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08 03:27: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读后感锦集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是一本由[法] 塞利纳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精选点评:

  ●我不装,对不喜欢的就要说不喜欢,“发臭的水龙头”

  ●“近来,比起约瑟夫·凯赛尔的《影子部队》、维科斯的《沉静如海》和路易 - 费迪南·塞利纳的《一个城堡到另一个城堡》,几乎没有其他作品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 1940—1944 年间法国被占领、进行抵抗或通敌的复杂经历。这些文学作品也强调了一些核心的(也是令人钦佩的)法国精神元素:倾向于故意不走寻常路、情操和秘术崇拜、反对所有的因循守旧。”【《法国人是如何思维的》item.jd.com/16337389657.html】

  ●The Sound of Forgetting

  ●“我是全欧洲最有理的人!也是最不受重视的人!他们欠我十五个诺贝尔文学奖!”——也许这句话可以概括这本书的主题。没有一点喜剧精神的话,这书是读不下去的。比《漫游》和《死缓》更极端,可能光省略号和感叹号就有四万个字符吧!——不过读到一半之后我也有点读不下去了,这“化脓似的激情”我也承受不住了。可能因为现在我的兴趣转向了古典……——但我还是读完了,然后也放下了塞利纳。不再那么喜欢之前十分喜欢的作家,这种感觉其实挺好的,就好像放下了一段“苦恋”。——当然我对塞利纳的喜爱也没有到苦恋的程度。

  ●已读38th: 操。

  ●塞利纳这个家伙实在是太有意思了,絮絮叨叨的吐槽水平也就乔伊斯能与其相媲美了,他拿着一挺机关枪把整个法国文坛都扫射了一遍,让那群道貌岸然的家伙都见鬼去吧!

  ●老图什,你也不行了。

  ●精装还不错,里面文字看着也舒服

  ●哇卡卡 塞利纳就是我的精神鸦片!

  ●好书,值得一读!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读后感(一):不建议阅读

  不明白为什么这书分数这么高。可能评分者太小众文艺。我只想说我第一次满怀期待睡前阅读不知所云,很快睡着了。第二天早上硬着头皮把第一张读完,仍然不知所云。

  我觉得写一本书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具备给大众能读懂和带来愉悦。我也不算读书太少的人,但我欣赏不了这种书,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去学习什么叫另类。读的快乐开卷就懂,没有高雅低俗之分。

  不知道京东能不能七天退书。第一次。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读后感(二):一座城堡

  难怪说塞利纳是法国现代文学的大师,另一个说是普鲁斯特。本书的表现手法委实颇为接受不能。但也确实在一些现代作品中看到。最有印象的是《女人们》,说实话我都不知道那本书要表现些什么,只能认为作者在玩弄着文字和读者。

  而本书也是如此,当然他算是开创者。用我的感觉来说,就是要求读者沙里掏金,在大量的文字中作者表现了自己做为一个被清算者在二战结束前流亡以及最后的部分生活。当然这又不是回忆录,文中有着大量的虚构内容,这更让人分不清真实与虚幻。很有艺术感,但内容呢?仁者见仁吧!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读后感(三):塞利纳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悲观

  “塞利纳的小说则很压抑,很沉重、很悲观,他对人的看法太黑色、太悲观了,到处都是一片黑,没有光明。不过,与其说塞利纳是悲观,不如说是夸张。……悲观主义是法国文学的传统,很多作家都大大夸张世界的黑暗面,人性的黑暗面,从十六世纪开始,帕斯卡对人性、对人的存在状态的看法就是很悲观主义的。但是帕斯卡思想中有上帝,而塞利纳不仅对世界对人持悲观主义,而且思想中没有上帝,加之在小说里对人生的态度很严厉,用词与语气都很激烈,对阴暗面极尽夸张之能事,因此,他格外显得悲观,格外显出黑色。不过,应该看到,他这样夸张、严厉是为了揭露,是为了要不莫过于现状。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人对现实的忍耐,对现实的效应归根结蒂,他还是希望人向上的,在这一点上,他与荒诞派戏剧不同。正因为他希望人向上,所以他特别喜欢舞蹈这种艺术,因为舞蹈就是要克服人的重量,轻盈向上,以他精神有向上的倾向而言,他就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悲观了。”

  转自 巴黎大学哥达尔教授谈塞利纳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6662424/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读后感(四):塞利纳的悲剧是因为他“超群的才华”?

