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是一本由葛剑雄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读后感(一):不如读书去
是一本非常厚的书,但读下来却不需要多久,我大概几个小时就读完,里面很多知识也许大部分人都知道,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这样做,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懒。甚至于很多人还是像作者葛剑雄说的那样,我毕业了,我再也不想看书了,书本从此就对我没有用处了,可以束之高阁然后转头上班工作。
但真的是这样么,作者列举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都证明的读书其实是一辈子的事情,不管你以后做什么,你都会有需要知识的一天,你都需要去书本中或者如今碎片化的阅读中去寻找答案。特别是如今知识大爆炸时代,真有可能你一月没跟上那就永远都跟不上了。
当然,作者也不是说一定要你无时无刻不去阅读,也不是鼓励你开卷就有益,作者坦然说如今就算你每天什么都不干专门看书,也不可能看完所有的书,甚至于今年新出的书你都看不完,那怎么办呢,葛剑雄先生在本书其实主要讲的就是读书方法的问题。
他说了三种读书的状态,一种是专业性书籍,当你需要这个点的技能时候,你就应该去看这样专业的书籍,把其它书都放下,不要想着什么都懂一点,如今这个社会不可能再出古代的那种全才了,什么都懂如今就意味着你什么都不懂。第二种是把读书当成乐趣的人,他们是真正的喜欢读书,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好与习惯,就像书中举的例子,即使一辈子不出名也没有什么利,但读书本身就已经让他开心了,名和利又算的了什么。
不必人人都达到这种状态,就如本书前面作者在大学的演讲,读书本身应该是一件乐事,当你真的感觉读书是一种痛苦,那就不要去读了,没必要。说白了读书是自个儿的事,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一本书的好坏在不同人眼中也是不一样的,这个不能去要求。
葛剑雄在书中还对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竟然了分析,相信你看的时候也会惊讶于他对这些人物事件的分析真的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与错这里我们不去说,历史在每个人眼中都有着莫名的色彩,但是思路则大同小异,而葛剑雄先生用读过万卷书的博学和厚重来告诉你,其实历史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它很小的一面,更深的意义等待我们自行去发现。
《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读后感(二):读书的意义
《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读后感(三):读书改变命运&读史使人明智
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类文字《行万里路:葛剑雄旅行自选集》已由2016年出版。《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则由鹭江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本书收录了61篇与读书、书相关文章,内容包含葛老师对读书,对一些历史问题的思考。主要形式有讲座整理,书评和发在报纸上一些杂文等。
我本人是历史学专业,葛老师的《悠悠长水-谭其骧传》,为我在考研时选择方向指点了迷津。在我心里,谭其骧老师,葛剑雄老师等都是神一般存在的好老师。读书有什么用?读史有什么用?这本《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会告诉你。读书会改变命运;读史使人明智。
本书代前言部分是作者2016年在天津图书馆的一个讲座整理。讲的是当今社会背景下,如何读书的问题。在闲暇的时间里,读书是对自己投资最低的成本。凭着自己的兴趣而读,而不用附加任何条件。享受读书的乐趣,为自己而读,为人生的乐趣而读。“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精神享受可以超越物质,读书获得的精神享受往往比亲身经历还全面。”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读完,我觉得第一部分可以用“读书改变命运”来总结。第二、三、四部分可以用“读史使人明智”来概括。
