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秋喜》影评100字
日期:2021-03-03 23:33: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秋喜》影评100字

  《秋喜》是一部由孙周执导,郭晓东 / 孙淳 / 江一燕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喜》影评(一):秋喜,抽起,珠影差点没把孙周抽死!

  感觉如果故事精巧些,不要玩太多花样(艺术语言),其实这题材是可以拍好的。

  节奏太慢了,镜头场景太碎了,故事太散了。

  当然最为人诟病的是片名,起得像个乡村艺术片或者说低成本主旋律一样,怎么吸引主流观众啊?

  孙周也就是从这部片开始迷失,翔样巧克力的《我愿意》,到烂得一坨的《不可思异》。

  《秋喜》影评(二):影片败在了编剧身上

  观众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肩负着广州城防谍除奸重任的夏惠民,简直就是个草台班子。手里也就四、五个亲信,七、八条短枪。比现在的派出所都不如。其实,夏惠民的对手共产党是不太搞暗杀的,而像广州城警察局长、军统站长这种高级干部,更是不可能身陷险地。

  建议编剧好好看《黑皮自白》,这样一本正式出版的国民党长春警备司令部督察长的自白。看看即使是一座国共斗争激烈的中等城市,是如何搞防共除共的。

  真实本身就富有悬念、动人心魄。

  《秋喜》影评(三):秋喜

  秋喜既是剧中一个纯洁女性的名称,也是“秋天的喜事”的简称,导演选取这个略有农村气息的名称大约是想表现正面人物内心的纯洁,给影片注入所谓的艺术气息,但又要与60周年的主旋律挂钩。宣传词中说本片是电影版的《潜伏》,这只是个噱头,其实完全没啥可比性。后者吸引人的是办公室的“斗智斗勇”,而本片则是抒发孙周个人内心的艺术片情怀。看完这部片子,有点像品了一杯清茶的感觉,不累,很清新。末了说一句,秦海璐的角色可有可无,她的出现和死亡和本片的情节推进没啥关联,不明白导演的用意。

  《秋喜》影评(四):不一样的谍战

  和一般惊心动魄的谍战片不同,《秋喜》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探讨。

  秋喜,是最普通的名字,最普通的少女。然而在影片当中,其极富有象征含义。她代表着人性纯净无暇的一面,也象征着最广大人民的淳朴的心灵。

  秋喜的死亡,实质是对人格本我的虐杀。在明知身边这个人是共党的情况下,他安排这样的杀戮,不可谓不令人深思。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对立,恰如影片中两位男主角的对立,他们在影片结尾的对话引人深思。他杀死了秋喜,如同杀死了自己,那么人在获取权力的过程中,是否也在重复这这样自我杀戮的行为呢?

  《秋喜》影评(五):很久没在电视上看电影了

  今日无意间看了这部谍战片电影,竟不禁看完了这部电影,看后世界突然阴暗了许多。这部电影的拍摄是很优秀的,采用浓重的色彩,画面取得极具美感,画面经常可以单独拿出来当张摄影作品,明暗对比强烈…这一系列的,让我对这部电影的风格很喜欢,可是,在这样光鲜的摄像手法下,表现的却是一个阴暗的故事。这样强烈的反差,让人显得世界有些崩离,整得精神都要不正常了。本来象征着光明的区党委都给抓起来毙了,不是体现党光辉形象的影片,本片重点在重现当时那个环境,等影片结束,回想起来,这个不怎么河蟹的社会相对还是不错的。

  影片的几个精彩镜头的切换做得很好,包括逼问斩手指的情节,先给你看个清楚画面,再蹦出个手指,再往后就只有声音,不让人觉得厌倦和重复,就像吃菜,咸淡酸辣相互搭配,如果一直吃咸的,麻木了,就没味道了。这部电影的细节,做得很到位,但从总体来看,还是缺少一根线,把剧情从头到尾地联系起来,所以,问题还是在编剧。一个个的场景,显得具体而美,细节处理地很好,但是,回过头来看,这部剧的重点应该是两个人的对决,在似明非明的关系中,相互猜忌着,可是一个个的场景本来是为两个人的相互猜忌而服务的,两个人的关系,却一直不近不远的,没有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包括,最后的那场对决,实在看不懂出现的理由。说到底,剧本不给力,演员很辛苦,场面布置很精心,摄影方式很喜欢。