  塞利纳的悲剧是因为他“超群的才华”?

  1957年7月,《城堡》出版之际,塞利纳接受了《快报》的采访,他声称:

  “所有那些攻击我的人,所有那些没授予我诺贝尔奖的人,所有那些没给我发放年金的人,所有那些没让我进法兰西学院当院士的人,所有那些讥笑我的人,所有那些唾弃我的人,他们都是蠢货,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明白,他们都是罪人,因为我才是受害者!应该感到畏惧的人是他们,不是我,因为错在他们那边……”

  他在《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中描写自己“穷困潦倒的凄凉晚景”,给人的感觉是在“哭穷”,但实际情况确实是真的,证据是,据报道,2018年他的遗孀露瑟特(即书中的莉莉)106岁了,却要靠“卖屋还债”(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8-08/08/nw.D110000zhdsb_20180808_6-04.htm)。《城堡》中,塞利纳一再问自己“我死了莉莉怎么办啊?”真是令人唏嘘。

  实际上,塞利纳曾因《茫茫黑夜漫游》的畅销,赚了很多钱,还兑换成了金币,逃离巴黎时在莉莉的背心里缝了一百多万金法郎。这些钱到底去哪里了呢?塞利纳在《城堡》里说是因为“到处都有强盗”。

  索莱尔斯称“塞利纳的悲剧在于其超群的才华”。实际上,塞利纳的一部分才华用在了“骂人”上,他的舌头太毒了,骂了那么多人,不遭人“围追堵截”,不遭人恨才怪呢!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读后感(五):是“砂浆、石膏和水泥的加水搅拌”,还是“流芳百世的杰作”?

  是“砂浆、石膏和水泥的加水搅拌”,还是“流芳百世的杰作”?

  译者在“译本前言”里介绍了这本书当年在法国出版后,法国评论界的一些看法:

  文学评论界对《城堡》这部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作家德·布瓦德富在1957年8月1号的《战斗报》上评论说,这本书“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砂浆、石膏和水泥的加水搅拌:事件、词句和小聪明。这种化脓似的激情由于一刻不停地大量汹涌而出而变得平庸和乏味。这种非凡的题材在塞利纳僵直的手指中化成了粉末。”评论家亨利·科鲁瓦也持同样的观点:“没完没了的自说自话絮絮叨叨,一页纸这么写还是很有意思的,十页纸就没那么有意思了,可是三百页都这样啊!这已经不是坏了的水龙头,而是发臭的水龙头了!是阴沟!”但大多数评论家都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这部小说已经让塞利纳“死而复生”,塞利纳是“唯一能与乔伊斯比肩的散文家”,小说“继承了拉伯雷的传统,作者被压抑的激情大股大股地喷涌而出”,有人甚至认为这部小说“很有可能流芳百世”。还有一位名叫罗贝尔·坎特的评论家更有意思,他一直是塞利纳的反对者,一点也不喜欢塞利纳的那种“痞里痞气、简略、粗糙”的写作风格,但是他在评论《城堡》时表示:“塞利纳的混乱是一门艺术。作品中的场景都是通过塞利纳的多棱镜表现出来的,粉红色变成醒目的红色,灰色变成黑色,人物的轮廓发生变形,背部长出肉峰,脸上长满狼疮。有时真想丢下这本满是脏污的书,但总是做不到,总忍不住一页一页地往后翻……”

  无论如何,《城堡》的出版让沉寂了七八年之久塞利纳重新回到了法国文坛的中心,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塞利纳一直强调的是风格。用混乱的风格去描写那个混账的世界,他做到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