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22 03:10: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观后感100字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是一部由Stelios Haralambopoulos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希腊 / 葡萄牙 / Cyprus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观后感(一):微弱的火苗

  历史间微弱的火苗,被文字小心翼翼地记录下。感谢伟大的学者研究员们,感谢伟大的相遇。

  (电影里最喜欢的佩索阿的诗)

  所有的概念与必需之门在我面前关上, 帘幕垂下, 街上每一种假想, 都无从再见; 我已找到了小巷, 却从未见我要找的门牌地址。 再一次见你, 在毛骨悚然中消失的童年里的城市, 一个无用的旁观者—— 你的和我自己的, 一个异乡人在这, 一如在任何地方一样, 生命中的偶然就像我灵魂里的偶然, 一个鬼魂在记忆的长廊里徘徊, 地板吱吱作响, 在受诅咒的城堡里不得不活着。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观后感(二):摘

  当我以阿尔瓦多的名义撰写阿尔贝托.卡埃罗的不合时宜的讣告时,我流下了真实的眼泪。

  所有情书都是荒谬的,若不荒谬,那就不是情书。

  它因我的眼睛存在,我因思考而存在。

  醉饮苦酒。应付了那么多影子后,我自己也成了影子。我到底是活着的,还是伪装活着的?

  我想摘去我的面具时,它已经钉进我的脸。

  即使你不能把生活塑成你希望的那样,至少也要竭尽所能。不跟世界接触太多,不要参与太多的活动和谈话,以免降低了生活。

  城市高楼禁锢了风景,它们遮蔽地平线,将我们的目光远远牵离天空,它们使我们变小,因其带走了一切可见的广袤。它们又让我们变穷,因为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视觉。

  直觉并不能构成一个写作的理由,感觉会变醇,也因时间风化,而不会因为我。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观后感(三):卡瓦菲斯遇上佩索阿的那个夜晚

  循着偶然发现的自传回忆,从而还原出20世纪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的唯一一次相遇,《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原本可以发展出一个在影像里寻找与发现的奇幻之旅;但可惜的是,整部影片姿色平平,如同扮演佩索阿和卡瓦菲斯的两位演员,难以让人在诗行间获得的感动再次延伸到影像之上。它让人记住或怀想,所依凭的多是在影像间重生的两位大诗人于文学青年们身上引发的迷恋症结,而不是在记录与虚构间展开的游戏。

  作为电影本身,《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所能“消费”的不只是两位大诗人的“姿容”(形象的重要性),他们的奇遇(逸闻的价值),最重要的还有他们的诗作。可以想象:无论影像以何等粗劣的形式展现,一旦配上佩索阿和卡瓦菲斯的诗,影像的魅力值都会不断飙升。这种反本体的情形不仅将引发文学青年们的战栗,还能将诗嵌入影像中以极其平和的方式生存;对于后者,自然通透的佩索阿与质朴简洁的卡瓦菲斯无疑是极佳的选择。

  所以,即便电影不借专业演员不去还原当时相遇的场景、人物与对话,它已经天然具有了话题吸引力和引发影迷狂热的“文艺”分子。所以无论是一开始借助卡波普鲁斯这位彼时俊美的青年在晚年写下的回忆,揭开奇遇的过程略显机械(本可以更好,如设置悬念),还是虚构在记录片中的特意运用(这种手法已不再新奇),《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都显得差强人意。好在,它让我们知道了20世纪的两位大诗人曾在一条游船上相遇,这个“八卦”无疑比电影更有价值,而正是借助于后者,它才得以被广泛知悉和传播。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观后感(四):一颗诗意的灵魂如何栖居!

