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9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拉马佐夫兄弟》精选点评:
●"奇迹、神秘、威权~~~这个世界统治码" 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表达对该书的热爱了。读陀翁的书,真的好比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半夜了都令人难以入睡。
●读到最后真的会惊为天人。 陀氏对于案件控辩双方的对立剖析叙述简直就是周伯通的左右互搏,精彩绝伦! 心理学有如棍棒的两端~~ 受到影响而产生的信念偏差。。。 宗教,国家,社会,人性,爱情,家庭。。。面包与信仰。。信息量太大太大,广博如天,深意似海,直接封神。 年度最佳,完美收官。
●年度最佳。
●看了三个月的小说。我曾经说应该不会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但仍然忍不住。有人说,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就好像看过所有的小说。的确,小说中包含的内容不仅是故事性的,它也是哲学的,宗教的。对于第一次读陀翁的我来说真的会晦涩。印象深刻的片段有伊凡和阿辽沙无神论有神论的辩论、法律与宗教治世的辩论还有最后庭审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的辩论。最厉害的还是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饱满。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在读它的时候,思想上不停在被他带着转甚至跟不上的那种慌乱的愉悦。
●上册 有上帝存在吗?有灵魂不死吗?自由就是让自己的需要得到不断的满足吗? 上帝、基督、无神论、祈祷、罪恶、修士 感觉这些离周遭有点遥远,崇高的信仰和博爱在现实面前寸步难行。首先你得有一块面包,为了生存。真正去隐居,修炼自己的很少吧。通过这些也许可以和我们如今的生活联系起来,可以看到一个人极其复杂和深刻的多面性,可以很荒唐很软弱很丑陋很自私很无私。 有好多不懂(宗教圣经等等等),书有点厚,俄罗斯的语言风格,过段时间读下册,看看结局。
●一口气把这个大部头啃完了,总结:精彩,精彩,非常精彩!学生时代为了应付考试记住的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涅夫斯基,却从来没有读过他写过的东西。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作者晚年的一部长篇小书,可以说是集大成者。读它如在欣赏一部舞台剧,小书的结构流畅,叙事手法新颖,特别是最后的法庭辩论,是小书的高潮部分。简而言之:讲述了2男2女的四角恋的故事,讲述了疑似私生子的复仇故事。其中又涉及了家庭、社会、国家、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事情,多是通过双方的对话将作者的意图表现出来。最后描述小孩子伊留沙的葬礼不是很明白,或许是为了表达“希望”吧!如果上帝不存在,那就创造一个“上帝”吧!
●“最坏的富人,也会因为他的富有感到羞愧,而穷人看到这种谦卑,自然也会谅解,以和蔼的态度面对他庄严的羞愧。”
●写得太精彩了
●啊啊啊啊啊啊终于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为米卡哭泣!为伊凡哭泣!为阿辽沙哭泣!为卡捷琳娜哭泣!为格鲁申卡哭泣! (这个版本不好。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一):基督教
这本书里面描写了很多基督教的思想,有很多我现在看的还是很晦涩难懂,但是发现和以前理解不同的想法:就像阿辽沙一样,爱任何人,为全部人所犯下的罪恶负责,时刻警醒自己不能有不正确的想法,帮助身边的人,不论平富贵贱,不论年龄。
“爱上帝的人民。我们来到这里,关闭在这座墙内,并不比俗世的人们神圣些,正好相反,凡是来到这里的人,正因为他来到这里,就已经自己意识到他比所有世俗的人,比地上的一切的人都坏些……只有当他意识到他不但比一切俗世的人坏,而且应该在世界上的一切人面前为人类的一切罪恶负责,到那时候我们才算达到了隐修的目的。”
信仰基督教不应该是无谓的执着着某件神迹的降临,渴望上帝能生活改善,这不是信仰的意义。应该是在心里想象有个非常正直的人在时刻关注着你,而不应该抱有任何错误的心态,并以有任何卑鄙的想法为耻。“避免说谎,不说一切谎言,特别是不对自己说谎。留心提防自己的虚伪,每时每刻都小心监视它。还要避免对别人和自己过于苛求;凡是您觉得自己内心里似乎是恶劣的东西,只要您一旦在自己身上察觉到了,也就等于已经洗干净了。”这样时刻提醒自己的心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这才应该是信仰。在犯错误后的真正惩罚,“唯一实在的、令人生畏、使人安分、教人发现良心的惩罚。”
