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24 00:16: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的读后感大全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是一本由(美)马文·柯林斯 / (美)希维娅·塔玛金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一):值得每个当家长或是老师的一读

  

这本书的作者非常犀利 又直言不讳的讽刺了如今的几乎所有的教育体制[呲牙],更展现的是教育的实质[强],而不是教育的做作,跟日本一个作家《窗边的小豆豆》有一点相似[愉快],可能当你看完这边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二):为走进教育行业添砖加瓦

  

想要走进教育行业,可是总是害怕自己耽误孩子们,总觉得自己不是什么好榜样。看了哈佛幸福课,老师推荐了这本书,立刻买来准备认真看看,书的字体挺大的,我蛮喜欢的!行间距也可以哈哈哈!

还没有看完,可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马文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位教师,在着装打扮上从不马马虎虎”,原文我记不清了,看到这句话之后,我想想自己似乎在穿着上总是满不在乎,总是觉得穿搭很难。看来知行合一也要体现在穿衣打扮上呀!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三):读后感

  一本很好读,实操性很强的畅销书,花了两天时间读完,文章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她教的学生案例,值得借鉴的精髓总结以下几点:

  1. 教师要相信学生,不要给学生贴标签,要不停的夸奖学生,给学生传达正面的期待,这样才能产生皮革马利翁效应,让学生也相信自己,朝着老师的期待努力。教师要让差生变得优秀,要让优秀的学生变得卓越。

  2.语言教学中语音教学很重要,要教会学生自然拼读。

  3.重视自己和学生的仪容仪表,不停灌输学习的重要性。

  4.让学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不只是枯燥的课文,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获得价值观教育。

  5.所有给学生读的东西老师都应该要熟读

  6. 课堂上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信息,多发散,通过各种名人事迹激发学生,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7.利用格言,名人名言激励学生。

  8.只针对学生的行为做评价,不评价她们的人

  9.老师要多读书,给学生树立榜样。

  下次开班课前再重读第一章,借鉴马文柯林斯的方法。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四):马文不仅仅是在教书更是在育人

  

马文.柯林斯是美国的一名小学老师,被公认为美国最著名教育家之一,她曾经两次受到美国总统的邀请,但拒绝担任美国教育部长的传奇教师,国内的李希贵、朱永新等教育大咖也对其的教育理念极为推崇。

马文在普通的教学生涯中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孩子,她甚至改变了美国的教育体系。在开学第一课上,马文向每个学生讲授爱默生的名著《自立》,让每个学生都养成自立自强的习惯。在这个大多为黑人孩子的班级中,马文经常传播正能量和带有激励的语言,给予学生们高期望值的期待。她经常说到“当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时候,那么全世界都会向你让路”,她经常激励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知道,爱因斯坦、华盛顿这种家喻户晓的人物小时候,他们也曾被别人嘲笑他们将一辈子一事无成”。她还会问那些管不住自己的孩子道“你现在如果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话,那以后如何管理一家大型的企业或公司呢?”

马文不仅仅是在教书更是在育人,她希望通过教育让学生尤其是这些黑人学生的命运发生本质改变。优秀的教师会给所有的学生设置高的标准,而不仅仅是那些已经比较优秀的学生。她从开学第一天就开始给予每个学生以关爱和关注,并一直维持着这种高期待的氛围。她的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借鉴。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五):文学修养从小养成

  看到小学生的书单很震惊!

  涉及的书单: 《论自立》 《蒙哥马利广告》 《莫比尔报》 《伊索寓言》 《圣经》 《黑孩子》 《土生子》 《上帝的小块土地》 《格林童话》 《安徒生童话》 《拉封丹寓言》 《寓言与童话》 《伊利亚特》 《火与冰》 《伟大的语录》 《101首名诗》 《论教育》 《瓦尔登湖》 《修辞学读本》 《迪克.惠延顿和他的猫》 《迪克和简》 《灰姑娘》 《亲爱的牵我手》 《恩友歌》 《海华沙之歌》 《保罗.雷维尔的奔骑》 《杰克和魔豆》 《效忠誓言》 《理想国》 《荷马史诗.奥德赛》 《小妇人》 《赣第德》 《夏洛特的网》 《卡拉马佐夫兄弟》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奇境之旅》 《小火车做到了》 《拉封丹寓言》 《罗兰之歌》 《骑士的故事》 《屠场》 《傲慢与偏见》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神秘岛》 《春天在这里》

