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密码:地道美物》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读后感(一):文化之美,理当万古流芳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并且热爱古文化中国人,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文明密码:地道美物》时,就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双手,收到这本书很快,我仔细注意了一眼这本书的外封,在对作者的介绍,这几行字,我发现这本书是由一个节目组编制的,敬奉工匠之心,打磨传世之奇。
这书中最让我沉迷的莫过于,里面的插画,美不胜收,很细致,充分的展示了国产物品的经典之美。
可以说,这本书既是一本纪实类文学,还是一本内涵很深的历史纪物类书籍。
翻开这本书的序言,觉得很自豪,这本书肩负着“发现中国民俗,展示文化之美”的重任,而此刻拿着这本书的我,成了这个重任的接班人。
说起中国文化之美,第一个浮现在脑中的必然是笔墨纸砚,在这本《文明密码》中,对笔墨纸砚也有着很详细的叙述,从起源,到发展,到制作工艺,文化的内涵,万古流芳。
经过祖国千百年的沉淀,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是历史先人们经过无数的工艺后提炼出的文化凝聚物。
众人皆知端砚上到皇室,下到文人墨客皆竞相追捧。但又有谁知端砚的制作和取材,有多不易,“千夫汲水,一步一灯,终日采石,仅取半斤”,短短十六个字却已将不易展示在读者面前,这样历经千难万难到达我们面前的文化,作为国人的我们,怎能不爱?
去别人家里做客时,经常被主人家里摆放的小物件,吸引目光,并且十分感叹大自然造物者的神奇,普普通通一枝树,乃至一块树根,竟能被制作成如此精美的根雕艺术。看起来鲜红耀眼的鸡血石,竟然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又有着“一寸鸡血一寸金,危难之时舍黄金”的荣誉。
说起赌石,无论是在古代小说里,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都随处可见翡翠的身影,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原来赌石这种技术,并不是凭空虚构,而是自古流传的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并没有堙灭在历史的悠久长河中,反而愈发璀璨。
希望看到这本《文明密码:地道美物》的你们,能够领略到这本书中的传奇,领略中国的文化之美。
并且让我们的瑰宝,流芳百世,永不失传。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读后感(二):美物背后的密码
之前出去旅游的时候买过一对“假核桃”,作为礼物送给姥爷盘着玩。我以为这种把玩的核桃可能就是个养生的工具,不是有“多动手指大脑不老“的说法嘛。
然而读了《文明密码:地道美物》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真是 too young too simple!真正称得上有收藏价值的文玩核桃,无论是从果核的选择,还是到成品的完成,是有非常完整细致的一套行业规范流程的,而且充满了技术含量!更重要的是,这对小小的果核,还承载着深沉宏大的“和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文玩核桃只是这本书的冰山一角,《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肩负着“发现中华民俗,展示文化之美”之责,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文明密码》精选节目的配套书籍,图文并茂,分为“雅集”和“匠心”两部分,通过描述各种传世美物以及传承工匠之心为主线,带领读者探寻和揭秘留存于我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民俗文化的本源色彩。
除了这些传统文化美物的意义,书中还介绍了这些美物的来历、成因以及制作方法。就拿文人常用的文房四宝之一笔来说,就有因“毛颖绝技甲天下”而享有“笔中之冠”美誉的湖笔。
唐朝女诗人薛涛有一首诗《笔离手》:“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寥寥数言就描述出毛笔旖旎婉转、流传千古的风流。而闻名遐迩的湖笔正是秉承着“尖、齐、圆、健”的工艺标准制作完成。湖笔又被称为“胡颖”,所谓“颖”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发亮的锋颖,这是其他毛笔所没有的。
一只具备锋颖的湖笔,书写的时候既可以孕墨,又可以写出笔锋。而这锋颖的形成最关键就是要看“连羊毛”这道绝活儿。这道工序要想出师都要好几年的不懈努力。湖州著名的制笔大师朱雅琴老师在连羊毛时,都会保持优雅秀美的坐姿,不急不躁地用大拇指和骨梳将整片羊毛几根几根地理出,最终按照笔锋长短排列,或做锋颖,或为披毫,各有归处,纹丝不乱。经过几十道工序,才做出湖笔笔头的雏形。
制笔工序中还有一道“择笔”的程序,就是修笔,就是要把笔头修出我们最终能看到的那种圆锥形的形状。在经过刻字程序,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湖笔才算最终完成。
这让我想到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中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们的各种民间艺术品哪一个都是精雕细琢,鬼斧神工,慢工出细活,没有了不起的传承人耐心地坚守,娴熟的手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都无法流传到现在。我们所了解的华夏瑰宝还都只是九牛一毛,原来不起眼的一截树根,也可以做出如此出神入化的根雕,粗糙的石头中也可能会生出无价的翡翠、鸡血石,更不要说巴中皮影、潍坊风筝、高桥手绣等等民间艺术,简直叹为观止!
