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大脑使用说明书》是一本由[英] 萨拉-杰恩·布莱克莫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科普工作室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少年大脑使用说明书》精选点评:
●挺好的,青少年自己可以读,青少年的父母和师长也应该读。非常明白晓畅的脑科学科普读物,读完以后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会产生一些好的变化。
●终于明白十几年前的自己为什么会“中二”,也会在满腔热情和理想的鼓动下做出可爱的傻事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完美结合,应该就可以解决很多自我成长和代际沟通的问题。
●叛逆的青春期!很想多了解些这方面的知识让孩子能够平稳快乐地度过这个时期。 青春期更在乎同辈人的看法,青春期的老鼠在一起的时候更喜欢喝酒! 没有太多的新知识,还是大脑科学的入门级介绍读物吧。不过作者还是很谨慎的下结论,对相关和因果保持警惕。
●恨自己看的太晚了!!我已经成年早期了。。。有些东西就很难去影响改变。如果青春期的时候看就有好多事情好做了
●真的是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书,尤其是家长、老师、教育工作者、青少年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以及任何有兴趣了解青少年的人,包括青少年自己! 科学性很强,但语言简练,对非专业人士非常友好!更新了对大脑和青春期的认识!
●挺适合家长看的。并不是说它能提供完善的认识,而是提供了有益的了解和启发。
《青少年大脑使用说明书》读后感(一):了解青少年之所以为青少年
这本书是我读过之后,向家长和朋友推荐最多的书。 为什么呢?各位先回想一下自己的青春期吧:叛逆,人家说往东我偏往西;追求个性,头发洗剪吹,衣服穿得不伦不类;不服从管教,父母老师教育一下,就要火冒三丈,头偏着翘着不屑一顾;不让抽烟,偏要试试;不让早恋,越得爱一次……不知道各位回想起来感觉当时的自己什么样,反正我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的我是我吗?我怎么会那么做?我现在要是还那样的话得多讨人厌啊! 这些疑问,或者面对身边的青少年你觉得讨厌时,不妨来读一读真本书,它会告诉你:青少年也不想这样的,他们也是被“逼”的。至于是谁逼的,怎么逼的,那就翻开书来读一读吧。 书中很多实验分析,详细描述了科学家探索青少年大脑特别的原因。可能非理科的读者读起来有些困难,但是我觉得知道结论就够了。 分享一下读书小笔记: ——青少年的特点是,更在乎同龄人的评价,容易感到尴尬,容易觉得其他人在评价自己,容易难为情。(批注,所以各位在对待青少年时一定要耐心一些,细心一些,多替他们想一想。) ——男孩子在青春期和父母相处会变少,而独处更多,女孩子则与父母相处变少,与朋友相处变多。(批注,哎,青春期就是孩子与父母越走越远的开始。) 读这本书的好处有:父母能够帮助青少年的,除了从小开始(但任何时候不为晚)给予孩子好的养育环境、学习机会和情感支持,还可以(1)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水平,包括,帮助他们审视自己的情绪与想法,辨析行为背后的情绪,对自己决定和行动的结果有相对客观准确的评估。(最简单的就是青春期的孩子讨人厌的时候,你能理解他们一些。) (2)帮助他们独立并能够融入同龄人环境,尤其是建立好与受欢迎的学生之间的关系。(简单点说就是帮助他们交朋友,父母都喜欢的是他们交对的朋友。) (3)如果要改变青少年,改变他在的环境。 ——如果想让青少年做什么:奖励比惩罚有用;——如果不想让青少年做什么:将说服的焦点放在行为或决策的即时社会性后果上,比长期不良影响上好。 所以,读完本书,你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向朋友们推荐此书了——明白自己不可思议的过去,懂得孩子可遇见的未来。
《青少年大脑使用说明书》读后感(二):神奇的大脑
神奇的大脑 读《青少年大脑使用说明》 ——听雪7801 说起来大脑,作为动物好像都有吧?!这也是动物们躲避危险,处理紧急情况。还有骂人的话,你脑子有病啊?神经病啊你?还有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大脑控制的,如果大脑控制不住自己,那是真的有病了,有病得治。也可能是儿童哦!因为你无法完全控制自己,没有办法识别危险,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到一岁左右,会走路了。可能也会说话了,三四岁要上幼儿园了,这是人的大脑开始发育的时期,再大点要上小学,青春期了……这是应该是每个人的普通成长经历,但是大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在成长的。 很早就有人在研究它了,想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如何做可以更好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对大脑的结构进行学习了解,最初的了解也只是知道人的神智和行动都是他控制的,但是不知道它的那个部分控制那些行动。还有一个人青春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长大后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见其有可塑性,这些更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核磁共振仪器的发明,才能更好的了解大脑的内部构造,在不把他打开的情况下。成人的大脑约有1.4千克重,有860亿个神经元组成,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有多大?这么说吧,它和银河系里面的星星差不多。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特意去百度一下,现在的芯片硅晶体单元是以百万记的,先不要说感应单元组了,所以可以看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大脑还是要高级很多,从数量和质量上比较也是如此。不过今年来AI的发展趋势迅猛,也许哪天真的超越了人类。 言归正传,八百多亿个神经元细胞,是如何处理,里面的电信号的,他们之间又是如何协调工作的,信息在很短时间内处理,又传输给相应的组织,这是多么精密的仪器啊!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我们人类对自己的认识还是不够啊!但是科学家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人,大脑是可以塑造的,可以让我们的后代子孙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不知道这是不是好事?但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更近一步,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进步,希望能更多的了解自己,去造福人类自己!
