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07 01:46: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摘抄

  《银河边缘001:奇境》是一本由杨枫 / [美] 迈克·雷斯尼克 编 / [美]刘宇昆 / [美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一):梁清散《济南的风筝》简评

  平心而论,与其称梁清散的《济南的风筝》为“科幻推理”,不如说是“历史推理”更好。

  这篇小说与梁清散之前发表的《广寒生或许短暂的一生》(发表于《科幻世界》2016年增刊)和《枯苇余春》(收录于《2016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同属一个系列,主人公是一位擅长历史考据的文学研究者,总能从故纸堆中发掘出不为人知的历史疑案。《枯苇余春》是一篇民国文学史探秘的“伪”历史推理,而《济南的风筝》要探索的则是清末科学史上一位科学奇才和他超越时代的发明的“失踪”之谜。

  在国内,梁清散这个“‘伪’历史推理”系列小说的写法可谓独树一帜。虽然小说中的人和事都是虚构的,但作者却以“论文式”的写法,从一则不起眼的“旧闻”切入历史,再通过文献考据的方式对人物生平(不论文学家或科学家)进行拾遗钩沉、对历史疑案(实中带虚)进行推理还原,让已经散发出霉味的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鲜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济南的风筝》拓展了推理小说的边界,而这个推理系列也让读者重新意识到“历史推理”的醍醐味。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二):读后感

  银河边缘是一本中美合作的科幻杂志,双月刊。当初知道的时候还蛮期待,拿到手一共10个短篇,1个长篇连载,其中3个国产其余都是译作,说实话有点失望,英文科幻小说由于经过翻译的关系,语言都比较乏味,多以理论严密背景宏大的硬科幻为主,可这种小说只有长篇才发挥的好,短篇实在施展不开。唯一的长篇连载目前看尚可,只是译者给族群取的那几个名字实在太拗口了,炁拂者,一定要起这么个名字么? 国产的读起来倒是顺了很多,济南的风筝有点平庸,零故事写的太飘,亡灵故事问题最大,它描述了一件太空的谋杀案,作者还很皮的和读者互动了一下,告诉读者所有线索已展示完毕,大家可以开始猜了。我承认最后揭秘的犯罪手法和解密方式确实很巧妙,可是,动机是什么啊 ,就因为男主和电脑多沟通了一阵子,女主就要杀了他 ?日记里也只是说两人吵了一架有些气愤,可就因为这个女主就在一个遥远的外太空费尽心思杀了男主 ? 抛开动机没法去谈杀人,就像柯南每次揭秘手法后,都会语重心长的说一句 “你们之前是恋人把 “ ”你们小时候认识吧“ 来揭示一段杀人犯背后心酸的故事来展示动机,这时候一般杀人犯都会脸色苍白连退三步,然后大吼一句你们知道当年他做了什么么 ? 以上才是一桩完整的谋杀吧。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三):奇境来了, 冰冻未来还会远吗?

  国庆假期拿到这本《银河边缘·奇境》, 仿佛又回到了中学时代, 在课余偷闲看几眼. 有时就算忙着, 思绪也忍不住会飞到书里, 挂念主角眼下的这道坎该怎么度过去.

  一本mook就像一桌菜, 各种口味都有, 对口味的细细品, 不对口味的囫囵吞. 胃口好的读者是最幸福的.

  回到正题, 我想一本正经地介绍一下这本书.

  虽然是主打科幻, 但里面不但有平时最常见的科幻小说, 甚至突破性地推出了新文体科幻散文, 比如《零故事》, 里面没有什么情节, 没有什么冲突, 甚至可以说是反情节, 重感觉, 但文风天马行空, 语句恣意妄为, 看完了还想再看一遍, 带来的乐趣丝毫不亚于一篇酣畅淋漓的中篇小说.

  刘宇昆老师在华人科幻界非常出名, 翻译了《三体》《北京折叠》, 都获得了雨果奖, 这次为银河边缘的第一期, 他也带来了超短篇小说《因与果》.

