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是一本由许子东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精选点评:
●许子东老师划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三条线索:文学干预社会的“左联”作家团;书写“自己的园地”,在“呐喊”中“彷徨”;通俗市井的亲民小说,如鸳鸯蝴蝶派。然而张爱玲却是个异数——虽然常常被纳入海派作家,与鸳鸯蝴蝶派也有颇深的渊源。 P.S. 这部论文集重复的部分太多了。不过也好,同一个观点可以反复读。
●在高铁上读完了这本小书,书里文章的观点和总结都不错,就是前后文章重复的太多,作为一本书就显得没那么厚道。读后感是想读一读张爱玲的书,对张爱玲的评价是不是有些过。
●这不就是许子东老师多篇论文的再相会吗…散落在不同的书中我竟然都读过…
●还不错,但是这本书真的太不方便看了,试了多种姿势发现躺着看最合适,希望能好好排版
●花费两天看完这本小书,这本书重点在讲许老师对张爱玲的研究,包括张的语言、技巧、个人感情、生活经历对作品影响等,让我不得不感叹以前的小说都白读了,还得重读一遍才行。
●我读过的第一本许子东老师的书,更为准确的说,是一本论文随笔集。之前在电视和视频上看过许子东关于张爱玲的节目,本书整体看来并未有新颖之处,但还是有让人一口气读完的魅力,颇为过瘾。正如书中所论述的,无论褒贬,张的热度均是无法忽视的,尽管留下的文字不多,却在不断地被阐释、解构、引申和重构,阅读本书的过程其实就是通俗文学被经典化的过程。就算你不承认自己作为读者参与与推动了此一过程,张爱玲文字丰富的多面性也会令你叹服。不得不说,在五四的文本上,我是断层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机械背诵葬送了我的兴趣,现在这样的书籍多了起来,实则幸也。
●还可以吧。
●经典
●都是老文哦
●马克几点:五四后大部分作家以救世思想写超人,而爱玲写的还是生活,是常人;爱玲的写作手法是独具一格的,她以实写虚;日出、啼笑因缘、第一炉香的比较,第一炉香是写平常人的思路和选择;张爱玲的写作是用通俗文学的手法在写纯文学,她毫不避讳小市民文化;纯文学是独创,通俗文学则是共创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一):张迷客厅评《无处安放》
(本文原作者张迷客厅)
许子东跟张爱玲挺有缘。
90年代初,他在洛杉矶游学,常去的复印店、邮局就在张爱玲最后居所附近,张爱玲也常去的,他们有机会偶遇,但不相识。
许子东的妻子陈燕华,主演过电影《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导演是桑弧。
很多人也是通过荧屏认识了许子东,听他细读张爱玲。今年,许子东的张学研究著作《无处安放》在内地首次出版了(港版长销十年)。
许子东擅长做文学比较,早年写过学术经典著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按照故事情节与叙事模式分类对读了50篇文ge小说。
《无处安放》则将张爱玲与张恨水、曹禺的同题材故事做对比,将张爱玲与鲁迅、钱锺书笔下的意象做对比,并试图厘清张爱玲作品中反映出的母女关系、胡张关系……许子东还将张爱玲放入20世纪中国文学长河中,探讨张爱玲的创作与现代文学潮流之间的应对和反叛关系。
书题《无处安放》,愈发显出张爱玲的独一无二。有趣的是,早几年有本胡兰成文集题为《无所归止》,两相对比,也映照出作品的命运。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二):可怕的烂书
可怕的烂书
可怕的烂书
可怕的烂书
吐了,真实的吐了,这本真烂透了,烂得恶心啊。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张爱玲老了以后特别可怕,原文写了,“50多岁的女人回忆,20多岁的初恋和肠系,物化苍凉的意象仍是她的招牌。”
哟,令人真实的吐了,我的真珠阿拉拉呀,赶快把这人石刑了,什么鬼?!出来恶心死人了,真的好可怕呀,啊!书名字叫做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但是字里行间,并不是写张爱玲什么时候在哪,写了什么事,对文学史有什么影响,屁都没有写,整天写什么湖南城啊,哪个男的哪个男的写了什么,不知所云的废话一堆,干货没有,你们这些读过这本书的网友,或想要读这书的人,别被那些个像论文格式的行文风格,就因为多写了几个注释,写出几本书在哪看到的东西,引用、摘抄的什么内容,就吓得五体投地,留下跪舔的好评。
对张爱玲作品里的引用,凤毛麟角,几乎没有,对于她渣男前夫的文学作品,倒是如数家珍,收了它的冥币来洗白的吧?
