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之路》是一本由[美]约翰·哈特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救赎之路》读后感(一):挖掘深埋多年的秘密
约翰哈特是一位低产的作家,出道15年仅仅写了6本书,和詹姆斯帕特森、斯蒂芬金这些大咖根本不能比。但低产带来的好处是书的质量的精心打磨,处女作就入围了很多新人奖项,第二部作品《顺流而下》更进一步夺得了爱伦坡最佳犯罪小说大奖,第三部《最后之子》又捧回了一座爱伦坡。至此,约翰哈特已经站稳了犯罪小说大师的文坛地位,后面更是可以凭着自己的大牌影响力耐心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不用担心出版社的压力。因此这本沉下心完成的《救赎之路》让我特别期待,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约翰哈特的小说。
故事在一种阴郁的氛围中展开,先是一桩罪案的进行时,一个可怜的女人成了受害者,可以看出这个凶手应该做了不止一件类似的案件。然后是一个男孩从酒鬼父亲那里偷了一把手枪,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火车要去杀一个人。这两个故事一下抛出了很多悬念,连环杀手是谁?为什么要杀女人?那个小男孩要去杀谁?为什么有这样的恨意?这两个片段和整本书是什么关系?
然后故事的主角伊丽莎白和阿德里安登场,哈特仍然采用了冰山式的写作手法。伊丽莎白一出场就是一个被停职的警察,一起劫持案,两个凶犯身上的16处枪伤,在那个幽黑的房间里发生了什么?阿德里安一出场是个做了13年牢的前警察,身上满是伤痕。13年前发生了什么?监狱里发生了什么?
然后伊丽莎白和阿德里安两条线汇合到一起,再加上连环杀手线,三条悬念层层推进。作者并没有一下抛出所有悬念,整个故事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展开。当有悬疑揭开了谜底,立刻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新的悬念,当故事的某条线索有了突破,立刻又有一些新的线索产生了反转。整本书像看一部悬念丛生的美 剧,推进节奏不算快,但非常扎实,留下多个恰到时机的高潮与悬疑。
在故事性之外,约翰哈特也充分挖掘了人性层面的叙事。故事里的几个人物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心结,小说并没有浅尝辄止停留在情节层面,而是让主要人物都对自己的行为和背负的心灵枷锁展开了充分的自省和拷问,让整个故事的逻辑更加合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故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人性的内核,这也是哈特驰骋文坛的最主要的特点。
而故事的结尾,教堂之下深埋多年的秘密被一层层挖掘,让读者大吃一惊也感受到扭曲的震撼。对于这个故事的结尾和凶手的展开,则有些见仁见智了。看似石破天惊,使全书达到最高潮,但我个人觉得有些生硬和落入俗套,似乎无法完全架得起整个故事的厚重,所以扣了一星。但整体来说还是本值得一看的好书,让我对《最后之子》充满了期待。
《救赎之路》读后感(二):约翰·哈特之一
在当代美国犯罪小说界,约翰·哈特是一个不得不被提起的名字。他生于1965年,直到41岁,2006年才发表了创作生涯首部作品《谎言之王》,此作虽是他的初入文坛之作,却出手不凡,一举入围美国犯罪小说四大奖项新人奖,最后虽颗粒无收但却也凭借这部作品打响了名气。
一年后,2007年,他发表了第二部作品《顺流而下》,拿下埃德加·爱伦坡最佳犯罪小说大奖。
再两年后,2009年,他发表了第三部作品《最后之子》,此书可以算是他的集大成之作,不仅为他再次捧回一尊爱伦坡奖,同时还获得了两个其它奖项,此书目前也已经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再版。
