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06 00:03: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1000字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是一本由[法]西尔万·泰松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精选点评:

  ●偶尔来这样一段隐居生活,远离人烟,与自己和解,应该是非常不错的

  ●优美的日记,夜深的时候读完,脑海里回荡着贝加尔湖冰雪消融时的轰隆声。这个夏天我在西伯利亚荒原里呆了四天,回来以后终于对自己曾经的生活感到厌倦。非常理解作者的心情

  ●很轻快的一本书,写的是在贝加尔湖畔生活半年的每天琐事,但一点儿也不无聊,相反,读这种书能使人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去感受那种万籁俱寂的气息。相比起《瓦尔登湖》的枯燥乏味,这本书有趣的多。

  ●很喜欢这类型的书,总是幻想自己也能在这些无人的地方独自生活,享受自然,享受孤独,但我却怕黑怕鬼怕死呢

  ●曾经我以为,在那样的生活中读到这样的书是一种悲哀 现在我发现,在这样的生活中还能读到那样的书是一种享受

  ●应该每个人都有过逃离生活回归自然去简单生活的想法,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付诸行动,主题很棒。追求简单生活与精神财富值得肯定,但简单的生活付诸文字就会略显单调乏味,作者思考的絮语有时过于重复,有时又会与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有些冲突。大隐隐于市,现实生活与精神追求需要的是平衡。整体感觉还是没有作者另一本书《别列津那河》写的好。

  ●怎么会这么高分…感觉作者本人就所谓象牙塔综合征

  ●没啥感觉,可能是翻译问题,也有可能原文本身就没啥意思。更喜欢自然流露的中国式表达,不喜欢一些涩涩的翻译体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写的很好,翻译的很美。与电影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一):在神秘的贝加尔湖畔,只有书籍、伏特加与雪茄与他作伴

  任何穿越西伯利亚的人都无法再认为幸福是理所当然。西尔万·泰松,一个永远不会停止探险步伐的法国人,从拥有千万人口的大都市,来到杳无人迹的如安魂曲般的西伯利亚森林,独自生活了六个月。那里具备了流放场景的一切元素:广袤的空间,惨白的色调,裹尸布一般的冰雪。

  在六个月间,在那个距离最近的村庄得步行五天才能到的地方,在无边无际的大自然中,他过得很幸福。两只狗、一个烧木柴的火炉、一扇朝向湖泊的窗,生命有这些就够了。

  未来,寒冷、寂静和孤独的状态将比黄金更加贵重。在人口过剩、气温过热、噪声过大的地球上,森林小屋将是世外桃源。

  只要森林深处还有小木屋,那就不会是一无所有。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二):西尔万·泰松致中国读者

  我在中国旅行时(我不记得是在西藏北部、甘肃还是内蒙古了),脑海中总是有一幅神秘的画面。那是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的照片。他1908年一路走到敦煌,研究上溯到六世纪的宗教卷子。在一张质量不高的底片上,他坐在一个洞穴里,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阅读佛经。对我来说,这张照片如同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画,凝聚了翻译工作的全部神秘。长久以来我都以为所有译者都和伯希和一样,像个炼金术士翻看难懂的魔法书一样埋首于黑暗的秘密里。今天他们还这么工作吗?把一种语言的韵律毫发无伤地带到另一种语言里,保留着原来的音调特点和意义,这难道还不是魔术吗?

  得知自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的旅居日记被翻译成了中文,我很高兴。北方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地方眼熟。中国北方的森林一直延伸下去就是一片叫做泰加森林的地方。两处的气候是一样的。奔腾在大兴安岭和俄罗斯东部的老虎是一样的。不管从国境的哪边看,同一群隐士都追寻着同样的寂静。也许译者偶尔也会向往宁静孤独吧?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三):我离开我归来

  在法国巴黎的生活,我活得精致奢华,但又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我的生活是一张张黑白的照片,没有多彩世界的美与丑,每天都在进行着程式化的操作,西装领带穿戴好,见人要微笑,办公室一坐到深夜,回家睡觉。 于是我想到了改变,来场翻天覆地的改变。 西伯利亚的森林中,二三月仍是一片混沌的世界。暴雪,疾风,冰冻千里的荒原……起床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窗外贝加尔湖患上了冻化症,雪片一片片剥落,风用牙齿撕扯着雪,在黑曜石上四处散落着如同虎鲸皮上白斑一样的雪白的圆点。 在这样的气候下,人们没有保护措施顷刻便会毙命。还好我有庇护所。在雪松北岬上有我的小木屋,里面的陈设很简陋却是我的避风港。我准备了成箱的伏特加,香肠,辣椒酱……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当然还有书,当物质世界贫乏时精神世界的充盈,可以抵消内心的寂寞感,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 一天,两位印度教的僧侣来到我这儿,说我的小木屋是一个强劲的能量中枢。我闭着眼睛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谈论,有时还冒出一两句费解的梵语。对于世界万象,他们有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高谈阔论”便是其中的一个中心。他们将我的小破屋上升到能量中枢的地位,我内心自然有些小自得,但这又何尝不是呢?这是我的天堂,更是我的精神世界的伊甸园,每天早晨我通过窗看着贝加尔湖,全世界最深的湖泊,你神秘又充满尊严,你从二月陪伴到我七月,你借用时间的权杖帮我修筑起精神世界中的巴别塔。 当时间唾手可得时,自由变成一件很微妙的东西。我隐居在森林中的几个月,成了我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岁月,因为与自然的接触,与自己独处,与内心世界的交流…… 我离群索居 是为了看这鸿蒙中的世界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四):为了隐居而隐居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西尔万·泰松

