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23 03:49: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锦集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一):整体3分,文字时代感强烈,人物单薄

  半文半白,读起来很费力 整部小说发表时间从90年代末期开始 故事越往后,越好,但男主整体都是懦弱而又现实的 到了最后的柳浪闻莺,4分 扇庄老板工欲善屡次被抛弃,是有原因的 第一次竟然是因为每次坐下擦座椅,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垂髫,银心,琴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又明了的 开始觉得银心是受害的,一剖热心捂了工老板那么久,转身也是决绝 银心改名,从演祝英台丫鬟,到出演主角林黛玉,业务水平高,人美也勤快,终究还是觉得自己舒服最好,最后投奔富商 富商就不好了么,垂髫去北方学推拿,富商听她唱戏,教她技术,回老家了,还有琴师修好按摩室等着她 工欲善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第一眼看中垂髫,却又在关键时刻不能给人安全感。事实是,他只能成为这些同样闪闪发光人物生命里的过客。譬如他最后娶了外国妻子。 垂髫最后表白,还是离去,是不是也明白工欲善这样的心性?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二):西湖三十三月

  读到最后几页之前是想打五星的。感觉得过奖的“正统”作家,文字就是有一种魔力,会让你忘记时代、忘记这是个故事。明明每字都是雕琢,处处暗含心意,却又让你觉得事情本该如此,好像就是这样。但是最后几页的反转再反转,让我不明白究竟是自己没能get到人物性格还是作者刻画不到位。留白是很好的,对银心的性格描写我想就是留白了很多,对工欲善、小王、郑杰、琴师等等都有留白。浓墨重彩写的是垂髫,浓墨重彩活着的也是垂髫。可是只有垂髫最后成不成、放不了,凭着一口气吊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其他人要么像小王和银心,认清现实放下梦想,现实地活着;要么像工欲善,认不清梦想也看不清现实,浑浑噩噩地活着。倒是只有琴师是真的高人,既能看清梦想又能托住现实。 扇子的隐喻贯穿全文,最后每个人的性格、文章立意,也都像扇子一样,半遮半掩、不知是遮是掩。就像西湖的三十三个月亮,总要朦朦胧胧、似是而非、脑补想象。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三):只不过是发生在这个地方的故事令人唏嘘

  看到后续震惊了

  隔天再来补充一下:剧透别看。

  每个人都有缺点,只不过是发生在这个地方的故事令人唏嘘。

  当时看完是半夜了 被男主的懦弱气得睡不着 但后来想想 女主的脾气也断然是不会给男主负担 男主欠缺勇气 一直在逃避 但双方都踏出一步的话 也不见得以后会好 矛盾还是会增加 感叹这感情是要有遗憾不完美才会念念不忘么

  顺便心疼琴师的默默无闻和银心的苦苦错付 真的是 再怎样的人 不喜欢 终究还是不喜欢 男主得不到就想着 说白了就是凑合过日子但还是想要 女主呼之即来 挥之即去有点错气

  开头前文的郑杰小王 放在今天也是错气 男的让女的从花旦退下变成协会打杂的 女的还同意了 行吧 之后强塞表妹给男主 等到富商离婚了又同意了还一副我们家也有人稀罕的你算个老几这种即视感 以及对学画的刻板印象 让人难以言喻 也难怪会成为夫妇吧

