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是一本由石川九杨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20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精选点评:
●觉得有趣,从书到二折三折无限折,感觉像是塑像伸出一只脚,以为无甚,其实即将引爆创新
●很好
●一天刷完,但未能完全理解。全书最后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在书法方面还没有构筑起新的文化。”让我感觉到无尽的惆怅,强弩之末,美人迟暮,就是这种感觉吧。
●折法笔触
●很有趣,而且确实有见地。国内历史类的书还是要读外国作家写的。
●一闕書法演化的入門交響詩。
●从字里行间,一笔一画,感受到了中国书法不可抵挡的魅力。
●很基础的小书,系统过一遍。里面对石刻的分析还是第一次了解,看完就更爱金石感了。
●对书法更了解了一点。很多地方并不能体会到奥义。
●用拟聲詞表示筆觸⋯不懂
《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读后感(一):有趣的书法史书籍
阅读的第一本书法史类书籍。生动有趣,刚刚开卷就被吸引。甲骨、金文、篆书和隶书,感谢作者和译者引领我一点点漫步优雅美丽的中国书法长路。阅读后,去看字帖的心情十分强烈,是感染到了作者对书法之美喜爱吧。
通读全书,看到了鸟虫样的金文、修长的篆书、波磔优美的隶书;看书法从创造规则到打破规则,从描摹画图变为独立文字又回到书画难分;看《九成宫醴泉铭》,不自觉端肃;看《兰亭集序》,心痒欢欣;看《松泉迳》,似乎看到书写者在东篱下逍遥。
书法,传递着书写人的精神与心境,将百千年前的一刻化作纸或石上的印痕,跨越时间,来到我的面前。
《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读后感(二):文化传承
对于我这种急性子来说,想学的东西有很多,可是很少有能够坚持下来的。写字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很久,其实我已经放弃写一手好字了,之前在我看来这就和画画一样,如果不是天生的,就要刻苦勤奋地长久去联系。别说是字帖了,书法班我都上过,但是字一直很丑没有改观,不过我也挺喜欢中国文字的,实在是矛盾。既然书法写不好,那么就可以从它的历史入手,去研究其中的博大精深。
毕竟都是汉字,笔画也就那么多,这其中是有规律可言的。看了这本书之后,不仅仅会对写汉字产生兴趣,还会对汉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之所以不热爱一样事物,就是因为不够热爱,如果都不了解又怎么谈热爱呢。要喜欢上任何一件事物,首先就是要了解它的历史,它被创作出来的初衷往往是很伟大的。
写字是有窍门的,如果一开始就选择特别难的字写,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当真正了解了这些笔画之间的联系时,就会发现控制好其中的比例就像是画画时的透视是一个道理,从而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都知道文字经过了长久的进化一直在变化它的样貌,至今还是有人在用繁体字,但是大多数人都改用简体字了。我觉得书法的历史越往后越会被人们忽略,现在什么都将就一个方便省事,却忘记了任何事物本身都有美的一面。打字固然方便,这也使人们逐渐忘了动手的感觉,那种笔触正是写作的动力,真正的作家都不是用电脑来写文章的,这也是现在的青年作家很少有成功的原因。
文字作为记录的最直接手段,这上面本身就蕴涵了历史的痕迹,这本书不仅是书法史,更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也能够表达作者的心境,文字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是古代人一直向往的。这本书也把200多幅书法作品完美呈现,看似差不多的外形下每位作者都有着不同的风格,研究其中的微妙变化,也能顺便了解作者的性格。选对适合自己的书很重要,既然是花时间去学一样东西,就要尽可能学好,糊弄还不如不学。我认为许多家长的观念也应该改改了,选择这本书,没错的。
《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读后感(三):一本书看懂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很自豪自己生在中国,并且能写得中国汉字,虽然离“书法”二字的境界还很遥远,但是无论如何,你我能欣赏汉字书法的美,也是一份幸福的情操。作为中国的邻国,并且在古时就到中国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也是对中国的书法一直羡慕不已,并且长期以来,研究和传承着中国书法。去过日本的朋友会发现,日本满大街都有汉字的踪迹。日本的文字就是在汉字的基础上演变和衍生的。
如今,我读到这本《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就是日本人写的,他是日本著名书法家、书法史学家石川九杨。单看该书的目录,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依次来讲中国的书法,历史发展脉落清晰,可见作者不仅了解书法,也对中国的历史了如指掌。有纵有横,纵向从古至今的朝代变迁,横向同时代的书法字体、书法家再铺延开讲,结合大量的文献碑文字帖,让读者有直观的印象与理解。
中国书法史上书法家层出不穷,在读书法史时,我们除了分析每一种书法文字出现的契机与历史背景,看人类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最多看的莫过于那些流芳百世的书法家以及他们的独门字体了。现在不少孩子在学书法会找一些喜欢的书法家的字体来临摹,譬如楷书中有颜体柳体欧体赵体等,每位书法家的字体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对于习字之人而言,取自己喜欢的来学,事半功倍,但是在习字的过程中,每一种不同的字体对练习者也都各有考验,只有认真研读每位大家的字体,分析、仔细学习、勤于练习,方能学到精华。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读书法史,知书法习之窍门,找对方法,练字才更有趣味。
中国古代汉字甲骨文、金文是为宗教活动而诞生的,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字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宗教活动、政治用途以及其他生活记录媒介,而化身一门艺术。书法美也从龟壳、竹简、纸张、石头等载体上延伸到更多的物体上。书法之美不断积累,中国书法史影响的不仅是华夏儿女,也对世界更多的人类活动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读后感(四):勾勒华夏审美的变迁°
