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组曲》是一部由索尔·迪勃执导,米歇尔·威廉姆斯 / 马提亚斯·修奈尔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一):太尊重原著了,结尾就会断掉。
太尊重原著了,结尾就会断掉。导演不知道是不是个文艺范太重了,这样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竟然也能接受。男主有文艺范儿,深情。这里女主长相不适合此片,前面男主女主感情发展太快,有点莫名其妙,女主表现力不强,又笨又难看,身材也不能能养眼,最后一幕的分别,如果体会到那种爱的感觉和即将永别,也是感人。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二):不耐心版的“宁静深海”
男女主角感情的发展之突兀…完全不令人信服。剧情改编的也不太科学…部队马上要开拔了,还要后备箱藏人硬闯关赴巴黎…为什么不等风声过了再走?之前看了宁静深海,同样相似的剧情,比此版是在感情厚重太多。有些失望。不过看到了Tom Schiling再次出演纳粹军官,Sam Riley夫妇俩同框演出也还好~都是好演员,但演技再好也敌不过薄弱的剧情啊!原声音乐不错…哎可惜了好题材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三):寡淡无味的战争爱情片,远不如沉静如海
先看的法兰西组曲,但是因为电影的三观不正剧情一般所以印象不深,直到最近看了94版的沉静如海,才想到几年前看过类似题材的电影,但是沉静如海真的比法兰西组曲经典多了,更有深度。即使沉静如海男女主之间只有一句台词,但是所有的感情尽在不言中。
未婚的男女青年之间的感情即使因为立场不同也比已婚男女的婚外恋更让人接受和感动。
虽然我是bbc的粉,但是讲法国故事没有法语实在不入戏,这部戏过了许久也就淡忘了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四):悲伤爱情故事
对于战争爱情这样的剧,珍珠港是让自己最感动的,在看了这个依然哭的稀里哗啦,总有一出情节触动自己小心坎。
也许隐忍的爱情不完美的爱情更让人记忆深刻,战争让人因种族而分隔斗争,音乐和爱情却让人忘记战争,两个相互吸引却又为彼此信仰隐忍的人,最终没有走在一起,结局的那段情节,她举着抢对向他,他却帮着她把朋友扶上车,没有一句语言,只有无尽的悲伤和不舍。
终究彼此的信仰胜过了爱情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五):彻底感动了我!
不明白为什么豆瓣对这个电影的评分不算高,眼光太挑剔了吧?我很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确实是部优秀之作!什么情节散啊,我倒没看出来,我只觉的这个电影吸引我一直往下看下去,步步深入,让自己弥漫在那个年代的岁月中,跟着主人公。。。感觉这个电影至少能给到7—8分,这个片子每个演员演的都很好,特别是男女主角完成了一次比较成功的表演!可以看出演员的情绪是比较克制的,真实不做作,丝毫不夸张!最让我感动的场景也是本片最高潮在结尾,影片前面埋下一个包袱,男主角给了女主角一个通行证了,但车到了德军检查站,这时候感觉气氛凝重,那种紧张弥漫到了嗓子眼,但结局有些反转,这个地方我就不剧透了,编剧太牛了,设计的情节让我没想到,我没想到男主角会这么做!看到女主角留着流开着车走向远方,男主角默默的站在那里,两个人一句话都没表白,这个情节一下子击中了我,我差点流泪了!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六):音乐是感情的催化剂
学校几座食堂都有钢琴可供师生免费弹奏练习。一次晚课后路过食堂,阵阵琴声排山倒海扑面而来,磅礴如潮水、雄浑如高山的气势在当时真是小小震慑到了我。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听到感情如此丰沛炽热的钢琴弹奏,内心竟然被感染得有几分激动。弯进食堂一看,原来是一个其貌不扬的胖乎乎的男学生在练琴,琴声就那样从他眼花缭乱的挥舞的指尖中神奇地喷涌出来,那一刻突然隐隐有种想了解他的冲动。
可见,音乐是一种多么强大的表达感情的工具,即便语言不通、身份有别、阵营对立,人们依然能通过音乐传递情绪,甚至产生互相沟通与联系的欲望。所以,看到一些评论说电影中男女主角的感情发生得太突然,我想可能他们是没有体会过音乐的力量。普通人都会沉浸在美妙的乐声中难以自拔,心中涌动起或柔软或崇高的美好情绪,更何况一个是音乐家,一个至少也是音乐爱好者,又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英俊的音乐家与美丽的音乐爱好者,两人间怎么可能不产生好感、欣赏甚至共鸣呢?即使战争导致的身份对立以及婚外恋的道德难题也难以阻止两个久被压抑的孤独灵魂通过音乐而越走越近。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七):将本片对比沉静如海
首先,语言是英语,没有德语和法语,这点要差评,至少从艺术表现力上面来看,缺少了味道。 其次,全片剧情还是太过平淡,总感觉感染力度很一般,虽然音乐是这部电影很想表达的,但是其音乐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突出作用,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其他情节多影响了,就格调上来说,没有输给沉静如海,因为后者更加纯粹,沉静是一种不同于热烈爱情的表现。 婆婆这个角色是个败笔,角色转变太过突兀,婆婆那么自私的一个人,居然会想要帮助被通缉的农夫还有犹太小女孩,理由是他像他的儿子?这太扯了,她平时应该是一个冷酷势力,自私的人。 男主这个角色,还是相对来还是塑造的比较好, 我在想,本片对比沉静如海,缺少了唯美艺术性,因为太多言语和无关情节,反而会影响这部电影的音乐性体现,音乐作为这部电影重要的辅助表达,居然只在中间一些情节出现。
这部电影确实是平庸,内涵深度一般,人物个性一般般,也没有像沉静如海一样塑造出很唯美特别的爱情,只能说不够典型
优点嘛,服装道具还是不错的,而且本片还请了希林客串,分镜暂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就是德军搜捕那段有点太过刻意了。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八):人生无处不选择
在国家利益的统治下,个人的真实情感该何去何从?
