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是一本由[美]艾里希·弗洛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避自由》精选点评:
●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我们自己不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自豪与幸福莫过于思考、感觉和说出我们自己的东西。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若一个人趋向害处,多半是生命遭到毁坏。明白了自己寻找神秘帮助者的倾向
●人们渴望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 启发最大的是“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和“机械趋同”两章节。
●振聋发聩!
●这本书讲述的是人其自身有需要和规律,而这又与历史进程中的经济状况相互作用。人要么生存要么毁灭。自由是对死亡的直视,逃避自由也可以说在逃避死亡。自由是对死亡的不屑,逃避自由意味着害怕死亡。受虐是对死亡的麻木以求不死,施虐是对必然死亡的否认,权威型人格是虚伪的,也源自于害怕。突然想到一句很可笑的话,一些人做自己居然会感到害怕。马克思低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人的确是很复杂的,理性只能建立起围栏,但阻止不了圈在里面的小狼们肆意疯跑,谁都不确定哪天哪只小狼会跑出栅栏外。如果不投食,那么离跑出来的日期不远了。
●作者目的是强调一种理性分析而非给出建设性的答案,但其实在后半部分关于原创性思想、自发性的创造等方面是追求积极自由提供了一些方法的。
●三星半。混合了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鸡尾酒。对社会问题和人的心理很有洞察力,结论比较灰暗;提出的解救之道,却过于乐观,有点天真浪漫:要积极自发地生活,以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实现生命的潜能。提法当然很美妙,问题是怎么精确地理解所谓的 “成长”、“发展”,这样一种远离各种社会价值观影响的个体的自我实现,在现实不会遇到阻碍吗?有冲突时怎么化解等等,都毫无交代。弗洛姆只是轻松写意地写道:“因为在自我的自发实现过程中,人重新与世界连为一体,与人、自然及自我连为一体。”这种自发性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爱和劳动。读下来的整个感觉是闪光点不少,但论证比较空疏,往往只在几个概念上重复打转,自由——无意义感,渺小感——逃避自由或者自发地实现积极自由;涉及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观念时,缺乏细致的辨析。
●自由而不孤独,自爱而不自私
●太学术了,有些枯燥
●除了社会文化、环境等影响,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决定了我们的思想、行动,因此绝对意义上的积极自由是否就不存在了。 是要退一步来讲,因为这些是人之为人的基础,所以这些因素不在“人的自由”的考虑范围内?
●对纳粹主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心理学分析
《逃避自由》读后感(一):接受自己vs改变自己
终于知道了初次听到“自律让我自由”的奇怪感出自哪里。选择自由就要承受带来的无所依靠的孤独焦虑无助,然而坚持某种routine会让我们觉得起码有什么是不变的,原来这种自律是逃避自由。 就比如这句话总被健身的人反复提及,这种自律根本上就是在强化整个文化背景下对“美”的定义,我也不能免俗,但仿佛我变得更“美”了我就可以更符合普遍的审美,会被更多人接受了,心理上会觉得自己不孤独了。这种逃避自由虽然可耻,但有用。
《逃避自由》读后感(二):辞职了适合看看这本书,为下一份工作或者创业的心理做好准备。
76-77页,作者对自私和自爱做出了区别,对排他的只爱个人的缠绵与爱某一类人的能力和欣然心理做出了区别。
“不喜欢自己的,不认同自己的人常常对自我焦虑异常......自恋的人也是如此......他们的自恋同自私一样是对根本缺乏自爱的一种过分补偿......他既不爱他人也不爱自己。” 这段话很难精辟!
能够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有更全面的理解,能了解现代化进程对于人类的集体的心理塑造。 看完,些许心理会好受点,些许下份工作可以心态平和些。
《逃避自由》读后感(三):挣脱束缚,逃避自由
挣脱束缚与逃避自由的两大冲动,几乎是贯穿整个人来发展史的两个元动力。佛洛姆结合心理分析与历史发展之能动性的结构理论来讨论人类史如何在历史车轮向前倾轧的过程中,在这两个行为冲动中不断压抑与释放自己的潜能的。丝丝入扣的论证振聋发聩,是一本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与启蒙意义的社会学与人类学书籍。自我意识是需要启蒙的,而自主性亦是需要习得的,人不见得是具备自主性的人,也可以是被异化的工具和机器。遭遇家暴而不能离开的女性(同理深陷苦恋无法脱身的女性);某一些宗教团体的信徒;进入虐待式教育难以走出怪圈的父母,都强行地将自己捆绑在一段畸形的关系中以逃避自由与出口;我甚至有一个偏见:那些看起来和善的老好人并非天性如此,也是他们在充分社会化后形成的一个显性表征:顺从与迎合,是归于群体的必要前提;而仅靠这些就可以获得某种心灵上的平静,是多么的简单便宜。毕竟,发现与行使真我是一件风险极高代价极大的事情。
相信自己,意味着强大的自主性的行使。这个起线是相当高的,因为它意味着对自我的准确认知,这其中又包含着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周遭环境的准确认知。需要包括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与深度思维能力在内的探索与开掘。
较之外在的、显性的、来自于周围(历史的,地理的与社会的)环境的束缚,内心的束缚常常是人们更为难以治理与解决的问题。脱离人群的孤立感与恐惧感常常让我们自甘自愿的抛弃本来便混沌、稀疏与充满破碎感的自主性,对它的挣脱,反而更像逃离瘟疫一样唯恐避之不及。我想,自主性在这个时代也许已经成为了奢侈品,绝大多数人愿意跟随某个抽象体系,某个意见领袖,某个传统认知的轨迹生存,以逃避自我,融入某个群体为人生的追求。可是,自我意识的发现,发掘与由此产生的自我尊重,才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最为坚实的依据,如果没有这个依据,可以说我们都不曾以“自己”的身份,在这个世界存在与生活过。