  本来看完结尾以为是个顺理成章的结局,结果后续打得我一个措手不及。

  淦。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四):一个矫情的故事

  工欲善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清高自傲但是又沉浸于世俗,他无法接受失败 所以保研失败选择经营扇庄,他不敢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他不敢表达自己的爱,缩手缩脚,无法承担事,也没办法接受垂髫的现实情况,他也许很爱但是他太现实了... 垂髫我不知道她爱的是不是工欲善,她可能是爱过,但是她更爱的是工欲善的姿态或是对世间的态度?她一直认为工欲善是懂她的,懂她的戏,懂她的痴。但其实工欲善并不懂她,她俩本身是无法做到一类人。垂髫很可悲,在小说的结尾我更倾向于垂髫还爱着工欲善,因为她说她说她不能那样做。垂髫最终会为了戏奉献自己,她太爱戏,即使失明,也无法放弃.. 银心不能说是最世俗但是一定是活的很明白的人,她清楚自己在戏台上不能发光,她也清楚和工欲善没有未来,她爱的不是工欲善,她只是把他当做备胎,如果说工欲善没有卖掉扇庄,她有没有可能继续和他在一起,但是还是要在大款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可能这种假设就没法成立。她表面看起来温柔可亲,知书达理,会认真的处理好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但是她不甘心一辈子劳务命,所以她选择和大款一起走。她可能是爱过工欲善,但是不会为了他放弃自己的美好生活。 文章的结尾符合每个人的性格,远走他乡,和大款在一起,继续活着自己的人生...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五):超过预期

  

原本以为自己不会喜欢这一类小说,因为平时读得多的是社科类、历史类和一部分情节比较激烈的小说,不喜欢散文。而这本小说又恰恰是比较含蓄的、婉约的,很文艺的,所以一开始以为读起来会觉得矫情(对不起王旭烽老师)。真正读起来才觉得,不愧是拿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写的小说,克制但不会无聊,清冷但又满是冲突,这种“收”恰到好处。

有人说不能理解工欲善的做法,他为什么这么犹豫,为什么不做决断。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人反倒更容易理解,因为大家对爱情的想象有时太理想化,总想着轰轰烈烈,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这样的爱当然干脆,令人钦佩。但事实上,犹豫不决实在太多,人物本身性格又是如此,让工欲善做决断实在太难。

我钦佩垂髫,她爱舞台就像爱生命,甚至重于生命,哪怕是眼睛看不到,到乡下自己搭个台子也要唱下去。工欲善爱她,爱的是这份独一无二吧,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垂髫,是在舞台上炽热燃烧的垂髫,是心里装满了越剧的垂髫,是不顾一切、不顾他人眼光的垂髫。

可能正因为这两个人物太鲜活,看到结尾的时候才觉得压抑,才觉得,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为什么感情深到时隔多年依然会想起却不在一开始勇敢一点。看完久久回味,放不下,也想不开。

看了这一段并不算长的小说,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提起了兴趣。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六):读《柳浪闻莺》

  

这本书体量很小,一本小册子,一共80页,主要人物就是工欲善、垂髫、银心。

从人物塑造上来说,我觉得人物主体比较单薄,比较扁平化。一部字数不多的小说很难有可以与鸿篇巨著相媲美的人物塑造能力。简单交代男主的家庭背景,没有体现男主懦弱和优柔寡断性格的形成原因。但是他的性格在与两位女性的故事交织中体现得较多。 虽然设计了不同的小情节,在工欲善对待爱情的态度、对于未来生活的规划和选择、对于相亲这件事的感受等片段都有所体现,但是我感觉没有点的更深,都是浅尝辄止,因此人物的性格是不够饱满的。

从思想主题上,“扇子”作为线索贯穿始终,但是几个主要的部分,如舞台上的扇子,梁祝中的扇子,男女爱情中的扇子都有很多可以拓展的地方,如此写来总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的感觉,因此扇子的存在感不是特别强烈。在梁祝中的扇子探讨了“第三性”的问题,最终就是得出了一个“亦男亦女”的结论,我觉得比较空洞,比较概念化。

从语言上,毫无疑问是优美的,化用了非常多的诗句。化用诗句使得整篇都有一种杭州西子湖畔诗意的美感和古典的美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过多的运用总是给我一种把玩字句的矫揉造作的感觉。诚然,有很多地方的描写是非常美的,但是不必处处都要体现,有所侧重可能会更好。

总之,这一篇小说中主要的三人的感情纠葛以及对两位性格鲜明独特的女性的描写是比较有魅力的地方,但是我觉得人物可以更加饱满。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七):《柳浪闻莺》

  