在正常社会中,双方的爱恋取决与彼此的心灵相通!但是如果把这种爱恋放在敌我双方的对立中,又该如何选择呢!是屈从于国家意志还是遵循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呢?
影片中男女主角都是深爱音乐魅力的人,音乐能慰藉人心灵的不安和躁动!喜爱音乐的人几乎都有同样的特质:内心细腻敏感,听从内心的感受!因为彼此如此相似,双方的一些小动作,在外人看来毫不起眼,彼此却能察觉并心神领会!男主布鲁斯法发现女主在男主的房间原来只是好奇想要看看他写的曲子,男主布鲁斯看似不经意在门口的衣服口袋里放了一点东西,露丝都能领会到他的意思并把钥匙了出来!音乐让她们如此心灵相通相近!而双方的立场却让她们近在咫尺却不能触碰,一个是德国军官,一个是国家被德国占领的法国少妇!
女主最终吻向男主,表明了她是遵循自己的内心,男主没有告发女主隐藏罪犯也是在向女主宣告个人的情感是在国家意志之上的!即使因为战争双方最终无法在一起,但彼此的遵循内心的选择会让他们内心更加的坚定和平和!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是无处不选择,我们是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选择大众的价值观凌驾于我们的情感感受之上?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九):电影差强人意可惜我超喜欢这个人设好么~
剧情真的是比较薄弱,另外由于我这个版本中文字幕是英文机器翻译的,所以也只是凭自己的英文水平凑合看吧。女主真是让我一言难尽,虽然是大金发,但是她的相貌太敦厚了,一点都不像一个出身还不错的大家闺秀,对艺术有追求,比较浪漫,女主身材也就中等,但是关键我发现合身的衣服有多么能提升人的气质,剧中多件衣服搭配,材质花色都很平常,但是搭在一起就是很顺眼,即符合女主身份和性格,又能增加女主美丽,漂亮有气质又不招摇。其实整个剧中的人物造型都比较规矩,有时代特点但是没有被局限住,整体又偏朴素,这和剧本的时间地点背景是相贴合的。但是其中又透着法国女人的精致,一丝不苟的发型(好几个我都很喜欢)和恰到好处的妆容(/其实也没怎么化妆),再仔细看每个人物,根据他们的性格和地位,服饰搭配又有些许不同,服设要点赞。贴几个我喜欢的,不全,懒得截图了。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十):不明白为什么总把这个跟沉静如海来比较
先是看了沉静如海,后来看了这个片子,发现豆瓣网友都拿这两个电影来比较,而且普遍更加认同沉静如海。的确是,如果从编剧讲故事的角度来看,沉静如海的剧情更加合理,场景处理更加自然符合逻辑,而这个电影很多场景太突兀,剧情不连贯,感觉其中没有人物转变的铺垫和发展,过渡太过突兀。后来看评论说是小说改编来的,就去kindle上搜原著来看,结果刚刚看了开头,说是要付费,而我搞了半天还是没弄好,超级郁闷。应该看过原著后才有资格评价电影的剧情吧。所以这里只说电影。
豆瓣网友都喜欢拿这个电影和沉静如海比,沉静如海的优点就不说了,说下我觉得这个电影吸引我的两点,第一就是男主演实在是太帅,简直就是完美情人,而且还看了他的采访,英法语都很溜。第二就是这个电影的人物设定跟沉静如海不同,这个电影里面的人物都是结过婚的,对男女情事都不陌生,如果太克制感觉就不是爱情了。而沉静如海,始终是没有行动的,没有行动的爱情怎么能叫真的爱呢?而这个电影中,男主演是用无视自己个人事业和生命的代价而愿意为露西亚做事情的,这样的行动始终是不容易的。只是我一直不理解的是他怎么就会爱上女主角的?就因为露西亚会弹钢琴,只能说音乐魅力实在是太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女主角对男主似乎一直具有的好奇心,对人的关注。在集体中,个人沦为工具,因此,当一个人真正关注你本身,关注你,也许,你爱上她也就理所当然的事情。
先看完原著再来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