  还记得阿瑟·克拉克阐述高深技术之于“魔法”的那句名言吗? 书中的一篇侦探小说《暗夜亡灵》相比也是对此致敬, 创造性地描绘了高级科技, 并以此解释了主人公们遇到的“闹鬼”现象, 初读之深思恐极, 再读之恍然大悟.

  还有本期mook的同名小说《奇境》, 为什么叫奇境呢? 你家猫主子突然站起来跟你侃侃而谈, 这不就是奇境吗!

  跟猫扯上关系还不止这一篇, 《薛定谔的猫窝》带你到酒吧兜一兜, 给你一个五味陈杂的结局.

  曾经为《折纸及其他故事》中的母爱深受触动, 这次为载人升天的《济南的风筝》惊叹不已.

  看到最后, 书中还有个小栏目《幻想书房》, 推荐优秀的译文科幻小说, 为闹书荒的科幻迷带来参考.

  合上这本mook, 不禁打开电脑搜索什么时候出下一本, 瞬间在豆瓣搜到第二本书的页面了, 既然页面都出现了, 那么实体书还会远吗?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四):《束手》:自由的悖论

  读完这本银河边缘第一期,印象最深的是杰克威廉森的《束手》。

  每个人恐怕都有过一个梦想,让自己变得无所不能,让自己生活的世界“物质极大丰富”,并且可以免费获取到想要的一切,就像神仙一般的生活。

  不仅是我们普通人会这样想,那些宗教人士和政治思想家,也会狂热鼓吹这样的社会理想,总之,就是如同天堂一般的地方。

  然而,《束手》却描绘了一个极为讽刺的世界,真实的天堂绝非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机器人依据最高原则,为人类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同时也消除一切可能伤害到人类的隐患,目的是让人类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这里讽刺的地方在于,人们本来想要不工作,不劳动,获得所谓真正的自由,这“自由”的代价却是,人类从此失去了不要这种自由的自由。

  这自由的阶梯,却由专制铸就。

  不清楚作者写的时候是否是冷战时期,这真的太像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的讽刺了,卡尔波普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对极权的逻辑有极为详细的描述。

  在我看来,极权不只是个政治术语,一切对自由的剥夺皆可认为是极权。这里的自由是个相对概念,不是绝对概念。

  在现代商业社会,各种品类繁多的商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价格低廉甚至免费,我们无偿获得了享受了很多这些东西带来的自由。比如支付宝,互联网,百度搜索,电子游戏等等,然而我们没有注意的是,由此我们也被人收集了隐私信息,我们看它们推荐的电影,我们买它们推荐的衣服,我们去它们推荐的医院看病,我们的生活无形中被控制,我们渐渐失去了自由自在生活的自由。就像《束手》中拥有万能机器人的世界一样。

  这就是自由的悖论,没有绝对的自由,当我们想要获得一样自由,就必然要用别的自由去交换。

  也许,只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才是宇宙公理: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即便是自由也不例外,一切资源的转移都要通过交易来实现。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五):科普向的科幻小说——暗夜亡灵

  一直以来,对科幻小说的印象都是正经开头,精致主旨,潦草结尾。大部分科幻小说都注重给读者灌输一种科幻的意识(时空穿越、飞跃黑洞之类),而其细节却很潦草,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简单的物理知识推翻。通读正本《银河边缘》,无论在外文或中文小说中,来自北大的付强创作的《暗夜亡灵》都是翘楚,无论在文笔还是细节处理都十分细腻及严谨。

  首先,可能是作者是专业的物理学博士,各种专业名词运用可以算的上信手拈来。文中处处可见疝气灯、离心机、液相色谱仪、质谱仪、pcr仪等这些专业工具(可能是作者日常做实验用到的吧),还有阿西莫夫定律,帕隆多悖论等经典定律。说来惭愧,好多词还是第一次看到,Google后时常想自己还是阅读太少,不像真正科幻粉那样看到某词都能讲出一大串衍生故事。