在“与书无缘—故乡童年的记忆”一节中,作者出生浙江南浔农村。并不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连学费都交不出,更无钱买书,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作者用读书改变了命运。1978年考取复旦大学研究生,之后成为国内首批两位文科博士之一。成为历史地理学界的学术大家。几篇关于书房,关于藏书归宿的文章也会爱书之人对读书,藏书,有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葛先生一生致力于历史学的研究。特别是历史地理学。人口史。移民史。历史地理学学科广阔。让葛先生能够对历史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强调,历史研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下,也就是时空观念下研究。充分体现了读史使人明智。如本书中对海瑞这一人物的分析,海瑞为什么不能得官心?郦道元不是《水经注》的全部文字作者;大众对“约法三章”的误读等等,让我看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求真求实,追求真理的精神。学历史有什么用?历史地理学告诉你,可以经世致用,可以使人明智。葛老师在普及历史方面,让普通者可以充分感受历史的魅力。
记得第一次知道葛老师,是2012年的一次新闻报道,作为政协委员的葛老师,在没有事先安排发言的情况下,要求教育部对2012年考研英语泄题致歉。给我留下了敢说真话,有良心的公知印象。而后,在学校的图书馆闲逛,翻看了一本葛剑雄著《悠悠长水—谭其骧传》。更是让我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谭其骧先生“板凳需作十年冷,文章不许一字空”的学术规范,嘉言懿行,人格典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最后愿葛老师身体安康,学术更上一层楼。推荐大家阅读此书。
《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读后感(四):开卷有益,不如开有益卷
这两年阅读成为了社会大环境都在大力倡导的新风尚了,读书也开始成为一件时下时髦的事,市区里原本老旧不堪的图书馆也开始轻松获得经费,重新填补藏书空白,各个单位也开始纷纷设立自己的职工图书角,而依然怀有生存以上梦想的人们开始着手置办一间像样的格调书房,阅读全社会都在行动。可这书究竟应该怎么个读法,古语说:开卷有益。但葛剑雄老先生告诉我:开卷有益,不如开有益卷。
这本名为《读万卷书》的葛剑雄老先生的自选集,收录了他数十篇的读书随笔和感悟,这些短小精悍的读书随笔,是老先生这一辈子通过阅读改变人生、获得智慧的缩影,这些来自他不同时期的智慧箴言,我想,在这个人人谈书,处处倡读的时候,学习和借鉴老先生的读书智慧,是相当有必要的。
这本书根据读书的类型,共分为四个部分:读书与书、读前人的书、读他人的书和读地图。葛老先生的这些文章都不算长,可在其中都穿插了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与阅读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读《第三帝国的兴亡》有感这篇文章,他直言正是读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而事实上假若不是通过在“十年浩劫”期间与这本书的邂逅,我想他肯定也不会对那时眼前的种种乱象产生怀疑的火苗。我想这也正是葛老先生对于读书的一种选择,明白自己在当下的环境之中,应该读什么,需要读什么,假如不是在恰当的人生阶段,读正确的书,很可能人人皆夸的名著经典,在你这里也不会产生任何的反应,对你造成任何的思想触动。
有句话说的很好:选对方向,远比低头赶路重要的多。阅读也是这样,葛老先生在本书开篇,他天津图书馆上的发言说:人们阅读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种目的,分别是求知、研究和自我提升。我感觉弄清楚这一点远比随便那本书就能坐下读的津津有味来得重要的多。就像葛老先生说的,我们做事情都会有个目的,一旦开始阅读我们便要全身心的投入,因此读书更会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更应该弄清楚我们月的目的,找到方向再读下去才有意义。
在全民阅读的浪潮中,好多人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或者只是为了读书给别人看,我认为这样的作秀不要也罢,这样的读书不过是浪费生命的另一种新花样。正如《读万卷书》中葛老先生教训他的复旦学生那样:“如果你只是为了每天去复旦图书馆里看书的话,那么你从明天起就永远不要再进图书馆了,这样读下去,不要说你的论文完成不了,你恐怕毕业都成问题!”
在书海里恣意徜徉,倒不如认准一本选定的书吃准吃透,开卷有益的时代早已过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和未来,我们只能开有益卷。
G)�j��)l
《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读后感(五):开卷有益
《读万卷书 葛剑雄自选集》是著名学者、历史地理学家、大学教授葛剑雄的一本文学随笔也是他的读书之道。葛剑雄是浙江人,有着诸多的头衔,有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校务委员、博士生导师,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这些光芒足以说明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他的读书之道那么也一定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出版了众多的文学书籍,其中大部分都是和历史地理相关联的,这和他的专业特长是紧密相连的。本书是他的一本自选集,被鹭江出版社出版发行。