这本书还展示了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风土民俗,算得上是一本深度旅游手册了。让我们年轻人也能见证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真正感受到祖国之美!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读后感(三):美丽华夏 美物传承
华夏大地,可谓是地大物博,在古代就已经久负盛名,自从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华夏一统,东胜神州大地更是欣欣向荣。在这种情形之下,社会开始向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可是有了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从事更多的事情。事物的发展是呈波浪形前进的,虽然之前华夏也遭受了帝国列强的侵扰,可是人们团结同心,终于赶走了列强,开始了新的篇章。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并且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让世界瞩目。而我们华夏的文明也在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那些美物也是层出不穷,让世界刮目相看。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文明密码:地道美物》,看到这样的书名,相信很多的读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一下,华夏的文明密码究竟为何物。地道美物更是多资多彩,让人目不暇接。带着浓厚的兴趣,我翻开了这本书,立刻被里面的精彩讲述所深深的吸引。书中讲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提级的一些事物,这些事情本已稀松平常,可是讲到里面具体的含义,可能真正理解的人并不是很多,而本书的作者却是详细的介绍了这些事物,让我们对于这些事物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和认识。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是一档文化体验类纪实栏目,这个节目开播已经有几年的历史了,编导团队和记者们用镜头真实记录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抵御文化,风土民俗,自然风景,历史名胜等等。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对于地道美物进行了整理和记录,对于留存和传播这些美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书的主编是魏策,是传统文化传播者,也是中式雅致生活倡导者。在这本书中,作者把华夏文明的地道美物一一道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述,孩子们也能够轻松的阅读。
书中,作者讲述的内容非常精彩,对于每种美物都有深刻的探讨,不仅讲述了美物的外在,对于深刻的内在也是详细的讲述。像是核桃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事物了,而北京平谷的核桃则更加出名,尤其是四座山的核桃。自从清朝时期就被皇宫贵族所把玩,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些都是外在的,而内在的是把玩核桃可以舒筋活血,促进血液循环,强身键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其他的收藏价值当然也是狮子头核桃价格如此昂贵的原因了。而且书中对于赌核桃也是详尽的说明,只有了解了这些,才恩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一切。书中除了简明的文字之外,还有一些真实详尽的照片,这些照片可以让读者加深印象。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孕育出文明密码,而地道美物也是层出不穷,受条件的制约,不是所有的美物都能够被人们所知晓,而本书却是一个连接在读者与美物之间的桥梁,通过本书的详细介绍,让我们对于美物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对于加深了解我国的物质遗产有着重大的作用。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籍,这是一本配套书籍,是和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相呼应配套的。书中讲述的内容非常详实,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华夏文明,真的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非常喜欢。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读后感(四):传承中华文化,缔造文明之美
都说中国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不论是风俗人情还是人文艺术,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相册,将我国所有地方文化、乡土文明一一收录其中,可以说是对中国匠人精神、匠人技艺的一个记录收编。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这本书是由《文明密码》节目组主编;魏策,阿寻执笔,将五年旅途中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地方文化用最清晰完整的图文,客观地记述并还原了中国地方文化和工匠文化。
在雅集篇本书为我们发现了许多文人雅士喜爱收藏的各种小物件,有文玩核桃、树根雕塑、紫檀车珠、各种玉石、盆景、文房重器笔墨纸砚等等,每个小物件背后的故事都是一种文化的展示。