  看完这部作品,灵魂久久未能平静,我琢磨着,品味着,尽管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就已经感受了一遍,好的电影便是如此令人意犹未尽! 我并不打算在故事上去解读这部作品,因为在我看来,它的内容已经极尽简练并富有美感,我无法三言两语讲述这样一个诗意却浪漫并困惑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这个故事讲什么,那就去看它,品它,吟诵它!它的剧本如诗,浪漫且深邃,故事如风,先缓缓在精神世界漾起涟漪并很快化为飓风席卷起滔天骇浪! 在看这部作品之前,我从未想过纪录片能这样拍?通常是电影像纪录片靠近,比如阿巴斯,这部作品与之相反,它是纪录片像电影靠近,以我浅薄的见识,这是我头一次从纪录片中体验到纪录片与电影的某种融合,使其兼具纪录片的真实与电影的虚构,再透过佩索阿诗意,深邃,真实却困惑迷茫的精神世界,我仿佛经由第三者跨越时空与这颗伟大灵魂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他像我倾诉他的故事,他的观察,他的感受,他的困惑,又告诉我未来不可知的平静但迷茫。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部传记纪录片式电影! 纪录片名为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但实际上卡瓦菲斯只是作品中故事极小的一部分,卡瓦菲斯的存在更多是为这个纪录片留下一个浪漫的名字,同时在纪录片中为作品描上一段知己般诗意的相遇相惜! 我一直不放弃冷门电影的原因便在于我相信它们远比热门电影能带给我更多惊喜,如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夜晚这样的作品,如果错过,电影之神都会替我叹息! 影像85分 剧本100分 导演90分 表演90分 创新95分 打分92分 内容系数0.95 近二十年来,我观影的所有作品里面,没有一部作品在思想和文学性上,达到这样的高度,这部作品进入我的21世纪十佳。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观后感(五):尤利西斯的凝视

  同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和卡瓦菲斯在任何官方文件中均未见他们的交集。前者跟随改嫁的母亲前去南非,回到里斯本后再也未远离;后者在英国住过七年后,从此蛰居亚历山大。他们均自幼失去父亲,皆终生未婚,以公务员身份孜孜书写,都以自己的城市为地标,与卡夫卡之布拉格、乔伊斯之都柏林、本雅明之柏林、波德莱尔之巴黎一样,创造了文学史上独有的「城市」风景。

  这两位外在标识、离世年份都颇为接近的天才,究竟有无交往?这部游走在虚实之间的“伪纪录片”以悬疑为切入点,为我们揭示了一段尘封的往事。近年来,这种虚实相接的题材日益受欢迎,2012年大热的《寻找小糖人》以及我非常喜欢的《探戈令我眼花缭乱》、《纯真的记忆》,也是走这个路线,都是寻找真相的悬疑之旅,在访谈、录像的动态画面和照片、书信、日记等静态文本之间,拨开重重迷雾,聆听历史的回声。而我第一次看本片时,联想最多的却是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尤利西斯的凝视》,无论是寻找电影的实际过程,还是隐喻的奥德修斯式生命之旅,主旨上都有重合,且多处运用的长镜头,不仅在实景意义上有「凝视」功能,也抽离观众的身份,以旁观的角度「凝视」,打破时空阻隔,也终于使得佩索阿和卡瓦菲斯在同一个画框内相逢。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观后感(六):“诗人的真理在逝去的名字里”

  一部关于诗歌的电影。

  一首以影像为载体的诗歌。

  整部影片以追寻青年Kapopoulos偶遇Cavafy和Pessoa两位诗人的见闻为其躯干,以二人的诗歌丰盈其灵肉,构筑并串联起Cavafy和Pessoa的诗歌王国。

  一段极其偶然却又似冥冥注定的机缘巧合,两位看似遥不相干的诗人的生命旅途,在一艘开往纽约的游轮上交融汇合,而又各自流向无限——而真相业已干涸于三位逝者的唇齿之间,我们无从得解,但至少我们已获得大胆想象的可能,循着在场者的文字去幻想两个诗歌的灵魂碰撞生焰的瑰丽图景,并能够在可能的事实上再次审视两位诗人的作品,试图找寻出某种隐在的联结——影片的确为我们呈现了二人的某种隐秘的共通。除去二人在游轮相遇的交错时空中,在几近共同的时间和异处的空间里,影片将时空重组,使得本在各自时空里茕茕孑立的二人获得了跨越时空的灵魂知己。但他们当时尚不知道也永远不意识到终生孤寂的自己会拥有这样一位友人,他们曾经相遇却又注定不可重逢。最终,由孤独而生的向内生长与向外审视裹挟着他们的一生,造就了伟大的诗歌,也为他们的人生圈点下一个稍显遗憾的句号。

  而遗憾,终究也只是后人的情感。

  “对诗人而言死亡即胜利。”

  “诗人的真理,在逝去的名字里。”

  又:

  影片中出现了Pessoa的Mar Portugues。这首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曾经给予我极大激励,遂摘录于此。

  Mar Portugues

  Fernando Pessoa

  Ó mar salgado, quanto do teu sal São lágrimas de Portugal! Por te cruzarmos, quantas mães choraram, Quantos filhos em vão rezaram! Quantas noivas ficaram por casar Para que fosses nosso, ó mar! Valeu a pena? Tudo vale a pena Se a alma não é pequena. Quem quere passar além do Bojador Tem que passar além da dor. Deus ao mar o perigo e o abismo deu, Mas nele é que espelhou o céu.

