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是一本由吕旭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读后感(一):童话故事
童话世界里看的不仅仅是童话故事,心理角度的探索则更具吸引力,诸如荣格描述的,从自我觉醒到自我完成的人性之旅。人在不同的环境里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韵动的进程,以及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梯,精神层次的滋养需要有内在核心的源动力,不然,纵使朱颜不辞、镜花难锈,却还是草包留枕。人云亦云不知所云。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读后感(二):很棒的一本书
荣格心理分析师,吕旭亚写的一本书。买书前在我这里并不是著名的作家。看了这本书,对于荣格心理流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简单的童话故事载体,讲述了许多象征意义。一个简单的故事,自己有了读几遍的举动。通过对童话故事的分析,使读者去分析故事试着联系自己的生活,分析自己,获得阅读的满足感和自我发现真我的过程,挺好的。童话不简单,童话很美好,荣格心理分析很有趣。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读后感(三):似懂非懂
用荣格学派的方法解读童话故事,书中充斥着大量诸如“阴性能量”“阳性能量”的词语,看起来像某种emmm占卜学之类的,不太科学的样子。
有些地方讲的好像也有那么点道理,有些地方则似懂非懂,觉得有些强行解读了。
身为工科生还是更信服有数据支持之类的心理学实验得出的结论,像这样全凭一张嘴,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的,仅当做接触了一种新观点,并不是很信得过。
来自一个心理学门外汉的感受,非杠,勿喷。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读后感(四):公主的魔法
#晓以川铭#
年少时期,哥哥们外出参加工作,父辈们都说:出去闯吧,就算头破血流也没关系,家人永远是你的后盾。
成年后,我参加工作,我爹:乖乖,我就是不想你太辛苦了,女孩子最幸福的归属还是家庭,不要让自己太累~
只有我的妈妈一直告诉我,女孩子一定要工作,要独立。
一直鼓励我,有喜欢的事就去做,有向往的目标要行动抵达!不论在现实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给我很好的支持。
爱她,让我到目前为止,并未变成一个胆怯的人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读后感(五):关于每个故事的议题
第一章简单介绍了荣格心理学的童话分析,大致解释了集体无意识,介绍了冯 法兰兹以及童话分析的三个步骤:分析故事脉络 扩大与比较 把象征性语言转换成心理语言
第二章 真假公主:牧鹅姑娘 的主要议题 女性的自性化历程
第三章 逃出高塔:莴苣姑娘 的主要议题 从象征进入符号
第四章 打开禁忌的房间:费切尔的怪鸟 的主要议题 认识女性内在的阳性能量阿尼姆斯
第五章 荆棘开出玫瑰花:睡美人 的主要议题 女性自我发展的停滞
第六章 走进黑森林:美丽的瓦西丽萨 的主要议题 孤女原型
第七章 熊王子来敲门:白雪与红玫瑰 的主要议题 天真的危险
第八章 爬出玻璃山:老头伦克朗 的主要议题 女性的现代化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读后感(六):不一样的角度看童话和自己
在豆瓣上搜索在这本书很意外先出现的是台版,然后才是这本书。初初翻看有一种惊为天人的感觉,倒不是说这本书有多夸张的好。是让我突然知道“哇撒,原来童话可以这样解读”。初初看到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这个方式,本以为是作者首创,当时还很佩服和好奇。翻看才知道原来最初的时候是荣格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先提出来的。
荣格我想稍微知道一些心理学不可能不知道他,他和弗洛伊德的纠葛和成就一直在心理学发展的最初影响很大。童话呢?如果不是这本书,我打心底的认为就是给孩子的儿童读物。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纯真幻想。但是当我从这本书看到可以用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童话,方法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打开了一扇窗,有人说完事都有相关性,看似不搭边的心理学和童话在这本书中彻彻底底的扯上了关系,而且这关系整个人类的内心发展和人性的一些认识。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读后感(七):自我的相拥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感受到心理学实际上可以类比成一种语言学,在具体展现的文字、语言、动作背后,有着心理学上的象征和符号的意义。在这样的阅读方式下,一些作者的文章很可能会成为另外一篇文章——关于作者本身所感受的原型之梦。
读到这里,让我想到了《石头记》里"风月宝鉴"的象征,现代人或许是没有找到属于这本书的"字典",所以内容上的分析会各有不同,只是个人与时代的兴衰离合别无二致,"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也是它本身的真意。
语言有阴阳,人确实合一才能完美,婚姻本质是探求内心的完整,与内心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拥抱。有幸遇见具象化的那个人,则会幸福;若没有遇见,就只能与自我相拥,好好地爱着自己。