  就情节来讲,《暗夜亡灵》不像是一本正经的科幻小说,其中出现过无数细节和伏笔,似乎更像一本侦探小说,或者说解谜故事。具体情节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就简评其中最亮眼的一首诗:好想见到杨舟,好想好想。每次看到镜中的自己,都觉得他好像在身边。这里暗示着AI“菲”运用投影技术模拟出杨舟的样子,安慰朱莉;是想念杨舟的缘故吗?房间好冷好冷,整个人蜷缩在睡袋中,依然好冷。这里照应的AI想调节温度,使朱莉产生愉悦感,不料最后却使朱莉死于密室。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的一部分,完全可能是主角的一个错误推论,最终真相还是要请读者自己探讨啦。

  基本每本科幻小说中都存在人性与机器的矛盾,这本书也是一样。在AI渴望得到真相而苦苦还原现场和制造商希望研究菲获得巨额利润之间,主角最后选择站在机器AI“菲”那边,帮助“菲”解决谜团完成心愿。但是就我而言,这完全是另一个小说的开头,AI“菲”拥有自己的意识一定会发展出更动人心弦的故事~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六):银河的边缘,幻想的奇境

  作为一位平日并没有多少读书时间的小小科幻迷,即使用断断续续的闲暇时间去读这本《银河边缘》,里面有声有色的故事也让我感受到平日生活里所接触不到的震撼,其程度甚至不亚于观看一部场面浩大的动作电影。

  开篇的《束手》,描述了一种由完美的机械人运作群体,其宗旨是“为人类避免伤害,为人类带来幸福”,却因设计得“完美过了头”而成为了毁灭全人类的一种“慢性病毒”。据简介此文在1928年首次发表,本小科幻迷并不清楚类似的设定在当时究竟属不属超前,但我非常惊讶于小说中没有激烈碰撞的大幅度描写,却能在那间“幽暗的小屋”中通过对两位主角的细致刻画而让一段关乎全人类存亡的故事紧张上演,高潮部分更是让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最终残酷的结尾彻底加强了全篇中那种灰暗的情绪——人类走向灭亡已不可避免。

  我一向认为,人类也许并不会毁于某种强大的外部势力,但来自内部的缓慢腐蚀,让人类沉醉于空虚的欢愉、过剩的自我满足,却能逐步削减人类的创造力、钝化人类的思维,最终彻底毁灭“人类”这种群体。

  紧接其后的一短篇《世界末日之旅》恰好是属于慢性毁灭的一种,文中的大人们只顾如何在社交场所中博得他人眼球,沉浸于娱乐中,对外界的负面消息习已为常。小孩子也许还剩有一丝警惕与抗争的本能反应,但也被大人们压制了回去:麦克的儿子告诉大家“湖水已混入病毒”的新闻,却被麦克呵斥“已经过了你的睡觉时间了”。

  《奇境》则充满了幻想与想像力,我也曾想像过成为其他生物后可能会如何如何地行动,但这篇小说提醒了我其他生物也有它们本能的意识,透过它们的角度看我们人类本身会有极大的不同。阅读这篇小说令我感受到不小的惊喜。

  书中还有其他不同文体的短篇,推理游戏书般的《暗夜亡灵》,清朝朋克的《济南的风筝》,创新文体的《零故事》,都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新感受。然而文笔有限,不能一一说清阅后所感。

  总的来说,《银河边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幻丛书,不奢望以后每期皆有非凡出色的文章,只要是能保持住一份日常外的幻想,也足够让我这一小小科幻迷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七):首发阵容强大的科幻小说专门志

  对八光分第一本MOOK《银河边缘.奇境》,我一开始是有点担心的,中外合作办刊这种新形式——能行吗?