一口气看完了《柳浪闻莺》。

“工老师,我走了。本来早就要走的,想你考试,不要影响你。我戏唱不出山的,一辈子跑龙套命。再说社会这样下去,看戏的人少,龙套也跑不成了。前途都在眼里的,早做打算才是。……真是千言万语,讲不出来。我斥你不说真话,其实是我也不讲,其实也不是不讲。我对你好,是真心好的,只是那个真心下面还有别的真心。叠在一起,也像你的折扇了了。现在走,一刀斩断干净,以后再无纠缠。……我人去也。你心好,有好报的。银心。”(《柳浪闻莺》)

因为落红太盛,如胭脂抹地,不单没有樱花落时的人生无常之叹,反倒有着强烈的盎然的喷薄的春意,仿佛随时就会一跃而弹起,红袖再舞。她散发的香气里有一丝果味,一阵一阵,弥漫在湖上、柳浪间和夜色中,那是最迷人的、伤心的,但不是致命的诱惑。(《柳浪闻莺》)

才觉得,这本书耗费心思、耗费物料地把32K的纸前后两页粘在一起,不仅仅是比拟越剧中折扇收合的乐趣,点题。更像是两颗外向和内秀的心,只看得到一面,撕裂后才能看到里面。两处矛盾最激处,一是银心留下的告别信,二是工欲善和垂髫互诉心声,一阵心碎的忧伤过后,竟然有种轻盈感,像是描述中入夜了的西湖沉静后柳浪的摇曳声以及西湖美丽的弧线。仔细想了想,故事本身不算复杂也不曲折,甚至连场景都很小,而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局限里处理着人物关系,像是扇面上的工笔画作业,有流畅阅读而不空洞的舒适感,体制中的职业作家的文笔技法确实不得不令人叹服。迫不及待地想看《西湖十景》的其他几部。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八):为观影而读的《柳浪闻莺》感想与评论

  

*是郑云龙粉丝,为他看的书,对于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打扰致歉。

*感想部分为激情妈粉的强行理智,评论部分或许中肯一点吧。

感想

开头几面的叙述简单地铺设了背景,潦草写出一个内敛沉默的男主角。我开始想工欲善这个角色是很适合郑云龙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的心思都在善其事上,既是艺术家也是匠人的骄傲都好好藏在心里,边边角角都掖住了,不露什么锋芒。

他和他继承的扇子一样,他性格中的那点疯劲总是其现实隔了一层,是暧昧而不张扬的。而正因为隔着的这层扇面,他跟自己也有隔膜,才在扇庄里不自知地窝藏了多年的自命不凡。

垂髫和工欲善互为知音。我看他们像一个人的表和里,像同一件大衣被两个人正穿与反穿。他们可以在一片嘈杂的莺莺燕燕中一下子认出另一个自己,然后隐秘地钟情而定情。于是工欲善第一次看垂髫演出就赠出了桃花扇,垂髫第一次独面工欲善就挑起了他大胆的激情。垂髫的出现与她的天才和悲剧,她的妥协与挣扎,她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工欲善自己,于是垂髫挑开了工欲善反穿的里子,他的才华、追求、狂狷以及狭隘和自私,忽地袒露出来,从求不得到最终身临“桃花得气美人中”,他好像不一样了,又好像始终如一。

我看的时候,情不自禁想垂髫或许更适合郑云龙一些(笑)。因为职业的相似性,我在郑云龙身上看到的理想与执著,同样也存在于垂髫身上。垂髫,写外貌又意指她孩子似的性子,热烈又直率,猫儿似的令人捉摸不透,却又处处似乎可以同情并理解。工欲善话少,他说不出想不到的许多垂髫都替他说了出来。我自己还是很期待郑云龙演这个角色的,工欲善的含蓄与暧昧,或者难听地说是怯懦与狡猾,他既是主角,也是一个衔接各个人物情节的关节,是其他人人生轨迹波动的观测者。具体郑云龙会怎么表现,这部戏对他会有什么影响,值得每一个喜欢他的人翘首以待。

评论

单从文学角度来评判的话,我读完其实是有些失望的。它并没有提供给我一个多么新奇或者深刻文学体验(莫非这就是杭州乡土文学吗)。虽然没有读过多少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但是这篇小说着实多少打破了我的期待。