在小时候有身处基督教的环境里,觉得我不会信仰这种没有什么付出就仅仅靠祈祷就希望能获得,一直到两个月前看完失乐园后还一直报有这种想法。但是回想过去,我一直会每天,每小时,每分钟反省自己,留意我的形象,注意我的想法变化,尽量克制不出现不对的想法。帮助他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虽然我不会想为任何人犯的错误负责并承认信仰基督教,但是基督教的一些想法还是影响了我。
做一个善良的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二):卡拉马佐夫式悲剧
最近终于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完了,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两年之久,也是我读过的书中所花时间最长的了,但令我感到神奇的是读到后面时,敲敲脑袋还是能记起前面不少细节。这样一部经典我也不想去总结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故事,也难以概括,还是推荐自己去翻一翻,不管看多少,看多久,总能有一些自己的感想,这篇文章也是想在这里胡乱写几句。
这是一本包含人性、伦理、社会、宗教、爱情等等的大百科书,刚读完的时候,并没有终于啃完一本大部头的暗喜,反而十分平静,随之而来的是感叹,人们之所以愿意去读名著经典,是因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总能从中有所感悟,感叹世界之大,各种故事接连不断的发生,不论过去几十年,几百年,当时的明月仍能在今天照射出影子。
要体会这本书就不得不去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了解那个年代的俄罗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并不能理解书中的一些事情,但能想象一个迷茫的民族,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的样子。我认为书中反应出来的矛盾并不只是俄罗斯的矛盾,我并不了解俄罗斯,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说,“俄罗斯是斯芬克斯,俄罗斯是一个谜,这个谜不仅是对外国人来讲的,对俄国人也同样如此。”但我认为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里这些矛盾同样尖锐,毕竟人的本质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各自的处理方式不同。
十八世纪有一个老罪人,他说如果上帝不存在,就应该把他造出来。书中大家都把上帝挂在嘴上,要在上帝哪里寻找救赎,最后米卡在流放前与阿辽沙的对话中也还在渴望救赎,可上帝从来没出现拯救过谁,但人们总是需要上帝的,总是需要从哪里得到救赎的,我是早就决定不去思考究竟是人创造了上帝还是上帝创造了人的问题了。面对深渊时的无力感,不管是真是假,总得需要一些东西来得以慰藉,不然人是会发疯的。
假如魔鬼并不存在,实际上是人创造了它,那么人准是完全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它的。最后的法庭辩论可谓十分精彩,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较量正是两种矛盾的碰撞,不管米卡有没有杀人都已经不重要,他们各自代表着各自的利益,与对错无关。虽然书中说道:”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照我们所想象的,照我们愿意想象的那样去加以猜测呢?现实生活中会出现成千桩事情,就连最精细的小说家也可能会忽略过去“。但最后还是变成了辩论双方谁更有想象力的斗争,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场悲剧,卡拉马佐夫式的悲剧,人们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逐渐变得理性智慧与仍留在血液里的原始欲望的悲剧。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性格和最终的命运正是这个矛盾的极端表现,如书中所说,”他和他两个兄弟的‘欧化’和‘人民的理想相反’,似乎代表着地道的俄罗斯。“
书中谈到爱情,我不想说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俄罗斯妇女是复杂的,她们对于爱情的看法是纯粹的,而这种纯粹之中最容易滋生出恶。歇斯底里对她们来说简直和吃饭一样正常,占有欲与谎言,渴望与坚定这对矛盾也不停的出现在她们身上。这种矛盾不分男女,就算在今天看来也无法做出评价。