《青少年大脑使用说明书》读后感(三):正确的教育,改变青少年大脑发育
《青少年大脑使用说明书》看到这个书名可能很多人会疑惑,青少年的大脑还能怎么使用,或者像书中说的,“青少年有脑子吗?” 很多的父母都渴望将孩子培养成才,急于求成往往都是从开始的希望到最后的失望。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的认识到青春期少年大脑发育和教育的关系,每当学习新知识时,大脑内的某些东西就会发生变化,教育改变大脑,可见大脑的发育对青少年未来有着多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脑在二十岁左右才发育完全,青少年比较叛逆,爱冒险,心智还不足够成熟,爱干出格的事情,好奇心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这是一个对社会信息敏感的时期,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人脑的各个部分发育的时间段不一样。 因此,只有认识青少年心理,践行脑科学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更好的健康成长。 这个时候这本书就派上用场了,书中的内容给我们详细的描写了关于青少年脑科学、心理学和行为学,一本很值得我们一读的青少年大脑发育的科普读物。 二十一世纪,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都要求青少年必须有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大脑后期发育特定行为的出现——积极或者消极的结果。 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及家庭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青春期的少年心理非常脆弱,认知结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都会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 反观我们身边的年轻人,他们的心理状态的确远远不如上一代,抑郁症、焦虑甚至精神病也明显增多,这就涉及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 现如今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行为问题有: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应对方式问题和主观幸福感缺失等。 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 而这一本书则准确地解释了青少年复杂而迷人的大脑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给青少年带来的微妙心理变化。 它为青少年重新认识自己提供帮助,也为家长、老师及社会各界深入了解青少年打开了一扇窗户。
《青少年大脑使用说明书》读后感(四):大脑研究给人的启发,对此领域的现状揣测,和一点点哲学问题
启发
这本书很有启发,每当看到脑袋里结构性、功能性的证据,总叫人兴奋。谁不想知道自己的脑袋是怎么回事?