  另,电影取名“秋喜”,让人摸不着头脑。

  《秋喜》影评(六):难得的好片

  豆瓣不是装B文艺男嘛,可是真给一部文艺片,却没几个人看懂了,真是可悲。

  转一小段我在网易版《我爱电影》写的评论吧,《我爱电影》基本上还是给了好评的。

  -------------------------------------------------

  这部片子探讨了信仰。影片中说的:信仰不是靠死人堆出来的。在最后的决战中,夏惠民说:我就是镜子中的你。他也会在深夜失声痛哭,他也曾同晏海清一起高唱革命歌曲。最后他把通行证留在床边,准备独自离去,却又转身把他的情妇打死,最后的一丝人性也随这一枪而被他丢弃。他是如何从一个纯洁青年,而逐渐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的,就是因为信仰。

  只有这部片子真实的描写出了地下工作者所需要承受的痛苦,晏海清不敢和相爱的人结婚,因为,他已经把自己当做一个死人了,而且是谁也不能顾谁的死人。历经千辛万苦,革命终于成功了,而他却不能享受革命胜利的果实,要去台湾继续潜伏。他需要鸦片酊才能够睡觉。他要看着自己的同志死去,他亲手杀死了一个那么美丽纯洁无辜的自己的女仆。他更为自己在饭馆刹那间的怯懦而万分自责,他又何尝不在变成一个魔鬼,他与魔鬼之间也许只隔着一层布。

  秋喜,她是无辜的,但却无法生存于这乱世之中,如果她简单的死去,也许会象很多影片中的次要人物一样不会让人太过悲痛。所以狠心的导演带领我们一点点的熟悉她,一点点的展示她的美好,等到你喜欢上她时再用一种残忍的方式杀死她,就象把皮揭掉露出血淋淋的躯体一样的痛。原本是一个毫无关系的人,却死于杀戮。

  《秋喜》影评(七):夏惠民给了晏海清一把枪

  就该情节问题,事先百度“电影秋喜”,结果:

  百度百科某人编辑的词条中写到:这是导演孙周继《周渔的火车》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接下去的影片基本信息里就写着导演:孙周继。

  回到该情节本身。夏惠民给晏海清一把枪,让他杀掉地下党党员老陶,置晏海清于思想斗争中。在观众不知结果走向之前,晏海清接下去的行动会出出现三种情形:

  A、晏海清举枪指向夏惠民;

  、晏海清举枪指向老陶;

  C、晏海清举枪指向自己。

  起决定性的问题除此外,更重要的是:枪!

  情况很简单:

  1、枪中有子弹;

  2、枪中无子弹。

  可以组合成以下六种情形:

  1A、夏惠民死,晏海清死;

  1B、老陶死;

  1C、晏海清死;

  2A、晏海清死;

  2B、不可预知;

  2C、影片情节。

  分析六种情形,很容易相信这样一个事实:电影作者几乎只为得到这一结果(即2C)而编造了整个过程。在任何情形下老陶死都是必定结果,晏海清作为知识分子的地下党也不会做出我党不该干出的事儿(即1B、2B)。晏海清不会死,如果他死了,故事怎么办?那么1A、1C、2A情形也会被避免出现。只剩2C可选,既然这样,该情节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戏剧化的情节导向,用悬念也不能作为它的解释。无理。

  《秋喜》影评(八):秋天有什么喜事?

  ----她叫什么?

  ----秋喜。

  ----广东人喜欢这个名字!

  ----秋天能有什么喜事?

  ----......

