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一):欢喜
一如标题,这本小说集的选题来自汪老自选,初读有种絮絮自语的感觉,再读豁然开朗。
每一篇恰好都有过似曾相识的经历,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赴他乡求学时的心情,炕坊的毛鸡蛋,满江满河的鸭子,恰好爱听戏的路边卤菜店老板,曾经渐渐远去的少年生活又铺面而来。
家乡小镇,地缘意义上的江南,吴语与官话仅一江之隔的边缘。在秋意渐显的初秋,惴惴又兴奋的第一次离开这个小镇去西南读书,当飞机降落在江北机场时,陌生又亲切的方言以及在降落前山城的万千灯火给了我莫名的勇气。事实,山城人民热情友好,读书的几年多受照顾。离开时,在火车上回想曾经的不安都变成不舍,这座城市有青春记忆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多年以后,他们都出现在我的婚礼现场见证和先生的相隔千里的互相守望。
有段子称,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离开南京。其实不然,这些能进到南京城的鸭子已然是幸运的了,其他的鸭子在安徽的乡下就已经变成斩板鸭了。在无数个乡愁泛滥的夜里,回想起在街角的烤鸭店斩一碟烤鸭,脆脆的红亮的鸭皮,浸在甜甜的汤汁里,咸香不腻,就着汤我可以吃下2大碗白米饭。烤鸭店的小儿子是我的同班同学,初中毕业后,继承了父亲的烤鸭店并且在省城开了分店,在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让他爸爸过上左手牵孙子右手训儿子的退休生活。
附上阳澄湖边弘一法师的欢喜二字。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二):汪老美学品味
这是我第三本汪老的书了。
从装帧来说,我更喜欢第一本,淡雅又气韵悠长。
我觉得汪老的小说和丰子恺的漫画很像。从题材上看,他们都关心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剃头匠,老大爷,穷书生,店小二……关心这些在他们身边的人。把这些小人物的人生经历,喜怒哀乐留在历史之中。取材亲近生活。从创作风格上来说,描画人物只是淡淡几笔,但他的形象气质已经溢出纸面,这种简洁诗意的美学境界也很相像。的确,他们都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写意,凝练的美学要旨。
看汪老的小说,就像听一个心平气静的老人诉说着他身边的故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气氛绝不紧张,老人受不了。讲到吃惊处,激动处,他就要歇歇,决不会像个说书的那样哇哇大叫,“只见得!”“猛虎下山一般”,不会的。每当汪老用了一个感叹号,就意味着这一层结束了,不会接着又一个感叹号。他竟然杀死了他!其后决不会接着“他砍下他的首级”,或是“他很痛快”,而可能是,“凉水依然悠悠地流着”或是“大家也很吃惊”。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三):人间有欢喜
汪曾祺的《欢喜在人间》收录了他的22篇小说,讲述了许多有关人、人性的故事。素来我看小说不喜带有目的,更爱畅享在小说自身的乐趣,有些东西带着目的性反而显得有功利性,感受不到原本的美与真诚,繁杂的内心是难以欣赏到人间的种种欢喜。汪老师的小说总喜欢从最底层的小人物写着,他们生活平淡,围着稻粱谋;他们资质平平,一生无伟大事业;他们真实有趣,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外界无法评说,因为你不曾感受过,你便不知其中滋味。在他的笔下各种人物都活了,有的灵性,有的愚笨,有的善良,有的让人不忍评论,仿佛这些人都在你面前,将他们的慢慢的想你讲述,以一种温柔的、缓和的语调向你说着他们的平凡的生活,有关茶米油盐,有关爱恨风月,有关人生哲理,这些在汪老师质璞的文字下少了些许修辞,却更加真实,更加有趣。 在《受戒》里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许多感受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字的苍白叙述不出情感的浓烈亦或素淡,正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需要读者在遇到爱情萌动时才可感受到那种欣悦或痛楚。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爱,那样的爱情没有物质的干扰,只有彼此之间的互生爱意。