  (备注:并非影评。只是标记区字数有限,观影感想写不下,遂转至此地。)

  2018.2.1 夜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观后感(七):不存在的路程

  

1929年10月23日,希腊公民卡普波洛斯从希腊出发,乘坐萨图尔尼亚号邮轮途径亚历山大,里斯本,伦敦,最终目的地纽约。一年后他为自己的这段行程中遇到的人和谈话写了笔记。

28日那晚,他用从家乡带来的米酒招待了两位在船上遇到的朋友,一位里斯本的诗人佩索阿,一位是在亚历山大登船的卡瓦菲斯。那晚的谈话深深印记在他的生命里。

漫步街头,直至夜色降临

我觉得我的生活与他人别无二致

在这倦怠又空虚的时日里

一股哀伤从我的灵魂升至精神

贯穿全身

苦涩的觉悟,即万物只是我的感知

同时它们亦都是外在的

我无力改变

城市的高楼禁锢了风景

他们掩蔽地平线

将我们的目光远远牵离天空

它们使我们变小

因其带走了一切可见的广袤

它们又让我们变穷

因为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视觉

…就在这里

我虚度了很多光阴

它们全都毁掉了

你不会找到新的国家,新的海岸

这城市永远在追捕你

你将走向原来的街道,在同一群人中衰老

在同样的房子里白发苍苍

我房间的窗子

世上百万个无人知晓的其中一个房间的窗子

如果他们知道我这个人,他们能知道些什么呢?

你打开这扇窗

俯视体味这人流熙熙之街道的神秘

在荒岩与圣灵之下的谜团里

欲望驾着满载万物的马车

驶向虚无

三十年前,我带着这只旧皮箱

仓促的在一个晚上到开罗寻乐

那时我年轻健康

10月29日,在伦敦暂停,伦敦报纸的消息说纽约股市崩盘,市面混乱。两位诗人就此离船回到故乡。

在他们此后的生平里,研究者把他们奉为亚历山大和里斯本的城市诗人,只描写他们的城市,一个原因是他们从未离开自己的城市,两人也不曾交往。 只是偶然,希腊的一个山乡,去世的卡普波洛斯的笔记中赫然出现了佩索阿遇到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他们生命里从未出现过的旅程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观后感(八):【影记】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