多年来,Z,G,GCD的教育一直在想尽办法抹杀作为个体的自主性,从公共话语和学校教育开始,无孔不入滴水石穿。结果我们也看到了,非常奏效,非常成功。这个社会的每个权力体系与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都在摧毁着人的主体性。主体性的黄昏已至,谁也没有心思互颂婉歌。
《逃避自由》读后感(四):经济齿轮的崩坏
《逃避自由》豆瓣9.2,写的挺牛逼的,这是一本少有的自由民主洗脑后的人,写出来有点反自由民主的书,反应出很多一句话就可以驳倒今天西方对中国攻击的事。 作者全书想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为民主奋斗的人,胜利后会转为对新特权的维护?以及为什么追求自由的个人,会屈从于权威和社会?这两个问题就是书名《逃避自由》的主要由来。怎么样,这俩问题抛给西方人权猴子们,有他们手忙脚乱的了吧。 所以作者从中世纪和宗教开始说起,我们理解中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期,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黑暗也带来了阶级固化,生产固化后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在今天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习惯于以经济视角思考社会制度,但经济制度会让人变成经济齿轮上的机器,所有人必须是理性人。这就造成了考量上的单一性,所以今天很多的问题爆发,不是因为不人权,而是因为太人权了。 随着财富的积累,让欧洲世界萌发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宗教改革和新教崛起的过程中,大量巨富和资本家由此诞生。这就触及了包含马丁路德在内的中产阶级的利益,破坏了他们的安全感。所以他们逃避,他们抨击。而逃避与抨击的方式,是寻找另一个让自己臣服的“神”,再次印证书名《逃避自由》。 看到最后,我觉得作者的宏愿和阿西莫夫基地系列的第二基地很像。在思考好的社会制度或者说人话叫怎么样的组织形式能够不这么自己打脸,不仅需要考虑经济和财富方面的问题,还不能把人单纯的当成经济齿轮,要兼顾心理诉求。第二基地就是,有很严厉律法,但是从来没有人执行过,原因在于第二基地的心理史学家们活的都很满足。或许这样的社会形态很抽象,但这的确是铺天盖地经济学家们吵吵嚷嚷的当下,我们最忽略的部分。的确很多人在经济制度上有很深的造诣,但我觉得这不是颠覆和破除经济框架下社会根本问题的钥匙。需要重新思考什么事社会。 PS:不过,这本书因为作者生卒年代比较久,所以在引用的事例方面也都是旧事,所以他主要批判的是纳粹和希特勒本人。你也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西方人独有的尖刻,这种尖刻很多时候被很好的包裹在西方的学术研究下,让人觉得很低级很肤浅。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大家都读过,就是那种层面的肤浅。纳粹和希特勒是德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演变的社会形态和领袖,在很大层面上也是自由民主的产物,并且也促进了德国的崛起,单纯的针对希特勒个人“诋毁”,我觉得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逃避自由》读后感(五):孤独与无能为力感让人渴望加入权威
《逃避自由》艾里希弗洛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本书的主题是,前个人状态社会既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又限制了人的发展。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也就是说,他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约翰杜威:“对我们民主的严重威胁,并不在于外部的集权国家,而在于我们自己的个人态度和环境的法律习俗,它们使外在权威、戒律、整齐划一及依赖外国‘领袖’得逞。战场也正在这里——在我们自己心中,在我们的法律习俗中。” 虽然人人都有诸如饥、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恐惧或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人的倾向,最美好的抑或最丑恶的,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创造人的社会进程的产物。换言之,社会不但具有压抑功能,而且有创造功能。人的天性、激情和焦虑都是一种文化产物;实际上,人自身就是人类不断奋斗的最重要的创造物和成就,其记录便被称为历史。 人在生物学上的弱点,恰是人类文化产生的条件。 现代人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信仰的内在能力,并未获得不受他人干扰、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忽略了公众舆论及常识之类无名权威的作用。 弱化人的批判思维能力的方法对我们民主的危险性更大。 实际上观众忍受着所有恐惧与渺小感,最后获得一丝安慰,庆幸虽历经千辛万苦,自己终于得救,甚至能征服强大的敌人。然而他得救多在于自己逃命的本领,在于使强敌无法抓住他的那些无法预料的偶发事件。 孤独与无能为力感 渴求权力并不植根于力量而是指根于软弱。它是个人自我无法独自一人生活下去的体现,是缺乏真正的力量时欲得到额外力量的垂死挣扎。权力可能指统治与有能。 “匿名”权威取代了公开权威实行统治,它装扮成常识、科学、心理健康、道德与舆论。 纳粹主义的唯一原则就是激进的机会主义 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利,只有在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时才有意义。 电影和流行歌曲把廉价、虚假的多愁善感填塞给数百万感情饥渴症的顾客们 个人陷入数据的迷宫中,这种影响的结果是双重的,一是怀疑讽刺所有宣传的或印刷的东西,二是天真地相信权威所说的任何东西。 原创性思想与感觉及情感一样遭到扭曲,另一种则是认为真理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