  – 每个人对隐居都有自己的理解,一百个人大概有一百种态度。对于西尔万·泰松,隐居在雪松北岬的六个月显得刻意。他的隐居显然不是“悠然见南山”,而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了逃离现实生活,为了隐居而隐居。 因为这种刻意,这本日记读起来有些痛苦,看到世间万物,思考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不由自主地类比人类社会。西尔万想必也感受到了这种拧巴,所以开门见山:“我的旅行总是以逃离开始,以对时间的追逐而结束。”——至少他敢于把这种痛苦放在正式出版物里给所有人看。 因此,在前半本日记中,他显得与森林格格不入:把俄罗斯人的狂欢声关在门外,不断地抽城里带来的名贵雪茄,看到面包就想起女面包师,看到昆虫想到的却是政治斗争——他不断怀念着城市生活——面对无法生育而痛哭流涕的俄罗斯人,他首先想到的是人口暴增带给自然的压力以及相关的数据。还好他没说出口,不然肯定会被愤怒的俄罗斯大汉揍一顿。 这种格格不入一直延续到女朋友发来分手信。在失恋的痛苦中,他终于静下心来,不再谈政治和新闻,不再分析数据和科学,开始津津有味地观察和记录自然本身,可惜整个隐居的时间已经过半。 带入森林的书单很有趣,如果一个人待六个月,要带什么书读呢: 《地狱码头》,英格丽·阿斯提耶尔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D.H.劳伦斯 《论绝望》,克尔凯郭尔 《雪中足印》,埃里克·罗姆 《会走路的剧院》,菲利普·芬维克 《阿加菲娅的消息》,瓦西里·佩斯科夫 《印第安溪》,皮特·弗洛姆 《沉醉于上帝的人》,雅克·拉加里埃尔 《星期五》,米歇尔·图尼埃 《一辆淡紫色出租车》,米歇尔·代翁 《闺房哲学》,萨德 《吉尔》,德里厄·拉罗谢尔 《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 《冷血》,杜鲁门·卡波特 《小木屋的一年》,奥拉夫·冈多 《婚礼集》,加缪 《堕落》,加缪 《南海鲁滨逊》,汤姆·尼尔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卢梭 《我的一生》,卡萨诺瓦 《人世之歌》,吉奥诺 《富凯》,保罗·毛杭 《笔记》,蒙泰朗 《消逝的七十年》卷一,荣格尔 《反叛的契约》,荣格尔 《戈耳狄俄斯之结》,荣格尔 《方法,药剂和陶醉》,荣格尔 《非洲游戏》,荣格尔 《恶之花》,波德莱尔 《邮差总按两次铃》,詹姆斯·M.凯恩 《诗人》,迈克尔·康奈利 《染血之夜》,詹姆斯·艾尔洛伊 《夏娃》,詹姆斯·哈德利·蔡斯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五):在贝加尔湖畔独居的180天【游记攻略】

  

2010年2月开始,37岁的法国作家西尔万•泰松带着食量和几十本书,来到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独居,住了六个月。在大雪封锁中,与世隔绝的作者只能见到少量本地渔民猎人和少量到访的朋友和游客。

在与俄罗斯人大口喝酒、大块抓肉中逃离一切商业链,读书,写作,劈柴,喂狗,游荡,冬去春来,在寂静中留下了自己的思绪记录,把流过的时间归档,写下这本书。

西尔万·泰松说,写私人日记是为了对抗遗忘,为记忆提供补充。如果不为自己的行为活动保留一份档案,活着有何意义?时光流逝,日月消散,虚无将战胜一切。私人日记则是向荒诞发起攻击的特遣行动。

有过与世隔绝的独居生活的话,可能感受会深很多,时间流的太快,你一不小心就会忘记自己曾经是如何过来的。作者的文笔好极了(也可能是译者的水平高),这是我读到过水平最高的旅行日记了。

作者在贝加尔湖畔生活的位置

作者居住小屋的位置

2月开始一贯的平静在6月16日被打破,作者因逃避、退缩在小木屋,收到了女朋友的分手信,哪个女人能忍受这种待遇呢?何况是法国女人。可见打破一个人境遇的外在环境影响并不大,打破内心环境,修道多年的隐士也会痛不欲生,7月28日作者结束了独居生活。

本书中作者没说的是,作者在小木屋生活的过程中是有法国电视台旅行节目组跟拍的,2015年对应的纪录片《Alone, 180 Days on Baikal Lake》放映,可能因为媒介传播的偏好,书好像也没有纪录片出名,纪录片是上学的时候看的,没想到重新翻书竟然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独居180天 (2015)8.12015 / 美国 / 纪录片 / 希尔万·泰松 弗洛伦斯·德兰 / 西尔万·泰松

和本书主题相同的则是2016年上映的另一部法国电影《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应该是对泰松的经历,进行了改编演绎、故事创作,也挺好看的。电影中与世隔绝的主人公问:

你是否有精神世界?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2016)8.52016 / 法国 / 冒险 / 萨菲·奈布 / 拉斐尔·佩尔索纳 Evgeniy Sidikhin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