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地坛》精选点评:
● “人是一点一点死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一步终于完成。”
●感谢史铁生参透了生老病死的哲学,同时也感谢他把这些思想留给了同样在痛苦边缘挣扎的平凡的人们。
●命运沉浮里苦苦挣扎过,绝望愤懑哀伤热爱都由理性和思考过滤后留下来的文字,是能予人安宁慰藉的
●前几篇学生时代读时深受触动,如今再看依旧被打动。再往下读,深感这样带点回忆性的书读来总是特别累,无论是个人的遭遇,抑或是时代的劫难,读罢都仿佛让人年长了好几岁。想想这几天发生的事儿,更觉得人生无解到有点叫人灰心了。
●开头几篇非常精彩。虽然也许因为作者并未如普通人一样上班从而去系统接触社会,书的中后段所描写的一些人事物以及感触会让一部分读者无法对此产生共鸣。但显然他有自己一世界,且从中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以及不断思考与自省找到真正的幸福,即使现实生活这么不顺且残酷。作者能如此活下去无疑会让原本残缺的生命发热发光,让后来的读者诸如我也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生命之光,在我饱受过敏和精神痛苦时深受其启发
●“任何事物都因言说而在,不过言说也可以是沉默。” 谢谢您
●之前用眼睛看过这本书,现在是用耳朵来听这本书。《我与地坛》这本书用声音去演绎真的是让人美到了心里,也悲伤到了心里。里面的每一处人声、鸟叫声、脚步声、背景音乐的交织,都让我觉得真美,也真悲伤。初中的时候曾经学过那一篇,那个时候就觉得可真难过啊。母亲是真爱他,史铁生其实也是真爱母亲的。只不过那个时候年纪太轻了,又突遭身体上的打击……(ಥ_ಥ)哎好几处听的我都想哭。 ps.其实大部分都是2018年听的。
●记忆与印象两个章节没怎么看,我与地坛和讲述自己的母亲的文章,看得我潸然泪下。因为自己家人生病的缘故,我太能体会在生命边缘游走的感觉了。
●很喜欢他写的关于母亲和地坛的部分 真实 感动 对生死 对困境 会有一些新的感悟 其他的篇章就如同一般的散文 大多是儿时的一些经历 一些难以忘怀的人
●【有声书】
《我与地坛》读后感(一):没有完美的好运设计,保持距离与祈盼,才能有不断的幸福感
从小时从点滴回忆起,对旧时光的美好追忆、对文革时期周边多人深受其害的追溯,仿佛能感受到暖阳格外的暖,地坛格外的静、胡同邻居格外的“生活”、面对文革格外的惶恐与不安。
从自身的瘫痪开始探寻人生与生命的意义,有过颓、有过丧、有过暴躁、有过放弃,而又找到了出口与方向。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不如意,即便出生、命运可以设计,也终究无法设计出一生的满意与好运。幸福感不是一次能给够的,莫不如“看开”来,人生有距离和祈盼,便会有兴致和活力,才能有不断的幸福感。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的欣赏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我与地坛》读后感(二):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我对史铁生文章的感情是很复杂的。读书的时候,他的文章每每入选阅读理解。从课本的《合欢树》到选自《我与地坛》的段落。诚然,题目中只要是评价作者感情或是练字,我都能很轻易的获得分数。然而,真正去读他的文章,还是很有问题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只给了3分的原因。史先生的文章很讲究情感,可能与其特殊的境遇有关,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浓情蜜意或是对母亲逝去的悲哀。擅长使用排比句来描刻内心情感,句式非常工整,句中的比喻也是恰到好处,可见其文学功底或者说是写作功夫深。但是,情感一多就不好了。就像是雾。一点两点可以渲染气氛,达到仙气。可是一多了,就找不着方向。迷失在雾中的读者甚是会出现一种被糖齁住的感觉。斯人已逝,只能说作为80-90年代的作家,他是独树一帜的。但是,本人才疏学浅,实在无力在雾中寻找若即若离的情愫。
《我与地坛》读后感(三):莫笑西风,何必枯荣
真怀疑他坐的是一驾战车,而不是轮椅。在地坛的荒芜里,顽强地盛装着自己,在一个人的队列里,在思想碰撞出的光亮里,一会儿站在最前列,一会儿隐没在树丛间,精神世界的繁华与闪亮,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高大上。我把书中开篇史铁生回忆地坛公园的那一大段堪称辉煌的排比句读给女儿听,并告诉她作者名字,告诉她以后你会读。《我与地坛》很适合初中以上的学生来阅读,一直陷在蜜罐中的他们开始浅尝愁的滋味,而史铁生会告诉他们更大的愁、更大的痛、更大的悲哀,无助的、无奈的,甚至是宿命的,那如何去面对?是报之以歌?抑或报之以痛?答案还是在书中寻找。(其实没有答案)
“就算整个世界被寂寞绑票,我也不会奔跑......写下我时间和琴声交错的城堡”,是种洒脱;“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是种达观。
而树语:莫笑西风,何必枯荣。
《我与地坛》读后感(四):摘录与感悟
1.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否则鼾声又 起。 但要接受墙。 摘自《墙下短记》 2.即使人可以跑出九秒五九,也仍然意味 着局限。 摘自《我的梦想》 3.思想钢印不仅源于教育,还来自于家境、 国境; 苦难使人生拥有色彩。 思于《好运设计》 4.对政治的绝望和对生命的赞叹。 思于《记忆与印象》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有为,与爱情,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 领域。但暂时,亦可在心中长久。 摘自《记忆与印象》
《我与地坛》读后感(五):读·感
穷苦之言易好,这话是不假的。
苦难无法塑造一个作家,但却必然是作家的素材。为写出好言语,常有人伤春悲秋,透露着假模假式的哀伤,或许并非一无是处,但只要略作对照,就虚假得过于突出。而有的作者拥有了切实的痛苦,此时也不知是幸或不幸了。
也许正因为身体的残缺,于是作者的希望与绝望,悲伤与欣喜,乃至于平静和怅然,才显得饱满动人。仿佛正是从他躯壳上残破的缺口,灵魂一涌而出,活生生地站在读者眼前,怎么容得翻开书的人视而不见?
然而魂魄是无形体的东西,我看见它灿烂的光焰,并不能看清轮廓。反而是那些激起了光焰的“其他人”,被照亮了,于是清晰可见。
我看见母亲,看见那名姓不知的小姨,看见起舞像白蝴蝶的小姑娘,看见“逍遥游”的庄子。每一片时间里都有当时鲜活的生命,可是时间过去,生命枯萎了又有新的生命盛开。人与人之间各有联系,世界却冷漠着,并不在意其间生活死亡的人。
历史大概与世界是同党,唯有宏大可留下痕迹。
而个人的生命只有在文学的回忆里连结成网,把一座孤岛与另一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