2011年,他发表了第四部作品《铁山之家》,入围一个奖项。
2016年,发表《救赎之路》,也就是本书。
《救赎之路》书影。2018年,发表《最后之子》续篇《静默之地》。
从以上简简单单的履历不难看出,与同样是美国犯罪作家大热门的迈克尔·康奈利,杰弗里·迪弗和劳伦斯·布洛克等人比起来,约翰·哈特实在是个超级低产的作家,近15年的创作生涯仅仅有六部作品发表,但却两获爱伦坡奖,哪怕在整个犯罪小说领域,做到这一壮举的作家也是少之又少。
再说说本书,作者的第五作,非系列,与作者的第四作发表,中间间隔五年之久,可以说这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
在故事一开头,作者就抛出了三起案件,一个小男孩要为母亲报仇计划杀掉一位即将出狱的前警察,某乡村废弃教堂的祭坛上发现不明身份的女尸,现役女警被指控谋杀犯人却原因不明……
可以说故事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眼花缭乱的,因为案件太多导致线索有点乱,人物也比较多,需要逐一理清,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不同案件之间的关系人之间开始连接在一起,案件也逐渐浮出水面,倒是越来越精彩,吸引着读者连续不断往下读,而在故事的最后,有着意外的真相和结局。
整体上而言确实是非常不错的作品,有着典型的美式快节奏犯罪小说风格,剧情紧凑,丝毫不拖沓,故事好,人物也塑造得很棒,确实也对得起作者五年时间的精细打磨,整体五⭐推荐。
《救赎之路》读后感(三):光都无法到达的地方
我一直在想,如果连光都无法到达的地方,那该是怎样的地狱。 是英雄警察还是死亡天使?这是报纸上对于伊丽莎白警探的质疑,那时,她刚刚从那个湿冷的地下室救出了一个失踪的女孩。而让这个女孩身心受创的两名歹徒死于她的枪下,十八发子弹让他们再也无法伤害那些无辜的女孩。可是,这对某些人来说是不可原谅的,“残酷”、“暴力”、“无法原谅”,这些充满排斥和恶意的词语并不是人们对歹徒的形容,而是对她这个救人的警探的评价。 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处在伊丽莎白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感受,可是仅仅只是这样的想象就让我不寒而栗,如果真的是脆弱的我,大概早就在这些声讨的口水中绝望地崩溃了。可是,伊丽莎白没有,即使她不被认可,疲惫非常,要面对约谈审查,她仍未忘记那个刚被解救出来的姑娘,那个即使身体已经在安全的地方,可是心却永远无法再获得安宁的姑娘。 她理解她的恐惧,理解她的愤怒,不是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那种浅薄的理解,而是真正的理解,她的地下室和她的树林是同样的地狱……她将她带出黑暗,就如同他将她带下悬崖。他是阿德里安——前警探,她投身警界的原因。 尽管所有人都在告诉伊丽莎白,阿德里安已经不再是警界的荣光,他是已入狱十三年的囚徒,他只会给她带来无数的麻烦。尽管停止了十三年的祭坛惨案在他出狱之后再次重现,尽管有那么多不利的证据指向他,尽管所有人都站在了另一面,可是她依然相信他的清白。 这个世界对阿德里安来说,并不公平。他从没想过自己会在几年的警探生涯之后,忽然变成了局外人,成了嫌疑犯。成了嫌疑犯。他失去了地位、信任,最后也失去了他所爱的一切。首先是朱莉娅。然后是他熟悉的生活。 十三年的监狱生涯对于一个警探来讲该是怎样的经历?那里有他亲手逮捕的罪犯,有曾经是他的战友却已经变为敌人的人,还有因为贪婪而无端找上他的是非恩怨。即使他带着满身的伤痕熬了过来,却也并不意味着黑暗的结束,这只是另一端地狱旅程的开端…… 为什么妻子不告而别,是失踪还是因为无法原谅他所以离开了么?为什么当他回到自己曾经的家却要被按在地上带上手铐?为什么每一个想要帮助他的人都深陷麻烦之中? 峰回路转的故事,让人唏嘘的真相,爱是否真的能胜过恨,希望是否真的能胜过绝望?我不知道。 我曾经期盼着看到伤口愈合的美好,我也曾在自己的生活中用“未来”、用“向前看”去开解过伤心的人,但是当那个人对她说去原谅过去,去寄托未来的时候,我才深深地明白,原来这种安慰可以如此伤人。 或许恨并不是罪恶,并不需要被摒弃。让我惊讶的是那个曾经让我恨之入骨的人的告白,他说: “因为,如果我们希望过得更好,那有些事情就永远不该忘记。” 救赎的前路上满是荆棘,但是这条路他们会勇敢而幸福地走下去。
