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张画》是一部由钟孟宏执导,毕晓海 / 郝蕾 / 戴立忍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四张画》观后感(一):在隐隐作痛之余发现了更坚强的勇气
国际级的台湾电影,不单只故事性博得所有观众的青睐,流畅的画面,恰当插入的配乐,甚至找到了类似EN的pvc水管的敲击电子音乐。演出的他们都无从挑剔,孩子的冷峻脸孔,母亲的风尘姿态,连老师都美丽得难以想象。电影令观众在隐隐作痛之余发现了生活中更坚强的勇气。
《第四张画》观后感(二):第四張畫
两年前看的,我还记得那时写下的简评,昏黄的画面,缓慢的叙事,压抑的空间,以及郝蕾精粹的演技,整部电影像是夏天晚饭后乘凉时讲的一个故事,却有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结局.温柔与暴烈恰如其分得表现出来,最后画里的话,不言而喻.好的电影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应该就是让人难忘.
《第四张画》观后感(三):第四张画
“吃个饭 你哭什么哭!”
我就哭了…………
《第四张画》观后感(四):第四张画
电影画面真如画般,可并非童话,而是那些生活中我们所不能左右的,没有刻意渲染的不幸,亲情的缺失,继父的阴冷,恐惧,因为同时存在着善良的校工,苦命却温暖的胖哥哥,敏感的老师。它们都在这个小男孩的成长中,形成画面。第四张画,是自画像,没有哭泣,只是闭上眼睛,在最无边的世界里,面对自己
《第四张画》观后感(五):总体还是形式大于内容的
三星半。小男孩演得很好,画面也不乏美感。内敛着爱他的爷爷,不务正业但却内心仍然善良的朋友,生活窘迫的母亲。小翔自从生父过世之后犹如随风摇摆的野草一般,无力地挣扎地活着,欢快的时光一个是在爷爷的单车后座上,一个是在朋友的摩托车后座上。郝蕾的漂亮不是艳丽花瓶的美,而是精致五官下的锐利与苍凉。
《第四张画》观后感(六):渗透着真实
四张画 象征着亲人和朋友,在他们的帮助,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通过这四张画吧整个作品串联起来。小翔那么小就要学着独立过活,遇到校工爷爷是他的幸运,很少有陌生人会教育毫不相识的小孩,最后还提醒他继父是不好惹的。继父踹小翔的那一脚是一个高潮。终于把哥哥的死终于说出来了,对于继父来讲,有点破釜沉舟,解脱了的意味吧。
《第四张画》观后感(七):戴立忍的文艺片演多了,总觉得他的路子不太宽!
这几年的台湾电影还是有一种固有的风格,舒缓、细腻、温情,这些都是台湾电影固有的元素,在商业化日益明显的今天,这种风格难能可贵,在此向台湾电影致敬!台湾电影的独特魅力就是没有迷失在追求票房最大化里面,所以才保持了其干净、沉静的美。
本片的镜头剖析的很透彻,故事讲得很到位,画面也很给力。影片在美丽的布景后面,其实传达着现实的残酷。
《第四张画》观后感(八):人们在撕扯中前行
已经离去的,不过是汹涌人潮里的小小失散。
醒来吧,醒来吧,月亮在喊你。
天色渐亮,那海水拍打着印迹。
别以为事情已被忘得一干二净,你知道的,俯就亲和的样子露陷了.
那整个下午等着,夜晚缓慢的飘荡。
黑暗在毫无色彩的光明的底下,清楚地洞见、并行。
颠沛、困顿、聚散。怨悔,发挥着丰富的经验。我们要活下去。
《第四张画》观后感(九):画得出自己吗?
要说这片怎么好?我觉得就是这么漫无目的的随笔给拍得不无聊就OK。平铺直叙,表达的东西都在这里了,不好理解就对了,就高深了,其实,只是流水账,年纪到了,一切自然,各人各命,其中几则小品而已。
一篇好作文,思路清晰、词藻华丽、运用各种技法,中学时代老师的说法。其实,屁类,想那么多的东西就假了,纯粹才美。
想到杨德昌。
《第四张画》观后感(十):觉得很像菊次郎的夏天。
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一直很期待,很想看。
去年在北大见到郝蕾,很激动,很开心。一如我对她印象中的样子。
看这部电影也是因为她。
可是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整部电影让我忘记了郝蕾,
她所演绎的角色,还有戴立忍,小男孩,校工,胖哥哥,台湾的景色和背景音乐紧紧融合,成功演绎成了一部精彩的影片。
背景音乐和单车,让我想到了菊次郎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