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感》是一本由[美] 约翰·M·巴里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5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流感》精选点评:
●三星半。好厚一本,又有些时空交错的描述,以及一些专业知识,并且有些描述的条理并不那么清晰,所以读起来稍有些费劲。 除了了解了流感的一些病理学知识,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个为医学研究付出青春、血汗甚至生命的科学家,韦尔奇,刘易斯,埃弗里,帕克和威廉斯,等等。
●每次看这种一是赞叹史料之详实,二是感慨作者控制力之强大,中间甚至还掺入了相当一部分科普。
●18年上海书展的最新版本~ 一本可读性很高的科普书,除了科学,还有许多历史政治有关的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里面有些内容似曾相识,关于病毒的荚衣的部分,瞬间回到了高中生物课,也是很有趣了。 大流感几乎左右了整个人类历史,然而在历史学习中却甚少提及。似乎是人类出于对无法掌控的力量的恐惧,所以感觉假装不存在,连提都不能提,you know who。 顺便,看完才发现,本书的翻译和校对都是院士
●黑死病是腺鼠疫,口水中的酶可以杀死艾滋病病毒
●太喜欢埃弗里了。竟然没能拿到诺贝尔奖。一个流行疾病肆虐全球的背后,无数人性和决策推动着历史进程。感谢作者呈现了有温度和有深度的作品。
●以小见大,特殊时代的一场流感,展现了很多东西吧。 向那些先驱致敬吧,向现代医学致敬,另一方面想对那些阻碍医学的旧势力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流感真可怕。家里应该常备两箱方便面,两箱水
●太难读了,还是喜欢读血疫。还曾一度读一页读了半小时就是没看懂。当然这是我的问题。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人类被流感袭击时的绝望,生死,还是关于一群科学家如何改变思维方式,如何在一片混乱中理清思路,继续寻找真理。这么总结,有点像《他们本该直立行走》那本书。
●和打开一颗心同时列入去年的阅读计划 但一直到这段隔离期才有空开卷 可以看到很多历史/教训的轮回 太阳底下无新事
●通常情况下,温和的细菌与病毒会传播更广,造成宿主快速死亡的细菌与病毒,会因宿主在大范围的死亡而无法继续传播。但是战争打破了这一界限,人口异常集中与快速流动,带着病毒从新大陆来到旧大陆,最终甩锅给了西班牙~
《大流感》读后感(一):还行
手上这个哲人石封面写着“假如全球性大流感再度来袭,我们如何应对?”,买书的人可能会以为这本书就是讲述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感故事,然后发现开篇有将近五分之一是关于医学和美国医学的发展状况,之后也基本都是关于美国。再追究一下,这本书也只是关于百年前的记录,作者关于如何应对的评论集中发在后记中,我没弄错的话,这还是09年H1N1流行之前写的,作者18年其实又大幅度修改过一次,探讨了口罩、隔离、封城等等措施,这些都没有出现在哲人石这个版本里。
《大流感》读后感(二):推荐给想了解1918大流感的小伙伴
这一版的翻译的特别好。
历史+analysis相结合。(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社科书)全书是平铺直叙1918的大流感,重要医护人员/科研人员的roles。也讲了一些体制和当权者的影响(虽然比起前两个,后面的体制讲述的占比更小)。
因为全书都在梳理1918的大流感和各种细节,会稍显冗长。平心而论,本书的章节并不是很连贯,如果可以重新排版就更好了。
《大流感》读后感(三):总有人负重前行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看来很多关于流感方面的书。这本书最为推荐,一是科普性很高,如何产生流感病毒,科学家们如何发现都说了。二是展现了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三是跟展现了在那个流感肆虐死尸遍地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经历那个黑暗时代,又是如何有人为此逃脱,有人确负重前行。展现了人性。我在想这恰好契合了今年疫情的情况。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如此的短暂,能够多了解一点,并不断的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是最大的幸福了。希望疫情快点过去,每个人都能回归正常生活。
《大流感》读后感(四):全社会在弱智化
《大流感》豆瓣8.5。其实这书挺无聊的,但是在这个时间看,就很有讽刺意味。这书传达出来的感觉,和我前阵看一个网图特别类似。 那个网图就是“以前的科学家都是我克隆了一只羊,我们在火星上放了一个探测器,我们找到了治愈癌症的方法……”而现在的科学家“对,月球是真实存在的。地球是圆的。带上口罩吧,不然你会死的。打疫苗吧,不然你的孩子会死的。” 就是我不知道为啥,当下是不是人被科技伺候的太舒服了,导致社会整体出现一种弱智化的趋势,如此显而易见的道理,小学生都比你清楚的事,一堆大人在一块各种阴谋论,各种无知,各种弱智。 这书写的就是过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励志改变美国落后的医学体系的故事,你可以从里面看到,今天中国处理疫情的方式,美国一战期间就在做了,封城,隔离,打疫苗……你看看现在,傻逼特朗普不知道用了什么魔法,培养出一批脑残的美国人(当然还有一系列挥着双标民主大旗,攻击中国的欧洲人,和狗腿子们)。真的这些人被原子弹炸死,死不足惜啊!活着就是逼着好人用黑暗森林法则对待彼此。
《大流感》读后感(五):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科普读物
知识不断更新,许多畅销一时的书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科普类图书——毕竟更新、更有趣的科普图书层出不穷。但是《大流感》是那种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科普读物。
这本书虽然厚,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或者费劲。本书详细记录了一战后期美国社会对战争的狂热,对言论的管制,继而在大流感中的慌乱。首先以这段时期为背景的书籍本来就不多,很有新鲜感;其次在19年这个中美关系特殊的时期读起来很有启发性。
作为科普类读物,本书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并没有把很多笔墨用于讲述流感的知识(毕竟当时人们对其知之甚少),而是描绘了多位科学家如何研究流感病毒,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埃弗里——他的“肺炎双球菌”实验大家在中学时都学过,本书将其作为主要描述人物之一,详细记录了这个实验背后的几十年的故事。
此外,本书译者是复旦教授,译文极其流畅,而且贴心地加了很多恰到好处的译注,降低了技术门槛。这也是我认为翻译应该有的姿态——不是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就完了,是要将原作者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可惜译者因事故去世,只能敬仰缅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