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05 02:34: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摘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由[德]马克斯·韦伯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精选点评:

  ●囫囵看完了,很多字句不甚明白。大概宗教领域接触得少,一些内容无法理解。这个版本译文书卷气重,会有一些稍稍文言化的处理,我文字素养欠缺,读起来更是费劲。书的后一半全是附录注释,正文也有大量脚注,平心而论是不错的版本。

  ●看到p31,第一次放弃。明年再来。

  ●读着也忒费劲了,就一种“原来你是这样的韦伯”的感觉。关注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联系了宗教与“资本主义”,关键概念之一,似乎是“理性主义”。然后,关于伦理价值作用于个体,从而构成社会秩序这个话题,我总觉得是所有中国人生下来就懂的东西。。。另外,这论证(就是lihao博士讲的,看杂志不要和大佬和官员文章学,他们都不走审稿程序的,你不行(我不行,我抱拳

  ●读不太懂但不好意思打低分系列(+1

  ●这本书的翻译也太迷惑了吧…佛罗伦萨的安东尼为什么译成安东尼·佛罗伦萨?

  ●读一遍肯定不够,有空再刷。

  ●鞭辟入里层层剥茧

  ●真的是难读啊,信息量好大,康乐翻译的太尊重原文导致理解起来更难

  ●没意思,看了六十多页了,就给我讲基督教分裂史,思想史。支点是“理性与情感。苦行态度。如何看待上帝神恩。戒律”。宗教影响人的生活,塑造人。接下来就是宗教与资本主义了。资本主义精神是苦行主义的退却,是基督教与世俗的融合,世俗逐渐神圣,这本书后面半本全是注释。这本书只能说有点意思。准确来说,应该是苦行主义的变形,我读出这么个味道,前基督教苦行主义是对世俗欲望的摈弃,如今的苦行主义却是对劳动――欲望的承担与忍耐。

  ●虽然晦涩,但抓住重点地多读几遍倒也能领会一些精神。关于宗教的论述对我来说不是重要的,韦伯在书中体现出的研究方法,还有对后世的忧虑是更大的收获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一):什么样的土壤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在西方的近代土壤里,科学才处于当今我们所认知的发展过程中。严格意义上来说,习惯的经验性信念、对宇宙的存在及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神明的崇拜和生活问题的探究,都是哲学独此一门的重要学科,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属于科学的范畴。传递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的国度,怎么会有足够的养分滋养进步的思想。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二):新教伦理的读后感

  读完,不能说真正意义上的读完吧,因为我压根就没有读懂,只能说知其五分之一,对宗教知识欠缺很多,故而读来迷迷糊糊的,不知道说的啥,但是对已读懂的还是对我有很大的震撼的。肯定还要读第二遍,第三遍的。 在韦伯看来,营利,追求金钱以及尽可能聚集更多的钱财就其本身而言,与资本主义完全无涉。这种汲汲营营,无论过去或现在,皆可见之于侍者,医生,车夫,艺术家,娼妓,贪官,军人,盗匪,十字军士兵,赌徒以及乞丐—或者可以说: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苟有客观机会可以牟利,则此一现象即可见诸“各式各样的人士之间”。无止境的营利欲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其“精神”所在。深表认同。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三):怎么一下就超出短评字数了呢?

  焦虑应对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个人如果焦虑,就会,不怎么喜欢自己,所以能克制“欲望”,发现“伦理”,也就是把所有生命力都转向能实在抓住的东西,除此都是虚无(玄学美学,甚至亲人); 而且也,不怎么喜欢别人,所以能借助“伦理”贬斥他人(所有自我对自我的伤害的账,最后都会算在旁人头上,近乎物理定律); 最后,相同气质的人,即使他们之间并不形成互助的社会团体(仅仅是生活在一起这个事实就够了),会相互强化这一气质。 尽管焦虑的克服意味着目的论的建立,但目的论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另外人是倾向于最省力的思想的。 “我要通过世俗成功来荣耀神”→“我要世俗成功”(超越观念的消除)→“成功”(最终的消除,主体性的消除,目的发展到最后成为无目的。尽管在开始时,“人”性因为朝向神的目的论也得到了削弱,但这和最终阶段的消除是不同的,因为在开始时出发点仍然是一种souci de soi,基于救赎,基于自我关切) 如果以前就有心理医生,就不会有现在的世界了,或者现在会出现得很慢以至于现在还不存在。 或者,正是因为有了现在,才出现了心理医生。 "Die, heretic! Die!" Gravity Falls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四):一点总结