文玩核桃,掌中乾坤。一对小小的核桃不仅能转出健康、玩出长寿,更能把玩出晶莹剔透、光亮可鉴的“艺术品”。记得前几年曾经看到一个介绍文玩核桃的电视节目,节目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专门收购核桃、赌青皮的高手,每年到了长核桃的时节就会跑很多山路去收核桃,在核桃刚刚开始生长的时候就买下整棵核桃树,赌一赌这棵核桃树是否能结出珍贵的“闷尖狮子头”,如果能再配成对那就更是完美了。当然也会有赌输的时候,因为风险与机遇从来都是并存的。
匠心篇为我们展示的都是各个地方最有名的传统技艺:皮影戏、潍坊风筝、舞龙逗獅、蜀绣、手绣、铝箔画等等民间特色艺术。每一种艺术都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特色,它们所展示出来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匠人精神。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传承龙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舞龙从古至今已成为中国人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是祝福祈祷最不可或缺的仪式,也成为我国各地欢庆盛大节日必备节目。新年春节、迎神栋会、庆典贺喜,皆少不了以金、银龙助阵,各种组合表演充分展示出了龙的精神、龙的神䪨。
随着时代慢慢的推移,我国古代匠人文化已经渐渐失去了传承,中华文化、华夏民俗在高科技洪流下承受着即将失去传承人的风险,《文明密码:地道美物》为发现中华民俗、展示文化之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中华五千年华夏文明之美。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读后感(五):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化的本源色彩
央视科教节目“文明密码”成文出书了,就我个人而言,电视传递的信息和给人的感觉要比文字直观,但更多时候,我更喜欢文字那种耐人寻味的魅力。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这本书旨在探寻与揭秘留存于我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记录还原我国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本源色彩。
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时,就被一句“文化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从我们的生活细节出发,它或许就是在无形中影响你的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深深打动了,每次看到这些句子我都有新的体会,进而使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更浓厚了。
(序言)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雅集”与“匠心”。“雅集”是指文人雅士所喜爱把玩的物件,比如紫檀、文玩、笔墨纸砚等等。“匠心”就是指中华流传千年的文化古韵,比如潍坊风筝、蛋壳陶、唐卡艺人和蛇盘兔等,这些都承载着中华民俗与工匠精神。
在我印象中,关于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大多是无聊的。虽然内容紧凑扎实,但句子用词过于晦涩难懂,且长篇大论,没有相关文化与常识功底的人很难读懂。密密麻麻整齐排列的字,仿佛催眠大师口中的催眠语句,让人昏昏欲睡。
这本书与其他书籍相比较,更加的浅显易懂。而且分别从地域文化、风土民俗、自然风景、历史名胜等多方面介绍书中的内容,能够使读者对于书中的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更贴心的是,这本书中插入大量图片能够让读者对所介绍内容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这本书里最触动我的是“华夏舞龙探奇”这一节。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吉祥。自古以来,龙就是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对每个华夏儿女来说,龙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敬仰,每逢佳节,人们就会舞龙来庆祝节日。但不知何时,舞龙队越来越少,我们似乎也淡忘了舞龙这个民间传统活动。但当我看到这节关于舞龙的内容时,我才知道,舞龙这一传统活动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它一直流传在全国各地。即使舞龙制作复杂,工艺繁琐。但手艺人代代相传,没有让舞龙没落在历史长河中。龙的文化和舞龙的艺术魅力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龙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被传承,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与思想被龙的精神影响着。这就是根源与中华民族血液中顽强不屈的龙的精神。
(舞龙插图)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大多数人已经适应了高科技的力量,工业代替手工艺。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民俗和工匠精神,我们应该一直传承下去,要将祖先的智慧产物流传于后辈的记忆里。这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中华文化的脊梁。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读后感(六):请输入密码:DDMW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从没有断层过的国家,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仅仅只有一部分,还有很多的优秀传统没有经常出现在大众眼前,以至于与很多的优秀传统并不被人们认识与熟知。为此,《文明密码》是一档文化体验类纪实栏目诞生了,希望以《文明密码》这档栏目唤醒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记忆,还原那些“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优秀传统,让文化的本源和内核得以留存和传递。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文明密码》精选节目的配套书籍,本书旨在探寻与揭秘留存于我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记录、还原我国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本源色彩。