所谓青梅竹马也不过如此,你我互相欣赏,只是找不到合适机会用语言说出来,但一个眼神就够了,眼里有光,因为见到你绽放出的春光,你会明白我的心意。当小英子眼见心爱的人可能将离开,情至深处,趴在明海耳边小声的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我想那是的月色一定很美,淡淡的洒在江面,映照着这对恋人,天上湖上生出许许爱意,流向远方笼罩着世间,让人无法思考,只想时间不要流动,停留在此刻。这纯洁的爱情又有谁不想体验并拥有? 《岁寒三友》讲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松、竹、梅象征着高洁,三人的友谊在患难中显示出弥足珍贵,好友不许多患难之际能有帮扶便值得欣慰。《鉴赏家》里的季匋民与叶三真实知音,叶三欣赏他的画,他也喜爱叶三说出他画的真意,让人不禁想起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难觅知音。世间的友情或多或少,大多须臾之间便忘却,即使常有交往也未必得真心之交,遇一良友当惜之。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收录的汪老师的小说大多经典,值得一读,值得思考。阅读本是一种愉悦身心的事,未必需要带着多大目的去探寻,当书本合上那一刻,心灵的愉悦是极大的,胜过多少无聊对白,不可说你能收获多少知识,但至少阅读时你的内心是宁静的,你是欢喜的。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四):清水出芙蓉
一提到汪曾祺,我们想到的都是先生关于美食的散文,把食物描写的那么诱人和馋人,不夸张来讲,其中的描写的美味摄人魂魄,让人有跃跃一试的冲动。透过文字来充分地调动读者感官的参与,如在眼前。食物和故乡成为了汪曾祺散文与小说最大的内容特色,成为了汪曾祺的文化标签。
如果赋予先生所写文字颜色的话,浅黄色实在是不二之选,不张扬的暖色调,包含着明媚与不张扬,洒脱与纯真。
汪曾祺先生曾说:“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从这句话中也能体会到汪曾祺先生想如何运用语言,如何展现独特的语言魅力了。读这本书,最初与最直观的感觉便是如沐春风的文风,读起来淡淡的却又有一种悠扬在心间的魔力,如果找一种比喻,我觉得这种语言风格像是未经雕刻的温玉,自然不雕饰又不失其魅力。
其小说内容更像是于泼墨挥毫间绘就的一幅风俗田园画,在这里,你过得是比艺术家还要令人称赞的生活方式,在赏心悦目的大自然中,舒展最自然的感情,艺术家用他们的音符与画笔来展现这些,而活在这里的人无师自通,最充分地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故意这样做,而是源自传统和内心的驱使这样做着,使自己最和谐地活在这片大自然中。
我喜欢其中的《受戒》,在小说结尾,人物性格很可爱,讲的话也很可爱。也许,说出读罢这篇小说后“涌出一片暖流”这样的话是俗套的,但是原谅我的愚拙,我实实在在是这样感受的。这里面有说不尽的诗意,表达不完的情感,人物内心那种最淳朴的情愫与这样清水出芙蓉的语言相得益彰,给人的感觉是干净的、纯粹的,就是那种月光从枝枝叶叶中倾泻出来的皎洁干净,里面还夹杂着一些静谧。这一篇读起来感觉孙犁的小说有一些相似之处,用最真挚的情感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不矫揉造作,最真诚地为读者呈现出一切,字句间满是人文关怀的抒情,但绝不是过溢的滥情。触动读者的感情恰到好处,不激烈却充满力量,不华丽却优美如歌;薄如蝉翼的轻灵感,行云流水般的舒畅感,如果说这些文字有什么技巧的话,我想真诚朴实便是最大的技巧吧。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并非夸大之词。
总体来说,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这种文风。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五):读《欢喜在人间》
书是有味道的。人们常说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话不错,而且就好像凡是入口之物总得有个酸甜苦辣一样,世上的书也好文章也好,也必然要有其味道。
有些书是快餐味,吃一次两次骗骗肚子嘴巴可以,多吃则不免受不了;有些书有菜味,不大好吃,但偏偏营养丰富;有些书是山珍海味,极鲜极美,叫人见了便忍不住要大块朵颐,而且停不下来,但暴饮暴食了也要妨害健康......
