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术的诱惑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12 03:45: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术的诱惑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术的诱惑》是一本由[日]宫下规久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术的诱惑》精选点评:

  ●脉络比较疏浅,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戛然而止的部分很多,于此更喜欢丹青老师《陌生的经验》,因里面有动人的议论。虽是通俗读物,但是论述主题其组织的思路特别有趣,主题固然与画的内容有关,比如谈画中的睡眠、饮食等。但也有遐思的:比如谈少年的肉体,是三岛由纪夫对《安提诺乌斯像》和圭多·雷尼的《圣塞巴斯蒂安》的同性迷恋开始。我认为作者持有很接地气的艺术思索:他认为艺术就是要与大众通气的、收藏家不要在艺术作品面前凸显自己(特意提到乾隆…)、昙花一现的荣光里面讲哪怕只有一首歌、一部作品被人记住,对艺术家而言就已经算是难得的幸事了,不可谓不尖刻。书中作者对已逝女儿真挚的感情是最动人的:美术在巨大的痛苦前固然无能为力,但就如摆在墓前的花束,它让巨大的悲悯缓慢落下不至于覆没生活本身,美术能给一点曙光。

  ●全书精致、细腻、深切,风格谦抑,作者于丧痛中写就,为作者以写作进行的自我疗愈之旅。他以中西合璧的文化比较学视角组织长时段材料,打破东西分野,摒弃学科藩篱,内容独步天下。其中浸入生命之体验,读来唏嘘彷徨,尾声尤其动人。

  ●西方绘画艺术并和日本的美术做对比评论,不同的场景主题下是如何去表现的。带出了作者个人经历,对亡女的追思和悲痛。篇幅不长,也颇情真意切。受篇幅限制,画作都太小了,不能有更好的感受。很是认同作者提出的美术作品,需要沉浸式地去看实物才能感受其美。感谢作者的心得分享,也对日本美术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

  ●薄薄一本书,一些小小的美术史简介与观点,由于作者与女儿的故事变得尤其打动人。文学、艺术都还是因为真实的情感而充满力量。“因为相遇的时间而具有了些许的意义,陪伴我们阴晴不定的心灵”。

  ●在本书中主题大多是“夭折”“儿童”“肖像”等等与死亡相关,尽管作者并没有深入刻画描写丧女之痛,但依然读出来浓浓的悲伤之情。蝴蝶也好,绘马也好,感觉都寄托了对女儿的思念。整篇文章篇幅很小,每一个主题都不长,浅显的大概介绍,前半部分主题比较吸引阅读,后面有点鸡肋,不深入而且没有连接清楚,和本书得主题也没太大共情,内容中规中矩。

  ●『无论什么样的作品或者美术馆,我在看的时候都是抱着这是最后一次的心态。那些事后无法回想起来的作品,全部忘掉也没有关系。无论是人还是作品,真正重要的事物会一直在我们的心里留存,并成为永恒。』

  ●对我这种喜欢附庸风雅逛美术馆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很有帮助的。和《原来这幅画该看这里一样》介绍了很多绘画中的母题,不过这本书更私人一点,比如作者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看待一些作品的眼光,也介绍了更多的中国和日本的画作。美中不足的是书中附的画大多不够大,有点难以看清作者说的那些细节。还diss了乾隆233

  ●很水的一本书,看图可以

  ●宫下规久朗为报纸写的美术专栏结集,每篇一个主题, 不单单是讲美术,而是将美术与生活建立联系,书里有不少名画图片,非常诱惑。

  ●日本美术教育家宫下规久朗的一本关于美术鉴赏和美术史的小书。从图书馆借来是因为它不长的篇幅和精致的印刷,讲述的每一篇画作都有相应配图,读下来发觉对毫无艺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细胞的普通人非常友好!作者帮读者解读每一幅画作的内在隐喻、历史背景、作者经历,以及画作中夹带的奇妙情感和私货等等有趣的内容。虽然重点多在西方美术史和画家,但对于日本和中国等东方山水人物画也有很多解读。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日本当代艺术、文身等等其他“会移动的美术”的短篇评论,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起来。整体完全不会有艺术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读起来津津有味!比如喜欢把自画像嵌在画作里的拉裴尔和丢勒,喜欢欣赏裸体青年画的三岛由纪夫,西方画作里水果代表原罪、兔子代表淫欲,喜欢用新的视角和方式表达老题材的圭尔奇诺…美术真的太有魅力了,要去一次美术馆!