这本书包含了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雅集”,一是“匠心”。在我看来所谓“雅集”就是指那些充满艺术感的事物,而“匠心”就是指那些继承了某种传统手艺的人的内心的想法与其自身对待这种手艺的态度。
在“雅集”部分的开篇讲述的就是文玩核桃,也是独属于我国的文玩艺术,以前对于文玩核桃的概念不是很深刻,以为所有的核桃都可以成为文玩核桃,还悄悄的拿着食用的核桃在手中转来转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文明密码:地道美物》对于文玩核桃做出了详细的解释。除了文玩核桃之外,核雕也是让人惊叹的一个技术,小时候学过的《核舟记》中描述的那种可谓神乎其技的雕刻技术,一直以为是假的,本身就很小的核桃怎么可能还会雕刻出如此细微的东西呢,但是通过这本书,你就会了解到,这都是真实存在的。
在“匠心”的部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就是巴中皮影,皮影是传统戏曲艺术中重要的一支,流传至今,它的历史已经无所考证了,但是皮影这门手艺一直保留了下来。我曾经一直以为这些皮影都是找人帮忙雕刻的,看了《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所谓皮影人,不仅仅只是控制皮影,而是每一张皮影都是皮影艺人自己动手雕刻的,而且制作的工序也都十分的复杂精细,每一个唱腔也都是艺人自己研究的。这些事情并不容易,但是却有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继承着这个技艺,一直肩负着传承的任务,让它能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永远流传下去。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这本书所传达的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看看这些不总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的,这些“默默无闻”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就在于它的传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就在于这些文化中存在的内涵以及它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所以中国文化的河流,不仅仅要源源不断,还要辽远广阔!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读后感(七):解开中华文化的文明密码,找寻华夏大地的地道美物
前些时候,突然发现办公室的阳台密密麻麻摆满了新鲜的核桃,询问后才得知,原来是一位年纪较大的同事从老家平谷带回来的特产。
这些已经脱过青皮的核桃当然不是用来吃的,他打算晒干之后留下来把玩成文玩核桃。老同事闲暇时喜欢将其握在手中不停地旋转,这样既可以缓解工作时手指敲键盘的酸痛,经过反复转揉的核桃也会变得油润光亮,摇身一变成为一件艺术品。
俗话说,文人玩核桃,武人转铁球,富人揣葫芦,闲人去遛狗。像这样隐藏在民间的民俗物件和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点一滴。《文明密码:地道物美》记述并还原了中国的民俗传统和工匠文化,展示了不同地区的风土民俗和人文风物。新书由文化体验类纪实栏目《文明密码》节目组主编,秉承了其客观、探索的精神特质,用图文的形式建立了一个有趣地传统民俗文化“档案”。
该书分为“雅集”和“匠心”两大版块,“雅集”是将文人雅士喜爱常用的物品,例如文玩、盆景、笔墨纸砚等聚集为一部分,开篇所讲的文玩核桃就属于这一类;“匠心”会介绍巴中皮影、潍坊风筝、介休琉璃和湖北江陵的龙泉剑等,体现出民间工艺和技术的高超水准。
”雅集“中的”做香“一节写的很有趣,主要讲了古人用香的历史。香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和医学等文化内涵,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文中提到的汉代博山炉,非常具有代表性,它的圆锥形盖子象征道家理念中的仙山博山,即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香炉也因此而得名。香料在炉中燃烧时烟雾缥缈,不断飘出,其造型致力于象征意义与香味的融合,从而营造出极乐之感。
釉陶博山炉编者提到,在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香文化逐渐衰落。工业化学制品做出的香料价格低廉,味道浓郁,似乎更有市场潜力。但传统香文化中品香用香、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是永远不会被替代。
翻到汇集民俗艺术的”匠心“篇,开始巴中皮影之旅。
巴中的皮影戏是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演出时的唱腔、剧本和伴奏乐器均与川剧一致,也被称作“川剧皮影”。巴中皮影艺人技艺高超,能通过双手中的三支操纵杆,表演出人物行走、打唱逗哏、脱帽戴帽等高难度动作。
书中介绍《文明密码》节目组特地拜访了当地有名的艺术家——肖家皮影剧团团长肖德秋先生,在演出时,他能够用嘴巴叼住一根控制杆,在两只手的配合下,皮影人物亦步亦趋、不慌不忙,脱帽前悠闲地顿一顿,捋捋胡须,然后轻轻摘下。每一个动作精确到位,人物情感表现得活灵活现,让人赞叹不已!