《柳浪闻莺》的内容我觉得是平平无奇的。作家在相关背景上功夫是很深的,最开始读越剧相关部分时很是清新,借着传统文化把基调渲染得十分雅致,然而之后却没有特别打动我,接下来的发展大多似曾相识又像似是而非。

语言与西湖处江南风土很相协调,和工欲善一样,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味道,也算得上有纯文学作品的圆熟。

结构感觉就不太严谨,有生活的悠闲琐碎,但私以为缺乏力量感,尾声也有狗尾续貂之嫌。不过这样的作品改好的我以为是很适合拍文艺片的,尤其本作有大量的越剧场面,还有西湖的桃花柳树,杭扇的扇庄,都能产生好看的镜头。

最后摘录结尾处的一段吧,算是映照了前文很多内容了。

因为落红太盛,如胭脂抹地,不但没有樱花落地时的人生无常之叹,反倒有强烈的盎然的喷薄的春意,仿佛随时就会一跃而弹起,红袖再舞。她散发的香气里有一丝果味,一阵一阵,弥漫在湖上、柳浪间和夜色中,那是最迷人的、伤心的,但不是致命的诱惑。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九):柳浪闻莺——桃花得气美人中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角色塑造。剧透预警 一把桃花扇贯穿全文,是“独一无二”的象征,也是男女主角感情的象征。工欲善本做了多个桃花扇面,一场意外的火烧得只剩这一把——独一无二的桃花扇配独一无二的垂髫。“桃花虽好,毕竟不是国色天香,也非空谷幽兰,更不要说冰雪寒梅了。总而言之,一旦上了封面,就必须是那种只能欣赏不能扇的扇子。”工欲善的好友郑杰如此评价这扇面。桃花不够艳丽,不够清丽,不够孤傲,但垂髫就是这样,她“只可拿来用的”,一定要在舞台上才能绽放她的光芒,不可以被谁收起来欣赏。 垂髫,非常有艺术美感的一个形象,她的眼睛“蒙着一团雾”、“冰潭一样”,嗓音是低沉的,打扮标新立异。对自己所喜爱的越剧纯粹、热烈,但却因舞台事故患上眼疾,逐渐失明。她因眼疾身不由己,剧团不要她,她只得去盲校学推拿。她那么聪明,做什么都能做好的。 工欲善,薄情又深情,深情又怯懦。他可以“退而求其次”地打算与银心结婚,却又始终放不下垂髫,当银心离开,却又没有勇气真的娶眼盲的垂髫。他的感情是一种模糊的犹豫的中间态,既要垂髫又要银心,也可以说,既不要垂髫也不要银心。银心问他,那扇面上的桃花是谁?他说,是你们。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像越剧中的“女小生”,也像“白马非马”,是又不是,他的感情只能被命运推着走,自己做不出选择。代表这份感情的桃花扇,他一直带在身上,念念不忘,只有回想。 这把扇被工欲善亲手撕烂,他一边承诺不要去北京,宁可只要垂髫,一边撕这把扇,个人认为这是全书情感爆发最猛烈之处,感情如此浓烈,但两人却不可能在一起。垂髫说,“我不能害工老师”,她知道自己没法陪工欲善去北京,她留在西湖唱戏是最好的结果,她离不开戏台子,北京大约是没有机会给她的,而工欲善一定要去北京的,她若真开口挽留,只会让工欲善更痛苦,最终还是要分开。 两位主角有相似的家庭背景,都是三代以上从事相同种类的艺术工作,自己又极具天赋,热爱这份事业,他们都知道自己是天才,也知道对方是天才,因此他们的相遇更像是灵魂的共鸣而非简单的一见钟情。垂髫的天赋更高,她是公认的最好的,她唱越剧的时候,人们会被带入剧情以至于忘记叫好,她自己每次演完也久久不能平静,真正忘我地去演出。垂髫自己是如此悲惨,像破碎的瓷器,你甚至能听到她得知自己确实会眼盲时心碎的那声脆响。但她又成全了工欲善,她让工欲善领悟到什么是“桃花得气美人中”,她是工欲善的灵感缪斯。工欲善一开始没能保研,他还没有拔尖到毫无争议,由此带上一点怀才不遇的气质。和垂髫相遇,他的艺术生涯因此更上一层楼。 另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情节是,工欲善没有认出垂髫演的判官。这场戏暗流涌动,两对男女都在。银心上场唱了戏,唱女主角的戏份,唱得非常棒。而垂髫的演绎反应了垂髫的人生态度,她说她不需要扇子,要“扬”,而非“遮”,遮遮掩掩便不是那个热忱的、执着的垂髫。他为什么没认出垂髫?是否因为他的爱太游移?或者说,他承受不了这份感情,所以认不出。 银心,看似是普通男人的理想结婚对象,活泼美丽又顺从,她一直知道工欲善并不爱自己,在富商离婚能够娶她的时候马上选择离开工欲善,这样才是最适合她的,非常功利主义的一个人,她随时可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我怀疑她并不爱工欲善,她只是爱工欲善可能带来的安稳生活,当这种生活的预期被打破,她就会转向别处。 我并不为他们感到惋惜,反而觉得这是最合理的结局,奇特地让我感到平静。这不是那种看完让人捶胸顿足的爱情小说,更像一幅工笔画,静静地讲述西湖边的一个故事。 题外话:若要拍电影,银心的演员易得,垂髫的演员不易得。银心的这种世俗,精致的利己,太寻常了。垂髫的气质就复杂得多,她既冷清,又热烈,我想她不会是一个五官极立体、当下流行的混血芭比脸,没有饱满的苹果肌,是更有线条感的轮廓。不是微笑唇,而是一种淡然的平或者略垂的嘴角。是一种冷清却又带一点天真的长相,目前我所知的女演员中,万茜有这种气质。 工欲善,郑云龙再合适不过,他的眼睛会流露出一种脆弱又敏感的气质,让你觉得即使他作不出抉择也不忍责备。总之非常期待。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十):《柳浪闻莺》人物分析(不成熟的个人见解)