——读《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
文/蓦烟如雪
看到这本《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我的第一直观是非常想看的,因为我是自小练习书法的,虽说曾经一度抵触,但越大越发现书法内敛的美,深沉的静,特别适合浮躁的自己。
因我从小邻居就是写蝇头小楷的书法家,加之遇到了很多书法友人,在书法学习路上,就特别多的贵人,所以,在写字上,谈不上写得多好,但中规中矩,不太差。
自小书法老师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写字。”故而每次写字,都提起十二万分的精神,认真专注,因为写字来不得马虎。
当然,书法的美感,并不是横平竖直,在我看来是笔法的轻重。而在《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中,作者石川九杨就指出了“书法史就是解读笔触的历史。”
因此,仅仅将书法作品摆出来,罗列它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以“书法既笔触,即字的笔锋”为中心,细致分析它的形态,以此来阐明笔触的历史。作者如是说。
其实讲到罗列创作背景什么的,我反而想到了之前看过的蒋勋作品关于《手帖—南朝岁月》可能就是这样的书法讲解,并没有过多围绕书法,而是谈及书法里面的人物故事,少了精髓,少了主体的感觉。
这本《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更多是讲史,就是书法发展脉络。作者用了十六章内容去分门别类,从甲骨文、金文去看古代宗教文字的诞生;从篆书去看政治文字的出现;从王羲之的书法,去谈何谓“书圣”,甚至从北宋三大家、元明清的诸位名家去看书法的精髓所在。
这本书谈了好多种的美学,比如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正书体、拓本、骨格刻法等等,这本书出自一位日籍作者,但他了解的书法历史并不比国内书法研究者差,他谈及王羲之何谓“书圣”上,他就引出楼兰木简来说书法相近的特色,从出土地、鉴定年代、文献记录都具有参考价值,而此时就需要从文字的“笔锋”来判断年代和写字的人、作者将楼兰晋简和王羲之的《十七帖》相比较,发现了诸多共同点,也有差别之处。比如楼兰晋简的字没有草书那种回转运动,而王羲之的书法通常以“竖画的收笔为起点,向右上扬,写得回转、连续,而不是‘竖画+横画’”。
可以说,作者对书法是很认真的剖析了笔触,笔锋以及它们的发展过程。
而在拓本上,我也尤为喜欢,里面很多贴,都曾看过,也临摹过,但遗憾未得精髓,而看这本书,能3500年的中国书法史,能从200多幅书法作品感受书写的记忆,也是很有收获的。
《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读后感(五):来自异域学者的中国书法史研究
自此小淘气上学之后就发现原来所要面对的事情实在是比之前所想象的要多得多。首当其冲的便是他那惨不忍睹的书写。虽然知道一年级的孩子能力有限,你也不能指望他写的字有多么的好看,但是满作业本的鬼画符还是让我痛下决心送他去上了书法班。
说起书法这东西,其实还是蛮奇妙的。虽然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书写时“横要平,竖要直,字要写得工工整整”,但其实也并非所有工工整整的字都看着顺眼。回头看看那些历代书法名家们的墨宝,有些人的字看上去写的也并非一板一眼,甚至可以说是龙飞凤舞,但是就是让人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在其中。书法毕竟也是一种艺术,也如同其他艺术作品形式一般,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涵盖其中的。
之前读过一本名为《书法课:字美在何处》的书籍,北大美学博士和中国书法协会一位会员合著,讲述的就是如何去感悟中国书法之美,看完之后很有茅塞顿开的感悟。而今天所看的这本《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却带给人另外一种稍稍不同的感觉。因为,这是一位来自于日本的书法家所著的书。
一直以来我总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每逢遇到一个问题或是想要去了解一件事情,总想着是不是应该,跳出自己所处的圈子去问一问别人的观点与看法。虽然有些事情还够不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程度,但是多了解一些别人的思考还是有好处的。
这种思维方式也不由的被我带到了书籍的阅读之中。对于一些历史类的书籍,有时候我还是挺愿意去阅读一些由外国学者而著的有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的。以一个外人的角度来评判,似乎更加客观一些。有些内容虽然不能够一概全盘接受,但是多一些参考还是有必要以及益处的。就像是这中国的书法历史,虽然中国书法是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并且是我们独有的,但还是很想知道在一个异域学者的研究之下会有怎样的新意解读。
作者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倒是秉承了日本学者一贯的细致认真的作风,将中国书法的历史从甲骨文开始,直至明清篆刻结束,总共三千五百多年细细的梳理了一遍。书中还配以二百多幅极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来进行实质性的讲解。使我们不由自主的跟着作者迈进书法美学殿堂,共同领略书法艺术之美。
在这个电子通讯时代越来越发达的社会,虽然我们一再提倡也明了字体书写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但是 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并且学好书法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我们眼中看到的几乎全是千篇一律的没有生气的印刷体,书写的工具也由手握毛笔变成了指尖敲字,即便是遇到不得不手写的东西,用的也是那很难写出像样之字的中性笔。
其实在读此书的时候很有一种愧疚之感,一位来自于异域的学者都能如此的热爱中国的书法并潜心研究,而自己身为中国人却连毛笔运笔的方法和技巧都所知甚少,实在是有些羞愧啊!看来需要上书法班的不只是我们家的小淘气,我或许也该找出那些尘封已久的文房四宝来好好的练习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