根本驴头不对马嘴,挂羊头卖狗肉,写的什么鸡巴。这个作者坏透了,写这本书赚这种昧良心的钱,难道是看了别人断章取义杨绛的信件,灵感大发,把张爱玲往la paraphilia的方向发展,往死里写夺人眼球的??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精彩的部分很突出~尽管有些篇目内容有一点点重复。
首篇是分析《小团圆》和胡张恋,真是让人唏嘘。从这本小说中作者还引出了张爱玲对母女关系的描写,真是辛酸,尤其是母亲牵她的手过马路那段故事的前后改写对比,真是一丝温情都不剩下。对所爱的人要更加温柔啊,感觉张母对张就完全是带着贬低的态度去审视,尽管内心深处一定是有爱和关心,但那又怎么样呢! 接下来是拿《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进行对比,通过对三个情节模式相同但叙述重点不同的故事进行对比,来探究它们在主旨和意义上的差别。葛薇龙的四次沉沦非常耐人寻味,虽然确是虚荣等弱点在作祟然而却又寻常到让人不忍去责备她。同时这篇也提到了张的“生活戏剧化”和她将自然人工化的比喻技巧。这里还提到了“五四”文学中爱情故事的三种模式:书生拯救风尘女子(《日出》)、书生创造新女性(《啼笑因缘》)、书生为纯洁女人所救(《春风沉醉的晚上》),它们都很少写女性自身的心理欲望和精神世界。而张则将笔触探至妇人性与人性的普遍弱点上去。感觉这一点确实意义重大,让女性摆脱了被作家描写和被男主审视的视角。 接着作者还具体分析了张爱玲以实写虚,物化苍凉的意象技巧,还将她和鲁迅、钱锺书做了比较。钱的比喻有点学究气,有种掉书袋抖机灵的冷笑话的感觉,读到总会觉得“哈哈哈什么鬼!”张的就回味无穷非常有韵味!鲁迅的悲凉意象则有凝重的感觉,绝妙在于营造了整个让人透不过气的氛围。 后面几篇又探讨了张爱玲的接受度、作品定位和文坛地位的问题,附带探讨了纯文学、流行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关系。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四):重估张爱玲的文学价值,张爱玲如何表达出与鲁迅相似的精神内核?
