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沙洲》是一本由[英]詹姆斯·巴尔 (James Barr)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5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瓜分沙洲》精选点评:
●两次欧战中,阿拉伯半岛都是次级战场,英法顶级工业帝国军政产能过剩,把各路野心勃勃又无用武之地的少壮鹰派向这里输出,比如一直被生父冷漠对待、发誓要超越生父政治地位以光耀家族的末代贵族丘吉尔;比如全家信奉天主教、反对共和宪政的封建君主制遗老戴高乐;再比如带领阿拉伯部族反抗奥斯曼、胜利后反使阿拉伯领土被英法瓜分的糊涂莽雄“阿拉伯的劳伦斯”,还有两国政府、议会和军队里各路觊觎石油管道路线问题的权谋家。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者都是他们博弈的棋子。可惜二战结束诞生了美苏双巨头,英法走下顶级大国博弈场,被迫携手退台谢幕。
●与《王的归程》可谓配套读物~ 只是翻得有点太。。。成语用得有点泛。。简洁点就好了
●按照故事的手法来写历史纵然很形象,但如果没有对该段历史最基本的了解的话,初读的读者会被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各种各样突兀的人名搞的一团雾水
●在这之前对英法在中东和北非的委任统治不了解,读的云里雾里非常艰难,靠TE劳伦斯这个神一般的存在而坚持着,没想到最后几章出奇的精彩,尤其到美国人出场才真正了解了以色列独立和联合国181决议是个什么关系,断断续续历时4个月,甲骨文丛书值得拥有(2019年3月27日终于读完了鼓掌鼓掌鼓掌)
●装帧印刷延续甲骨文的一贯精美
●朋友推荐来看的,勉强看到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叙述线混乱,大量人名,混乱而无条理。这就是所谓的大咖甲骨文?
●还以为是回纥大战归义军……
●不知所云
●先补课,有个印象,待日后精读
●这部书介绍了英法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瓜分中东到二战时期德国对阿拉伯人支持时英法同盟之间的合作与抗争,以及二战后英法之间对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支持和分裂,其实中东问题很大程度是帝国主义的遗留问题。
《瓜分沙洲》读后感(一):英法两个造成的动荡的中东
这本书写了从一战前期开始到二战结束那段时期,英法两国有计划的支持阿拉伯人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占领并控制住阿拉伯地区和瓜分成几个国家的过程, 作者写的非常详细,我也终于认识了阿拉伯的劳伦斯,明白了贝尔福宣言出台的背景,而英国后期又拒绝犹太人移民的原因, 造成中东这么混乱的根本原因就是英法两国随着国力衰退,越来越无法控制住中东的局面的时候,却又不想放手,而英法两国的矛盾冲突,互相支持不同的反抗组织进行捣乱,使得英国两国势力最终离开了中东地区,
《瓜分沙洲》读后感(二):学究气十足的单品
同样是写赛克斯-皮克斯协定(英法瓜分中东地区),斯科特.安德森两句话就抓住了重点,并且牢牢的抓住你的注意力。一切都是谎言和愚行。
而巴尔先生却显得学究气十足,不仅自己深深的陷入到史实的层层迷雾中,而且也对读者带来了负面的阅读情绪。他似乎没有学到te劳伦斯的精髓,运用辩证性的方式来讽刺事物。
到了第3章他就更糟糕了,几乎就是威尔逊关于劳伦斯的陈词滥调。而且偏离了赛克斯协定的叙述。并且因为翻译的草率,大大降低了阅读性。
当然,此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秘密档案,比如说10年前解密的军情五处的巴勒斯坦史料。当年在经济和军火上支持犹太恐怖分子的,可能就是法国。
此外还有珍贵照片,比如第7张插页上,丘吉尔夫妇与劳伦斯共同游历狮身人面像。这是两位政治和文学的巨人交情的见证,丘吉尔在二战后夸赞劳伦斯的著作是第一流的。
《瓜分沙洲》读后感(三):只有兴亡满目
当我读着一本书时,会被这世界哪里冒出来的一声爆炸、一阵枪响打断,好奇如我就放下书本去读读新闻。重新拿起书来,发现在阅读的这书竟跟这些爆炸、枪声、新闻扯得上关系。不妨说这也是种有趣的巧合。
这块沙洲,从我能听懂邢质斌的播音开始,就没消停过。这么巴掌一点大的弹丸小国,简直是坏透、坏透!阿拉伯兄弟一直被它欺辱。很长时间里我是同情阿拉伯、憎恨以色列,恐怕很多人也曾经是这样,那时理中客很少,不像现在这么泛滥。这本书算得上理中客,当然了,英国人的作品难免要抑制抑制法国佬,甚至是明嘲暗讽。算下来,中东的chaos已近百年,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呢?殖民者、宗教、部落、文化、人种………一大摞的混乱被打了包然后狠狠地砸进这块地里。我读完这书,没找到终极答案,但多少心里有个数。沙洲像泥淖,乱得不得了啊。再把基督城枪杀、印巴的交火、新疆极端主义这些联系起来,都跟沙洲的前世今生没关系吗?寂寞沙洲冷,只有兴亡满目,再来个一百年也不见得会太平。
《瓜分沙洲》读后感(四):中东往事
正如某群友所言,围绕某一专题积累碎片可以慢慢搭建成系统的认知——特别是针对历史类知识而言。詹姆斯.巴尔的《瓜分沙洲》和同属甲骨文系列的《阿拉伯的劳伦斯》以及《佩拉宫的午夜》这几本书就给了这样的机会。