《读万卷书 葛剑雄自选集》一书中,作者讲述了很多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都是经过作者长期以来亲自学习积累下来的经验之谈,对于读者学习读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作者几十年的长期钻研,在历史地理方面有着重要的成就,书中作者把这些都归纳总结,这样的权威方面的言论,增加了可信度,这样的结论很有说服力。书是人类的好伙伴,这样的言论很多人都是有感而发,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如此,书是他通向学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也是他深厚修养和丰富灵魂的重要源泉。这一点通过作者对于对古代经典的解读和学术研究的介绍等方面可窥一斑。
《读万卷书 葛剑雄自选集》书中,作者主要从四个大方面进行解读,和读者探讨读书的目的和重要性。首先作者指出,读书与书,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是想要说的全面也并不容易,读书刨除那些学生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不得已而读书的除外,如果是自己自愿读书的,一般不外乎为了学习知识,这个是大多数人的目的,也是最初始的想法,通过学习知识,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发展,很多人开始了从事某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个时候可能就要读一些专业的书籍,来进行研究工作。此外还有一些人通过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喜欢阅读,这是阅读到了一种境界。作者指出读前人的书,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这些宝贵的知识,必须继承发扬下去,才能越趋完善,作者认为历史学者读前人的书要读那些有着可靠证据的史料,而不是随便看到书就拿来主义。读他人的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掌握,所以要不断的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进步。最后,作者跟我们探讨了读地图,这个可能很多人都不太能理解,毕竟几乎没有几个人,认真看过地图,更别说读地图了。作者认为读地图,不仅只是单纯的看地图,还要和历史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事半功倍。得到很好的效果。作者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那里看得到戏剧,这样的比喻不仅是形象,而是真理,是作者多年来,实践出来的真理。仔细想想,太有哲理性了。
《读万卷书 葛剑雄自选集》是著名学者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的一本读书之道,作者通过自己的丰富的经验与历练,为读者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如何读书,怎样读好书,作者几十年专业的知识和人生历练,细腻的娓娓道出,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潜移默化的指导,引发深深的思考,非常喜欢这本书。
《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读后感(六):读书之人&书的归宿
拿到这本《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的时候,稍微有点吃惊,因为比想象中的厚了不少!陆陆续续用了几天读完,有几点印象颇深,在此说说吧。
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共60来篇文章。第一部分是“读书与书”,讲述了作者自己是如何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写自己想拥有一间书房的梦想多年后才得以实现,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很接地气。
这部分有几篇文章记录了历史上一些书籍大规模被毁的事情,其中江陵焚书与永乐大典的损毁尤其让人扼腕叹息。想想那些古代典籍,上千年的改朝换代间不知遗失了多少,才有少部分幸存下来,让我们今日还能看到,实属不易。
这部分内容中,最触动我的是其中讲到了藏书的归宿。许多名家都收藏了诸多书籍,生前大多爱若珍宝,待到去世之后,这些书籍该如何处理?子女有心且有条件继承倒也罢了,如果家人无意继续收藏,这些书的归宿在哪儿?作者举例了几位把藏书捐给学校图书馆的例子,有的洒脱之人,甚至拒绝建立任何纪念室,觉得把书放在书架上供学生们借阅就是最好的归宿。想起前不久去北京方志馆,副馆长介绍藏书来源的时候也曾提到预约了多位名家身后的藏书代存,如果子女需要,随时可以来取,反之则都留在方志馆,不失一个好的归宿。作为普通人,购置的书籍也不少,但非古籍珍本,不够图书馆的捐赠级别,又该如何处理呢?——还真是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
