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01 01:39: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摘抄

  《球形的荒野》是一本由[日] 松本清张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球形的荒野》精选点评:

  ●出版社肯定另外起了一个名字,二刷,依然读得乐此不疲。

  ●读到结尾,泪流满面。人生短暂,为了正义、理想,最终变成了一个没有名字的人,被囚禁在地球上。那样的地球如同荒野。

  ●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妙语连珠的金句,只有平淡写实的记叙手法,可是在这种朴素的写法下,却埋藏着犀利又尖锐的态度,在推理真相的表面之下,抨击的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而在反战思想之下,驱动故事发展的无疑是深切的爱和思念,也是人性里最真实的美好。

  ●原译名看着果然顺眼许多,关于历史故事的推理张弛有度,最后一章感情积攒到极致,铺陈开来愈发细腻动人。

  ●谁都有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秘密。活人还有权利辩解,可死人就没有了。

  ●我最后一段看哭了。希望世界真的有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的那一天。

  ●这就是活着的人的烦恼,总想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存在

  ●喜欢松本清张,特别喜欢他写景的部分和对人性的思考。推理部分比较弱,结论经常直接摆出。但是还是被作者的文字吸引,想要看后面的编排,如何表现作者的世界观。松本清张算是非常克制隐忍的反战派了....其实小说也是作者推销自己世界观的软文啊。质朴平淡的生活节奏被编排得如此吸引人,文学性推理性和反战思考联合在一起,还有关于古寺部分的文化积淀,功力很强。对比东野的华丽(脱离现实)和宫部的啰嗦(每部都很多字)松本清张阅读起来更为舒适。

  ●松本清张不愧是社会派大家,故事写的扣人心弦又不失感动。野上先生的伟大只能留待后世评说了。

  ●回上海的车上看完黑色皮革手册 觉得不太行 候车的时候随手扯过一本书这本书,推荐语说 我们流浪的每一步 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句话很有意思。在离开上海的车上看完这本书,觉得它比黑色皮革手册要好太多,很动人,也可能因为我现在特别情绪化,漩涡里的浪花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一):突然明白了标题的含义

  就在我刚刚打分的时候,突然明白了标题的含义。荒野在文中是有解释的,代表着家乡以外的地方,球形是因为除了日本之外整个地球都是荒野。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这本书我之所以打三星,嗯,是因为我大概有一点失望。松本清张在国内已经出版的小说我基本都看过了,社会派的特征很鲜明。这部小说回想起来差一点东西。但具体是差什么呢,高潮。整部小说给人没有高潮的感觉。从一开始节子在寺庙里碰到的字体,作为读者我们应该能猜到是谁写的。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都可以猜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整部小说稍显平淡。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二):荒野中的人

  很久没有写字,大周说这样下去不行。所以打算逼着自己写点东西。

  要说日本的推理,最喜欢的就是松本清张。老派经典的社会推理,有种扎扎实实的感觉,一切基于人与人、人与生活的羁绊、摩擦或无奈。字里行间总透出一股朴素真诚,有时候会分明看到坐在列车车厢里的某主人公,他那被斜射进来的光线所照亮的耳后的皮肤。人物温度或者场景都真实鲜明。我们或者不会真的遇到这样的“典型案件”,但它们却是存在的。甚至于,生活比故事更离奇。

  这本书当然不是松本清张最有名的作品,但阅读推理过程非常流畅,一下午的功夫一口气能读到底(要知道现在阅读,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作品挺稀罕了。)。虽有几个推理节点书中并无明确交代,但到了尾声,看到父女的会面,心里涌起一阵阵的感慨,那未被明确给出的谜底也不重要了。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年长了越来越感性,面对尾声的会面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三):没有“家”的男人

  松本清张是继江户川乱步和横沟正史之后,日本推理文坛的第三大高峰,可以说,松本清张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属于日本的推理。在本格推理穷尽了各种诡计,渐渐不能再吸引读者后,松本清张创造了社会派推理,将推理文学推上了另一个高峰。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开始腾飞,但随之而来的政府的腐败、官商的勾结、社会的黑暗,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推理,正是要通过推理小说的外衣,揭露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人们以警醒。

  «球形的荒野»正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其关注的焦点从社会的黑暗转移到了日本对于二战结局的认知,在日本国内,对于二战的投降,有并不相同的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尽早结束战争是对人民负责,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投降是一种卖国行为,应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两种观点的激烈冲突,成为了这本小说的缘起和背景。

  «球形的荒野»从一个看似极其偶然的事件引出,通过抽丝剥茧、线性推进的方式,逐步揭示最终的答案。作为正统的社会派推理作品,几乎完全淡化了推理解谜的过程,而将故事的悬疑和背景的揭示放在了首位,这样可以牢牢吸引读者,让人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然而,相比于松本清张的名作«点与线»,本书没有设定具有一定难度的推理谜题,谜底随着事件的演进直接水落石出,作为一本推理作品,没有一个让人绞尽脑汁的诡计,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四):爱的荒野

