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24 00:20: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1000字

  《青年变革者》是一本由许知远著作,活字文化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一):偏离主人公和主题

  主次不分,写着写着就偏离了主线,偏离了主人公,然后仿佛突然又想起来了一般强行回到正题。少量的背景是有必要的,但仅限于少量和必要的。许知远先生,您的书名叫青年变革者,主人公是梁启超,而不是晚清那些名人逸事。一本书只能容纳那么些东西,什么东西都不分主次地往里装,就会让人看不懂了。总之就是有一种读着读着,都忘了这是一部在写梁启超的书。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二):书名应该叫《一群变革者》

  我是冲书名《青年变革者》买这个一本书,希望获得为人处世上一些引导。

  书内容更像是旁人写的梁启超传记。用书中的表达方式说更像是考据。对于读多了鸡汤的人我来说。内容读起来一点都不精彩,夹杂的文言文内容让我感到挫败。

  梁启超在书中分量不多更多像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其中一个参与者。才华和爱国是他的特点,领导力算不上。他比不上康有为的一呼百应,比不上谭嗣同的意气激昂。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三):独立思考

  许老师的对史料的耐心梳理,使我得以一窥当时的一些历史细节,同时不管是对梁启超还是诸多历史中的人物以及事件都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我们的先人,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气、行动力以及多方面的介入社会充满了敬意,而通过了解他们,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当下的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而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回应与思考,我相信这样的作品对当下的我们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希望读者朋友们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作品,而不是单纯的仅凭喜好来判断作品的好坏。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四):“百衲本”的梁启超传

  许知远确是抱着极严谨的态度撰写这部书,努力做到无一语无来历,将“繁多的注释串成了篇章,增加了一点情感色彩。” 问题恰恰是在这里,过份的严谨变成了拘谨,海量的阅读并未在作者的脑海里绘制出一幅幅融会贯通的三维动画。整个叙述是干瘪的,没有一个人物是有血有肉的。葛兆光在推荐语中写道“许知远阅读史料体验那个时代的心情,借助想像重塑那时社会的生活,通过将心比心感受复活梁启超的生命历程”。葛教授点出了本书写作的关键:想象力!许知远缺少体验、重塑和感受所需的想法象力。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五):我们都是时代的蝼蚁:致敬许知远老师的《青年变革者:梁启超》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旁征博引,里面引用的文本太多太多了,几乎每个章节后面的注释多达一二百条。所以不得不佩服许知远老师读书的广度和深度,能在这么多的文献中汇总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组织出一个任务的平生传记,的确不易。何况这本书还并不仅仅是梁启超传记那么简单,里面还写到与他同时代相关联的很多人物与故事,比如康有为,严复,汪康年,光绪帝,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等很多人物,作者着眼的是梁启超的整个青年时代,以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历史背景,展现出来的是一部恢弘的历史变革画卷,仿佛我们就置身于其中,在大清末年的苟延残喘的时代气息里与康梁对话,与作者对话,甚至与那个时代对话。总而言之,很棒的一部书,不是很长,也不复杂,值得一读。日后出续集了也会继续去追。里面我标注出来的一些内容,也会抽时间整理出来,都是可圈可点的段落。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六):《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伊藤要林权助救助梁启超,“让他逃往日本。到了日本以后我来帮助他,梁启超这个年轻人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奢侈的灵魂。”奢侈的灵魂是多么的宝贵,在百年前的中国社会有一个奢侈的灵魂多么的珍贵。19世纪90年代的后期,在朝廷中不乏有人接触过西学。但是真正涉及到制度之中进而实践的人,寥寥无几。而康,梁一派的戊戌变法的一群人则为国之转变做出了巨大的一步。虽然失败,但为后来人提供的范例。你们可以不喜欢康的做事方式,政治理念,为人。但是他们的精神还是很让人敬佩的。任公从一个茶坑村的小毛头,慢慢成为主笔《时务报》,再到公车上书的主要人,最后的三造共和。这一生是跌宕起伏。许在书中通过复杂的史料,复活了时代的细节和情绪。读毕全书,虽然还只是第一卷,已经可以预料后两卷的精彩,希望许知远这五年的转型之作可以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一部传记。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七):勉为其难了

  

这本书显然超出了许知远的能力和禀赋,这并不是他熟悉和擅长的写作方式,就像《水经注》之于胡适。

我理解许知远的野心,转型时代的当下中国和晚清是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只不过前者处于救亡的危机之中,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被过去的藩国彻底击溃,老大帝国自上而下一脸懵逼比,以至于连康梁这样的“异端”都可以堂而皇之登堂入室;而当下的困惑在于,经济上的强盛却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与世界相处,丛林法则贯穿上下,以至于时时漏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脸,令人生厌。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个时代的复杂并不取决于某个人物的振臂一呼,康梁开一时风气之先,却没有左右时局的手段,当下的困境是,文化是这个时代的婢女,何谈登堂入室?

