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先生的心理疗愈:用寓言故事治愈心灵》是一本由[加]塞尔日·马基 著著作,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龟先生的心理疗愈:用寓言故事治愈心灵》读后感(一):用隐喻故事治愈心灵
心理学的书籍,每个人都有必要读几本。但是大多数的心理学书籍艰涩难啃,刚刚入门的小白会看得昏昏入睡。如果你想拾起对心理学的兴趣,那么我觉得《海龟先生的心理疗愈》很适合你。
《海龟先生的心理疗愈》是加拿大的塞内尔马基的作品。他是加拿大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帮助了无数青年解决了心理问题。这本书将心理学的知识融入了故事情节,用寓言故事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心理学道理,用隐喻故事治愈心灵,真正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那么书中到底讲述了哪些道理呢? 一、认识你自己 这听上去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谁不了解自己呢?但是有时候我们还真的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义自己。比如,从小我们就喜欢把令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与其带给我们的关注联系起来。我们形成的身份认知,来自于下意识地寻找方法让自己被倾听。我们围绕着那些在我们看来能令自己变得有吸引力的特点,建立起多重身份。 比如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想进入大公司,往往是因为大公司可以给自己带来光环,而父母逢年过节的时候提起来有面子。真正地不计较名气而只想得到成长和经验的人比较少。很多人倾向于用职务、职业这一类由人创造的东西来定义自己;换句话说,我们是依赖自身定义的物种。 但是自我品牌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你想想,如果你的身份建立在某个组织某个公司存在的基础之上,那么公司不存在了,你还剩下什么?所以,一定要好好思考,脱离了自己依附的一切,自己到底拥有什么优势!如果没有,就赶紧提升自己! 二、寻找当下的意义 我们常常说,要有规划,要有计划。非常重视对未来蓝图的设计。这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未来的计划上,而忽略了当下要做好的事情,难免就会眼高手低,不能踏实走好眼下的路。 其实,把握住当下,并不意味着你会失去自我。当你把注意力放在宝贵的现在时,你的自我意识不会消失,只是会减弱。当你忙着为他物而惊叹时,它将蛰伏在后,时刻准备抓住下一个机会、下一秒,抢夺你的注意力。 大学生常常迷茫于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参加了很多职业规划和测评的活动,却依然没有头绪。不妨别想太多,先行动起来。利用在校时间多读书,多实习,早点积累实践经验,想清楚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爱好特长。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三、爱与被爱 每个人都期待爱与被爱。被爱的前提是让他人对自己产生兴趣。但是他人为什么对自己产生兴趣?是因为你爱ta吗?有时候可能是这样,但是大多数时候,人是由于自身存在的优点,才能让他人对自己产生兴趣。 因此,在爱情关系中,一味地讨好和付出不一定能收获对等的爱情。相反,专注于自身的成长,与对方共同进步,才有可能让感情更加牢固。《致橡树》里面说“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们不要把自由(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源)与依恋(屈从于他人的资源)搞混了。让他人对自己产生兴趣的最有效方式是让自己感兴趣。正是对他人的兴趣——这里指的是真正的兴趣,而非需求或期待——才激起了他人对我们的兴趣。 四、完美主义 很多人追求完美,所以迟迟不敢开始行动。总想着,等一切准备好了,再开始做事情。然而很多事情就很难完美的。如果一开始就抱着尽善尽美的态度,就会踌躇和犹豫,要么无法在deadline之前完成任务,要么根本无法达到及格线。人们笃信:“没有极限,才能快乐!”于是不再认为超越也有尽头,也有终点线!然而,万事万物总归是有条终点线的。 要知道,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比如要完成一篇论文,如果想要写得特别好,就会要求自己读很多书籍和资料,写很多的大纲,在脑海里不断预想。与其这样不如直接动手,先飞快写出一篇初稿出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追求完美主义,只会让自己陷入拖延。 这本薄薄的小书,很适合在不安的时候认真阅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面对生活的正确钥匙。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帮助自己认识自己,疗愈自己,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海龟先生的心理疗愈:用寓言故事治愈心灵》读后感(二):正视自己,拥抱变化
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心理骗局,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每个人所身处的环境不同所代表的身份也就不同。
《海龟先生的心理疗愈》一本通过寓言故事在通往我们潜意识的深处,来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让自己在不安的时候找到更好的办法面对生活。