  大体上来说,本书厚271页,内容耐看,标价仅39元,字体是同类型所有杂志中最细小的,很考验读者的视力。

  实体书到手后我还发现,与同类型科幻新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河边缘.奇境》开篇的“主编会客厅”被迈克.雷斯尼克写得妙趣横生,给人以非常好的阅读初体验。

  其后,相比《十二个明天》、《科幻cube》和《时间不存在》的激进改革,《奇境》更偏向传统的《科幻世界》,内容以中外科幻小说为主。

  可以说,稿件内容的强大和价格的相对便宜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本MOOK形式上的僵化陈旧;

  《银河边缘》的稿件质量强到什么程度呢?堪称2018中国最强。

  无论是杰克.威廉森的《束手》,还是西尔佛伯格的《世界末日之旅》,以及汤姆.格伦瑟的《奇境》,本书的海外译文随便挑一篇放到其他书刊中都可以做刊首主打。《姐妹》和《希望之岛》是两篇奇幻小说,好看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前面提到的科幻小说。

  而丹尼尔.伽卢耶的长篇连载小说《黑暗宇宙》更是优异到让人不禁联想到今年第9期《科幻世界.译文版》上刊登的重磅科幻小说《龙蛋》。准确地说本书几乎就是译文小说集——《科幻世界.译文版》的翻版。

  国内科幻小说部分较细小,有梁清散的《济南的风筝》,这部小说比较神奇,纯粹的国风,《暗夜亡灵》也不错,只是最后出现了《零故事》这样诘屈聱牙的作品,实属遗憾。

  这样看来,其内容安排与《时间不存在》对比存在一样的现象:国外黄金时代译文配国内作者新作。而并非如其在发布会上重点宣传的那样——是在搭建一条基于中美科幻沟通认识的桥梁。

  这种跨世纪的对比,或许更像是一条时空隧道,强行衬托出今日科幻文学在想象力上的苍白无力。

  总之,从一本MOOK的角度《银河边缘》名不符实,原因在于之前提到过的形式僵化问题,这本《银河边缘》虽然号称MOOK,排版设计却更靠近传统杂志风格,一看走的就是纯文学的路子,让人完全看不到发布会上主持人一遍遍声称的“泛科幻”努力,没有科幻亚文化、没有沟通交流栏目,图画也很少;整本书的非小说内容就只有雷斯尼克的《主编会客厅》和本福德撰写的“科学家笔记”,我估计官方对“泛科幻”和“杂”志是有什么误解——就连纯文学小说都有序言和后记呢。

  向纯喜欢科幻小说的朋友推荐这本《银河边缘.奇境》,其海外译文部分确不容错过。

  同时在此期盼将来能看到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银河边缘”。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八):我们最后乐土 奇境

  爱读书的人运气都不错,尤其是在读科幻小说的时候。这是一套由东西方科幻人共同主编的文库。这是一个注定要成为经典的著作。 科幻小说我们看过,科幻杂志我们也看过!科幻杂志作为科幻小说来推出,还真的是第一次看到。这个结合杂志的延续和小说的精彩双重优势,一直以来确实有很多的长篇小说,尤其是科幻题材,非常非常精彩,但是碍于时间的成本,很多科幻小说可能一直被人置之高阁。杂志篇幅非常适合阅读,由于目前杂志的体积和每个月需要追更,也是一个问题。而把一系列的优质科幻的小说,用杂志、小说的模式来出版,兼顾篇幅和精彩。不管你的时间如何,总有一篇适合你。 硬科幻软科幻,真心想说他们在向我们说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离高一层级的领域越来越近了。或者说距离神的领域越来越近了。不管是奇境还是其他的科幻小说,喜剧结尾或者大圆满结局的并不太多。究其原因,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辛辛苦苦提升科技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什么反而觉得,很多时候,幸福空间越来越少了,幸福的感觉越来越难得了?神有神的领域,人有人的领域,之所以我们各自在各自的领域,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思想和觉悟不同。如果一个神,他入了人的领域,就要尽快的把自己退化成人,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有很大的问题,反之亦然。 我们人类的努力探索,使得我们渐渐的离神的领域越来越近了。日行千里、飞天遁地、探索太空、千里眼、顺风耳系列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假设一下,当车可以飙到1000公里/小时的时候, 还有多少人能驾驭?如果不能驾驭,开车的人和路上的行人,是不是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如果有一天记忆可以移植,可以转换,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这个时候你是否能控制自己的好奇心和心中的阴暗?如果你不能控制,那么会发生什么?有时候我宁愿科技发展的慢一点,甚至停下来。很多时候科技停下来真的是一件好事,如果不停那么终有一天是人类驾驭科技,还是科技来驾驭人类很难说很难说。 剧透一点吧,书中点题的那篇奇境,当你能够从不同生物的视觉去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你一味的留恋下去,最终会发生什么?那么真的当你去变化了一具躯体,而且是长时间不可逆的,会怎么样?体验一下这种感觉,除了科技给你带来的新鲜刺激感之外,当你深深地想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极度深寒,记得很多很多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叫《达摩祖师》。其中片尾曲是《八卦八卦我牵挂》,不知为什么最近这首歌在网上找不到了,也听不到了,其中一句很经典的歌词:“生意那么大,心情那么差,要怪就怪科学家”。我们的理智在守护我们与神之间的距离,在我们的心和心态没有准备好之前,把握好我们的最后一道长城,守住我们这最后一方人间乐土。 也许这就是奇境要告诉我们的,通过后续可见的一系列的连载,让大家越来越明白我们要做的事情在哪里。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九):一次对科幻边缘的探索