论汪曾祺先生的这部自选小说集的味道,辛而不辣,尖而不酸,温暖却又带着微微的苦味,一如集子别名中的茱萸,一如先生笔下那人间。
集子原名《茱萸集》,鹭江出版社改作《欢喜在人间》,出为精装新版,但看先生笔头,可称欢喜的故事其实是不多的,甚或大概只有写童年时光的一篇《受戒》,其它诸如鸡鸭世家中的陆鸭,徙中的高先生一家,岁寒三友,大淖的巧云与十一子,时代如此,人间其实微苦。
所幸,这微苦的人间尚有那些可爱的人们,尚有真挚的亲情、友情与爱情,尚有那富于诗意的生活——那是唯有热爱生活的人,热爱生活的民族才能享有的。倘若说鲁迅先生是把那一切矫饰的,伪装的都撕开给你看一个鲜血淋漓的现实,汪曾祺先生则是叙写了那些正直,善良,充满了生机与仁心,在古老华夏的文化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写他们在这鲜血淋漓的人间的欢喜与悲伤,挣扎与同流;鲁迅的杂文是匕首和投枪,先生的小说则似茱萸,辛而不辣,尖而不酸,微苦,却可以温暖人心,温暖人间。
便如一句“不知道为甚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读来叫人怅然若失,心痛却又带笑,真三月不知肉味。
礼失求诸野,巧云,明子,高北溟,先生笔下多是不入庙堂不上台面的小人物,却也正是这些小人物,一面受了千古文脉之潜移默化,一面又保持着乡野小民原始的生机与活力,不失其质朴与纯真,唯在此种人物身上,方能展露出我泱泱五千年文脉的浸润,方见了古今多少圣贤先哲教化传道之功,读先生笔下人物生活用事,吃穿行走,直叫人心生艳羡,有效慕归属之心,先生用力于此,虽是小说家言,亦是载道之文。读此书,不可不知先生此心。
读先生书,宜清茶一壶佐味,宜鸟鸣虫啼伴耳,宜午后天光助眼,忌快读,更忌一口气读太多,一次一二篇足矣。
再说回这本《欢喜在人间》,人间微苦,然亦有欢喜在其间,于是人间便别有了滋味,这个名字虽不如原来的茱萸集贴切,但总算也是有一番意思,作为旧集新出,也算合适。书装帧与封面都很精美,对得起“精装”二字。
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错过就可惜了。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六):人间有味是清欢
虽然我一直都自诩为汪曾祺先生的忠实粉丝,虽然也买过许多汪先生的作品,但是我所读过的汪先生的文章却少的可怜,汪曾祺先生的书大多数被我束之高阁,落满了灰尘,真的是使明珠蒙尘,暴殄珍物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汪曾祺先生再度在国内变的炙手可热起来,我想我也该好好地读一读汪先生的文章了,才不负我这自诩粉丝的名号罢。 《欢喜在人间》是鹭江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一版有关于汪先生小说的集子,这个集子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本书所辑录的文章,都是由汪曾祺先生亲自编选的,然后给我们的台湾同胞看的,因此,不论是从文章的意境还是质量上都可以说是汪曾祺先生的大成之作了。汪曾祺先生的得意之作《受戒》与《大淖记事》便均收录在本书中,因而本书对于那些对先生有兴趣却没有太多时间进行遴选的读者来说,本书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我很惊喜的在本书里面发现了《黄油烙饼》一文,这是我读的第一篇汪曾祺先生的文章,这也是我对先生产生兴趣的开始。只是时过境迁,今日在读《黄油烙饼》却别有一番滋味了。当年读此文的时候,多的是新奇之感,以前从未看过这类的文章,自觉也读不出什么味道,随着年岁渐长,生活阅历的增加,再来看此文的话,不免让人心生感慨,无限唏嘘。伴着汪先生的文字,我们就好似回到了那个大跃进的年代,看着奶奶一天天的饿死,看着萧胜一家子的生活变化,看着萧胜终于吃到了传说中的黄油烙饼的时候,全文的感情积淀到达了顶峰,随着萧胜一句奶奶的出口,所有积聚的感情终于找到了宣泄口,就那么的一泻而出,全文也在这里到达了高潮。这真的是一个糟糕的年代,我们为了萧胜、为了萧胜的奶奶不断的叹息。叹息过后,我们也会去感慨,汪曾祺先生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与情怀,也会感受到汪先生笔下对当初那个乱七八糟年代的思索与拷问。我们也会很遗憾的发现,就文中某些情境而言,几十年过去,依然如故。。。 在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里面除了人世间的温情之外,我们也总会感到先生对于这个社会的一些看法与想法,虽然未必能够酣畅淋漓的说出来喊出来,先生却总是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隐晦的告诉我们,这种表达在我看来不仅在过去,放在今天也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就如同本书中的第二篇文章《虐猫》一样,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一群本应在校园里读书的娃娃们每天以虐猫为乐,尤其是其中一个孩子曾经还是爱猫喜欢猫的?