现在手里的书,我会定期清理,有的放在二手平台上低价卖了,有的索性捐给公益平台,让书循环起来,有更多的人去阅读,比存在家里柜子里落灰更有意义。作者还提到签名版的书该如何处理的事儿,对我而言,目前选择都是妥善保存,毕竟去找签名的书籍作者都是自己很喜欢的作者。
书的第二部分是“读前人的书”,写了一些作者读史的体会,是颇有意思的一部分。其中提到文天祥,第一次注意到他自己选择了为南宋殉国,而让弟弟选择了臣服元代为官,家族的生存与个人的气节就此兼顾了。
书的第三部分是“读他人的书”,相当于一些书评感受。在我所有读过的书中,几乎每位作者写书评的部分都是最无趣的部分,这本书也不例外,由此可知读书真的是一件太私人的事情了,个人对某本书的感受分享出去,如果从未看过那本书的人读来,总觉得疏离;除非亲身读过,再看来他人点评,才能体会心有戚戚的妙处。这部分内容中,比较诧异的是作者为了维护自己的老师,在书中点名和别人论战,这种撕到桌面上的做法,还是挺让我意外的。
第四部分篇幅不多,但比较有意思——“读地图”。我是一名地图控,看历史书看游记的时候都恨不得手边有一份对应的地图。作者作为历史地理研究专家,自然对地图分外重视,这是别的文字作者通常不会留意到的。作者提到,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图一般都是君王或统帅才能见到和用到,而且不像文字可以方便抄录,加上纸张锦帛不易保存,所以能留存下来的非常少。记得在网上曾见过一个动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呈现了中国的疆土变化,非常有趣。
总体而言,无论讲读书人、讲藏书、讲地图……讲的都是和书相关的内容,很对应标题《读万卷书》,万卷书中各有滋味,不妨翻翻。
《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读后感(七):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
我有生之年,最不喜欢的一句话莫过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非常讨厌这句话,在我心目中这句话一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认为实践固然重要,但是实践真的可以超越读书的意义吗?读万卷书需要多少年的苦读?没有三年五年的勤奋学习,怎么能读完这些书,这样的阅读量会积累怎样的进步和眼界?而行万里路呢?出门旅游一趟而已,需要多久?个把月就可以了,就可以把万卷书多年的苦读都比下去吗?我觉得不能。没有任何可比性。
我生活在一个轻视读书,甚至仇视读书的地方,身边的某些老人视麻将牌为亲爹老子,视读书为洪水猛兽,如果让她看见你读书买书,她恨不得一把火把你和书一起点了,辱骂嘲讽之词也是不绝于耳。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本葛剑雄先生的《读万卷书》真的会是我孤独星球上唯一的一朵玫瑰,他讲的是读书人的自白,每一本曾经陪伴他的书籍,每一本讲述着过去故事的古籍,每一个闲逛过的书摊,这些文章读来就像是我最好的朋友和我谈论着一件件我最喜欢的物品,讲着我最爱听的故事。
很多新闻曾经讲过,某次高考过后,学生们激动的把卷子和书籍甚至书包统统扔出窗外,我每次看到这些狂欢都从心底感到厌恶,这些书籍难道不是你的朋友吗?这些卷子上难道没有你的笔迹吗?就算不值得珍藏也不用已如此不堪的方式将它们从窗口倾倒而出吧?既然这么憎恨书籍,读书又学到了什么呢?读书只是找工作的敲门砖吗?读完了就扔掉就焚烧掉吗?我第一次也从葛先生的笔下看到了和我一样的对这样的学生的不理解甚至愤怒的怨怼,何其庆幸,何其与有荣焉。
葛先生这本书不单单是我读书道路上的勉励鸡汤,他在书中磅礴的历史知识,将历史和文学融合的融会贯通的学识也让我敬佩不已。他针对学习历史的方法,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比如如果你真的喜欢历史,你喜欢历史的真实性,你就不要去看戏说,那些最先在网络上发布的各种用讲段子的方式来写史的文章,有多少严谨的真知灼见?还是更多的只是为了引流制造话题而哗众取宠?真正学习知识就不能过多的依赖网络,网络上充斥了大量的抄袭和节选,甚至有巨大的重复的错误的浪费时间的无效信息。还比如令人啼笑皆非的一个例子,葛老师当在研究移民史的时候读到过,中国农业史的著作都说东晋的时候已经开始在江西种小麦!他就敏锐的发现这个说法不成立!因为当时北方南迁的移民主要集中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下游,迁到江西的移民并不多呀!葛老发扬出了学究的精神来钻这个事情,研究这个说法!总算让他找到第一本提出这个观点的书,根据《晋书》的记载。幸亏葛老书架上就有,拿来一看才发现这是一个超级低级的错误!原来原文是“江之西”,第一位作者是个马大哈!把这个“之”字看漏掉了。原来人家的江,指的是是指浙江,就是今天的钱塘江。所以这里的“江之西”就是指钱塘江以西,今天的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根本不是说的现在的江西!如果我们只是不求甚解的人云亦云我们将带着怎样的错误去记录这段历史啊!这对我们自己来说是多么大的浪费和伤害!
读了葛老的书,让我了解了很多真实的历史。他讲通透了历史也讲通透了治学的严谨和对待每一段知识的探究精神!