  这是在电影《秋喜》之中,两位男主角的对话。而影片的主要部分,就是通过一老一少两个惺惺相惜的男主角之间暧昧不明的对话展开的,而秋喜就好像一个符号穿插其中,戏份少的可怜。直到最后她好像砧板上的肉一样被枪打烂,我也不明白导演为什么对她那么残忍。

  其实秋喜这个名字还有一个人叫,就是刚开场不久一个妓女的名字,老特务说她很“下火”,约小特务一起玩,并没有直接表现这个人,只是一个符号。之后女主角“秋喜”才上场,一个伺候小特务的丫头。身份又卑微,戏又不多,我还以为她是陪衬。之后一场戏,她看到小特务在吸鸦片,她抢过来说不好,抽鸦片是为了快乐,男人和女人那个也能快乐,于是就要脱衣服,我才意识到她的“主角”身份。而这段戏既雷人,又没有任何感情铺垫,让我觉得很错愕。原来她只是个符号,一个意念。

  影片里最感人的一场戏就是秋喜和小特务的另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亲密接触。秋喜生硬的让小特务抱她,然后咬了小特务一口,说让他记住她。我不知道小特务能记住什么,我只能记住他们的这两场“出色”的感情戏。

  之后,秋喜就被糊里糊涂的打死了,影片借老特务之口给了明确的解释:“打死她是为了杀死纯真。”

  影片的结尾已经没有了高潮,只剩下了近似幻想的内容。

  见面会上,秦海璐透露,影片为了发行需要有较大删节,也挺遗憾的。而男主角郭晓冬和女主角江一燕一言未发,江一燕的脸上挂满了习惯性的笑容。

  我觉得孙周是个有着自己想法的导演,这部影片和他的原始初衷有多大出入呢?不得而知。

  《秋喜》影评(九):秋喜是一部电影的名字

  是的,《秋喜》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一部类似于《潜伏》的谍战剧。郭晓冬、孙淳、江一燕主演,上映时间是在国庆档的后期。

  作为一部反应广州解放前夕,共党卧底如何斗智斗勇的谍战剧,这个电影名确实取得不太吸引人,不具备名字上的想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影响了观众们进影院观赏的主动性。看完全片,我觉得倒可以改成《最后一枪》或者《羊城的枪声》或者其它类似的名字,一定能吸引更多一点的人走进影院的。

  除了电影名上的不妥之外,《秋喜》赶在《风声》热映之后再上映,无疑是不明智的。首先,《风声》的风声比此片大很多,无论是宣传阵势还是演员阵容;其次,在《风声》取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之后,再上映一部同类型的片子,有点高估了市场容量。所以,虽然总体来说本片还不错,但票房并不理想。

  影片的前半部分与《潜伏》的剧情有点如出一辙,也是作为地下党的一位科员,在某长官的眼皮底下谋事斗智斗勇,传递情报。影片中几次提到了信仰,同时也不乏残忍的杀戮,屏幕前的观者都屏住呼吸,期待着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到底是谁死谁活。影片后半部分,借助女一号秋喜,两位代表国共的男主角进行了“纯洁性”的对话,似乎抛开了政治,试图去探讨一些更人性的东西。观看到某些场景的时候,双手十指竟然紧紧地扣在一起,是为残忍的杀戮还是剧中人的命运?或许都有吧。

  今年国庆前后,先后上映了《建国大业》和《风声》《秋喜》等片,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建国大业》里是一片充满希望与激情的红色,《风声》和《秋喜》里则是为新中国成立而遭受非人道的酷刑迫害的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也是红色的。按照从小接受的所谓爱国主义教育的写法应该这样写:五星红旗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新中国的成立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换来的。

