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04 00:43: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100字

  《最后的告别》是一本由[美] 玛丽莎·莫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告别》精选点评:

  ●照料一个身患绝症的男人对于一个女人是一件沉重的事。而且她还要撑起整个家庭。这对于整个家庭都是创伤,彷佛哪里都有破洞需要填补。这时病人的死亡彷佛是一种逃离和解脱。

  ●好看的

  ●从确诊开始哭,陪着一个人慢慢又突然的死去…… 42E

  ●平淡中见真情。在这本书里,只有一个平凡温馨的家庭的父亲突发疾病之后一家人所收到的影响,没有多伟大的精神觉悟,有的只是生病后封闭自己的父亲,累得不行的母亲,三个不知所措的孩子。他们总想着过下去吧,会变好的,可是还是留不住身边最亲的人。即便如此艰难,即便他们还是失去了重要的人,可日子总是要继续下去的。

  ●不管多久,我们也只是世间的一位旅客。

  ●通过这本书了解了渐冻症,很真实,让任何一个家庭承受这样的现实都是很难接受的吧。但即便如此,也要好好生活。

  ●作者用绘本的形式来叙述一家人陪伴渐冻症患者哈维走到生命尽头,病魔会慢慢吞噬患者原本的自我,很倾佩作者面对家人患病后独自撑起家庭的勇气,也很欣慰作者目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但从侧面,我们也能看到家庭变故对于孩子们成长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哈维患病之前是一个好的父亲,而他遗留下来的文字更是对于整个家庭的关心和爱。故事中他的离去实在猝不及防,作为读者,感觉很难受。

  ●这本书是有价值的,不是作为绘本,而是作为描写病人家属心理的书,太过真实,生活病痛就是这么残酷,像是钝刀子在慢慢割你,人性,自我,家庭,怎么会保持正常呢

  ●#栗子酱的19年书单# No. 35 看的过程中一度觉得特别压抑,哪怕是绘本图片,我也不敢看,特别是哈维做插管。 虽然也是第一次接触渐冻症,但是治疗的过程想起了爷爷去世前,得了脑淤血,起初还能在爸爸的搀扶下走两步,还能清楚的跟我说几句,慢慢变得记不住不能够好好说话。看着爷爷一直躺在床上特别难受,想想活着的时候,一个医术高明精通书法诗词的人,我爸说如果爷爷还是清醒的也会觉得自己这样少了点尊严。不过选择权不由我们。 想起插画中有一页写:好好的死,是要接受死亡的现实。正如好好的活,就要屈服于排山倒海般的疼痛,慢慢去疏导,不要抵抗。 因为译者,知道这本书,很棒的一本绘本。它给了我去正视死亡的契机,而之前我一直选择逃避不想。

  ●过于真实而沉重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一):关于死亡

  这本书即使是漫画形式,读起来也是沉重压抑的,玛丽莎和孩子们最终也是成为很优秀的人,痛苦也是相伴的。以色列家庭的智慧和仪式也给了哈维精神上的支撑。疾病是丝毫不讲道理的,慢慢的身体的衰弱,神经系统的崩坏是无法逆转的。中国常说久病床头无孝子,前几天我看一句话大意是,我能陪你环游世界 也能甘心为你囿于病床前。这漫画里的玛丽莎和哈维也是相爱相互扶持的夫妻,哈维聪明,是家里的顶梁柱,在生病前,统揽了家里的很多活。生病后,坚持写书,工作,不被理解,后来这书也支持着玛丽莎继续为此工作,也算是给了家里继续生活的动力。

  渐冻症不是陌生的病名,第一次知道渐冻症是高中时候那时候突然兴起的冰桶活动。我对于渐冻症的理解大概就是慢慢丧失行动能力,这漫画里清清楚楚地描述了渐冻症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口吃、呼吸困难、肺炎、肌肉衰弱,精神世界一步一步被打垮,家人们之间沉闷的气氛。玛丽莎为了哈维,为了孩子们尽心尽力的安排。外国的医疗保险也不是尽善尽美的,能报销的地方没仪器,有仪器还不一定有医生。看的时候一直揪着心,哈维的生命是戛然而止的,渐冻症互助小组里的人离开对于各自的家庭都是一种悲伤。

  人是渺小而脆弱的,重大疾病面前,无论男女老少都是一样的,生老病死面前,人都是平等的。面对困难时,要积极向上和不屈不挠啊。这本漫画是反映了重症家属的处境,也会鼓舞一些重症患者的家属。也会带来正视死亡的契机。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二):死亡太匆匆,该怎样告别