《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读后感(八):学会如何去读书
读书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少著名历史人物都对读书讲过很精辟的话,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言读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去读书呢?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对现代人来说,如何读书是值得好好说道的一件事。为什么呢?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在《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中讲到,现代社会,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人们学习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数据化、信息化、屏幕化,甚至未来的虚拟化,都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可能。在网络无处不在的情境下,如何阅读?葛教授指出,新的阅读方式和传统的纸质阅读,都有其优点,对于个人,只有适合自己的就好。同时,作者指出,由于网络上的文章数量庞大,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和有深刻见解的观点,这是真的学习阅读的,但同时由于网络的高度发达,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文章和观点,如果不加以选择和甄别,就会遇到很多的错误的、甚至有害的信息,这就要加以注意了。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由于纸质书从作者写稿到最后出版与读者见面,要经过一个多重审核的过程,特别是一些知名的作者、知名的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可阅读的价值很高。所以,要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作者建议还是从阅读纸媒开始是不错的选择,等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作积累后,就可以有更多更大的阅读选择余地了。
著名学者、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的读书之道。文章由葛剑雄先生亲自选定,呈现五十年历史地理研究成果,新增《我们今天如何读书》《鹿死谁手》《崖山之后》《理想与现实之间》等文章,更具权威性。葛剑雄: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
对于著名学者葛剑雄来说,书既是他通向学术殿堂的 必经之路,也是他深厚修养和丰富灵魂的重要源泉。本书收入的是葛剑雄教授关于读书治学的随笔,其中包括对读书生涯的回顾、对学界同人著作的品评、对古代经典的解读、对学术研究的介绍……
葛教授在书中指出,读书有三个目的。一是学习知识,这大概是很多人的学习目标了。比如说学生,大抵学习的目的就是如此,还有为了学习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某一方面的技能而进行的学习,都是属于这种。对于着一种学习,葛教授也指出,市面上的书很多,要有选择的进行学习,比如和已找到相关领域比较在行的人指点,让他们推荐学习的书籍,特别是那些了解你的人的推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为了做研究,这是一种更加专门化的学习。什么叫做研究,一个是指出了前人研究的错误之处;其二是在已有的成果上作出了新的发展,推动了相关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在这里,作者指出,做研究而去学习,一定要将本领域相关的书籍、论文、研究成果等等要穷尽式的阅读到,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处于什么阶段,现阶段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成果是不是最新的、有价值的成果。三是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这是作者最为推崇的阅读方式,也是作者认为的读书的最高层次了。不为了目的,只为了单纯的读书的乐趣,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中少不了的乐趣,这样自己随心所欲的去读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完全不受约束,这就是生活中最好的乐趣。
《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精选了作者近些年来的演讲、发表的文章以及个人的读书体会。读者既能从中体悟到文史学科的一般入门途径,亦可感受到一代学者对学术的真诚与崇敬。葛剑雄教授谈读书,深入浅出,平实朴素,谦虚诚恳,他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与历练,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化于笔下,娓娓道出,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潜移默化的指导。
《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读后感(九):书也可以这样读
在上学的时候以前学过这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这句话并不适合所有人,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经历去读那么多的书,最近看了葛老师的《读万卷书》觉得里面关于读书的看法值得借鉴,所以写出来推荐给大家。 葛剑雄教授,也是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他的祖籍是浙江绍兴,1945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地圈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历史人口委员会委员,HISTORICAL GEOGRAPHY编委,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政协常委等。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 读完这本《读万卷书》,我认为: 1.求知不要贪多 学会选择你需要的知识很重要。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里面的知识才是关键,从有文字开始到今天,或者说从有文字开始,知识会变得越来越多,而且知识更新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而在学习和工作中往往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这时候就应该针对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阅读相关的书籍,而不要去过度浏览和去看一些对解决问题不相关的书籍。 还有就是很多人都喜欢通过一些书籍来了解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很多人喜欢历史,建议看一下些《资治通鉴》或者《史记》一些比较正规的书,能够对一些历代的人和事有一些大概的了解,所找的书一定要适合自己的需要,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要不然就太浪费时间了,得不偿失。 