我们这个时代,大家各自分散成个体,每人都隐进自己的洞穴里面,每人都远离别人,躲开别人,把自己的一切藏起来,结果是一面自己被人们推开,一面自己又去推开人们。每人在独自积聚财富,心想我现在是多么有力,多么安全,而这些疯子们不知道财富越积得多,就越加自己害自己地陷入软弱无力的境地。因为他已习惯于只指望自己,使自己的心灵惯于不相信他人的帮助,不相信人和人类,而只一味战战兢兢地生恐失掉了他的银钱和既得的权利。人性的问题书中涉及到不少,我基本上同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中的观点,但以一个人类的身份来评价人类一定会存在局限性,所以这事儿就交给上帝去做吧。但不管再绝望,最后得给予人们希望,人们需要这样才行。书中最后阿辽沙对小朋友们得演讲正是如此,对于人性,我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最后的时候,尽管已经看清其中的丑陋,依旧是抱有善意的。这本小说最后并没有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去世了,在他最后的笔墨中,我认为他想告诉每个读者,热爱生活本身要甚于爱它的意义。只要这样想的话,或者我们存在的意义会比只是单纯的传递遗传因子要高出一些。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三):《卡拉马佐夫兄弟》: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第一,我们要善良;第二,我们要诚实;第三,我们以后永远不要互相遗忘。”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你们要知道,一个好的回忆,特别是儿童时代,从父母家里留下来的回忆,是世上最高尚、最强烈、最健康,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最为有益的东西。人们对你们讲了许多教育你们的话,但是从儿童时代保存下来的美好、神圣的回忆也许是最好的回忆。如果一个人能把许多这类的回忆带到生活里去,他就会一辈子得救。甚至即使只有一个好的回忆留在我们的心里,也许在任何时候它也能成为拯救我们的一个手段。”
卡拉马佐夫的小儿子阿辽沙,一个修道士,在参加一个可怜的孩子的葬礼后,对这孩子的小伙伴们说了这番话。
在这个弱小灵魂死亡之前,他的大哥米卡刚刚因为弑父案被判定有罪即将发配到西伯利亚流放二十年,二哥伊凡患了脑炎精神失常生命垂危。
这一切厄运的发生,都是因为他们很不幸地有一个荒淫无耻的老爹——卡拉马佐夫。
这是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巅峰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讲述的弑父故事,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讨论一个家庭伦理问题:如果一个堕落的父亲生了孩子却根本不爱孩子,那他还是一位父亲吗?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被卡拉马佐夫三兄弟近似变态的自我粗鄙化给震撼了,他们都很喜欢长篇累牍地自我独白,抒发“作为一个卡拉马佐夫,是多么的粗鄙、可耻、卑劣”,因为他们的老爹是一个肮脏的下流胚子,流淌着老爹肮脏的血的儿子,一辈子也没有办法摆脱这个魔咒。
这个命中注定的魔咒驱动着他们回避高尚、嘲笑纯洁、憎恶怜悯,折磨一切对他们表示尊敬的人,因为他们认为任何高尚的救赎都是对不可救药的他们的挑衅和羞辱,反而激发起他们更加歇斯底里的抗拒和攻击。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肮脏的父母,只会生出肮脏的孩子,他们只配堕落入地狱,自我憎恨一辈子。
像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自我憎恨的人,在现如今的社会里恐怕很常见。
心理学研究显示:父亲,是孩子的精神榜样,决定了孩子在未来的世界里如何自我认知。有责任感的父亲,英雄的气质会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传递给孩子,灌输给孩子勇气和力量,教会他们正面、积极地面对社会,友好地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拥有一种正向思考的力量。
“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father, 父亲的名字决定了他的孩子将是怎样一个人,这关于家族荣辱,关于个人命运。
卡拉马佐夫的姓氏,给这个三兄弟都带来了无尽的耻辱和悲愤,但最终作为长子的米卡,担当了那个终结罪恶的自我牺牲者。
他很不幸地主动背负了父亲的罪名。因为父亲的荒淫、无耻、罪恶,他只能天然地、宿命般地承认自己也携带有父亲的罪孽,不加任何反抗,只能躲在阴暗不见天光的小胡同里作一只臭虫,慢慢腐烂。
即便遇到了拯救他的天使,这只自甘为泥污中的倔强臭虫,回报的竟是恶意和仇恨。最终,为了一个同样下流的女人,和老爹争风吃醋,而动了杀死父亲的念头。
米卡的辩护律师质问:这样一个荒诞无耻的父亲,没有不爱他的孩子,一天也没有担起过作为父亲的责任,还干出伤害和侮辱孩子的丑事,难道这样的一个恶魔死去,不是一种天使的拯救吗?