《救赎之路》读后感(四):一句冷酷而破碎的哈利路亚
因《最后之子》而声名鹊起的约翰·哈特,不仅连续两届夺得“爱伦·坡奖最佳小说”得到欧美文坛肯定,2010年也荣登日本《周刊文春》推理小说TOP10以及“这本推理小说好想读!”榜单获得日本读者的认可。而此次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引进的“约翰·哈特三部曲”包括了《最后之子》《静默之地》以及这本《救赎之路》,颇有份量的16开本以及紫与黑的配色,尚未翻开时已对内容充满期待,而40万字的故事也的确不负盛名,令人深陷其中犹如观看了一场紧张又沉闷压抑的电影,久久不能自拔。
如同很多悬疑小说一样,作者选择同时推进两条主线展开整个故事:主角女警伊丽莎白追凶在明,而连环杀手犯案在暗。读者既如同上帝视角般了解查案的艰难、主角以及周围人的悲惨遭遇,但对于凶手的身份、动机却始终无法洞察,甚至还要不断面对命案发生时的血腥残忍,强烈的无助感充斥着每一位读者的全身,却也因此而不得不继续耐心沉浸在故事之中,与这些鲜活的角色共同经历着每一分每一秒的煎熬。作者的文笔优美、细腻,又充满着感染人心的情感,更使得整个故事平添摄人心魄的魔力。
当之无愧的女主是女警伊丽莎白,她一如既往地拥有美貌,却也独具特色地带有自己的一份执着、勇敢、私情掺杂其中的正义感。投身警界的她是因为一个曾经救过自己的男警官,这份感激与爱恋也让她变得不再理性,即使所爱之人已然被全世界认定为杀人犯,也被13年的牢狱之灾折磨得遍体鳞伤,她始终站在支持他的最前排,哪怕被吊销警籍、甚至沦为逃犯也在所不惜。或许某些沉迷在俗套情节中不可自拔的作者编剧们可以照猫画虎一番,同样是恋爱脑大女主,不必都是靠男人上位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傻白甜吧。当然女主的秘密不仅仅在于此,她对于两名案件中的受害儿童均关怀备至,甚至这个不曾婚育的女孩更像是他们真正的母亲一般。最终这些细节都是草蛇灰线的伏笔,案件的破解不仅仅是阻止了连环杀手的罪行,更是一场女主的救赎之路,各种细节也是可悲可叹。
女主爱慕的前警官阿德里安则是本书里最为悲凉的硬汉,受尽冤屈、饱尝痛苦的他在狱中度过了13年,意气风发而潇洒帅气的警官带着身体与心灵巨大的创伤苟活出狱,面临的却是失踪的妻子、被焚烧的家以及难以洗刷的污名。想要帮助他的人不多,却也都纷纷遭受厄运,女警伊丽莎白被牵连记过,退休的89岁老律师费尔克洛斯差点被活活打死。他如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靠着与已去世的狱友老人伊莱想象中的对话维系自己生存的信念。作者过于残忍地赋予他这样的命运,却也将这个硬汉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故事中的有许多堪称经典的片段,而作者也偏好用两次略带区别的重复来强调人物的想法,这也神似我们每个人整理思路的过程,反复又带有修正,也正是一种深思熟虑与认真强调的表现。最终凶手的身份的揭晓加剧了整个故事的悲剧性,长久岁月间的悲伤、难以救赎的恶行,无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正如书前引用的一句:
“爱是一句冷酷而破碎的哈利路亚。”
《救赎之路》读后感(五):冷酷的乡村犯罪小说
上一次看哈特的书不知不觉已经过了8年之久,然而这位我只看过他2本书的作者一直让人印象深刻。即使中间隔了上千本mystery小说的阅读,他的《谎言之王》和《顺流而下》依然和丹尼斯勒翰的《神秘河》一样,是我最为喜欢的美式乡村犯罪小说。