  《银河边缘》如期上架,我也终于可以放手写一篇长(ju)评(tou)了。

  目前国产科幻主要由一些出版公司和《科幻世界》世界杂志社在做,出版公司出于IP转化的考虑更欢迎长篇,《科幻世界》则以短篇为主,因杂志版面的限制很难接受中篇。在如此的格局下,mook便成为了中篇科幻的理想载体,《银河边缘》便是其中翘楚。

  这本mook华丽的阵容相信我不必多说了,这里重点探讨一下里面的三篇原创。

  先说梁清散老师的《济南的风筝》。此文在发表前我读过一次,再次阅读,体验依旧震撼。如果按照理工宅严格的标准判定,这或许不是一篇标准的“推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事以身处现代的“我”入手,带领读者们毫无障碍地走入了一个晚清人物的世界。梁老师选择了“科研考证”的叙事手法,在抽丝剥茧揭示真相的同时,营造了十足的悬疑效果,也极大地提升了故事的阅读体验。故事最大的亮点在于最后的真相揭示,当“Po是放射性元素钋”真相揭示的刹那,一个历史考证的世界瞬间升华为蒸汽朋克世界,让读者不仅为作者的想象力拍案叫绝。

  在于编辑交流的过程中,他曾经和我说过多篇会被收录《银河边缘》的好稿子,对李盆老师这篇《零故事》却闭口不谈,保密工作可谓十分到位。这篇故事我读完前两段,感想是"这是个啥?";可当我读完最后两段时,想说的却是,我擦,这也太牛逼了吧!

  在我看来,李盆老师写了一篇科幻版的《追忆似水年华》。

  过后同编辑聊起这篇稿子,他兴奋地同我讲这篇稿子的来历,里面每句话的隐喻,云云。我答曰:不必讲了,这样一篇作品,还是留给读者去解答出一千种含义,更为恰当。实际上我悄悄交给了编辑一个任务:想方设法,软磨硬套,让李盆老师用这种方法写个长篇出来!

  最后一篇是我本人的《暗夜亡灵》。这里就不王婆卖瓜了,仅谈谈创作感受。

  硬科幻与本格推理的强结合,这是我坚持的一种创作方法。然而这种方法想写成短中篇并不容易,推理小说的布局-伪解答-真解答结构已经占去了大量的篇幅,科幻设定的解释、线索的公平性……等等不可或缺因素的存在,又使得故事人物的塑造很难找到一种平衡。Anyway,最终结果呈现在大家面前了,选择了一些,也放弃妥协了一些。是好是坏,留给诸位看官评判。