又是什么导致了一个好端端的人要抛弃自己的妻子与儿子,毅然决然的从六楼一跃而下?故事虽然很短,虽然先生在文中什么都没有说,我们却可以看到先生心底的想法与无奈。这就是先生的文字,虽然早已过去了几十年,却依然鲜活,富有生命力! 读过先生的文字,才明白世人对先生的评价是多么的贴切,中国最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先生名不虚传!!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七):烟火人间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原版书名为《茱萸集》,是汪曾祺先生曾在一九八七年应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邀约,亲自编选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称全书“依序编年,具有多样的情节结构,及其散文之抒情笔调,允为汪曾祺小说创作制定本”。此版为鹭江出版社首次新版,简体横排,但从书中的一些繁体字还是可以看出台版的痕迹和汪老用词的考究。
书中,汪老描述了一个活色生香的烟火人间,时间横跨了半个世纪之久,描写的范围也是从学校到市井,从高邮故里到昆明联大,从贩夫走卒到野史传奇(比如金冬心),从黄口小儿到花甲老者,观察细腻,描绘的深入浅出。从书中,可以看出汪老对佛学、药学、美术、书法、庖厨、草木等等都饶有兴趣并仔细钻研过,这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生动形象。他笔下的故事也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所处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大的社会背景在一个个小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或政治、或经济、或风俗、或道德的影响,也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很好的体悟我们没能赶上的时代洪流。
此处,我还想将汪老的《欢喜在人间》与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对比一下。两本书我都读了,两本书都是写的大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小故事,读起来都是十分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将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态度寓于一个个故事中。但两者的描写又各有侧重,《俗世奇人》更侧重于写人物的高超手艺与独特性格,汪老笔下则更侧重于写人物的一颦一笑和一点一滴。大概和题材。 也有关系,冯先生笔下的人物更为“奇”和“专”,汪老笔下的人物则更为“平”和“细”,各有千秋,却是一样的引人入胜。
对汪老的印象,起于小学课文里的“高邮的咸鸭蛋”,感觉这“老头儿”是一位和蔼可亲、阅历丰富、知识渊博而又热爱生活的老人家。前阵子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和岳南先生的《陈寅恪与傅斯年》,对西南联大的学生有一种敬仰与敬畏的感觉。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大概只有西南联大能够培养出汪老一般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生吧。
说了这么多,总体感觉,汪老笔下的故事更为朴实细腻,更为活色生香,更为下里巴人。汪老笔下的故事感觉就是写的邻里周围的人,一出出、一幕幕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很少人能够像汪老一样如此精准地捕捉下来、汇成文字,并把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融入其中。汪老与其说一个作家,不如说是一个有极高文学素养的记录者、“笔帖式”,他的故事更像是一部部短小精悍的纪录片,朴实无华的笔触、细腻丰满的人物、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感觉就像川菜里的“开水白菜”,乍一看平淡无奇,品起来熨帖舒服,细端详制作考究,享用完回味无穷……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八):读《欢喜在人间》
我是不大看小说的,尤其是当代中国作家写的小说。至于为什么,只能说是个人喜好吧,当然我看书也并不算多,所以也许还有个原因是见识短浅。但中国作家中有几个人的文字我认为是极好的,也是我所喜爱的。汪曾祺老先生就是这几个人当中的一个。
因为上文提到的原因,说实话,我是最近才看的汪老作品。一接触到汪老的文字,便不由沉迷在汪老小说中的故事中去。汪老的文字,质朴、自然、流畅、平和,读起来实在是如沐春风。