  在一个炎热又极为沉闷的午后,我读完了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的《球形的荒野》。在此之前,我读过的松本清张的作品大约有十几部,虽然每一步都非常的引人入胜,但是却没有一部像《球形的荒野》这般带给自己感动与思考的! 在松本清张以往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作者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思考,其故事情节与主人公也多集中在个体上,鲜少有上升到有关个人与国家的这种关系的讨论中去的。在《球形的荒野》中,我第一次看到松本清张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故事中的野上显一郎在二战时是日本驻外的外交官,在战事正酣的时候,野上没有选择与自己的国家一同战斗,而是与英美等国的情报机构往来密切,极力的促成日本更快的向同盟国投降,结束战斗,其后,更是以假死来放弃日本国籍,成为法国居民。对于野上的这一行为,松本清张虽然没有更多地展开,在故事中,我们也并不能得到更多松本清张对于此事的态度与看法,就像是他只是平静的将这个事实叙述出来,至于对与错、是与非,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我们仍然会感受到松本清张对于战争与野上选择的一点情感态度,借着书中门田的嘴,他告诉我们,野上的选择是为了尽早的将日本国民从不幸的战争中解救出来,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坚持战争,无疑是要将国民的生活进一步推向困苦的深渊的。这与其是野上与门田的看法,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是松本清张自己的观点吧! 在《球形的荒野》中,松本清张并没有过分渲染自己在写作推理小说方面的天赋,与他其他的作品相比,《球形的荒野》也显得有些过于简单。当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们便大概可以猜出故事的真相出来,但是对于一个已知结局的故事,我们为什么还会有兴趣的读下去呢?或者这便是源自于在故事里,松本清张为我们营造出的那种深沉的感到的味道吧! 在本书中,野上显一郎是一个让人感到五味杂陈的男人。暂且不论,他在战争中的行为要如何评价,单只看,在战争结束十几年之后,他仍然无法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偷偷摸摸的回去,看着心心念念的女儿用尽了一切的手段也只能够远远的望上一眼。在故事的最后,当看到野上又一次哼唱起那首熟悉的歌谣的时候,一种泪目的感觉不仅涌上心头,还有什么比这更加的让人无奈与痛楚的吗? 在开始读这个故事之前,我一直纳闷本书为何以《球形的荒野》来命名,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语法与习惯,这甚至是一个不知所谓的词汇。在读完之后,我才蓦地发现,对于野上显一郎来说,早在十几年前,他“背叛”自己的国家,“抛弃”自己的妻子与女儿,假死之后,不论是日本还是这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荒野罢,不能有牵挂、不能有家、不能有爱,只有荒野。。。。。。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五):那片荒野中藏着深不见底的爱

  社会派推理大师松本清张的作品我读过的不多,在他的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妙语连珠的金句,只有平淡写实的记叙手法,可是在这种朴素的写法下,却埋藏着犀利又尖锐的态度,为我们披露的也多是社会之现实和人性之残酷,而在这本里我却看到了人性里最真实的美好。

  这本书由一个签名引出了昔日已去世的日本外交官之谜,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层层推进,揭露了二战中为了挽救日本民众,为之“牺牲”的外交官野上显一郎的一生。

  故事的开篇引出了去世多年的野上,有着敏锐直觉的记者添田听说了此事,却察觉到野上的去世必有着不与人言的隐情,凭着他的直觉和猜测开始进行调查,故事以此拉开帷幕。从故事之初我们可以感觉到野上并没有真的去世,所谓的去世也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而在添田探索真相的过程中,牵扯出越来越多的人物,野上的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随着线索的增多,我们也在一步步拨开迷雾,逼近事实的真相。

  在得知真相之后,我其实一直有个不解的疑问,就是野上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假死,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又有何意义。去翻看了关于二战末期日本的资料后,我才知道当时日本有个计划叫“一亿玉碎”,而什么是“一亿玉碎”呢?当时日本有一亿国民,所谓“一亿玉碎”就是指全民皆战死。二战末期,日本物资已消耗殆尽,部队也在各地遭毁灭性打击,已是强弩之末的军国主义者却叫嚣着“一亿玉碎”的口号,对国民进行大规模军事训练,不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几乎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目的就是抱着必死的精神进行最终抵抗。在此背景下,野上为了拯救日本民众的性命,免去不必要的牺牲,与同盟国谍报机关进行了接触,由此推动了《波茨坦公告》的制定,在日本分崩离析之前结束了战争,而他付出的代价则是自此隐姓埋名不得再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本书在推理真相的表面之下,抨击的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而在反战思想之下,驱动故事发展的无疑是爱,野上对日本和对亲人深切的爱,这也是人性里最真实的美好,故事的尾声里,在海岸和灯塔掩映之下,沉入海底的是父亲对女儿深不见底的爱和思念,让人深深的动容。

对野上先生来说,巴黎和沙漠并没有太大的分别。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对他而言都只是一片荒野。

  此书原作名为《球形の荒野》,曾三次再版,书名从《重重迷雾》变为《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再变为原作的直译名《球形的荒野》,在看过书后,不得不说,还是此版书名最为合适,也最为贴切,于野上而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片荒野,而在这片荒野中藏着的却是他沉重又无法言语的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球形的荒野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