能把这么多的史料连贯在一起,已经很为难许知远了,能写到这个样子殊为不易,很怀疑后面的两册还能不能问世。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八):我是有感动的

  看着分数从7.4掉到6.9。看到杭州站的见面会火爆的场面。不禁怀疑,许知远是个偶像吗?

  许知远在十三邀的时候问的不是挺直接的吗。真的心心念念去到现场,看到许知远从提问者变成回答者的时候,发现他答题还是很弯弯绕绕的。因为人太多,我只有站着的份,对这样弯弯绕绕的谈话有点不耐烦起来。

  但是回来读这本书,我觉得有一种比谈话更好的感觉,很流畅,有感情。当然,这种把个人放到更广阔的时间跨度去写的方式已经是现在的流行。但看着后面慢慢的参考书目,对于许知远这样一个搞文艺(感觉他好像是搞文艺的,没有恶意)的作家来说,我还是觉得不错了。

  谭嗣同与梁启超一生一死为变法,遂一抱而别的情景,让我不禁要落泪。那我就还是喜欢这本书的。

  我得数数,这本书里写了多少个时代,哈哈。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九):随笔

  看了许知远的青年变革者梁启超。梁启超从小应该说算很有天赋的一个人,然而在科举路上也是会屡屡碰壁。这让我想到自己考研。我觉得考研和科举的过程似乎差不多。有时需要天赋,有时需要运气,有时需要关系,有时需要努力。当然可能前三者同时具备时就不需要第四了(当然科举可能必须要努力)。科举是在中国那么多省份中挑选少数者,大多数人都要通过好几次才能高中,在这个程度上可能要比考研难一点,毕竟考三次以上研的人还是少数。考研比科举好一点的是交通,当时省考中后需要上京进行殿试,但是这交通是无法忍受,可能要一个月或者三个月才能达到目的地,这一路上的马车可不像我们电视剧看到的那么舒适,而我们的殿试则可以通过飞机或者火车到达。但最后结果是一致:大多数人都会落榜。而幸运高中的人,就有可能做官了,但是有可能也会当一辈子的备选。考研上岸的人,就有可能继续深造,进而找一份有趣工作,当然不排除找不到有趣工作的人。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十):中国没有正视的思想家

  许知远是当今有名的记者,评论家。《梁启超传》是他的第一本传记,写青年梁启超,书本可读性一般般。 近代历史书读了一些,第一次读梁启超传。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家族殷实,爷爷兴办私塾教育。梁启超过早的表现过人智商,止步于举人。师从狂人老乡康有为,赶上了甲午战争痛定思痛的大时代,遇到一个想变革的青年二愣子皇帝光绪。历史人物翁同龢,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谭嗣同,荣禄,伊藤博文,袁世凯出现其中。本书中梁启超始终作为书生,配角出现。有点跑题倾向。 近代史,通时教育讲述清政府的无能。实际上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中国有志之士都在为民族复兴而求索,清政府也不例外。光绪支持的戊戌变法,老佛爷也支持,老佛爷唯有要求祖法不能变,一切都可以变。 可惜,光绪遇到一个喜欢发朋友圈得瑟的康有为这二愣子,又可惜“变法”变成一个包抄老佛爷呆的颐和园,还要拿下实权派荣禄,这一切惊天动地的“政变计划”康党竟然求拜于军事新星袁世凯。 文人在中国能干出什么事情?毛泽东反复强调这个结论。想想民国时期的孙中山,邓演达。佩服毛泽东气吞山河式的武断! 另外,近代革命发生在广东,海洋文明对这里的洗礼尤为重要。广东人冲击大陆官僚体系后,湖南人行动最完美,缔造了稳定社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青年变革者》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