约翰哈特 1965年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主修法国文学,后取得会计学和法学双硕士学位,在当作家之前曾做过银行家、股票经纪人和刑事辩护律师。 2007年他以《谎言之王》一举入围了四项美国最为知名的mystery大奖的处女作奖(爱伦坡、巴瑞、安东尼、麦卡维蒂),虽然很可惜都没能得奖,但已经成为了那年最为瞩目的焦点。2007在那一年是欧美mystery有史以来新人奖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从独揽两项新人大奖的路易斯佩妮(00年后欧美推理第一人),还有拿到06年钢匕首奖和两项新人奖的冷硬天王尼克.斯通,以及拿到07年钢匕首奖和新血匕首奖并入围另外两项新人奖的吉莉安.弗林,都是近10几年来欧美最为重要的作家。即使是国内没引进过的 Steve Hockensmith ,在那一年他也入围了5项大奖。虽然很遗憾没有拿到一个奖项的认可,但很快在2008年和2010年两年里,他先后凭借《顺流而下》和《最后之子》拿下了美国最高爱伦坡奖最佳小说奖,成为了近40年来第三个两夺这项大奖的作家。目前十分寡作的哈特12年里只写了6部作品,但却有5部作品入围过各类奖项。
本作出版于2016年,是他的第5部作品。不仅入围2017年英国CWA钢匕首奖,还在 2016年度日本三大榜单中取得如下佳绩:想读这本推理小说海外版年度第八位。周刊文春海外版年度第15位。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海外版年度第14位。
本作和前作相隔了5年之久。但长时间的等待也将本作打磨的相当精致。作品一开始就分成三条不同的线发展:倩宁被虐以及伊丽莎白枪杀门罗兄弟、废弃教堂的祭坛上发生的女性连续被杀事件、阿德里安对狱警的反抗。三条主线彼此间人物互有关联,但剧情又互相平行发展。因此尽管作品有近500页厚,但整个剧情发展跌宕起伏,人物关系彼此交错,悬念也能做到一波又一波的出现,给读者很好的阅读享受。此外,本作的三条线分别涉及三类美国的社会问题。倩宁案件一方面凸显美国底层社会层出不穷的恶性犯罪问题,同时在种族问题上又屡屡被拿来当作政治正确的筹码来博取政治利益,没有人真正关心受害者的问题。在我看来美国和西欧很多国家是以牺牲受害者的利益来标榜自己的人权至上,这也是很多犯罪小说中所诟病的点。此外,对于性侵问题在最近国内外也是热点很多,在本作中也是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的地方。这类犯罪无论在哪个国家和社会都没法根除,而且这种劣根性恐怕在很长时间都会一直存在。我们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对于受害者来说,家人、朋友、同事还是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保护,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这样才能让受害者有勇气更多的站出来对抗恶势力,只有更多的人愿意战斗才会慢慢改善社会问题。本作中两位父亲,表面上看是在保护女儿,但实际行动却无异于对女孩的二次伤害。在连环凶杀案中,这部分套路基本上和美国主流mystery小说一致,没有太多特色。凶手的身份有一定意外性,但我个人是比较早就猜到了,主要还是因为看过一本类似的作品。虽然那本书很多年前看过,但依然印象深刻,难以磨灭。最后的阿德里安案件,则是反映了另外一重问题,美国监狱制度中的黑暗。这部分就不多展开讨论,毕竟离我们的世界有些远,当故事看看就行。
作者的作品从第一部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将背景放在了相对与外隔绝的小镇上。作品风格上和美国乡村乐感觉类似,都是非常美国底层、本土化的感觉。这类作品在美国很流行,初看了下近30年里的爱伦坡奖得主中,有近1/3到一半的作品都是这类风格。但这类风格作品除了在美国流行外,极难走出国门得到认可(这点也和乡村乐很像)。而哈特和勒翰是仅有的几个将这类风格很好的文学化并在全世界推广出去的。可能会有读者并不喜欢这类写法,但喜爱欧美mystery作品的读者绝对值得一看。最后作者几部作品之间都没太大关联,除了《最后之子》和《 静默之地 》外。所以不妨可以从本作开始尝试下。