皮影戏集合了文学、历史、雕刻和表演等艺术,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表演艺人通过手中的简单道具,在这七尺白布上演出历史的兴衰过往,更替演变,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节目组不辞旅途的劳累,踏遍大好河山、实地探访,详实地记录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我有一个想法与他们一样: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感受到中华文化、华夏技艺的魅力,像地道美物一样活得精致!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读后感(八):民俗要弘扬 匠心需传承
玩物本无价,人心见高低。
个人的品味决定着个人的喜好,有的人喜欢抽烟酗酒赌博沉迷游戏,每天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行尸走肉般的日子。有的人“结庐在人境”,但以琴棋书画茶修炼品性,却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甚至修炼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不同的兴趣爱好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感,带给你的是不同的生活方式。
翻开《文明密码——地道美物》为你呈现了一份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全书彩色纸张,从笔墨纸砚,石香珠根,家具,手串、核桃等玩物等16篇《雅集》到皮影、风筝、舞龙、陶器、年画、玻璃、银饰、蜀绣、唐卡、手绣、特色美食作品及技艺的20篇《匠心》,每一篇都透露着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的精湛和独有物件的美轮美奂,凝聚着《文明密码》节目组的千辛万苦和独具匠心,更是魏策和阿寻两位执笔的精彩绝伦的审美和妙笔生花的文采的精华。
传统民俗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详细的科普了历史典故和古典文化知识,厚重感油然而生。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可以看出人们对寒食节的感悟和崇敬。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比端午节的产生还要早,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闲情趣物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对手串、玉镯、核桃等文玩感兴趣,佩戴过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各种艺术品。在2018年培训期间,结交了几位特别聊的来的大哥哥小姐姐,不仅没人都喜欢这类物品,而且特别有幸被大哥赠予每个人一串手链(男生手牌,女生手链)。虽然不是价值连城,但其中饱含的情谊被深深铭刻,充满了情感的仪式感,被每个人视为珍宝时刻携带。几个人相约河北野三坡游玩,也曾在山上扒过青皮核桃,相互看着彼此被果皮染色的手不禁觉得乐在其中。
“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友不应是利益之交,更不要交酒肉朋友。朋友之间有着志趣相投的爱好,有着共同的喜好是最好不过的了。蓦然回首,我到现在仍然感谢这些“玩物”,能够让我与这些朋友相识、相交、相伴……
传统技艺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赋予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巴中的皮影、潍坊的风筝、华夏舞龙、日照蛋壳陶、朱仙镇木版年画、介休琉璃、江陵龙泉剑、热贡银匠、四川蜀绣、高桥手绣,这些叹为观止的技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档案,也是中国人民匠人精神、匠人技艺的记录。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绵延至今时,我们仍能看到这些精湛的技艺,确实应该值得庆幸。在赞叹、骄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这些文化类的遗产加以呵护,让更多喜欢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加入到保护、传承的队伍之中,使得中国的文化风俗、工匠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读后感(九):匠心别致,文人风雅
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华夏文明从未中断,一个国家成立五千载,积累了无数瑰宝,也流传着许多传奇。这片土地上的人来来去去,但是生命的消逝并非没有留下痕迹,文明发展的脉络可以通过很多事物去找寻。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记录了很多鲜为人知民俗传统与匠心工艺。全书分为“雅集”和“匠心”两部分,采用大量高清彩图,“雅集”以物为主,从文玩核桃开始,再到根雕、香料,以及文人必备的文房四宝。“匠心”以传统艺术为主线,讲述了传统手艺的精神与传承。
总听人说民国之后再无文人,“文人”仿佛是中国的特产,他们兴趣高雅,志存高远,有着自己尊严与骄傲。印象中的文人必然白衣飘飘,手执书卷,桌前放着笔墨纸砚,纵然无功无名,依旧心系天下。
“雅集”所描述的大多是文人的爱好,而让我心醉的不是昂贵的核桃、玉石,也不是精致的根雕、盆栽,而是最能代表文人身份的笔墨纸砚。