在孩子的眼中是父亲是母亲,需要对孩子付出足够多来展示自己的爱;在父母的眼中是儿子是女人,需要对老人展现出孝顺让老人不会觉得孩子不好;在领导眼中是个职工要负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同事眼中需要处理好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太多的身份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我们需要做到的不多,就是要认清自己。
放轻松,感受自我的存在,细细的体会每个身份带来的感受。每个身份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我们的日常中并不能很好的区分他们,会使的不同的身份发生交集。这些交集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生活就会变得混乱不堪。
这些身份带来的恐惧和敌意会让我们活得小心翼翼但是也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真真的去面对了这些恐惧和敌意,在他们的背后掩藏的或许就是自我的答案。
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终将发生。我们不会生活在过去,或许会生活在将来,但是当下是我们正在生活的状态。如果当下的意义不再存在,那将一直处在过去与将来之中。
过去的存在是让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让我们可以更好的状态活在当下。过去的不会因为的悔悟和沉迷而重新再发生一次。只能让人更加的难以走出过去。没有“如果当初怎样就不会这样了”“如果当初怎样,现在就是另一番场面”这些不会存在的。有时间去想如果怎样不如现在就开始做。
要如何采取行动,通过何种行动才能找到意义,答案只存在于当下。过去的种种因果使的当下的不同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将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去预测可以去想象,但是他们的实现都是因为当下我们的所作所为的产物而已。寻找当下的意义来是自己更加的充实。
人类生存依赖于三大类原始的反应:恐惧(逃跑)、攻击(斗争)和欲望(繁殖)。它们至今仍然是与自我相关的一系列情感的基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羡慕、嫉妒和轻蔑。世界并不为谁而存在,没有说谁是谁的不可或缺的。
爱与被爱,关注与被关注先放在一边。我们先来接纳心中羡慕、嫉妒和轻蔑的情绪,正视它们给我们身体带来的反应。
羡慕别人有却自己没有的,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或者把那样东西从自己的心中拿走,而不是因为羡慕而产生妒忌“如果我没有,我也不让你有,如果你有,我一定要破坏你”正视自己,让自己可以更好的拥抱这个时刻都在变化的世界。
《海龟先生的心理疗愈》通过动物的故事来给我们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人更好的以一种健康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海龟先生的心理疗愈:用寓言故事治愈心灵》读后感(三):正视自己,拥抱变化
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心理骗局,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每个人所身处的环境不同所代表的身份也就不同。
《海龟先生的心理疗愈》一本通过寓言故事在通往我们潜意识的深处,来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让自己在不安的时候找到更好的办法面对生活。
在孩子的眼中是父亲是母亲,需要对孩子付出足够多来展示自己的爱;在父母的眼中是儿子是女人,需要对老人展现出孝顺让老人不会觉得孩子不好;在领导眼中是个职工要负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同事眼中需要处理好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太多的身份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我们需要做到的不多,就是要认清自己。
放轻松,感受自我的存在,细细的体会每个身份带来的感受。每个身份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我们的日常中并不能很好的区分他们,会使的不同的身份发生交集。这些交集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生活就会变得混乱不堪。
这些身份带来的恐惧和敌意会让我们活得小心翼翼但是也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真真的去面对了这些恐惧和敌意,在他们的背后掩藏的或许就是自我的答案。
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终将发生。我们不会生活在过去,或许会生活在将来,但是当下是我们正在生活的状态。如果当下的意义不再存在,那将一直处在过去与将来之中。
过去的存在是让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让我们可以更好的状态活在当下。过去的不会因为的悔悟和沉迷而重新再发生一次。只能让人更加的难以走出过去。没有“如果当初怎样就不会这样了”“如果当初怎样,现在就是另一番场面”这些不会存在的。有时间去想如果怎样不如现在就开始做。
要如何采取行动,通过何种行动才能找到意义,答案只存在于当下。过去的种种因果使的当下的不同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将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去预测可以去想象,但是他们的实现都是因为当下我们的所作所为的产物而已。寻找当下的意义来是自己更加的充实。
人类生存依赖于三大类原始的反应:恐惧(逃跑)、攻击(斗争)和欲望(繁殖)。它们至今仍然是与自我相关的一系列情感的基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羡慕、嫉妒和轻蔑。世界并不为谁而存在,没有说谁是谁的不可或缺的。
爱与被爱,关注与被关注先放在一边。我们先来接纳心中羡慕、嫉妒和轻蔑的情绪,正视它们给我们身体带来的反应。