  刚刚拿到这本书,以为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病魔抗争史,读完却是一部措手不及的败仗——即使全力挣扎,还是要做猝不及防的告别,甚至那声“咚”都算不上是告别。 这是一个很平常很大众的病痛故事:家人在与死亡的拉锯战中疲惫不堪,病人被病痛撕扯到失去了原有的那个自己。很多很多,都在快速的被病痛吞噬。 整本书的基调凉凉的,满目都是玛丽莎拼劲一切的拉扯,努力做一切,让自己、孩子、哈维回归正常,即使病痛也回归生活的正常。最后还是发现,再也回不到正常。很多“最后一次”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逝去。哈维做了不算是告别的“最后的告别”。哈维“咚”的一声走的那天,玛丽莎眼睛里满是空洞,甚至都找不到痛苦安放在哪里。 玛丽莎不是没有想过好好面对死亡,在祖父去世那天,她甚至也有认真唱着歌与死亡告别。只是,哈维的病来的太快,死神来势汹汹,还没有做好接受病痛的准备,死神却悄然而至。 还好,玛丽莎和孩子们也都正常的生活了。玛丽莎将哈维活在了自己的心上,在面对一切事情时,记得哈维在的话,会希望自己“冒险”,然后积极去面对一切。 “与收获相比,风险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喜欢这句话,希望现在称不上“担风险”的我,可以得到我想要的那份“收获”,或许在别人眼中很微不足道的收获。我想要它,我想要为它去奔波。 总是在付出很多的计划受挫时,不敢再去做未来梦。因为再完美的计划,都抵不过那不知何时到来的“小插曲”。直到现在,总是不敢去奢求未来,甚至一两年的将来,都不敢去细想。和朋友打趣,“马克思说了,不要对未来做太过细致的描绘。”其实,只是怕了那次因为自己的失误倒下的感觉。玛丽莎在哈维去世的几年之后,终于走出了“无法思考未来”的恐惧。希望哪天我也可以找回规划未来的勇气。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三):这么吵闹的生活里,我还有1小时自己的时光

  1.

  是否你和我一样,每天重复着前一天的生活,碌碌终日,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 是否你沉静在网络那一段眼花缭乱的世界,看着屏幕里多才多艺的小哥哥小姐姐流口水,时间一点点流逝。 是否你被生活的压力扼住了喉咙,无法从巨大的痛苦中脱身。 生活很忙碌,很复杂。面对这些忙碌和压力,我们需要一个缓冲,找回自我,倾听内心的真实想法。 2.

  绘本《最后的告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玛丽莎的生活在丈夫哈维被确诊为渐冻症后,变得一团糟。 时刻需要照顾的丈夫,三个还未懂事的孩子,自己的工作生活,失去丈夫的恐惧,都让她时刻崩溃。 但玛丽莎熬过了这一切。 玛丽莎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去游泳。1小时之后回家。 或许有人好奇:丈夫需要时刻照顾,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玛丽莎怎么能抽出1小时时间呢? 其实,这1小时是玛丽莎面对压力的缓冲。 在这1小时里,没有丈夫的病痛,没有孩子们的吵闹,只有周围的水轻轻包裹着她,她能把所有的压力释放出来。 1小时后,走出游泳池,回到家,继续坚强的面对这一切。 3.

  我们虽然没有玛丽莎这样的压力,但却没有像她这样,在吵闹的生活中给自己缓冲。 休息的时间,我们迫不及待的打开手机,在无数喧嚣的声音中迷失自我。 很久没有问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现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 很久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一开口就是网络上被人咀嚼过无数次的话语。 生活喧嚣,真的需要静一静了。 1小时,半小时,15分钟......哪怕是一刻小小的闭眼,都是在向迷失说不。

  共勉。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四):好好地相爱,好好地告别

  这是这个月看到的又一本五星好评的绘本,强烈推荐大家去看~ 这个故事是作者真实的亲身经历,她将丈夫从开始确诊渐冻症开始到最后猝然离开的整个过程用绘本和文字记录了下来。这个过程里,作者身为妻子,不仅要时刻不离照料丈夫,还要照顾三个孩子,并兼顾自己的童书创作,真的非常不容易。 很触动人的一点是,作者的细节描绘很细致并且特别真实,她以为出了这件事之后,他们一家会像很多书里的感人故事那样联系得更紧密,更爱彼此,并一起团结向上地走下去。但事实是残酷的,得病使得原本温柔的丈夫变得无法面对自己,并开始冷酷暴躁地对待周遭,孩子们也因为一时无法接受和适应常常状况百出……每当这个时候,作者都觉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这些日子里的她过得像一块吸水的抹布,无法振作,唯一可以排遣自己心中郁结的应该就是每天早晨一个小时的游泳时间,那段时间她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只游啊游就好。 “好好地死,是要接受死亡的现实,正如好好地生,就要屈服于排山倒海般的疼痛,慢慢去疏导,不要抵抗。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我们都还没时间从震惊与绝望中恢复过来,走向接受与平静。” “我根本没想过想,我们会有最后的吻,最后对彼此说“我爱你”,因为心里总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会有下次的,我们总会记得“第一次”,因为第一次是让人印象深刻让人难忘的。但很多最后一次就那么发生,悄悄溜走,你注意不到,除了那些特别重大的仪式比如毕业、搬家、离婚、参战。” 生命是美好的,但生活有时候总会猝不及防地会被打破,珍惜每一次和亲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光吧,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都要毫无遗憾地一起度过,好好地相爱,好好地告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