  为了音乐剧演员zyl激情读书大概是一个年仅13岁的妈粉能做的最富有爱意的一件事。

  薄薄的一本书,说来说去,故事是简单俗套的,人物是饱满细腻的。当时书刚买来,直接就拆开读了,大约用了40分钟吧,当时觉得没什么东西,文笔倒是隽永凄美,可惜最后也不像是写出了什么像样的东西,过了两天之后方才想起来:读中国现当代作家的长篇小说需要读两遍及以上,第一遍看情节大概,之后再仔细扣细节、品人物,于是又读了长达三天的第二遍,波浪线画好句好段,直线画细节伏笔,这才把一个看似朦胧浑浊的西湖爱情故事品读完整,桃花得气美人中,扇子正面是青春懵懂、鲜衣怒马、意气风发,扇子背面是现实讽刺、分道扬镳、好不凄凉,不敢说完全读懂,那就简单的分析一下人物。

  工欲善:

  只能说工欲善太适合zyl先生了,他脆弱敏感、自命不凡、随波逐流、随性潇洒,这是天生的艺术家,不好说他的扇子是美术功底画成的,还是丰富的情感凝聚的。他既复杂又单纯,他真的复杂,既要和垂髫海誓山盟,又要和银心白头偕老;他也真的单纯,既与垂髫是在这芸芸众生摩肩继踵的世界上千年一遇的知音,又是与银心和和睦睦甜甜蜜蜜的好丈夫。垂髫是他的红玫瑰,他的朱砂痣;银心是他的白玫瑰,他的白月光,不一样的是:红玫瑰最后没变成蚊子血,白玫瑰也没变成饭粘子,因为他哪朵玫瑰也没摘到,正像郑杰所说的,他拿得起放不下,要他选他选不出来,要他放他谁也放不下。我爱他丰富,也恨他软弱,可怜那把桃花扇,送来送去,还是在主人的手里,我愿意把桃花扇理解为工欲善的真心,起初他反复的送给垂髫,“我欣赏你,喜欢你”,后来在银心崩溃时又送给她,“我爱你,我会跟你结婚”,银心问他:“你说这桃花,是我,还是垂髫?”他说:“是你们俩。”我相信这是他的真话不假,但桃花只能得一位美人的气,就像他工欲善只能选择一个人,如果两个都选,那就一个也得不到,没有人知道他究竟爱谁,没有人看透他的想法。他自以为是真情流露希望可以留住垂髫的一番话,换来“我伤害谁也不能伤害你工老师”,这像不像现在分手说的“你很好,我不配”?我期待的最美好的结局,是工欲善真心实意的爱他的妻子,但他留着的桃花扇说明什么呢?他一生,拿得起放不下,选不出桃花是谁,分不出爱的是谁。