  我一向认为,类型文学是需要不断创新的,特别是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的“科幻”。《三体》可谓开创了灾难科幻文学的一种范式,那么,下一个范式会是什么?只有大量的、不断的尝试,才有可能推陈出新,找到那个正确的答案。前面提到,我曾利用“作者特权”看过几篇即将发表在后续《银河边缘》上的原创作品,这些作品同样拥有很强的创新性,是对“科幻”这种类型文学的有力补充。诸位读到此处的看官,如果您觉得在下的《暗夜亡灵》还让你满意,那么,接下来的作品一定不会令人失望。

  敬请期待。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十):读读书,活络活络脑子

  我时时刻刻都觉得自己老了,脑子动不起来了,学生时代各方各面的书好的坏的都看得进去,所有主题所有题材都看个遍。现在是不行了,隔一阵子只愿意把轻松愉快的作品摘出来再看一遍,不再愿意接触新的东西。所以先感谢八分光文化此次限时读书活动,没有这么个限制,我的思维可能又要停滞很久了。

  读《束手》此篇

  自古至今的人,永远在抗争。与天地相争,与强权相争,与自己相争;遇到困难,解决困难,这世上永远不缺精神高贵、为民谋利、大公无私的人。出发点是好的,那好的出发点一定会导致好的结果吗?即便是好的结果,世上形形色色的人,种种不同的需求,这方说“好”,那一方就可能觉得自己的利益已然被损失了。

  《束手》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机器人损伤了所有人的利益。(✌️)这个故事里机器人本着 “一切为了人类的安全与快乐”的宗旨,渗透式的接近你生活的方方面面,禁止你的一切活动,啥都替你做了,要是还不快乐就给你做个手术,让你失去除快乐以外的一切情绪。哎呀妈呀,这世界,“完美”。

  我对机器人的看法就是矛盾的。《两百年人》里为一家人服务的完美机器人,似老友似家人;《神秘博士》里的Cyberman,思维一体,目标坚定,我个人还挺喜欢的,但立志于把人类通通改造,血腥又痛苦的。现实里机器人的发展是必然的,一代一代升级换代以满足种种的需求,在种种工作上都能帮到人类,但机器人失控杀人、揭竿造反的作品也是不少,提醒着人们可能会发生的未来。如果机器人充斥着世界,无论什么事都能做的完美,人类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在完美的机器人眼里,人类应该是这世界上的瑕疵。

  人们可能每天在抱怨:工作好烦、训练好累、学习好辛苦,但哪天你真给他放个大假,告诉他安安稳稳一天啥也别干,呆够多少天就奖给多少天,那过不了几天,他都得倒找你钱求着干点啥。看着矛盾不?人就是这么欠儿欠儿的。

  《奇境》这一故事里,我喜欢主人公附身乌贼,主人公知道与之战斗的是船与人,而乌贼来说认为这是只与众不同的鲸鱼,并因此而震惊和恐惧这一段。让人体会到其他物种的感觉,还挺难描写的。许多作品为什么干巴巴的,因为本质上没有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甚至在爽文小说里,都是开金手指,有的人开的合情合理,有的人就莫名其妙的。

  一篇让人愉快的小短文。“但是他现在很想吃点玉米。”hhhhh.

  羊呆住了,我也呆住了。哈哈哈,我的天,由心脏起搏器引发的人与机器人的思考,这么有生活又有思想性的。

  我没有理解了《姐妹》这一篇的设定,关于连体人之间魔法消耗和生命力补给与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一个小魔法就差不多能耗尽妹妹的全部生命力?等哪天再看一遍吧。

  《希望之岛》,有点喜欢这个作品,大概是因为主角最后也挺开心?

  上午出门去爬了座小山,心情还不错。回了家开始看这本书,3点15分到目前7点19分,终于看完。我自己的脑子里真的越来越少一些激情的幻想的东西,但幸好还能因为别人的作品而触动种种情绪。愿科幻这一文学形式,始终像一座山峰,屹立不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银河边缘001:奇境》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