《救赎之路》读后感(六):冷酷的乡村犯罪小说
上一次看哈特的书不知不觉已经过了8年之久,然而这位我只看过他2本书的作者一直让人印象深刻。即使中间隔了上千本mystery小说的阅读,他的《谎言之王》和《顺流而下》依然和丹尼斯勒翰的《神秘河》一样,是我最为喜欢的美式乡村犯罪小说。
约翰哈特 1965年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主修法国文学,后取得会计学和法学双硕士学位,在当作家之前曾做过银行家、股票经纪人和刑事辩护律师。 2007年他以《谎言之王》一举入围了四项美国最为知名的mystery大奖的处女作奖(爱伦坡、巴瑞、安东尼、麦卡维蒂),虽然很可惜都没能得奖,但已经成为了那年最为瞩目的焦点。2007在那一年是欧美mystery有史以来新人奖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从独揽两项新人大奖的路易斯佩妮(00年后欧美推理第一人),还有拿到06年钢匕首奖和两项新人奖的冷硬天王尼克.斯通,以及拿到07年钢匕首奖和新血匕首奖并入围另外两项新人奖的吉莉安.弗林,都是近10几年来欧美最为重要的作家。即使是国内没引进过的 Steve Hockensmith ,在那一年他也入围了5项大奖。虽然很遗憾没有拿到一个奖项的认可,但很快在2008年和2010年两年里,他先后凭借《顺流而下》和《最后之子》拿下了美国最高爱伦坡奖最佳小说奖,成为了近40年来第三个两夺这项大奖的作家。目前十分寡作的哈特12年里只写了6部作品,但却有5部作品入围过各类奖项。
本作出版于2016年,是他的第5部作品。不仅入围2017年英国CWA钢匕首奖,还在 2016年度日本三大榜单中取得如下佳绩:想读这本推理小说海外版年度第八位。周刊文春海外版年度第15位。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海外版年度第14位。
本作和前作相隔了5年之久。但长时间的等待也将本作打磨的相当精致。作品一开始就分成三条不同的线发展:倩宁被虐以及伊丽莎白枪杀门罗兄弟、废弃教堂的祭坛上发生的女性连续被杀事件、阿德里安对狱警的反抗。三条主线彼此间人物互有关联,但剧情又互相平行发展。因此尽管作品有近500页厚,但整个剧情发展跌宕起伏,人物关系彼此交错,悬念也能做到一波又一波的出现,给读者很好的阅读享受。此外,本作的三条线分别涉及三类美国的社会问题。倩宁案件一方面凸显美国底层社会层出不穷的恶性犯罪问题,同时在种族问题上又屡屡被拿来当作政治正确的筹码来博取政治利益,没有人真正关心受害者的问题。在我看来美国和西欧很多国家是以牺牲受害者的利益来标榜自己的人权至上,这也是很多犯罪小说中所诟病的点。此外,对于性侵问题在最近国内外也是热点很多,在本作中也是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的地方。这类犯罪无论在哪个国家和社会都没法根除,而且这种劣根性恐怕在很长时间都会一直存在。我们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对于受害者来说,家人、朋友、同事还是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保护,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这样才能让受害者有勇气更多的站出来对抗恶势力,只有更多的人愿意战斗才会慢慢改善社会问题。本作中两位父亲,表面上看是在保护女儿,但实际行动却无异于对女孩的二次伤害。在连环凶杀案中,这部分套路基本上和美国主流mystery小说一致,没有太多特色。凶手的身份有一定意外性,但我个人是比较早就猜到了,主要还是因为看过一本类似的作品。虽然那本书很多年前看过,但依然印象深刻,难以磨灭。最后的阿德里安案件,则是反映了另外一重问题,美国监狱制度中的黑暗。这部分就不多展开讨论,毕竟离我们的世界有些远,当故事看看就行。
