了死亡,并明白了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而整部影片留给我们的思考更多。
1、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教育?他们犯错的时候是立即制止还是给他们试错的可能。
家有两子,老大在12-14岁时的那种不羁易怒还历历在目。他不喜欢班上的班长,原因只是因为那个班长太好了,总是处处帮助他各种维护他。他不喜欢太正面的人仅此而已。我当时非常不理解,这都什么逻辑。看过马克这样的偏执想法,也渐释然。青春期的孩子,多包容,多理解,少对抗。杰西的妈妈和韦斯利都是宽容的允许,避免急赤白脸地呵斥阻止。但同时,马克是幸运的,如果不幸解救不及时会怎样?这仍然是个难题。
2、信念的意义和伟大影响
如果马克不是一直不放弃,他很难走到雪山,也很难搭救波波,更很难找到救生方法,失去生命就在于放弃求生的信念。波波,作为一只狗,也只有一个信念,永远爱主人并帮助他。当心中有信念的时候,一切伤痛都不见了。我们生活中也是如此,心中有目标,有所念的时候,才更容易达到好结果。孩子如果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他就容易自觉学习不会因作业鸡飞狗跳了。但是,这个信念什么时候才会有,才是个问题。
3、纯洁的友谊是否存在
是的,在孩子心中好朋友无关乎性别。就是那个在乎你感受,和你有共鸣,能一起表现最软弱的内心,分享交换秘密,深切地需要你,爱你的那个人。那个朋友不可或缺,不是可有可无。有的时候比家人更亲密。我们成人的世界,朋友很多,往往蜻蜓点水,一面之交。但是深入内心的挚友又有几个呢?很羡慕马克和杰西的情感。在成长的路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交心的朋友,如果没有,我希望自己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4、大人眼中的孩子安静体贴人,可能是孩子眼中的怕死。
大人的观察角度往往和孩子不同,很多时候离真相很远。那些懂事的孩子,也许内心很叛逆。那些表现美好的现象,也许背后隐藏着危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是如此。表现一贯良好的孩子,突然某一刻崩盘了。看到孩子背后的感受很难却很关键。孩子不用表现得很完美,每个孩子都该有个倾诉出口,让他的心里感受更健康。
5、离异的家庭对孩子影响巨大
文中的杰西,小谢尔比都因为离异的家庭而深感痛苦。良好的婚姻对孩子的影响太大啦。我们都要做出努力,让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正面的,温暖的,有爱的。
1、不推荐12岁以下孩子阅读
全文较多的负面情绪描写,离家出走计划详尽,虽然整体内容表达的是要和家人有爱和信任的生活在一起,但是怕熊孩子没看出来,却模仿了如何对付家长和警察。
2、推荐家长阅读两遍以上
第一遍可能愤怒生气,第二遍会觉得荡气回肠。关键是,本书的作者美国新锐作家丹•格迈因哈特,文笔细腻,感情充沛,描写得实在是太让人身临其境了。他的语言特别考究,在表述贯穿全程的头痛感受方面,竟然有六种方法,不觉让人摘抄下来。
虽然我们不见得感受过这样的真实体验,但通过文字仿佛也能体会那是怎样的头痛啊。
文中更有很多描述天气的语句,读来真是拍案叫绝。
当然,这些都是中文译者曹雷雨的功劳,翻译得真是锦上添花,特别值得阅读。
我最爱的还是书中那些充满智慧,哲理的俳句诗。在5+7+5有限的字数中,既表达了事件,又有情绪,还好像有了一些人生的密码。我最欣赏的一个是:
一起创造先,
哪怕世界黑漆漆,
分享,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