经过了漫长的审判,公诉人和辩护律师的长篇大论,终究没能改变一直叫喊着要杀掉父亲的米卡的弑父之罪,尽管真相并非如此。
“父亲们,不要伤了你们孩子的心。”
因为,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将面对的,在英国是哈姆莱特,在俄国则是卡拉马佐夫。
“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
影识集:一切只关于电影
All We Need is Movie!
微信公众号:yingshiji-movie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四):《卡拉马佐夫兄弟》
这次重读的是耿济之译本,不得不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吸引我的恰恰是其理想主义的一面,那样不遗余力地描写恶,最后还是把人拉回基督式的道路上来了。作为基督式的形象,《白痴》的梅诗金,在我看来甚至比《悲惨世界》的冉阿让还要迷人。而《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善与恶的张力更加具有冲击力,同样充满如此深沉的悲悯情感。在此附上前年的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中学时翻看过两遍,没看懂,倒是对那篇热血沸腾的公诉人演说留下了隐约的印象。如今重温,阅读过程联想到自己竟流了点泪,再回想起当初看这本书的情景,便感叹不已。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类似的有在黑塞作品中体会到,那是极其纯粹的、在内心世界走得深之又深的人所能写出的文字。陀氏和黑塞都描写了张力的两极,不过黑塞偏于灵与肉,陀氏偏于善与恶,相比黑塞追求和谐圆满的统一,陀氏的两极张力的斗争更加激烈更加惊心动魄,在陀氏浩瀚深邃的天才的对比下,黑塞所描写的反而显得是九牛一毛了。那么,在阅读了这样的作品之后,也记一下自己的一点简单想法吧。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弑父的故事,这是西方文学一直反复叙说的主题。弗洛伊德曾提出过“弑父情结”,也叫“俄狄浦斯情结”,认为所有的男人都想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取而代之。父亲,象征秩序、权威、传统,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后,弑父精神更是发挥到极致。因此,陀氏笔下的故事是用来探讨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并以伊万的发疯与斯乜尔加科夫的自杀展示了弑父的结果。 书中提到了人们现今处于自闭阶段,这是现代性带来的问题。人们看似自由的状态下是隔离的心灵,远离他人,只想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追求生活的完满。这种无限制的自由又容易发展为无限制的专制。我的耳聋也是这样,这种被迫性隔绝很容易让自己慢慢缺乏认同感归属感,走向自闭与自弃。沟通的不便再加上封闭的心态,只会让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越来越单薄。但恰恰正是因为社会这个样子,才更加需要有人做出榜样,引导大家走出自闭。 然而人的本性远比想象中脆弱软弱得多。《宗教大法官》便展现了人逃避自由与追求自由的悖论,这一章需要与上一章《反叛》联系起来看。善与恶、上帝与魔鬼集中体现在阿辽沙与伊万身上,这实际上是重与轻的张力,争斗交辉,迸发出了那些复杂而又纯粹的灵魂。而最终能够承受这两者力量的,是大起大落的卡拉马佐夫性格,即原始狂暴的生命力,包容善与恶两种极端,这种生命力集中体现于老大米嘉。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是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结合体,在那样的生命力推动下,觉察到自己的人性恶便有自觉向善的可能,所以在佛教故事里,那些恶人放下屠刀便立地成佛。佐西马长老的自传故事也展现了这一点,要认识到自己的罪过,且自己对所有人也负有罪责。这里想起了《进击的巨人》,故乡三人组也是与卡拉马佐夫三兄弟对应,艾伦对应米嘉,是欲望,爱尔敏对应伊万,是理性,三笠对应阿辽沙,是精神。