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11 04:4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锦集

  《故宫的古物之美》是一本由祝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的古物之美》精选点评:

  ●读过之后,感觉一般,抒情太重,学术内容不够扎实~甚至还有个别错误,不过插图还不错~

  ●本年最爱

  ●祝勇先生的书越写越多,水准并未增长多少。这本书以故宫里的文物为主(也有不少是海外流逝文物),基本上将中国每个朝代的代表性艺术做了一个交代。限于篇幅,古代艺术上上最重要的书法绘画并未涉及,作者也有解释。不过每一篇文章基本上都是浅尝辄止,作者抒情太重(也是他行文的一贯风格),对于艺术的介绍稍微少了一些。客观的说,要在这薄薄的一本里介绍整个古代艺术史,确实是勉为其难。祝勇先生的写作风格,看两本后就可大致了解,作为文化的通俗传播,还是不错的。此外,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都相当不错……

  ●字里行间满是要凌驾其他文明的傲慢和自大,文字带有浓烈的网络草根味,更适合去写《明朝那些事儿》。

  ●赶了故宫文物的潮流写的书,内容真的是随笔,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弃。

  ●对历史和文物有很强烈的兴趣,本想借这本书了解故宫,了解没有见过的古物,了解下背后的历史,但这本实在让人失望,装帧和插图很不错,内容却很空洞,浅浅地说了历史又扯几句文物,大量的抒情和堆砌词藻,不知所云。不值得购入。

  ●我是比较想看到对文物本身较为细致,科学和全面的介绍,这本书过于抒情了。

  ●没有干货,对不起题目

  ●略显矫情。

  ●文物不错。情怀不错。错的是笔者的主观感受。空洞。浅薄。

  《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一):文物承载之美

  故宫的文物据说几辈子也看不完。但凡和它沾边都会火。这本书写故宫文物之美,美到妙不可言。于文物本身描述专业,于文物背后故事下笔细腻。那娓娓道来的功力非平常可及。读完掩卷,回味良久。再多些文物才解馋啊。什么时候,故宫的文物可以团圆呢?当年南迁文物的人们会后悔吗?文物的美,怎么都美。如因时局有损,就太可惜了。希望台北故宫的文物早日回来

  《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二):简单书评

  一开始想给这本书打4.5星,也就过渡为5星吧,然后在豆瓣上翻了翻评论,似乎不大好呀,那就4星吧。最后,还是给了5星。 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说我自认为的缺点吧, 一个是在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说是嵇康一不高兴,这可恼到我了,也许是因为我读过不同的观点,中散大夫写下绝交书,也是为了不累朋友,政治上虽有分歧,但两人的心,却不曾有过隔阂的; 第二个呢,是将如今的“小鲜肉”同当初的魏晋风流士子相比,一个是乐于归隐田园,而另一个是于众人中频频亮相。窃以为,两者毫无可比之处,也无需将其作比,在此处,作者有些过于推崇“古”了。 除了这两点,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通过一件一件的古物,折射出其背后的王朝文化之经典;可以读出, 作者在写下这一字一句的时候,内心肯定是欣喜无比的,对于文化的自豪与骄傲也是不容置疑的,文字十分的优美,可见其文字功底的深厚,让人读来十分上头。本着希望了解“古物”而非“文物”的心,也是有收获的。毕竟,对于文化的崇拜又更深了一层嘛。 看了看豆瓣上所说的缺点,有人认为,作者对每件文物的探寻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一层次地描述;或者是说,作者的文艺风有些过了,抒情太多了,而缺少了理论上的解读。总而言之,就是不到位。 不过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博物馆和历史的小白来说,读来还是颇有趣味的,作为一本入门书籍还是挺棒的!

  《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三):《故宫的古物之美》:历史中的角落

  

在这本书中,祝勇选取了18件故宫藏品,以18篇散文讲述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连缀起一部故宫里的艺术史,再现中华文明之美。