  垂髫:

  说真的,我爱这个聪明、敏感、个性的姑娘爱惨了,但你说工欲善和琴师,她爱哪个呢?前者一见钟情,后者青梅竹马,在故事里,她和工欲善简直般配,他们是彼此的生命中重合的一部分;在现实中,她跟琴师再合适不过,琴师爱她简直胜过爱自己。垂髫也是唯一一个只生活在书里的人物,我好喜欢她的自由,她的洒脱,她的随性,她做事不需要和人商量,她的决定没有人可以改变,她真的真的只为自己活着,我好羡慕,也好心疼。垂髫大概是没有朋友的,银心与她的关系复杂到我根本看不透,没有真实的人会跟一个不真实的人交朋友,她好像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眼睛能不能看到嘛,反正她靠脑子和嗓子活着,所以我不靠谱的猜测:垂髫眼病的设计大约是在表达她根本不看别人眼色,她不需要看清楚。她啊,比做桃花是不合适的,桃花长在树上,有牵有挂,颜色也艳俗了些,随处可见,她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的雪,是“久旱逢甘霖”的雨,是“月上飞天境,云生结海楼”的云,她是爱神赞叹的月桂,她是美神亲吻的玫瑰,她是缪斯吟唱的旋律,她是普罗米修斯点燃的圣火,她是一切生于幻想之中的美好,她像风吹来又吹去,我的心盛满又放空,她大约会像《百年孤独》里的美人儿蕾梅黛丝一样洁白床单的包裹下变成正午最耀眼的阳光。

  银心:

  刚开始觉得银心单纯善良,越看越觉得她的算盘深不可测。我没法判断对垂髫的感情,是同行之间的惺惺相惜,是情敌之间的水深火热?也许她嫉妒、羡慕、欣赏又侥幸,她在垂髫身边永远像个陪笑的丫鬟,她要怎么努力,去追赶一个天才的光芒?她到底是惋惜担忧垂髫的眼病,还是在侥幸暗喜?她隐瞒,她伪装,她隐忍,袁派唱不了唱王派,工欲善嫁不了嫁富商,她的一生活得像走棋,慎重而小心,她的决定因为垂髫的存在一次一次的做着调整,垂髫多么麻烦,可她还是一次一次的妥协,她懂事但嚣张就像她对垂髫既欣赏又嫉妒。但她极聪明,极具生活智慧的,她懂得放手,懂得成全,果断而坚毅地从嫁给自己喜欢的人的幻想中脱身而出,她最后没有基于对工欲善的喜欢而嫁给一个心里装着别人的男人,一碗青春饭,不吃白不吃,她选择了舒适的生活,那个比她大上许多的富商也许会把她当作女儿一样宠爱;而嫁给工欲善能做什么呢,放弃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做扇庄的老板娘,一辈子拖家带口还要跟丈夫同床异梦,搭上了青春与激情,换来一个活在艺术里的丈夫。银心是现实的,唱戏是出路是饭碗;垂髫是梦幻的,唱戏是理想是生命;工欲善是既现实又梦幻的,画扇是饭碗是生命,可他又那么自命不凡,他当然欣赏垂髫,但银心是要活下去的人,是要好好活的人,她的一个选择了解了一段别扭的感情,开启了自己幸福的未来。

  我希望任何一切爱好文学的人都能看看这本书,也看看王旭峰老师“西湖十景”系列的其他书,更要支持明年上映的电影《柳浪闻莺》,望天下三角恋皆能有圆满归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湖十景:柳浪闻莺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