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而徽墨则是墨中翘楚,墨的制作工艺更是经历了数百年的优化改良。砚的发展更是见证了文明的演变,文人爱砚历史上的故事比比皆是。对于笔来说,湖笔讲究“毫轻功重”,一只好笔犹如文人手中的利器。宣纸则是岁月的载体,纸中王者当属安徽泾县所产的宣纸。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毛笔字已经退出了我们的生活,笔墨纸砚也变成了一种爱好,不再是生活必备品,但是它们的价值以及承载的文化依旧不能被替代。
中华文明不止是物件的制造,更多的是工艺的传承,中国文化从未中断离不开祖祖辈辈人的潜心研究。在民智并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无法通过书本将如此复杂的工艺记载下来,无数的民间艺术都是靠师徒之间代代相传,人成为了艺术的唯一传载体。
民间艺术可能更少被人了解,即便是国粹京剧都已经很少有年轻的拥护者,很多祖传的手艺正在逐渐消失,惋惜之余也更加珍视现存的民间传统。
蜀绣、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针法多变,犹如画作。百笋宴更能体现群众的智慧,一片竹林可以做出上百到珍馐。灵动的皮影戏是那些没有网络时代人们最期待的娱乐活动,这些技艺还在传承,但也急需保护。
也许是古代时间很慢,诱惑很少,人们可以静下心世世代代做一件事,那种师徒关系看似封建,但也更加牢固。在师徒关系越来越弱化的今天,技能的传授变得更加功利,学习也追求速成,但是文化是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能。对于那些数代人研究一门手艺的工匠,他们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这种工匠精神更值得宣扬和鼓励。
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很难追溯到源头,《文明密码 地道美物》只是一把打开宝藏的钥匙。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件文玩古物,每一种民俗技艺都有一段奇妙的故事,他们不是近代的产物,它们也因此有着历史的厚度。
历史的见证者不止是那些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件件展品,那些拥有时代传承的文化技艺同样价值连城。静心研读会明白匠人区别于工人不仅仅是因为工艺巧妙,更在于那份心无旁骛,一心一意。
爱看电影的同学们都知道,美国都欧美国家很爱拍有关未来的主题,不仅因为他们的特效优秀,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历史过于短暂。放眼世界,中国人其实最为富有,因为不仅拥有未来,我们更拥有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过去,那些地道的美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文明密码 地道美物》用详实的介绍让每一个读者了解中华之物博,感慨华夏之魅力。宝物虽美,但需爱护,工艺虽难,仍需传承,寻找地道美物,当属巍巍华夏。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读后感(十):行走中华大地,发现美丽中国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文明密码》精选节目的配套书籍。本书旨在探寻与揭秘留存于我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记录、还原我国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本源色彩。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评价人数不足前段时间,晚上加班回到家门口时,才发现忘带钥匙了。遂驱车去到了朋友家里借宿。到她家后,发现他们夫妻二人手里都攥着两颗石头,手在有节奏的活动着。不解其意,遂问之。她告诉我说她老公淘了几块玉石。还是未经打磨的,需要人们自己把在手心,每天悉心打磨,将会成为一块美石。并且还能转出健康、玩出长寿。当时,心中觉得好笑,不禁嘲笑了他们一番。
如今翻开这本《文明密码地道美物》,看到开篇介绍的文玩核桃一篇时,遂想起前日之事。觉得自己真是孤陋寡闻了,也不够敬畏历史和充满匠心的物件。
文玩核桃,掌中乾坤。这些专门收购核桃、赌青皮的高手,每年到了长核桃的时节就会跑很多山路去收核桃,在核桃刚刚开始生长的时候就买下整棵核桃树,赌一赌这棵核桃树是否能结出珍贵的“闷尖狮子头”,如果能再配成对那就更是完美了。看到书中娓娓道来的道理和现象,不觉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劳动人民的智慧。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和执念,给我们的后世留下了无价的艺术瑰宝。
看到赌青皮这里时,我自然地就想到了前段时间大热的《黄金瞳》。主人公庄睿被玉目误伤之后,就拥有了透视的特异功能。以至于后来的赌石活动中百发百中。真是羡煞众人啊!当然这也只能是虚构出的故事而已。不过说到赌石,从一堆外表与石头一般无二的毛石中去下注,然后切割出玉石甚至是宝石来。真是一种很刺激的活动啊。当然这个中的行家里手倒是不少,多少人成也赌石,败也赌石。
玉石这里我想可以引出“匠心”篇的精髓。古往今来多少能工巧匠们穷极一生,只为打造不世出的奇珍异宝。传于后世,供人敬仰。又有多少博大精深的文化被埋没民间,不得伸展的机会。
我想,这样的节目出品,也意在发挥我们老百姓的功用。拥有一双可以鉴宝的眼睛,发现美物,保护它们不受二次侵害。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就在于它的传承。而努力传承中华文化,吾辈仍需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