  《四年级的无聊事》

  《蝇子》

  《一九八四》

  《厄舍古屋的倒塌》

  《远大前程》

  《白鲸》

  《古舟子咏》

  《变形记》

  《萨蒂利孔》

  《赣第德》

  《罪与罚》

  《快乐王子》

  《波西米亚人》

  《费加罗的婚礼》

  《吉赛尔》

  《胡桃夹子》

  《彼得鲁什卡》

  《珍珠》

  《天路历程》

  《论美国的民主》

  《动物庄园》

  《罗密欧与朱丽叶》

  《国王迷》

  《原来如此的故事》

  《丛林故事》

  《双城记》

  《简爱》

  莎士比亚作品

  《如果》励志诗

  《桃李满门》电影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六):《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

  一、总体感受 1.不管做什么,成功都是需要热情和勤奋的,同时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马文面对被同事孤立,被媒体诋毁,面对父母的撒手不管)。 2.爱和积极的态度,真的可以创造奇迹。不只是提升成绩,同时治疗了各种心理医生和专家都搞不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学会阅读,真的太太太重要了,这是一个人持续升级的法宝。 二、本书脉络 1.【马文的成长环境】 马文1936出生,黑人,当时有种族隔离制度; 父亲通过勤奋致富,带来了家族的自信; 成长过程,父亲给了马文很多亲密的爱,这使马文认识到关爱的重要性; 父亲在牛市上高价拍卖,遭到了其他拍卖者的威胁,但父亲没有妥协,并告诉目睹事件经过的马文“只要自己是对的,就要相信自己”; 奶奶带着马文读《圣经》,使她爱上了文学,而且因为家族的相对富裕,较容易找到读物; 因为富裕,虽然很多人劝她父亲没必要给一个女儿上大学,但凭着父亲的关爱,马文作为一个黑人女孩子仍然接受到了大学教育; 马文的学生生涯中受到了一些老师的鼓舞,这使她印象深刻,当然,也有不好的老师,这同样使她印象深刻; 2.【成为老师,进入教育体制】 凭着珍贵的大学文凭,非科班出身的马文成为了老师; 带着成长的印记,她积极教学,鼓励学生们相信自己、独立思考。通过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带领学生们学习很多有用却超越教纲的知识; 这种教学风格在当时人浮于事的教育环境下,使她受到同事的孤立,她开始怀疑自我,变得抑郁,同时她逐渐意识到了教育制度的问题; 她自己有三个孩子,在她关注自己孩子的教育,考察学校,给孩子不断换学校的过程中,开始对教育制度感到失望; 3.【离开公立学校,创办西区预备学校】 在一次校长为了给年纪大一点的老师上课更轻松要求马文换班的事件后,马文带着对公立学校教育制度的失望离开了; 在组织建立社区学校的妇女的建议下,在一位大学校长提供免费地下室租赁和非传统学校网络的资助下,马文带着对教育事业的坚持主导建立了社区私立学校——西区预备学校; 为了更好的办学,马文将学校迁到了自己家——通过厨房和客厅改建的教室; 因为经费紧张,马文的老公开始做兼职补贴学校; 4.【教育成果显著】 虽然学校接受的都是“问题学生”,但马文凭着倾尽心血的努力和对孩子深切的关爱,学生们从厌学变得好学,从冷漠暴力变得积极合作,从自卑变得自信,从被孤立到获得归属认同,从成绩远远落后于同龄人变得赶上甚至超越同龄孩子。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爱上了学习。而且,在马文独特的教学方法下,孩子们可以自主阅读各种经典文学名著; 5.【得到关注,学校壮大】 马文看报纸时,一篇报道指出很多高年级学生的具备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堪忧,很多学生没读过莎士比亚。马文主动写信给作者,描述了她的学生的状况,并欢迎作者随时到访; 作者来到后,报道了马文的学校; 报道引起了媒体关注,学校开始收到一些捐助,报名的学生也一路增加(当然,还伴随着各种质疑和诋毁); 资费宽松学生也增多后,马文开始招聘助理老师,培训上岗,扩建学校; 6.【后来…】 后来,马文还受市长邀请,负责创办接收“暴力街区”中的学生的暑期学校。马文同样通过努力使学生们取得了巨大进步。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七):请在余生中成为给别人希望的老师

  老师,这个自带光环的职业并没有常人想象的那么轻松愉悦,职业的成就感绝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进步。

  当你把一件事重复四遍五遍,甚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课程内容,当你遇到真的不愿意学习或者已经对这门课程感到恐惧的学生,作为一名老师也会冒出失败的念头。

  马文柯林斯小姐是一位在塑造学生,并且给予学生希望的老师。

  她具有所有优秀老师应该具备的特质:

她是课堂上的皮格马利翁,了解如何利用课堂内外塑造学生成熟的心智她的知识体系的版图很广,并且不断根据课堂实际进行拓展对所有学生有着一致的爱和包容以及无时不刻的关注坚持学习和阅读来提高课堂质量

  马文小姐不曾学习过杜威、皮亚杰等等的教学哲学,但是她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论。

