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之梦》是一本由赖声川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梦之梦》精选点评:
●补回了上周因为高铁突然停运而缺失的前半小时剧情...
●久久不能从剧情中走出,太宏大的故事了,而戏剧结构又是那么的完美,单看剧本上的布景、舞美、灯光,都是恰到好处,精妙至极。(期待看话剧)剧本中所有人物都从别人的故事之中看到自己,在别人又或者自己的梦里死去,每个角色都紧扣“庄周梦蝶,如梦之梦,人生如梦”这一剧作核心。
●1、“其实我们一辈子就好像一出戏,这出戏是我们自己编的。等戏演完了,落幕了,我们可以走出剧场了。”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从上海到诺曼底,到巴黎,5号病人、江红、顾香兰、亨利每个人都在编织自己的梦,编织自己的生命。2019是没有看成《如梦之梦》的2019,2020是要努力坐到《如梦之梦》莲花池的2020。
●浮生一大梦
●一点,看【伯爵和顾香兰】的故事想起毛姆《面纱》男女主,男人容易被坏女人吸引,却无法忍受坏女人对自己的背叛。 前世今生,如梦似梦。
●单看剧本觉得跟喜欢的剧作家比真的差点意思 最喜欢的是开篇的故事 但是貌似现场不错?!有机会还能抢到票去看次8小时的马拉松剧好了
●看着文字想象出了舞台,希望有一天能现场看这出剧
●无意中在新华书店看到这剧本。坐地上看完了上半场。一边读一边画面就在脑海回放,仿佛又回到了2月的重庆大剧院,听着如梦之梦,空气中还有顾香兰的香水味
●半路杀出个萨尔瓦多
●赖老师的本子是属于好好讲故事的类型,在中文原创剧本“实验”“先锋”蔚然成风的当下,实属难得。 私以为如梦剧本和舞台剧的观看顺序非常重要,大概是因为四面台的沉浸效果实在太好。单论剧本而言,只能说是层层嵌套的故事与如泣如诉的梦境;而若是观看过现场再来看这剧本,仿佛所有的舞台指示都有了真切的画面,每句台词都回荡着角色饱含情绪的嗓音,是一首悲伤的词终得以谱成曲。
《如梦之梦》读后感(一):所谓史诗,就是要不厌其烦地讲一个又一个故事
我原先看这个演出的时候内心是那么地激动,自己回来就立马找这个戏的剧本,但是那个时候竟然却没有找到这个戏的剧本。 后来,找见了繁体版,觉得阅读起来有一点点困难,就先搁置到了一边。 现在,赖声川先生出了剧作集,就赶紧拿来如饥似渴地看,希望能够找回当年的感动。 说感动,在阅读剧本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有的,可是说句实在话我却在字里行间没有找到那么激动人心的段落了。 我非常地怀疑:是这些年我的审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了么?还是说剧本无法重现自己当年在剧场中所感受到的美感? 说来剧情并不复杂,就是先透过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医院实习生的视角带出了一个身患奇怪绝症的五号病人,这个五号病人为了看病遇见了一个会占卜的吉卜赛人,吉卜赛人又告诉了他一个法国的城堡,在这个城堡他发现了一个中国女人的肖像画,于是前往上海寻找这个中国女人顾香兰,然后得知了顾香兰当年在上海从妓、又嫁到法国,最后离开伯爵回到中国的故事。
《如梦之梦》读后感(二):杂记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
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书店老师第一时间给我推荐了这套书。后来发现,身边有一些记得你喜欢什么、知道你适合什么的朋友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每日在午睡里挤时间看这本书,一周多,终于在今天看完了。想看《如梦之梦》不是一天两天,但是至今也还是没看到现场版。大学的夏天,现代文学教授课前闲聊,伴着呼呼的风扇,她说她很想买一张机票飞去上海看一场话剧,于是自那一刻起,我便知道,美好的事物不来,你可以自己走过去的。