2.研究要穷尽 很多人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需要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根据自己的学习去改正前辈错误的观点,或者根据前辈的知识和积累,自己探索出了新的经验和成果。 想要自己取得一定的成就,那么就需要通过自己的搜索,找到自己所在领域所有的书做到博览群书,之所以要博览群书,一是因为要知道所有前辈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发现,看看能不能借鉴,或者自己所研究的和前辈研究的到底有没有冲突,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确保自己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更多成功的把握,只有读的多了,了解的也就越多,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3.当个兴趣也好 可能是每个人的舒适区不同,我是一个很爱读闲书的人,什么类型的书都读过,历史类的,文学类的,平时也会看一些言情和恐怖小说。 以前上学的时候在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但是依然很喜欢看书,喜欢分析每本小说里人物的性格和人物自身人物的情感和命运走向。读书可以去感受不同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悟,而且没有目的的读书最舒服,很喜欢这本《读万卷书》里的这句话:有些地方你真的到了那里,未必能感受到那么好,那么深。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精神享受可以超越物质,读书获得的精神享受往往比亲身经历还全面。 有时候喜欢的不是去某个地方,而是某个作者对于那个地方的体会,或者是这个作者的细腻和生活方式。 之前在网上看到纸质书会消失的言论,个人认为纸质书依然会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就像我们喝水要用杯子一样,已经习惯的东西哪有那么容易改掉。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8.8葛剑雄 / 2018 / 鹭江出版社
《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读后感(十):读书万卷,不如心中有书
葛剑雄老师的《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共四个部分:读书与书,读前人的书,读他人的书,读地图。
“读书与书”这一部分,主要收集的是关于阅读方面的一些随笔,大多篇幅不长,再加上多数文章里作者都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娓娓而谈,比较“接地气”,读起来也很轻松。
作者从读书的目的出发,把读书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为了“求知”,关键在于要学会选择。书是读不完的,据作者统计,中国目前仅每年出版的新书,都将近30万种(不是“本”),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如果不加以选择的话,即便皓首穷经,也毫无益处。持这样观点的人很多,葛老师则更进一步指出,“如果是刚刚入门的,不要马上去看什么经典,你看不懂的!什么阶段看什么层次的书,不一定需要最高的、最新的、最好的,这些未必适合你”。
第二种是为了“研究”,关键在于要能够穷尽。这样的读书,更适合专业研究者,简言之,就是当你选择一个研究方向的时候,必须得把与之相关的所有研究都了然于胸,否则,你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得出的研究成果,只不过是前人已有而你自己并不知道的而已,那就悲剧了。
第三种是为了“乐趣”,关键在于要随心所欲。作者说,“这才是我们读书的最高境界”(偷着乐一个,似乎自己直接进入最高境界啦),这样的读书也很简单:你想读哪本读哪本,想读几页读几页,无需任何附加条件,自己高兴就好。
“读前人的书”这一部分文章的篇幅比较长,大多都是作者对一些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进行详细考证之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不乏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作者反复强调,作为研究历史的学者,一定得守住“一切证据必须来自可靠的史料”这一底线,但是不是“有记载”的就完全可靠了呢?在《世界上不止有中文》一文中,作者通过详细举证,说明某些历史记载其实“是皇帝和臣子们串通了制造出来的”,这样的手段,何止古人呢?还是那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人当谨记。
“读他人的书”这个部分是“书评集”,从中大抵可见作者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态度。按照作者自己的划分,这一部分应该可以算是为了乐趣而读吧,因此,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来的个人感情比起前一部分要浓烈得多。对喜欢的书,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对不太满意的,也直截了当指出,甚至有“火药味儿”较浓的论争,尤其是为自己恩师鸣不平的《传记还是神话》一文,锋芒很是逼人,很好奇对方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如何应对?
最后一部分“读地图”在全书中占的篇幅不多,这方面内容来自于作者的专业领域,几篇小文自然是信手拈来。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作者从历代疆域出发,针对自古以来的“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不能再陶醉于这种虚幻的‘大中华疆域’,不能用狭隘的民族情绪来代替高尚的爱国主义”。
整本书读完,感触最深的,是作者提到的关于“书的归宿”问题。
作为读书人,在世之时自然对自己的书视若珍宝,可一旦离世,那些一辈子积攒下来的书,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作者在文中几乎未做任何避讳地谈到了几位名人的家属处理藏书的事例,沽名钓誉者有之,坐地起价者有之……读来让人不胜唏嘘。
来自美国的施坚雅教授藏书处理过程却令人肃然起敬。施教授生前便对他的书籍做了安排,希望捐赠复旦大学图书馆(作者当时为馆长),虽是捐赠,却面对着整理、运输、海关等诸多困难,在很多人付出艰辛努力之后,施教授的遗愿才算达成。作为接受方,作者打算在图书馆辟出专室建立一个“施坚雅文库”,用我们的思维来看,用如此隆重的方式表达纪念,似乎是极为妥当的了。
可是,当施坚雅教授的夫人得知之后,断然拒绝:“‘文库’起什么作用?是为了陈列吗?是将这些书当做纪念品吗?这不是比尔所希望的。比尔将这些书送给复旦大学的师生,就是希望它们与图书馆中其他书一样,能够被复旦大学的师生很方便地阅读利用。如果他值得你们纪念,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在整本书中都显得比较严谨的作者,很难得的在这篇文章结尾写下了一句煽情的话:
“我突然意识到,施坚雅文库已经建成,它就在我们图书馆中,就在我们读者心中”。而这本书的封面,也有句简短而意味深长的话: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是的,读书万卷,不如心中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