手头上的这本《欢喜在人间》是我拥有的第一本汪老的书。我算了算,书中一共收集了汪老二十二部短篇小说。我居然在拿到书的两天内就把书全看完,这在我算是速度了。看完后发现,其实书有大部分文章我以前有看过了,这次不过算是重温。但就算是重温,依然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全书二十个故事中,我几乎可算是每个故事都喜欢,且让我挑几个来说说吧。
《虐猫》这篇最短,讲的是文革时期小区里的几个小孩捉了许许多多的猫来玩,他们把猫的胡子剪了,给猫尾巴上拴一挂鞭炮,还有更绝的,用乳胶把猫爪子粘在瓶盖里,这样猫一走路便会滑倒。后来居然把猫直接从六楼扔了下来,当然猫死了。写到这里,汪老忽然笔端一转,提了一件事,几个小孩当中的李小斌的爸爸从六楼跳下来了。小说最后写那四个小孩把本来准备从六楼扔下的猫放了。到此嘎然而止。汪老的小说,似乎都是这样,没有什么作者的评论,就只是单纯的叙述,然而却总能让看的人看到小说背后要说的东西。我以为这便是汪老的功力。就像这篇小说,篇幅虽短,但看完后,总不免想到,小孩的无知和当时人的命运的无奈。我一直在想,也许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看这篇小说,会有更悲凉的感觉。
《受戒》是这本书当中我最喜欢的一篇。讲的其实是一个出家但尚未受戒的十几岁小和尚明海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女孩间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事。小说写得很美,也写得很真实。让我摘抄小说中结尾的一个片段吧:『
小英子忽然把浆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甚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甚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
是不是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了?反正我看这篇小说的时候,就回忆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美好得一如小说。
书里面还有许多值得一说的故事,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说了。没看过汪老文字的人,个人强烈建议找来看看,不会失望的。比当下的许多小说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最后照例说下《欢喜在人间》这本书的装帧。精装,封面是我喜欢的风格,复古而高雅。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九):最好的精神美食
书收到的时候很惊喜。正如书封上的话:面对生活的复杂,存留心中的欢喜。我经常把拆开新书的过程当做一种莫大的惊喜。
主色调是类似薄荷绿的颜色,给人以舒服又安静的感觉。讲真的,自诩热爱文学喜欢小说,到头来连汪曾祺的小说都没认真看过,有点羞愧,但是还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打开被暴力快递挤的失去了原来的美感的新书。
的确,之前很少接触汪曾祺的小说,对他最初的印象,还是来自于初中课本里那篇永远最吸引人眼球的《端午的鸭蛋》,文章一度令我在课上分神,满脑子都是鸭蛋在桌上一磕筷子一戳,金黄发亮的油流出来的样子。这个能把鸭蛋写得如此好吃、仅仅是几段文字就能让人垂涎欲滴的作家从此成为了我心目中的食神,毕竟,吃是我们共同的爱好。
后来还看了他的一本合集《汪曾祺谈吃》,整本书都在讲述江南小吃,他的文笔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仿佛真的看见那些我从未体验过的小吃的感觉。或许是他的生活太丰富,才让他有了如此细腻而传神的描写吧。 真·精神食粮。
这本书,《欢喜在人间》,30个小故事,算是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接触汪曾祺的小说。多好听,恬淡安静就是汪曾祺文章的意境和风格,而带着乡音的白话小说更是充满烟火气息。文集里有一篇《鸡鸭名家》,又是在写鸭子。在我看来鸭子和鸭蛋就是汪老文章的一个吸引人的点。在文学课上曾经学过,汪曾祺的小说被称为诗化的小说。这和他散文里蕴含的平淡质朴、娓娓道来的气质是分不开的。书的开篇也提到《欢喜在人间》是汪老《茱萸集》的再版,早在1987年,这本书就在台湾出版过。汪老还认真的写了一封题记。而在题记里,他又提到了他的家乡高邮,毫不例外的也提到了高邮的鸭蛋。
汪老究竟是多喜欢他家乡的鸭蛋?搞得我都想去看看。
提到家乡就和文集的茱萸联系起来了。古代神话里的费长房告诉景恒用茱萸躲避灾祸,王维也用茱萸来思念亲人。不知是否有意为之,汪老在题记里亲切的称呼台湾读者为乡亲,仿佛用茱萸来思念他们一般。
文集里大多数故事都和汪老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八千岁》一文中提到的抗战还有当时最流行的布料阴丹士林也在文章中有所体现。