三个楼层、八个方位、八个小时、三十多个演员、三百多套衣服、三百六十度环绕舞台,穿越两个时间(民国初年、现代)与五个空间(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诺曼底)。无缘现场,但纸张媒介上形成的场域丝毫不阻止我们进入那个世界。
探索不同艺术形式对于同一内容的表达,是我长久以来乐于探索的。电影与书籍,话剧与文本,在感叹艺术的多元性的同时本质是在感叹生命的丰富性吧。我们,有着发达的知觉能力,直接或间接,无论在谁人的日子裂缝里都能感受世界的冷暖与流变。
对于这个话剧本身更多的思考应该是什么呢?也许,下面这句台词就是我所理解的一切了:幸好人类还有遗忘的本能。
《如梦之梦》读后感(三):愿你今晚好梦
标记读过之后 豆瓣提示这本书出版至今还只有十个月《如梦之梦》好像是一个观剧的里程碑,能看到现场的剧迷一则是抢票经验丰富,二则是观剧的坐功不错。至今没有抢到过《如梦之梦》的票,也没有搞懂莲花池座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
疫情期间鼓励消费,绍兴这边投放很多消费券。在曾经的文艺圣地--人文图书里找书时意外发现了这本剧本。
故事整体的时代背景是赖声川一贯的风格。如果拆开来讲,就是几段有缘无分的的小故事吧。因为一些偶然的线索,不同年代的主人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也旁观者别人的故事,如我们一般唏嘘不已。
事物发展在矛盾中前进,人的执念也是在同这个世界的对抗与和解中来回拉扯,难得身处其中又活得通透。如天仙阁吃茶有独特的规矩,可伯爵一来就什么规矩也没有了,或依靠沈先生根本也解释不清楚其中的奥妙。反之伯爵与顾香兰鸡同鸭讲的十天半个月,两人的脑海里可能都出现了自由的巴黎的样子,并且相信对方和自己想的一样。
剧中,看向城堡附近的湖能看到自己。或者这就像你抛掷一个硬币,由正反面来决定是去做作业还是打游戏一样,在抛出前的一刻心中已有了答案。当局者迷,即便好梦易醒,梦过醒了又如何,总比噩梦好一些吧。
《如梦之梦》读后感(四):如梦人生,活在当下
剧本式的书厚厚一沓却很好读,分别用了两个下午看完。有机会看现场的话,应是很值得一看的。
书中用人物AB角叙事,表达的是不同时空同一人物,即使是阅读,也能深入其境地感受舞台上的交错插叙表达。
开头是齐国庄桁梦中修行的故事,定了整本书的基调。人生如梦,若梦非梦。
接着是牧羊人的故事,引出5号病人去巴黎寻妻,故事就开始了,从台湾到巴黎,巴黎到上海的旅行(梦境),在上海,故事又从三十年代的上海开始,从上海到诺曼底,到巴黎…是梦里的故事,还是故事里的梦,到最后已经不重要了。
5号和顾香兰是什么关系?5号病魔缠身,想在旅途中寻找到病魔的根源。顾香兰,一个旧上海的青楼女子,她生命中的两个的男人,一个是丝绸小开王德宝,一个是有权有势的法国伯爵。
伯爵是傲慢自私的,所以他从对顾香兰一开始的『一见钟情』,成为名流太太,培养她的画画爱好,到后来她在他眼里是『低处』『妓女』,没有令人意外。意外的是这样一个人写了庄如梦的故事。
在巴黎的最后一面,他看到烛台时说『其实对我也没什么意义』,人生若只有初见,点到为止应是最好。
爱情在最开始就达到了最好,怎么走都是下坡路。
王德宝也是如此,年轻的时候没有留住他的爱情,经年之后再找到顾香兰,此时的顾早已不是彼时的顾。即使没有国内那场活动,想他们回国以后也是柴米油盐,心心念念的遗憾和爱在平淡中磨灭。
书里说,花是奇妙的东西,正在盛开,同时也在凋萎。我正在享受爱情的同时,爱情也在离我远去。
是这样。
故事环环相扣,像是一个轮回,顾香兰死时抓着5号的手,叫他亨利…5号最后找到他妻子了吗?他找到了吧…
结束时是巨大的孤独感袭来。
“其实我们一辈子就好像一出戏,这出戏是我们自己编的。等戏演完了,落幕了,我们可以走出剧场了。”
如梦如戏的人生,活在当下为好吧。