  虽然此书遭到各种质疑,但是韦伯这种联系显得非常机智。新教伦理对于美国第一代移民影响非常大,他们确实带有韦伯所说的性质,看韦伯的书,让人耳目一新。 就对职业的态度来说,天主教认可圣经“不劳者不食”的主张,但是只把它看成解决肉体需要的条件,而且至少对人类总体来说,不针对个体,所以它倾向于靠冥想圣事等接近上帝,马丁路德则提出了天职观念,即职业是上帝对你的命运安排,但是却迂腐的要求人们满足于自己的位置和职业,不逾矩。到了加尔文教,职业开始闪现出不同的意味,因着肯定预定论,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圣事,忏悔,教会都不能拯救他,甚至上帝也不能拯救他,因为基督耶稣只为选民而死,那么在此世确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便显得至关重要,怎样确定自己是选民,就应该表现出超自然人的特征,这就产生了一种推动力,即鼓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恪守与上帝意志一致的理性,随之产生的便是职业具有了双重含义,第一他是苦行的方式,即劳动,第二,他是人生的目的,即为了上帝的荣光。这就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是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一方面他允许一个人去转赚取大量的财富,保存大量财富和增加财富是为了上帝的荣光,是接受上帝恩赐的表现。另一方面他反对无理消费和个人享乐,这是堕落的表现,那么这势必导致资本的大量余积,新教伦理慢慢的便与世俗欲望的膨胀碰撞,最终被享乐主义,超前主义等取代。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五):资本主义精神的悖论

  

1:西方新兴的中产阶级重视金钱,为何没有沉迷于纵欲与享乐?韦伯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并从宗教方面给予解答。比如说美国的中产阶级(从底层而来)精神,是从清教徒(新教中的加尔文教派)而来,加尔文派强调个人与神的直接沟通,但神已经预选了人,所以造成了一种命定感,使个人陷入孤寂感。并且解除了个人告解制度,强调有效的信仰即去行动,所以加尔文派认为劳动可以排除孤寂感,只要不断的劳动,履行世俗内的义务是讨神欢喜的唯一之道,就能增加神赋予的荣光。所以就不会放纵,导致了禁欲主义(不炫耀低调)。劳动也被赋予了伦理价值。职业变为了一种天职。(加尔文派的职业作为天职认为人可以不断的去劳动,不断的去改变;路德派的职业作为天职认为职业是命定的不必去改变) 2:韦伯说到“无灵魂的专家”和“无心的享乐人”,并没有展开论述。但他也提到新教倾向于生活模式的统一化,助长了资本主义对于生产的“规格化”。法兰克福学派从技术/工具进行分析,而韦伯提供了另一个角度,从宗教的另一面,虽然个人可以和上帝沟通。但宗教的一种统一的要求也在随着新教观点进入人们的生活,所以这也无形中导致了工业社会出现了“单向度的人”?

3:清教徒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应该会导致选民专制,但选民本身是平等的,圣徒之间有民主。于是参政权扩大,圣徒的民主变成了社会的民主。清教徒担心人人会犯罪,从而认为世上一切权力必须受到限制。美国宪法中制约与平衡的条款受清教主义的这种影响。最后,清教徒为了抵制罪恶,把家庭和教会都办成修身学校,培养重视私德和对社会负责的个人,这就使民主宪政得以落实。新教的宗教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区别于天主教个人和上帝沟通,必要经过教会/神职人员,而是变成了个人和上帝直接沟通,这或许也是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