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苦难而自由的十字架是难以承受的重负。所以最后被判刑的米嘉选择了逃跑,这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向善,而非做出随随便便的选择让自己陷入险境,然后转过头来痛骂上帝。不得不说,我们社会的戾气实在太重,心中只有仇恨,只会陷入以暴制暴的循环,唯有宽容与自由,才会心怀爱与理解去倾听他人的声音。想起了美国的辛普森事件,嫌疑人最终无罪释放,只因为“宁可错放一千,不可错判一个”。即使我们真的错放犯了罪的人,或许他也有可能因为珍惜这次机会而改过,人们也会因此更敬畏法律。但如果我们错判一个,这个人会对社会失望,带来戾气,甚至可能会报复社会,人们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这种方式可能会造成一些个案得不到该有的正义,却能更好保障社会整体的正义。 那么我们要如何向未来前进呢?我们充满苦难,也充满希望。其实人是会自欺的存在,这种自欺也是自保本能,我们最初处于混沌的自欺中,了知到真相后开始清醒地自欺。因此,在这条漫长的旅途中,让内心鸣响起建立在豪迈沉着的悲剧精神之上的乐观主义吧,就像结尾阿辽沙对孩子们所说的美好而神圣的回忆,我们将带着这些回忆勇敢走向生活。 另外,想从人类整体上谈谈宗教的意义。现代人对宗教的理解有一个潜在假设——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人是渺小的,人性与神性是对立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其实在这个“上帝已死”的时代,基督教也发展出了一个新方向,认为上帝是苦弱的,看着儿子惨死十字架,在当今时代又体现为被人挤出这个世界,在如今这个分崩离析且孱弱的时代,人的责任更加重大,更加需要以刚强的精神去分担上帝的苦弱。关于宗教的意义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个世界需要上帝吗?人的行为根据与终极价值的奠基是建立在人性的自律还是神圣的存在?实际上,个人的自我规范如何确定正确性普遍性呢?人会凭自我意志、自我立法去做坏事,没了神圣存在的维系,人性的贪婪与邪恶就如潘多拉之盒随时爆发。人性又是软弱的,苦难是深重的,因此人需要基督这个经验性榜样来模仿学习如何积极面对苦难,基督是上帝的具体的直观的化身。总之人不仅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而基督教的他律和来自尘世的君主、家族的他律不同,那是来自天上的超验的他律,这样的他律也能同时保障个体的自由。《展望21世纪》里面提到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同缺少的是对人类生命尊严的认识,也是这个意思,生命如果是来源于上帝,那么理论上就只有上帝可以收回,地上的人是无权剥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与尊严的。应该这么说,人性包括神性,神性是人性的提升,上帝的存在是呼唤人追求神圣与完善。只要苦难与人性一直存在,人就无法完全追随基督但却依然需要基督为他们指引方向。现代人是很强调自我的,这也是无法把一切归于上帝的考验与恩赐的原因吧。但所谓的自我究竟是什么呢?觉得自我可以分成有限的自我与永恒的自我,追随神圣与完善的路正是把有限的自我扩大到永恒的自我当中去,而恰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得以展现人性的自由、高贵与尊严。 联系到自己,我受科学理性的观念太强,个体自我的观念也很强,所以没法信基督教,但对宗教精神宗教情怀是有认同感亲切感的。毫无疑问,宗教是属于普通民众的。精英、智者只属于少数,那么剩下的大众要怎么办呢?他们难以凭自己的力量奋战到底。实际上,精英与大众只是相对的概念,我身上便存在精英与大众双方的矛盾,过去精英就是精英,大众就是大众,现在精英与大众的心理状态却可以同时共存在一个人的身上,各种不同程度的荒原狼诞生了。感觉我自己需要在理性这条路走到个人的尽头,才会心甘情愿地回到感性上来。其实这也是一条经历无数罪孽最终通向神圣与完善之路。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力量去走这条险路,迈过这条路前行是那些以自由意志追求高尚美好之人的使命。所谓的命运之悲剧,也是为这样的人而存在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