  《美术的诱惑》读后感(一):在这本书中欣赏到的名画

  威廉•斯特朗 诱惑

  巴托罗美奥•斯普朗格 离开维纳斯的巴克斯和克瑞斯

  扬•凡•艾克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鲁本斯 冻僵的维纳斯

  卡拉奇 分岔路口的格拉克勒斯

  乔治•德•基里科 静物 都灵的春天

  詹姆斯•恩索尔 被面具包围的自画像

  埃皮纳勒版画 人生的阶梯

  奎尔奇诺 隐士圣保罗

  弗朗斯•哈尔斯 花园中的夫妇

  伊利亚•列宾 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

  翁贝托•波丘尼 哄笑

  柯雷乔 维纳斯与萨特洛斯

  鲁本斯 两个熟睡的孩子

  丁托列夫 天国

  彼得罗•隆吉 赌场

  拉斐尔 雅典学院

  丢勒 兰道尔祭坛画

  乔尔乔内 自画像

  凡•戴克 自画像

  拉斐尔 圣则吉利亚

  卡拉瓦乔 洛雷托德圣母

  奎多•雷尼 圣塞巴斯蒂安

  皮维•德•夏凡纳 希望

  弗朗索瓦•热拉尔 丘比特和普塞克

  夏尔丹 木莓篮子

  《美术的诱惑》读后感(二):化身蝴蝶

  

作者宫下规久朗2013年失去了因癌症去世的22岁的独生女儿,他开始写作艺术史专栏,两年后此书完成。

我觉得比起对艺术史作品的评论,他对女儿的哀思更为动人。

在《白色的蝴蝶》中:

“女儿去世前一天,我一面担心女儿的身体,一面前往就职的大学,途径一段上坡路时,看到了一只小小的白色蝴蝶在空中飞舞。第二天,在我接到女儿病危的通知,乘出租车赶往医院的途中,以及在葬礼当天的火葬场,我都看到了仿佛是同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我和妻一起去印度将女儿的一部分骨灰撒入恒河时,也在那边看到白色蝴蝶,我们觉得那就是女儿的灵魂。我们在神户的高岗上为女儿立了墓碑,碑上用女儿的笔迹刻下了‘谢谢’,并刻了正在鲜花上方飞舞的白色蝴蝶。”“在蝴蝶飞舞的季节,女儿就如脱茧而出一般离开痛苦的身体,化身白蝶,飞往另一个国度。”

  《美术的诱惑》读后感(三):当我们谈论美术时我们谈些什么。

  这是一本只有6万字的小书,一边读书,一边欣赏书中的画作,知识和趣味并存。

  作者宫下规久朗是日本著名的美术史研究专家,不过他没有用乏味的学术语言来谈论美术,而是将关于美术的种种,用轻快的随笔的形式,如同和读者面对面谈话般,轻松随意地娓娓道来。

  以《美术馆里的男女》拉开整本书的序幕,“美术馆作为约会场所非常流行,很多情侣都是为了约会才来美术馆的”。既然如此,在美术馆里约会,就一定要多掌握一些知识,才能一路畅谈啊。

  全书分为25个章节,从25个维度来谈论美术。无论读者过去对美术是否感兴趣,读完这些文字,一定会想踏进美术馆里,畅快地游览一番。

  然而,本书第一章中讲述的是“夭折的孩子”,作者谈及他失去了唯一的女儿。读书时,我感觉以这样的话题作为开端,有些突兀。直到读到最后一章,作者再次谈及女儿的去世,我们这才得知,整本书故作轻松的笔触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悲痛。

  因为女儿的去世,作者极度悲伤,人生观、价值观一度崩溃,对美术、艺术都失去兴趣,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虚无。他开始反思人生,再度思考美术究竟是什么。此时的心境和以往不同,最终美术依然能够给人慰藉。

  “美术作品肯定也和人一样讲究一期一会,讲究相遇的时间。”

  “无论是什么样的作品或者美术馆,我在看的时候都是抱着这是最后一次的心态。那些事后无法回想起来的作品,全部忘掉也没有关系。无论是人还是作品,真正重要的事物会一直在我们心里留存,并成为永恒。”

  所以,当我们谈论美术时我们谈些什么?我想,是心底的触动吧。

  《美术的诱惑》读后感(四):通勤读书——《美术的诱惑》

  说是通勤读书,其实是在往返面试地点与家的途中,再加上今天白天的1个小时,读完了这本精致又浅显的书,一共大概是用了4个多小时。

  书中文字不多,一章一章划分的很清楚,读的时候可以在章节之间有所停顿和休息调节,我猜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明明是专业领域的图书,读起来却并不让人产生太大压力。当然,书中精选的多幅美术作品,也是让人思想放松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来以为,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就会从一个门外汉进阶成为业余爱好者初级,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就像是一堂艺术通识课,对于不同的风格派系和作画主题进行了浅尝辄止的介绍,看过之后会有所得,但距离成为初级业余爱好者我觉得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想要通过这本书获得一定美术知识的朋友们需要考虑清楚了,这本书的意义更多的是告诉你美术作品蕴含的意义,如何在美术中找到归属,感性的内容多于理性的部分。所以,谨慎购买。

  但你要说我后悔买这本书吗?答案是:NO.