羡慕别人有却自己没有的,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或者把那样东西从自己的心中拿走,而不是因为羡慕而产生妒忌“如果我没有,我也不让你有,如果你有,我一定要破坏你”正视自己,让自己可以更好的拥抱这个时刻都在变化的世界。
《海龟先生的心理疗愈》通过动物的故事来给我们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人更好的以一种健康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海龟先生的心理疗愈:用寓言故事治愈心灵》读后感(四):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要做什么”
“我孩子自尊心很强,特别爱面子,别人夸她,她会特别高兴。可当有人批评她的时候,就会生气的哇哇大哭。“
“我的孩子心眼小,最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和评价。一句话没有说好,就会生气很长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可能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一个现象。当我们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就进入了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他会接收到别人对他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当然,不仅仅是在幼儿园,就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孩子都会接收到对他的评价。
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稳定,别人的评价,对于儿童认识自我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孩子来说,认识自我需要一个过程。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对父母来说至关重要。
《海龟先生的心理疗愈 》是来自加拿大塞尔日·马基的作品。本书用寓言故事的方式告诉你如何在不安的时候找到更好的办法面对生活,也在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这个问题上,给爸爸妈妈们一些启发。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工蜂,原本她和一大群小伙伴一起自由而快乐地生活着,直到她们的蜂巢来了一个新女王。
一千个蜜蜂眼中就有一千个新女王,新女王所带了的威严与恐惧,蔓延着整个蜂巢,有些事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蜜蜂们的生活方式、做事方式、都变了,仿佛提线的木偶。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给自己树立一个理想自我的形象。不管这个形象是什么,是某一个具体的明星,还是影视剧中的超级英雄,都是某种想象。
在年幼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在未来,给自己很大的激励。只觉得“等我长大了”,就神奇般达到了。
然而突然某一天,或早或晚,自己的生活突然发生改变,就会遭遇到自我怀疑。自我怀疑总会在某个时刻击中内心最脆弱的角落。
那个时刻可以一下子把从前的一切都击倒。最初只是问:我是不是做不到?然后继续问:我是不是一直以来高估了自己?进而又想到:我是谁?我到底能做什么?
如果我们的孩子如果进入一个新环境受到其他人或正面或负面的批判,他会有什么感受?不安?恐惧?还是毫不在意?而如果他人的看法成为孩子生活的中心,会不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让他为了迎合别人而放弃自我呢?
新的女王召集蜜蜂们开了一个非常会议,宣布了旧蜜蜂时代的终结及人工替代者时代的到来。冷漠的女王不停批判着蜜蜂们原来的生产力及工作表现有多差劲,高傲地认为只要拥有人工脑可以打破大自然规律。替代者是无坚不摧的,是战无不胜的。
你的孩子到了一个新环境,被其他人批判后是什么反应?是不是很伤心?其实每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会发现,所有塑造出来的自我形象,无论是“我是个勇敢的人”“我是个聪明的人”“我是个谁都喜欢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可能随时坍塌崩溃。
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我是”都是不真的,“我感受到”的才是真的。因为前者是从他人视角建立的想象,后者才是由内而外的自我体验。
我们常常说:感官体验不可靠,但其实恰恰相反:当你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你得出的所有观察都可能是假的,但只有“你在观察”这件事,才是真的。这就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的心理骗局,才能完成自我认知。其实,我们要引导孩子,只有自己经历过这样的崩溃过程。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建立起那个“塑料壳自我”,但如果不曾击碎“塑料壳自我”,是很难真实地感受到“内在自我”。
故事的每个细节都充满寓意,你可以说它是一个正确认识自我的故事,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有关自由的故事,它也可以在交友问题上给予孩子一点指引。
群体生活不可避免,而如何让孩子在群体生活里坚持真我,不会为了获得认同而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情呢?确信自己被爱,确信自己的价值和别人的评判无关,孩子才有勇气作出选择,也有正确的心态去听取别人的意见、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