  这不是搬演,是梦游的实录!佩索阿&卡瓦菲斯。古老的黑白影像穿插其间,像一注注诗句,静谧如夜却又躁动不安。里斯本&亚历山大之恋。《不安之书》。虚构人物的狂迷。船之遇。十二点半。洞穿空间的长镜太像安哲了。|我不知道明天将带来什么。|直到生命的尽头,他都在独居。|诗人一生自始至终都有意识地坚定自己的希腊人身份,他的诗中,亚历山大之于他,好比都柏林之于乔伊斯,布拉格之于卡夫卡,里斯本之于佩索阿。|他的一生就跟他的诗歌一样,清晰简明。|诗并不是心血来潮之作,而是有着拾级而上、亦步亦趋的过程,需要历史信息的检验,以及为实现目标而对句词精挑细选。|自童年起我就一直保有创造一个在我周围的虚构世界的倾向。|语言才是我们的国土。|只有从我不经意的举动,在我最隐蔽的诗句中,只有从这些出发,我才会被世人理解。|如果在我死后,有人想写本我的传记,没有什么比这更简单了,只有两个日期,我的出生日期,我的死亡日期,两个日期之间的年岁,只属于我。|上帝置大海以危险和深渊,作为天堂的镜子。|在这倦怠又空虚的时日里,一股哀伤从我的灵魂升至精神,贯穿全身;苦涩的觉悟,即万物只是我的感知,同时它们亦都是外在的,我无力改变。|屋顶上闪烁的微光划破了黑夜,微暖的清晨中的冷光折碎,就像启示录里的痛苦,生命虚构了目的,又一次,我的可见之身与社会人格,被他者的行为与意识所开拓,又一次,我是我所不是。|做梦比活着更好,梦中是那么容易就获得一切。|坐在每个城市人行道边的咖啡馆里,想象力恍若泉涌;我看着生命流逝,置身事外地看着。|所有的情书都是荒谬的,若不荒谬,它们就不是情书,每次我思考些什么,要令其昭然若揭,那些因可视而存在的东西,那些为眼睛而存在的东西,不必因被思考而存在,它因我的眼睛而存在,我因思考而存在。|现实一直或多或少,和我们的期望一样。|醉饮苦酒,应付了这么多影子后,我自己也成了影子,我到底是活着的,还是伪装成活着的?|你就在那里,焕发你那不可言喻的魅力,因为我们仅依史书而对你的了解甚少,便可以更自由地在脑海中想象你。|我把自己伪装成不善伪装,伪装成我所不是的人,我穿错了外衣,就立即被那不是我的人所取代,我说这无所大碍,当我想摘下面具时,它已钉进了我的脸。|爱神曾以他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我的肉体,我年轻时代的岁月,我的感官生活,现在我深深地明白到它们的意义,彼时的悔恨是那么没必要,那么无益。|所有的概念与必需之门在我面前关上,帘幕垂下,街上每一种假想,都无从再见;再一次见你,在毛骨悚然中消失的童年里的城市,一个无用的旁观者——你的和我自己的,一个异乡人在这,一如在任何地方一样,生命中的偶然就像我灵魂里的偶然,一个鬼魂在记忆的长廊里徘徊,地板吱吱作响,在受诅咒的城堡里不得不活着。|母亲啊母亲,在泪水与怀疑中,你的小儿子长大了。|即使你不能把生活塑成你希望的那样,至少也要竭尽所能,不跟世界接触太多,不要参与太多的活动和谈话,以免降低了生活。|城市的高楼禁锢了风景,它们掩蔽地平线,将我们的目光远远牵离天空,它们使我们变小,因其带走了一切可见的广袤,它们又让我们变穷,因为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视觉。|散发腐烂气息的死海吞没了每个念头,未知的旅程只诉说一个死亡码头与业已驶离之船的故事。|我要去另一个国家,另一片海岸,找一座比这更好的城市,无论身处何方,眼望何处,满目尽是我生命中的黑色废墟,就在这,我虚度了很多光阴,它们全都被毁掉了;你不会找到新的国家,新的海岸,这城市永远在追捕你,你将走向原来的街道,在同一群人中衰老,在同样的房子里白发苍苍,你只会在这座城市里结束自己,不对任何事物抱以希望,它们没有你要乘的船、你要走的路。|我房间的窗子,世上百万个无人知晓的其中一个房间的窗子,我打开这扇窗,俯视体味这人流息息之街道的神秘,在荒岩与生灵之下的谜团里,死亡将墙壁打湿;人,白了青丝,欲望驾着满载万物的马车,驶向虚无。|我在这些黑暗的房间里度过了,一个个空虚的日子,我来回踱步,寻找窗子,一个窗子打开,就可松一大口气,但是这里找不到窗子…也许光亮只会证明另一种专横,谁知道它将暴露出什么新事物。|据我所知,直觉并不能构成一个写作的理由,感觉会变醇,也因时间而风化,而不会因我。|强烈的情感太过自私,它说服自己——所有的精神中的血业已堵塞,抛弃了太过冰冷而不能书写的手。|但一个声音穿过我的意识:难道艺术总是说谎?更或者,艺术的谎言愈多,它创生的不正也愈多吗?|诗人是一个骗子,真正的现代诗是过着无诗的生活,是列车,而不是咏颂列车的韵诗,是铁轨,炽热的铁轨,是车轮的铁,是它们的疾驰,而不是我诗中讲述的铁轨和不存在的车轮。|通常诗人的工作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是一种建议而已,它的理念会被未来一代所拓展,或被当代的读者所拓展。|有生命力的时代已宣告结束,我们写诗,歌颂从未经历过的事,我们的彻底失败;除了忏悔,写诗还算是什么呢?但对生活不是足够了吗?|只有在肖像中我才会被理解。PS:印象中在某部安哲的访谈里听闻其提到过卡瓦菲斯,亦正是其《尤利西斯的凝视》之诗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