除了鸭蛋,还有一篇名叫《黄油烙饼》的文章,我也印象深刻。这篇文章也收在了《欢喜在人间》里。因为家里人都是比较念旧的,所以爸爸中学时的课本他还留着,小时候,家长的课本是我的课外读物之一。记得人教版的教材有一章单独描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状态,时间比较久远,这些内容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生了,但是作为爸爸们的课本还是能起到良好的忆苦思甜的教育意义,于我而言榆树钱嫩柳叶这种东西怎么能当饭呢?在那一章有个非常下饭的存在就是《黄油烙饼》。说到这里还饿,虽然萧胜和奶奶的故事,看一次哭一次。
他的故事就这样影响了两代人。虽然老人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给我们留下的是最好的精神美食。这份欢喜将会一直传承下去。这本书我也将会再次认真品读。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十):人间正道是沧桑
最近看的书名为《欢喜在人间》,这是一本汪曾祺自选小说集,原名为《茱萸集》,在1946年首次出版,书中中短篇小说合计共有22篇,目前看完的5篇分别为《小学校的笑声》、《虐猫》、《鸡鸭名家》、《黄油烙饼》、《异秉》,这些小说透过作者的回忆及虚构小人物的生活讲述了作者那个年代爱情的青涩,生活的艰辛和格局的变动,在《小学校的笑声》中,作者这样描写初遇爱情的单纯与美好:我咽下一小块在嘴里半天都蛋糕,想不起甚么话说,我的名字被人叫得如此自然。不自觉的把那个柔滑的感觉移到脸上,而且我的嘴唇也想埋在洁白的窝里。我的样子有点傻,我的年龄亮在我的眼睛里。我想一堆带陆的蜜波花瓣拥在胸前。与许多直接表露情感的文字不同,这样写更让我感受到爱情的美与真,真实中又透露着一种朦胧,让人心驰神往。 《鸡鸭名家》中描写的是炼蛋人余老五和赶鸭人陆长庚两位奇人的故事,要说写奇人的故事,之前读到过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汪曾祺的文章与之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不仅仅在叙述故事,而是透过故事结尾要讲述一些观点或折射出一种社会现实,例如这篇文章用了十几页讲述两位老人的传奇,最最后一段才交待出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大不如前。 在汪曾祺的文章中,许多故事虽然不见得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其中仍旧透露出许多幽默与欢乐,细想起来,其实我是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欢喜在人间》的,虽然少了几丝文艺,却多了几分落寞与成熟,这或许也是本次读书的最大感受。 这本书的书评我是分两次写完的,第一次是一周前,现在又读了余下的几篇,故借此来进一步表达一下自己的所悟所感。不悲不喜,不偏不倚是我读汪曾祺先生小说最大的感受。《受戒》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和尚名子和小姑娘英子的故事,在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以和尚香疤受戒为契机,英子向明子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岁寒三友》则是通过讲述靳彝甫,王瘦吾,陶虎臣三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小人物在经历种种打击后,失去了最初的欲望,书中以三个人又重新聚集到一起,大醉一场作为故事的结尾。加上上次所提到的3篇文章,我一共介绍了5篇文章,这五篇文章中的人物阶级不同,生活条件不同,结局也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相同之处,便是最初都对生活充满信心,以为凭自己的本事可以闯出一片天地,但时过境迁,他还说他,我还是我,唯一变了的是脸上又添了岁月的痕迹。我上一次的书评中,以为这些是旧社会背景,但仔细想来,其实今天这个社会上类似的事情层出不穷,我渐渐已经感到麻木了,但内心中最深处仍然保留了自己的一点空间,希望能够得偿所愿,属于自己的东西越来越晒,和这个社会交并的部分越来越多,在这种状况下,坚守自我实际上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我目前还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没有随波逐流,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一直在坚持阅读,对一本书的理解有时并并不局限于一本书内,书中故事打动人的点因人而异,就好比之前对比过的汪曾祺先生和冯骥才先生的文章。书中的世界就好像是洪水中的一块浮木,虽然不一定能够使眼前的困境迎刃而解,但会使人充满希望,这也是我一直在坚持阅读的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