和市面上各式各样的“张爱玲传”“张爱玲传奇”不一样,许子东这本《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是一部关于研究张爱玲作品的书,很”正经八百”,单是书名就透露出浓浓的学术范了。看完之后,说是“论文集”也不为过。书名高度概括了书中将要论述的内容,“无处安放”,可以说是过去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地位的“尴尬”,而许子东用书中8篇论文“重估张爱玲文学价值”。
全书8篇文章,不多。刚巧是对半分,一半是关于张爱玲作品的研究性文章,一半是论述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的“存在”问题。对于张爱玲过往在文学史是“无处安放”的“尴尬”,许子东在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很高兴看到张爱玲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书中引用夏志清语,见173页)实际上,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就在于她将文人立场、艺术尊严和大众品味、市民趣味交织在一起,然后自然开出一个新路向。(见185页)许子东看待张爱玲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学的意义都是积极的。“不会像张恨水那样在‘五四’主流前自惭形愧”(见185页),也不会像五四时期的职业作家版将政治意识注入到作品中。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的,她写的是常人,是“社会的妇人性”,可正是看似与“五四”大时代格格不如的张爱玲,在鲁迅被反复塑造为批判社会的精神战士的今天,越来越构成某种对话、补充与挑战。
而这里所讲的“挑战”更是多层含义上的,但是书中有所提及的就有“纯文学——通俗(流行)文学” “都市文学——乡土文学”,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字讲述发生在都市的故事。相比鲁迅直接犀利的批判,张爱玲的作品无疑是通俗的,她的作品以都市里的小市民为主要读者,可她又不像张恨水那样,迎合读者的阅读口味,反而是无情地打破了“我们”的梦。在物化苍凉、以虚写实中,表达出与鲁迅相似的精神内核——孤独、疑虑。
在书的最后一页,许子东还给大家“布置作业”:都市文学中,挥之不去的“坠落”主题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与出自乡土的价值观、立脚点与都市“水土不服”吗?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五):同一个张爱玲,同一本书,也总是为不同的故事着迷
高中毕业那会儿,特别想看张爱玲的书,最开始迷的原因是,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有时候会不讲课本上的东西,他会选几个他想分享的几个课题,拿到课堂上讲。我很喜欢那几堂课
有一堂课,老师讲的张爱玲生平和文学作品,讲得特别精彩,开始对张爱玲有了很强烈的好奇心。里面还提到过张爱玲有一本书交给旧友,但是拜托旧友烧毁不要出版的书。过了好多年,这本书还是出版了,这本书叫做《小团圆》,一直很想看这本书来着
后来看了《小团圆》,多少有点失落?可能是期待太久,又很难会因为类似的经历有共鸣。许子东说,有其他作者在文章描绘的上海故事,令人着迷,但是作者其实也只是短暂地在上海停留过,对上海也不算完全的了解。我想读者在文章里感受到的共鸣,可能比对城市的还原要更重要。城市是相对静止的,虽然它也在一点一点的变化,但是每一个在城市生活着,来来往往的人,每一个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故事
对我来说,虽然张爱玲是近代作者里面,难得把爱情写得很精彩的作者。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张爱玲出过的几本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是张爱玲写了她自己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写的是,她在香港留学那会儿,因为是战争不稳定的时期,所以有一段时间,香港的半空中,常常有战斗机随机轰炸。所以她和同学,躲在学校里不敢出来,学校停课了,吃饭和住宿都成问题,每天都在紧张和害怕的情绪中度过。终于等到一天,随机轰炸的战斗机离开了,她终于可以出门了。她和同学挽着手,去买了两只当时很流行的唇膏。这就是当时她最想做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活在当下,不是吗?在2020年的冬天,因为疫情,不能轻松地出门,等到恢复的那一天,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买一杯热热的芝士奶盖,然后想拿着芝士奶盖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要选最后一排中间的位置。这就是我现在的心情
前几天把美少女战士的第一季看完了,小学的时候,只能用CD看美少女战士,我只有前面十集的光盘,不知道后面演了什么内容。小时候,我总是想,小兔什么时候可以和夜尾服蒙面侠见面呢?我好想他们可以在一起呀。等到最近终于把后面几集看完的时候,我看到最后两集的,她们五个人一起战斗的时候,一个一个在战斗的时候倒下,阿丽对小兔说“水兵月,虽然我跟你经常吵架,可是能认识你我真的很高兴。我怕万一发生意外,所以就想先告诉你这些话,最后的决战得由你来对付,你得把能量留到那时候”。还笑着安慰小兔说“真是的,我又不一定会si,你瞧着我阿丽把他们都给打败吧”,然后转身就去战斗的,一换二,阿丽在一季里,永远的离开了。这一段看得我特别特别难过。如果小学的时候,我看过这段结局了,不知道那个时候会不会像现在一样难过?我猜我不会吧,小学的时候也没有朋友,应该很难感同身受
不同的时期,因为在生活有了不同的体验,所以就算看同一个张爱玲,同一本书,也会为不同的故事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