  但是,我却想这样写: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为所谓的信仰及政客们抛弃生命都是不值得的!

  ~~~~~~~~~~~~~~~~~~~~

  本文最初发布于2009-12-15

  《秋喜》影评(十):《秋喜》:美女何故被摧残?

  “你为什么杀死秋喜”

  “...你杀死了自己的纯洁”---《秋喜》引发笑场台词

  相比孙周导演的诚意佳作《漂亮妈妈》《心香》,《秋喜》绝对可谓滥竽充数的糟粕,该片尽管没像《周渔的火车》彻底装腔作势,但松散拖沓的叙述,矫柔造作的剧情,加之农村妇女般的片名,足令观众望而止步。况且结尾大反派无故杀害秋喜后,竟选择决斗式的“送死”,如此虎头蛇尾设置,不仅叫人倒胃口,更注定令观众引发笑场,甚为腐朽。

  由于《暗算》《潜伏》等剧的热播成功,再加国庆档狂扫票房的《风声》,内地影视作品从古装战争,悄然转向谍战题材。那么孙周导演在此时候推出《秋喜》,明显属于跟风谍战题材,企图多混商业票房。但错就错在《秋喜》仅拥有夺人眼球的开头,街头的刺杀爆炸,刚令国民电台总头成为惊弓之鸟,吊足了影迷胃口,后面就开始肆意乱造气氛,东拼西凑起“无间”卧底,直至潦草收尾。

  《秋喜》与《风声》的抗日题材不同,它将大历史背景定于1949年10月初的广州。片中难挽回败局的国民党,企图炸毁城市要点,惟有共产党特工晏海清潜伏其内,意图解救。而两大主角:晏海清与夏惠民,前者沉稳睿智,后者阴险狡诈,他们从头对峙到尾,本可缔造精彩悬疑,遗憾在孙周没有驾御商业悬疑片的两把刷子,故事不仅没《风声》《潜伏》精心,相反整体索然无味。

  郭晓冬饰演的晏海清,虽身在曹营心在汉,危机四伏,但他屡屡轻易逃离,虚假无极限。孙淳出演的大反派夏惠民,尽管试图演多层次内心戏,反被生硬剧情拘束,动辄便杀害无辜,变成恼羞成怒的恶魔,非常脸谱化。最可悲的是刚走出《南京!南京!》的江一燕,她演的女佣人秋喜,名义上是女一号,实则花瓶。小女子除了几次光脚上楼,荒唐制造悬念,等勾引男主角失败后,她还大露后背雨中洗澡,甚为无聊。

  说实话男女主角的爱情戏,根本没展开起来,秋喜对晏海清的倾心爱慕,明显属于堆砌一相情愿,对于挚情挚爱的描写,异常单薄。还有影后秦海璐,她同孙淳演了几场床戏后,竟被后者枪毙,角色毫无意义。另外王雅捷也是充当花瓶老婆,便了无踪影,当三大女星荒扭被《秋喜》摧残,剧本无疑败笔致命。

  孙周总想效仿经典商业片搞高智商对峙,连郭晓东身披风衣的造型,天上飞起的白鸽,皆可谓《英雄本色》《上海滩》的山寨版,而孙淳屡屡试探郭晓冬,亦极力克隆《无间道》。身为上司的孙淳,不仅指使郭晓冬拿绝密文件,拼命察言观色。后来他还愣在戏院摆“鸿门宴”试探,问题在共党接头人都惨吊在空中,凭什么郭晓冬拿着空枪,照自己脑袋一开,便轻易取得信任?相反“试探+失败”太过重复,逐渐令人视觉疲劳。再后面,大反派无故设计残杀了秋喜,结尾选择在红布飘扬的街道,大谈自己所谓的“纯洁”理论,然后两大男主角摆着“吴宇森+西部片”的山寨造型,双枪互射,坏蛋无创意倒地亡,典型是没事闲的送死玩,根本将逻辑抛于脑后。

  纵观本片摄影、布景、美工,皆追求清雅别致,极赋古典美学造诣。孙周极力捕捉的生活化镜头,像极他获金鸡导演奖的《心香》,可即便从文艺生活片角度看内涵,《秋喜》仍单薄乏味。唯一亮点在于江一燕父亲死后,郭晓冬安慰性为她戴上菊花,《梅兰芳》剪辑师周影将几处伤感画面合并,颇有行云流水。可惜《秋喜》逃不出虎头蛇尾的败笔,票房不可能向《风声》那么势如破竹,口碑想必更差之甚远。为何国产中小制作频繁涌现此类腐朽?总是无故摧残美女?态度不好,总想混钱,罪魁祸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秋喜》影评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