在同一语境下,心理学才有它的意义,这一点上有点像信仰,只是除却了憧憬之意,接纳着情感的本身。
心理医生是个危险职业,拆解他人之梦,寄托他人希望,既要靠近又要抽离,对自我的认知和管理非常重要。
这一点上,与人打交道的职业都要注意。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读后感(八):向森林深处窥探
“对超乎现实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理性的那些去追求哲学哲思,有一些企图从灵性探索里找回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新的可能性。
但两者共通的地方是,这种探索慢慢会向宇宙延伸,希望在自然和人性中达到平衡。
平衡意味着你要相信指引,不管这个指引是宗教上的佛心还是心理学意义里的自性。我因此常有种错觉,认为占星易经心理学和宗教是一国的,讲究意向,倾听宇宙,整合意识和潜意识,走向圆满。
但当你不是很笃定的时候,因为经历过的“伤害”(一样人人都会且必须经历的东西)无法信任自己给出的指引的时候,你需要有人解读给你听,很像解梦,但操作人仍然是你自己,把自己浸淫在众多样本得出的意向分析里,而组成样本的往往都是那些咨询师本人,比如荣格。
当一个人的社会性功能发展的比较完善时,发展自性化的内核也更容易稳定,也总是会走向渴求精神事务这一面,但这点是满足于物质层面的个体难以理解和不能靠近的。
只有体会过,才能意识到灵性面的真实。就好像我曾体会过看到小时候孤独受伤的一面,那一面就不再打扰我了,那个“被看见”抚平了它。
讲童话原型的书我还买过河合隼雄的一本,但比较起来不管是文化上还是行文结构都是这一本更易读,更好懂。
读懂给我更多看到自己的机会和可能。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读后感(九):《公主走进黑森林》书评
这本书是用心理学来分析童话,作为从来没涉猎过的领域,很有意思。
原来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蕴含着深意,之前都没有仔细思考过,但童话不是一个人写成,而是世世代代的人们传下来的,数次的修改注定有它的意义所在。
“童话是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中最纯粹且精简的表现方式。”
提一个有趣的点:在童话中,头发可视为头脑的延伸,代表着思想,梳头表示整理思绪,头发越长表示烦恼越多。
大多数的童话,都是不完整的人格不断闯关提升和修复自我的过程。这是全书的重点。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话题,在书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关键词是“阿尼姆斯”,也就是阴性,负面的阿尼姆斯会经常攻击和否定自己,贬抑自我的成就,接受了它就会形成负向关系的联结。自我否定的力量是很可怕的。“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永远不好时,也会使得身边的人非常辛苦,无意地就对外在的人产生恶意的攻击。”许多女性没有自信,不是因为没有相应的能力,而是太过相信内心贬抑自己的力量了。
最后再摘录一句话:“无暇的人生并不存在,普通人的一生,不是在这里跌倒,就是在那里摔跤,日子从来就不是‘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大家共勉。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读后感(十):无法看透的童话
童话,在我眼里,我觉得离我很近,又很远,近的是——童话描述的都是我们周围之物,周围之人,手法夸张,记忆深刻,生动有趣;远的是——童话内在所蕴含的来自远古的呼唤;经典的童话为何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或许首先想到的是,那些不经典的已经失传了,所以留下的才称为经典,进一步去思考,为何这些能留下呢?其实,这里面有着我们还没有翻译的内容,童话里的文字我们虽然都认识,但实际上说来,童话用的不是我们意识的语言,用的是我们可能早已遗忘的语言——象征。弗洛姆曾经在《被遗忘的语言》一书中这样描述道:“象征语言是这样一种语言:其内在经验、感觉、思考被表达出来,好像它们是在外在世界的感官经验、事件一样,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白天讲话习惯逻辑的语言,象征语言的逻辑不是由时空这些范畴来控制,而是由激情和联想来组织。它是人类曾产生的唯一一种普遍语言。”童话便是用这样一种普遍的语言来表达了人类内在心灵的发展路径,透过一个个童话故事,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情感和直觉,去体验到心灵的真实变化,用一种实在的感受,呈现了心灵发展的路径,谈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就会质疑了,书写童话的人真的想过这么多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尝试着解释就是,童话和符号不同,符号利用的是人对于这个符号的想象而加以投射体现出自己的内在,童话里同样可以有此类似的体现,但是仅此,我们就轻视了童话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几乎无法将一个童话所蕴含的意义理解透,不过我们并不需要为此遗憾,因为我们依旧可以用我们的经验来将朦胧的童话翻译为智慧的语言,到这我还没有回答上面的问题,我牵强的补充一句,人类情感是是会有某个共通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