  她教过的学生都按照她期待的样子成长:努力,热爱思考和阅读,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马文小姐的家庭教育,和对读书的喜爱成为了她作为一名优秀老师的绝佳条件,她在塑造自己的时候,同时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很难想象在她的阅读课堂上,一个小学生会说出「如果你自己不思考,别人就会告诉你应该想些什么」这样的话来;从铃声引导到巴甫洛夫的狗,给学生讲心理学的实验。从一项口香糖的调查作业,引导到植物学,地理,贸易的讨论。

  推荐所有老师都看一下这本书,如果改变整个教育环境很难,那至少从你的下一节课,从你下一次和学生打招呼开始,做一个真正影响到学生,给予学生希望的老师。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9.4(美)马文·柯林斯 (美)希维娅·塔玛金 / 2019 / 中国青年出版社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八):真正爱孩子的教育之道

  

很值得每个人读的一本书,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还是作为个人。

因为最近看了哈佛幸福课《积极心理学》公开课,泰勒教授强烈推荐的这本书,怀着好奇心买了并且花了两天时间阅读完了。

这本书改变了我一些观点,主要如下:1.孩子从小在幼儿开始就要告诉他(这本书里最小的学生是4岁),作为人的价值是什么,想要在世间获得价值,是要努力学习,通过个人的劳动所得,并且要教孩子阅读各种非简略版名著里面学会做人的标准跟道德观,他们最喜欢莎士比亚的故事。

2.让我对目前流行的学-看这种体验式教学有了新的看法跟认知,只有多读书,学会了阅读理解,才能学会做事,怪不得上班的时候我老怀疑别人的理解能力,归根究底这是教育问题……

3.对于学生的鼓励,不光是语言还要有亲密接触,以及多思考说出去的话,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最重要的鼓励是,马文老师一句话“我相信你能做到,并且在这里你只能做到。”这句话打出来似乎有压力又冷冰冰,没有老师的人情味。但是在学生看来老师的做法一贯是温柔耐心,认识每一个学生,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而说出这句话也是告诉学生,学习是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在这里学习,马文老师为他负责。

4.最后一点,改变了我对学龄前儿童学过多内容的批判想法。这里面的学生最小的4岁,最大的孩子十二三岁。4岁的学生也是正常的上课,教拼读,学知识,学道理,只是难易程度会变小很多。方法不是现在的小朋友看图画画学个拼音,而是认真的读故事学拼读练记忆,记忆深刻的是一个6岁的小朋友暑假读了23本故事书,里面包含名著。

目前市面上的理论是早学习的孩子大脑不够成熟学习慢,还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以为各个会变成伤仲永(伤仲永批判的是小时候成名,父亲为了赚钱到处展示不让他继续学习了,不然也有可能是一大才子呢)。诚然有这方面的客观原因,但是马文老师成功了,并且这些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扼杀了创造力,不仅妙语连珠,最重要是更自信,更努力,知道自己学习的责任。说明笨鸟先飞这个方法没有错误,错误的在于实施措施。没有爱意的教育体制跟老师,学生不管是哪个年龄都会被扼杀学习兴趣,即使大脑发育成熟,也不会愿意学习了。

年纪稍长学生的知识,也是远远超越了教育体制规划的学习内容,很多优秀的孩子在从预备学校毕业以后升入其他学校学习,会跳级进入班级学习(大概2级左右)。

另外这些孩子是黑人贫困区的学生,大部分是问题儿童,只有更加倍的努力了,才能获得生活的自由。当然这不是为了内卷正名,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跟内卷没有一点关系。教育是教会学生自己思考,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是谁,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标准有爱的人,以及怎么去守护并且实现自己生存的价值,让自己的灵魂跟心灵幸福快乐。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九):马文的教育之道

  

传统教育vs新式教育

从我这几年在美国大学里当物理助教的经验来看,美国基础的理工科教育是失败的。其中一例就是近期带stem专业的本科生做电学实验,两个班里竟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不会照着电路图正确地连基本电路,而这在国内应该是初二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个人感觉是,美国的教育过于强调快乐教育,而对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作出了极大的妥协。长此以往,学生连最基础的内容都无法掌握,而由此带来的挫败感应该也是快乐教育的倡导者们没有预料到的。马文的在书中的讨论主要针对的是阅读训练的问题,但她也在书里着重强调了美国彼时正在推进的新式教育对于教学目标的妥协和教育手段的改变,与我的感受相符。教育界热衷于推行低幼化的教学手段 ,不仅在学习效果上徒劳,同时也降低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预期,让他们失去了挑战和突破的机会。