  就像有的书是情节动人,有的书是文字细腻,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情感罐头。一方面可能是美术本身的属性,另一方面是作者的口吻表述,让你觉得仿佛是在听你的朋友讲话。

  宫下先生可以直言不讳的评判美术作品及其艺术家,尤其是敢于暴露自己的软弱和内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简单的通识讲解,它更加有温度和人性。虽然时至今日,我还是不能用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去欣赏美术的价值,但宫下先生让我明白,即使这样美术与我依旧是没有距离和鸿沟的,不知道这是美术本身的魅力还是宫下先生的魅力。

  书中,宫下先生提到了自己的女儿,提到了她的离去和他情感受到的重挫,也为此对美术产生了的怀疑,这样的伤痛却在多年之后被相同境遇画家的作品所打动。几百年前诞生的美术作品,其中蕴含的感情,在几百年后依然治愈感染着其他的人。这种跨越时间的感同身受,也许就是美术的诱惑之一。

  书虽然很容易读完,但它适用于多次阅读,今后也应该会成为我的枕边读物系列之一。希望我也能早日亲身感受到美术带来的“诱惑”。

  《美术的诱惑》读后感(五):静默之间观性情品趣味

  (992字)绘画中看起来很清贫的人物透着高贵和阔达的精神境界。比如17世纪的宗教画圣徒基本都是衣衫褴褛的乞丐模样;印度的苦行僧舍弃世俗欲望与执着后,面容从容而庄重;道释禅画中的人物无忧和不为烦恼所困。画中的人物虽清贫却有超脱于清贫的精神气质。

  《美术的诱惑》中作者拆解了过往以来世界美术长河中那些有相同特质的优秀作品,让我们以一种“批量观同种”画作的形式,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作品的异同和趣味。

  肖像画的表情最值得让人探究,而他们的微笑则更显神密了。古希腊的雕像微笑的面庞是常态,这些雕像就像为逝去者所作的永恒画像,展示出绵延的亲和力和迷人魅力——作者称这种世界性的笑脸表情为“古风式微笑”。

  东方绘画中出现饮食场景,几乎是当绘画从庙堂走入文人画之后才大量盛行,而西方则自由许多。描写生活日常,记录平凡人家的箪食瓢饮,其实也是绘者趣味转向的表现。而纸上美味的艺术,也真实描摩出漫长岁月形成的生活痕迹以及微妙的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

  美术作品中的裸体在西方绘画中极不常见,展现出人体精妙的骨骼与肌肉之美。男男女女裸体是神性的表现,是在无防备及无所遮掩状态下本性的自然流露。当你看到画中人物都睡了,各种熟睡,你还有什么放不下而辗转反侧呢,快睡吧。

  绘画作品除了真实记录,安抚情绪,传达教育的意义,还有一些有趣的诸如错视画之类的趣味绘画。这类画已突破画得像的概念,而是要在逼真之外,多一些“画外之音”,多一点善意的“欺骗”,利用视觉特点,满足人们的好奇与猎奇之心,让观者充分体会到画外的愉悦。

  美术作品中的面具文化,纹身文化等则展现了更为丰富的艺术分支。画作的尺寸,大画看气度格局,小画看情怀趣味,各有动人之处。画中的自我表现欲,过剩的自信和自恋则表现在西方大量的肖像画里,这些肖像画深刻反映画者的人格、性情与经历。

  除此之外,作者还对美术作品的收藏、展览、近代美术、二战中的美术空白、折中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美术文字等有所介绍,这些文字从容散淡,作品点评简炼生动,同题作品的归纳与整理,也让我们突破美术史上惯常的时间顺序,从某一特质上观察美的千姿百态。

  美术的诱惑,是美术天然带来的巨大的心灵震憾力,是创作者、观者与作品在相逢之时一瞬间的灵魂沟通,而与他们彼此相对时,进入静默之间的领域时空。

  这本书原本是作者《产经新闻》晚报的连载专栏,后汇集整理成书,小专题的形式新颖活泼,充满个人审美趣味。喜欢美术,赶紧去美术馆逛逛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术的诱惑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