现状
但启发归启发,书中作者也一再强调,脑研究中的一些局限性,以及分析思路上需要注意的事情。我以为事情的全貌是这样的,为了探知智能现象的内部,心理学、生物学、生理或医学肯定是比脑研究走在了前面,脑研究的课题和切入点肯定要借它们的内容。但操作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至少都指向同一个大问题:脑研究还处在极其初级的水平,几乎连入口的大门都没有摸到。这是一个刚刚开始的领域。
比如,现在只知道神经元细胞的一些基本属性,只能估算某一区域内细胞的密度和数量,但在核磁共振里,只能看到某一区域的活跃程度,而且核磁共振的分辨率非常低,和细胞水平相去太远,这是技术手段的问题。现在还有一些其他的新的手段,比如基因编辑荧光成像什么的……某一个区域的体量能等同于细胞组织的复杂程度吗?细胞的密度能等同于细胞间联系的复杂吗?同样的细胞组织结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意味着什么?很多方面并没有详细的区分。甚至连最小的单位的全部功能都没有搞清楚。比如有一个新闻,扫描脑电波,就能读出实验者看到图片的性状,这也是一个技术手段,挺好。
还有那些心理学内涵的实验,实验设计和解读并不是严谨的,都处在模糊的推理上。作者一再强调,心理现象和核磁共振的功能活跃分布扫描间,大多数找不到对应关系,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心理认识还是脑科学研究都还没有找到更基层的结构。
一点点哲学问题
每当涉及智能现象、意识现象的物质过程,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那就是,主语是谁的问题。我能通过主观意愿改变自己大脑内部的一些神经元吗?反过来,是它们改变了才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意识?“我”这个意识现象是属于整个大脑的综合现象,还只是其中一部分结构的活动现象呢?心理学、脑科学在这个事情上撞在了死角里。
我设想,最理想的结构是这样的,整个脑复杂的功能综合起来的活动,等于“我”的全部意识,但在全部的“我”中,有一个模模糊糊可以区分的峰值(可能连绵着一系列参差的峰值),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它可以影响其他的峰值,但同样受到其他峰值的影响。这个特殊的峰值之所以是“我”,只是因为它是“我”,假如“我”这个权限给了另外某个峰值,那“我”也就成了它。多重人格可能是“我”这个权限的泛滥,精神分裂可能是“我”这个峰值被其他峰值强烈干扰所致。
再有一点就是,关于书中某些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果,不可忽视地出现了多样性。我想说,其实这个事情很有启发。可能所有关于人的生物学、进化、遗传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最后都会发现人的多样性。我们一定要时刻谨记人的多样性,人的多样性可是人类作为社会生物能有今天的最重要的属性。其实走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类研究前面的,是文学家、诗人、史学家,在他们的观察里(虽然是凭着直觉所做),人类的多样性一直是最大的乐趣。
《青少年大脑使用说明书》读后感(五):脑科学研究对青少年培养的启示
大脑,作为控制人类思想、行动的最重要器官,它的运行原理和过程引发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好奇。它复杂的构造也给科学家们的研究造成了很多困难。不过,科学的发展是可喜的,脑电波、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发明,为人类开拓了新的方式。对大脑研究的深入,也让人惊讶于自然界造物主的神奇。
青少年,是人生中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年轻、有朝气、敏感、自卑、迷茫、懦弱、叛逆,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形成了一个人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人生经历和命运。
《青少年大脑使用说明书》一书,延续了西方学者一贯严谨细致的学术风格,参考了大量同类的研究,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结论科学可信,指导性强。从科学的角度,通过对大量实验研究数据的分析讨论,探讨了青少年大脑的发育,青少年的思维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影响了青少年思维的形成?怎样更好地理解和引导青少年的行为,使他们拥有更积极正确的人生?作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做些什么?
1. 青少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价值体现方式之一。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从以家庭关系为主过渡到以社会关系为主的时期,开始试图结交更多的朋友,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以此获得别人的认同,从而使自己的存在价值被认可。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青少年会更倾向于在语言和行动上向同龄人靠拢,对于与自己存在代沟、隔阂和不同价值观念的父母则表现出叛逆的行为。
2.人类大脑终其一生都具有可塑性 早期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认为,教育干预应该要在人类年龄较小的时期进行,然而作者参考了大量研究结果,认为人的大脑的经验依赖可塑性在青春期后期、甚至成年以后依然可以发挥作用。所以,很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永远不会晚。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很多人在成年之后才学习语言,虽然存在很大的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能也未必能达到母语学习者的水平,但是,能达到基本的沟通交流是没有问题的。
3.青少年教育 在第11章中,作者提到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还未完善的阶段,极易受到别人思想、行为的影响。小说《女孩们》,就涉及到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取材于美国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耸人听闻的曼森家族杀人案。对于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走进普通人的生活,电子游戏、手机、各种社交平台等等,科技是把双刃剑,利用好了,能够极大地改变生活条件,造福人类,但是,不正确的使用、沉溺于其中,也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最后想说说读完本书的感受。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应该是专门从事大脑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或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脑科学爱好者。学术性太强,书中不停地描述各种关于人类大脑的实验,分析探讨导致实验结果形成的各种可能因素。分析大脑中各个部分所承担的任务,并得出相对性的结论。知识水平大众化、缺乏较好理论基础的读者应该很难耐心地阅读完整本书。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想要快速地从书中获得指导性强的建议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