历史书记载华夏上下五千年,却也道不尽许多人波澜壮阔的一生。而本书的绝妙之处在于,不仅讲述器物的历史背景,也给物件丰富了故事。有史实也有情感,既增益又有趣。

青铜器是艺术品更是权势,是埋藏在地底的种子,等待开出历史果实的花。

酒器盛满了商代贵族的高贵,酒香是烈性与甘醇并存。

动物雕刻是青铜器的鲜活。

人的世界是战国无休止的战争,是对人的生命和灵魂随铁马扬起的风沙消逝的惋惜。

兵马俑是秦始皇对抗未知的懦弱和勇气。

仙境的追寻是对未知的探索,是想象力把一切美化的过程。

文字的传承是伏生的藏于墙中,秦始皇的活埋敌不过一支笔。

古代的男神是魏晋的风雅,是乱世中的大智。

朱颜改的铜镜是一个女子从不谙世事到面具示人的一生。

军队的炊具是行军中的烟火气息,是一段漫长黑夜里的温柔。

骏马是盛唐的肆意。

唐代女性的逆袭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汉朝的阳刚和唐代的阴柔并济。

白玉观音是信仰,是永恒。

青瓷是北宋的清秀,特立独行的蓝,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调,是那个时代的深邃。

木质家具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风水,也只是一把椅子。留白是未尽。

着装也是失去自由,宫廷内的太多,不过是格式化的假面舞会。

梅的雕刻是美艳是孤独是凛然是温柔。是生命的强韧。

诗经是光。

  《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四):一张图了解《故宫的古物之美》

  大家好,《故宫的古物之美》是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2018年的新作。此前他还写过《故宫的风华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深受读者喜欢。这本《故宫的古物之美》是祝勇老师在人文社出的第一本书,这个系列还会继续下去,感谢大家的支持。

  作家冯骥才曾说:

  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出版人俞晓群曾说:

  故宫历史浓厚、人文荟萃,器具精美,是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祝勇整日与苏黄米蔡为伍,与沈文唐仇为伴,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了一个妥帖的释放点,也为他未来寻得了一个可靠的基础。但说到底,还是他的心静。他说,他在故宫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他读的书,大多是繁体竖排没标点的。在这争名逐利的世上,他能不为利益所动,沉潜在中国文化的魅力里,致力于读书做学问,颇有《楚辞》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势,在浮躁的今日,更显出一种风度。

  艺术家冷冰川曾说:

  ……祝勇则是深省静穆,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在里面,是那种我喜欢的有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然的目光(指目光中没有任何企图),带着一种北方男人的力量……

  欢迎大家打开《故宫的古物之美》,走进祝勇的文字宫殿。

《故宫的古物之美》详情图

  《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五):以古物抵抗时间

  今年年初,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让故宫和故宫宝藏再次走入了大众视野。霎时间,故宫里的馆藏似乎已成为了网红般的存在。那些从历史长河里延留至今的珍宝,让观者深感敬畏与感慨。而那些日日身居故宫高墙之内,与钟鼎字画为伍的研究员、修复匠人,更是时时感觉到来自于远古力量的召唤。祝勇便是这些人中的一员,而他也无疑是讲述故宫故事与故宫秘密最勤奋的耕耘者。

  从前年的《故宫的隐秘角落》到去年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再到这本《故宫的古物之美》,祝勇从空间、人物到具体的物件,试图为我们层层剥开这座古老宫殿的前尘往事。然而如他在序中所言,故宫收藏的文物多达一百八十六万多件(套),如果一个人一天看五件,全部看完也需要一千年。当文字遇到这么庞大的藏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于是,祝勇决定选取18件故宫藏品为代表,以18篇散文娓娓道来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串起那些风云时代的故事。

  为什么称“古物”而不是“文物”呢?祝勇说这是为了强调时间属性,“每一件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于是,我们从高傲华贵的觥和“二里头”的鬯酒芬芳中,感知着商代的宽阔、野性、暴烈;在纷杂繁复、活灵活现的动物纹饰中,体味春秋多元包容的气度;在博山炉漫溢出的缭绕仙气里,勾勒汉人为之魂牵梦绕的蓬莱仙境;在铜绿斑斓、光影陆离的铜镜里,又寻觅着那些曾于深宫容光焕发如今却香消玉殒的气息;在林林总总的《诗经图》中,遐想古人内心和世界的鲜美透明……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大江东去,时光的年轮刻画在这些古物上,缀连起一条熠熠生光的历史长河。

  可以说,祝勇的笔下写的不仅是古物本身,更是与古物发生着密切联系的历史、艺术、民族、军事等元素。谁说时间无法战胜?这些古物就是时间的印迹,承载着记忆、文明、智慧种种。

  当你站在唐人王维或明人杜堇根据历史绘画的《伏生授经图》前,望着画面上那个白发苍苍的九旬老人,怎能不回到千年前那个令人动容的场景——经历周、秦、汉三朝的老人伏生,颤巍巍地砸开自家墙壁,捧出当年在焚书坑儒中冒死收藏的《尚书》余件——那是人间幸存的唯一一部《尚书》,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历史文献。在他生命的终点,晁错匆匆而来,抢救这位老人剩余的记忆。那些曾付之一炬的文字,从伏生翕动的唇中,终于穿越了秦朝的黑夜来到汉朝。

  在中国文化漂泊的转折中,伏生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正如祝勇所说,在历史的翻云覆雨中艰难生存的中国文化,总是能这样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正是因为这个国家始终不缺像伏生这样“认死理、死认理”的人,才有古物的再现。而当我们今天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再次谈论起那些风骨与理想时,还不至于那么孤单。

  原文刊发于《深港书评》2018年05月19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