作者的作品从第一部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将背景放在了相对与外隔绝的小镇上。作品风格上和美国乡村乐感觉类似,都是非常美国底层、本土化的感觉。这类作品在美国很流行,初看了下近30年里的爱伦坡奖得主中,有近1/3到一半的作品都是这类风格。但这类风格作品除了在美国流行外,极难走出国门得到认可(这点也和乡村乐很像)。而哈特和勒翰是仅有的几个将这类风格很好的文学化并在全世界推广出去的。可能会有读者并不喜欢这类写法,但喜爱欧美mystery作品的读者绝对值得一看。最后作者几部作品之间都没太大关联,除了《最后之子》和《 静默之地 》外。所以不妨可以从本作开始尝试下。
《救赎之路》读后感(七):救赎之道
想要代他人原谅,你真的可以做到吗?想要忘记仇恨,你真的可以忘记吗?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小镇上的女警伊丽莎白,正在经历严重的危机,为救遭绑架的女孩倩宁连开18枪杀死两名毒贩的她正接受质询,而她的证词疑点重重,与此同时,监狱中释放出刑期13年的前警察阿德里安,刚刚出狱就被一个男孩持枪寻仇。而他出狱之后,并没有一天平静,命案接二连三发生,年轻美丽的女人接连被谋杀放在教堂祭坛上,背后几方势力都在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形势开始变得更加复杂。而无论是13年前,还是现在,伊丽莎白与阿德里安的命运一直交织在一起。所有事件互相关联,小镇上的人组成了奇怪的网,谁是真正的受害者?谁又是罪犯?故事在悬念中展开,又一点点被揭发出真相。
应该说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避免受到伤害,这伤害可能很微小,也可能很巨大。问题是人们如何才能平复受到伤害的内心,又该如何应对这种伤害。是带着这种伤害继续走下去,过好自己的人生?或是永远怨恨和复仇?抑或将伤害深埋在内心假装忘记,却总在内心中有回响?真的能够一笑泯恩仇吗?而这些伤害造成的后果严重到个人无法承受又该怎么办呢?我想伊丽莎白与阿德里安的故事应该可以给人以启示。
伊丽莎白的生活因为一次伤害而完全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并且这次伤害成为了她人生中阴暗的影子,影响了她人生的每一个选择。她无法做到原谅伤害她的人,也没有放过伤害她的人,但是同样她也没有放过自己。父亲与母亲对伤害的处理方式更是无法抚平她的伤口,作为一名牧师,父亲毫不体谅伊丽莎白受到的伤害,而只是冷酷地要求她原谅,可是谁能真正体会受害者当时的痛楚无助呢?谁又有权力决定受害者原谅或不原谅呢?受到伤害的人首先要抚平自己的伤口,先要原谅自己,最后才能决定是否原谅加害者。受害者永远有选择不原谅的权利。这是谁也无法剥夺的。
同样作者也展现出了宗教的另外一副面孔。就像莱昂纳德科恩所说的那句:爱是一句冷酷而破碎的哈利路亚。有的人在宗教中找回了平静,可是有些人却披着宗教的外衣作恶。有多少人以宗教之名掩盖罪恶,又有多少人在宗教里寻求安慰。可是罪恶并不能因此消弭,一切糟糕的状态也并不会因此变好,以宗教的名义或以父之名压制反抗,追求表面上的平静无波,这不是救赎,而是更残酷的压迫。这不是将伤口治愈,而是掩藏伤痕,选择无视伤痕,却不知道伤口在暗中慢慢腐烂,多少受到伤害的人,带着这样的伤口孤独地走下去,找不到救赎的方式。
伊丽莎白也是如此,即使她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安慰,只能靠自己的信念、靠别人给的一点微光坚持活下来,可是她依然还在坚持善良,而不是把痛苦带给他人。她一往无前地相信自己的内心,她尽力帮助每一个受伤害的孩子,他们就像幼年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她将力量传递给孩子们,也得到了爱。
其实救赎之道,还是爱吧,是在内心里真正接纳并且深爱着不完美的自己与这个世界。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