学习的本质是系统地反复地训练。传统教育遵循了这一点,并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利用。然而传统教育的问题是对学生犯错的态度不够容忍,以及缺少对学生积极心理状态的培育,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新式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快乐学习、自由发展,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回避了最扎实有效的重复训练, 在我看来是本末倒置。马文的教学方式遵循了传统办法,学生一开始就系统地学习语音规则,在克服了学习上的难度后,便可以取得比较快的进步,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信心。同时,她对于传统教育的对学生犯错的态度进行了改变,她的解决办法是教师通过不断地提问和讨论获得学生反馈,从而可以纠正学生的问题,同时对学生失败的尝试予以鼓励。在面对失败过于恐惧的学生那里,马文会提前引导学生避开可能犯错的地方,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她也在上课的同时通过阅读的内容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心理的状态。另一面,马文从不避讳和学生谈到生活的压力、成人之后就业的压力,她会时常在学生不专心、贪玩偷懒的时候提醒学生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如此,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知识技能,面对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也是不卑不亢的。

阅读和表达

感觉各种流派的教育家都非常强调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比如马文。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基础,因此在人生的幼年学习期打磨出语言接受和表达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西区预备学校里,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每个学生需要在班级讨论读书心得,撰写读后感,每周在全班面前进行朗诵。

除了认真地阅读和表达,马文还要求学生认真地整理穿戴,做体面的人。只有在言行、谈吐上成为一个体面的人,西区的孩子们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世界公民。

看完书我觉得自己也应该读一读莎士比亚,学会英语更多书面的表达了。

自尊自爱

"社会预测你们会失败。但是你们怎样?"“决定我们自己的命运。“

作为一个在北美找工作遇到各种困难的亚裔小镇做题家,有时看到黑人平民窟孩子们的处境,会对被社会规则限制的无力和迷茫感同身受。这段话在书里反复出现过几次,真是字字雪亮,掷地有声。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十):教育之道

  教育算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了,从野蛮到文明,从一无所知到哲学思考,从焦躁不安到心神宁静,从妄自菲薄到乐观向上,学生的量变到质变都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果实。这个教师不单单是在课堂上的老师,也包括我们的父母、朋友、以及相遇的陌生人。而对一个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中的父母与学校的老师了。而纵观我们的教育与书中相差很大,正如书中所言:“我们经常给孩子贴上标签,例如他们智力太差、有心理疾病、不可能考上大学等等一系列的标签”,当我们的孩子在这种被人蔑视的环境中成长,又怎能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呢。

  学生在课堂的问题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师生关系没有处理好。一位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必然建立在其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由于老师的过去,某些孩子会触发其积极或消极的反应,这一反应与孩子的能力或者个性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因此如何巧妙的处理师生关系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知识的堆叠,教育它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洗涤另一个灵魂。因此这种摇动、推动、洗涤就是教育的过程,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朋友,成为伙伴。虽然教师年龄、学历比学生高,但是教师与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既然学生是独立的个体,那他就有独立的人格,我们就不能给他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与兴趣;另外学生在幼年时就需要有人去引导,引导者就是老师,因此老师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去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让悲观的学生乐观起来,让乐观的学生卓越起来;同时因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他需要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来源于家庭的爱、教师的爱、同学之间的爱,因此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爱意,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让班级不再零散,而成为一个大家庭。教师可以是父母,学生之间可以是兄弟姐妹。马文·柯林斯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纵观她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就是她非常有耐心,对每一个学生照顾的非常周到,她会分析每个学生做出这件事的动机是什么?本质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即使很难,但她相信学生一定会改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激情与热情吧,我们可以称它为教育情怀;

  第二就是她非常关心学生,每一个她接收的学生,她都视他们为白纸,然后一步步的引导他们在白纸上规划出自己的人生蓝图,所以她教学生去阅读,认真的选择阅读材料,积极的在课堂上讨论。如果有学生不敢举手讲话,她会走到那个学生旁边,说一声:“亲爱的,咱俩一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好嘛”;她会给脏兮兮的孩子买衣服,带她去洗手。对于学生而言,她不仅仅是老师,更像一位母亲。

  第三就是她对学生的鼓励与赞美,早上她会在门口迎接学生,然后称赞:“你的辫子真好看,发卡真漂亮;哇,你今天穿的这么帅等等”当一个小小的学生听到这些话时,他们怎能不开心呢!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又怎能不会变好呢!课堂上,她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无论回答的精不精彩,她都会说你回答的真棒。于是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逐渐的自信起来,,热爱学习起来。

  第四就是她的教学内容,她从阅读开始,逐渐的涉及其他领域有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安排各种材料,这就是循循善诱,步步引导。马文·柯林斯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她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去思考,至于思考什么,可由学生自己决定。

  这些理论看似很简单,但是实际起来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有些教师,教着教着就没有了耐心,有的则频繁地重复一件事情后变得烦躁起来,有的也很少去阅读,去了解学生。所以教师这个职业,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也确实需要激情与热情的投入,需要深入浅出的讲解。

  这种教育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想做到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