《如梦之梦》读后感(五):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说实话,如果不读这本书,我早已想不起文章标题的这句话,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偶尔谈起如梦之梦,总会隐约记得如梦之梦这四个字,似乎是来自于某一个高深莫测句子,但这句子,却早已在岁月的云雾中模糊不清了。
2013年4月7日,8个小时,上下两本,我在保利剧院独自一人观看了《如梦之梦》这部剧。是我人生的第一部剧,我记得剧终是临近当天的午夜12点,演员谢幕时,我站着拼命地鼓掌,拼命地流泪,我是如此激动,那种内心的某种情感,某种表达终于被人讲出来的感觉,我至今仍难忘。在读书时,我才意识到,匆匆6年已经过去,2013年变得遥远,而且那时,我25岁,刚刚步入社会,稚气未脱。
再也没看过《如梦之梦》这部剧。我记得很清楚,2013年,我买了上下两本的票,上本在第三排,下本在第一排。两本票价均为880元,有些贵,但没有如今这样难买。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怕,我总怕如果我再去看这部剧,因为我自己变了,所以不再能体会到那种感受了,心里害怕自己的改变。但读完书,便渐渐放下心来。我确实变了,但万幸的是,这种感受仍未改变。
翻看了一下看完剧后写下的剧评,感觉那时的自己很年轻,稚嫩,但是也更加敏感。不妨贴在这里,算是一趟借由《如梦之梦》所做的一场穿越时间的梦好了。
夜深,燃烛,述梦
我很幸运,能够第一时间拿到这本书。用了一天时间读完,完全是手不释卷。从头至尾,每一个字都能让我有所回忆,有所感触。原来读剧本是这样的感觉,于是我想,如果我是剧中的演员,也许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或许会有其他同样新鲜的感受吧。我一字一句的读,甚至连最后的每一次演出的演职人员名单都读了。发现2013年4月1日,《如梦之梦》北京版首演,我竟误打误撞,阴差阳错的几乎成了第一批观众。
人生的第一部剧,但自那之后,我便很少看剧了。我对这部剧的感觉,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剧中那些男人对顾香兰的感觉一样。这部剧已经把我心中的感受说尽了,其他的剧便只是消遣了,那会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意义,是的,没有意义。上面这句话,像是剧中哲学家的喃喃自语。
不过我的这种感觉也许并不准确,而那时我的感受似乎也并没有那样丰富。因为我是观众,而这6年,在我的人生里,我却是真正的演员,我在这如梦的人生中,抑或是如人生般的梦中,经历许多,体会许多,也丢下了许多。我在这似乎很短又很长的六年里,似有也似无的,有了些许更多的共情。在人生之梦里,我不算是一个很合格的演员,但终究,我也并不只是一名观众了。
人果然还是要读纸质的书,那种拿在手上的感觉,眼神随字句移动的感觉。书是有重量的,页是有触感的,字句是有温度的。恰好,今天又下起雨来,我坐在下雨的窗前,告别了手机、电脑,找回了被我深埋在内心很久的那种最喜欢的感觉,我很难精准的描述这种感觉,仿佛是一种既忧伤,又喜悦,既欣慰,又失落的感觉。
很巧,今天,同样是临近午夜12点了,夜同样深了,似乎在这样的时刻,结束如梦之梦是一种命中注定。所有的过去,未来,似乎都不重要了,只集中在这一刻,这跨越的一刻。让人有百般情绪却无从述说。
我似乎忘了看剧时最能击中我的那句台词,但今天我找到了。“为什么我们最爱的东西给我们最大的快乐,也给我们最大的痛苦?我决定改变。我觉得,让一刹那的时间扩大成永恒不散的记忆,还不如满满地活在那一刹那之中。就好了。”
是呀,就是那一个刹那,这一个刹那,某一个刹那。也许,一直以来,我始终活在2017年4月7日午夜12时的那个刹那里,只是自己未曾觉察罢了。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今年,若能有机会重看一次,就太好了。
全文完
写于2019年7月28日
巴斯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