在一般的通史中,国家往往是以一个人格主体的形象出现的,但从像瓜分沙洲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家行为更多地受到政党政治、官僚体系甚至私人关系和个人好恶的影响。所以在人格化的国家下面,其实更多地是做出决策的人以及人与人关系。 赛克斯-皮科协定可以说是臭名卓著的帝国主义地图划线手法的代表,但这并不表明英帝国主义就是铁板一块,在赛克斯皮科协定的同时甚至更早,为了赢得阿拉伯人的支持,英国或者说麦克马洪就许诺了包括伊拉克在内阿拉伯地区的独立(用一种典型英国的模糊表述,但可惜其刻意的模糊意图被直白的翻译所打败),阿拉伯的劳伦斯正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英国政府内部这两种观点一直相互竞争,直至为了一战取得法国的支持,英国在凡尔赛上牺牲了阿拉伯人或者说哈西姆家族的利益。 由于国家利益也受环境的影响而不断的变化,因此不同观点的博弈也有益处,就是为后面的政策转向提供了的伏笔和储备。犹太复国主义得益于贝尔福的判断,但英国更多地觉得阿拉伯人的支持更加重要,因此倾向于限制犹太人的移民,这点从现在的国家间关系很难看出来。更让人很少知晓的是,英国或者说英国外交部部分人也曾考虑过建立大叙利亚的计划,融合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时生活在其中,但无论是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都不同意,希望保留宗主地位的法国人更加反对。 从赛克斯皮科协定到贝尔福宣言到皮尔委员会提出巴以分治方案,中东地区的复杂形势无论如何与英国也脱不了干系,但正如印巴分治中角色一样,英国并不是一个阴谋论中的主角,其他参与各方也难辞其咎。法国对黎凡特地区的执念是导致阿拉伯无法统一的重要原因,书中对叙利亚反对法国的战争描写和21世纪叙利亚的战场报道如出一辙。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巴勒斯坦,与现代相比,在20世纪40年代这块土地上同样发生过针对政府机构、人群聚集地的恐怖袭击事件,只不过恐怖分子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区别而已。相对于外来势力,哈希姆家族作为圣城守护者,为了阿拉伯独立的大义名分,在自身一战中与英国结盟反叛奥斯曼帝国,一战后为了统一的阿拉伯支持叙利亚反对法国委任统治的游击队,但最终还是失去了统一阿拉伯的机会,并付出了被沙特人赶出圣城的代价,只不过这部分是需要继续补上的那块知识碎片。
《瓜分沙洲》读后感(五):中东乱局的肇始
中东,又称中东地区,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和亚洲,中东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通枢纽,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至今,由于伊斯兰教内部存在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对立,以及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对立,常年战争不断,所以往往一言蔽之,称之为“中东乱局”。中东当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么乱,之所以战乱不乱、混乱不堪,那是有缘由的,而且一定是有“始作俑者”。
历史上,自伊斯兰教兴起之后,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就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并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边疆,不断扩张,最终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极盛时疆域达1340万平方公里,时限则是在632年至1258年间。随后,中东这片区域归属于奥斯曼帝国,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十九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开始陷入衰落,直到一战因为站错队最终四分五裂。一战后,英法殖民势力开始侵入中东地区,从此各种因素交织,成为了直到今天始终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中东乱局”!
英国《每日电讯报》政治与城市话题撰稿人詹姆斯·巴尔的《瓜分沙洲》成为了探索近代中东乱局根源和演变过程的一扇“窗户”。在这本书里,詹姆斯·巴尔根据英法新解密的档案文件,以及从黎巴嫩、叙利亚和南非等地搜集的资料,从1916年的《赛克斯-皮科协定》的签订开始讲起,再现了英法之间为争夺中东统治权而进行的秘密战争,揭示了所谓“中东乱局”的根源、参与人物、及其演变的过程。
当然,中东乱局缘由是多方面的。既源于最早自十九世纪之初开始的奥斯曼帝国的崩溃,也源于英法在中东地区明里暗里争夺殖民地的政策和现实,也源于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当然还源于犹太复国运动与阿拉伯原居民之间的矛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归结于伊斯兰教内部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的土崩瓦解特别是英法殖民主义在中东的入侵、发展,是中东乱局的主要致因,并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阿以之间的冲突。这一点,就是詹姆斯·巴尔在《瓜分沙洲》中的主要观点。
殖民主义者总是欲壑难填。虽然有《赛克斯-皮科协定》和国际联盟对中东委任统治权的明确划分,英法两国在中东地区的明争暗斗和资源争夺却一直不能平息,直到他们的势力最终撤出中区,一以贯之的始终就是不断的猜忌、不和与争斗,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动荡。更不用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英法前脚走,美苏后脚就跟着进来,于是也就愈演愈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