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女王与苏丹》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20 02:35: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女王与苏丹》的读后感大全

  《女王与苏丹》是一本由[英] 杰里·布罗顿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王与苏丹》读后感(一):利益联盟--英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接触与联合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对英国来说远交近攻是极其重要的国家政策。虽然天主教徒和穆斯林都被新教徒认为是异端,但对伊丽莎白来说,英国与伊斯兰有着共同的敌人,就是天主教的西班牙和哈布斯堡家族。外交和商业上的利益战胜了意识形态和宗教上的分歧,英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主要强国结盟对抗西班牙和哈布斯堡家族。伊斯兰教与英国联系的历史是久远的,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英国也变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伊斯兰教已是英国的第二大宗教,未来甚至可能成为第一大宗教。英国比伊丽莎白时代更迫切地需要与伊斯兰教和谐共存,并且慎重思考如何处理英国与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之间的关系,这对英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尤其是在这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全球化移民时代

  《女王与苏丹》读后感(二):利益是君王最好的朋友

  就书籍本身而言,书名的中译不准确,偏离了原书的重点;阅读体验也很奇怪,很难归类为某种史学。其实根本原因是作者并没有掌握新的史料,特别是伊斯兰世界的史料,对原有史料的分析处理能力也有限,所以才会蹩脚地使用马洛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分许作为支持论点的依据。

  关于这段历史,伊丽莎白采取的是利益本位的模糊政策,利用私人或半官方组织逐步获得经济和政治利益,但有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商人重利,更重视贸易路线的开辟,卷入政治漩涡并非擅场,詹金森和哈本更多的才干是在贸易上。反之,摩洛哥贸易无利可图,关键因素是摩洛哥政策更偏向于政治和军事联盟。至于舍利之流,根本就是对历史发展无关痛痒地冒险主义。不过无论如何,伊丽莎白女王只有收益而无损失,她的决策是“君王垂拱而治”最好的注脚。

  伊斯兰世界的立场更是东方式的实用主义。苏丹和沙,关心的核心话题其实是如何维持自己的权力和统治。至于西方贸易和结盟云云,只是甜点上的那粒樱桃,实乃彻彻底底的点缀而已。

  所有史料中反映出来的最有意义的一点即是,在利益争夺面前宗教意识形态不过是一张幌子而已,精美的幌子,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疯王愿意跪在它面前为它牺牲,明智的君主只是冷笑。大不列颠之盛,西班牙之衰,原因都在其中。

  所以这段东西方交流史,固然重要,却也不那么举足轻重。如果对今天的人有什么启示,不过是那句老话“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女王与苏丹》读后感(三):岛国与大陆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城市,它们历史悠久,并在此发生了很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事件。但很少有哪个城市能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相比,以至于大家会认为土耳其的首府是伊斯坦布尔,但实际上,这个国家的首都安卡拉在伊斯坦布尔的盛名之下显得如此默默无闻。

  的确,如果有一个“世界首都”的话,那绝非伊斯坦布尔莫属,因为这座城市,横跨在亚欧大陆之间,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中心地带。而伊斯坦布尔本身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种异域风情,让人为之着迷。

  不过,这座城市并非一直属于伊斯兰信徒,而那些宏伟的清真寺也有着另外一番模样,所有的改变,都是从1453年开始的。

  1453年,对于世界人类历史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被奥斯曼帝国攻陷,这也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覆灭。“拜占庭帝国”这个名称,并不是这个帝国自己取的名字,而是后来的史学家起的,我们更习惯称呼这个国家为“东罗马帝国”。由此可见,肯定还有一个西罗马帝国。但是西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和东罗马帝国比起来要短的多,西罗马帝国只存在了一百多年或者更短,而东罗马帝国则存在了1000多年。

  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不过伊斯坦布尔这个名字是在1923年改过来的,在这之前,这座城市一直都叫做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是罗马皇帝的名字,堡的意思就是城池。

  公元313年,米兰赦令标志着基督教的合法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分裂为了东正教与新教,而君士坦丁堡,则是当时东正教的中心。可是,这座城市所有的荣光都随着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国王)默罕默德二世将其攻陷而彻底烟消云散,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也以死殉国。就此,在欧洲与亚洲中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大片的区域,阻碍了两个大陆之间的贸易。但是,奥斯曼帝国却因此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在和它做生意,或是在它南边的波斯,但无论是和谁做生意,奥斯曼帝国都不吃亏,东西方以及自己的商品在君士坦丁堡买卖,这座城市也因此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欧洲各国的君主都不能再忽视奥斯曼帝国的存在,而这个帝国对于欧洲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

  在欧洲人眼中,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自然是异教徒,但是在半个世纪之后,英国的亨利八世也一样被视作为异教徒,因为这位国王想和自己的妻子离婚,可是罗马教廷不同意,于是亨利八世创立新教,继而脱离了罗马教廷。

  而这之后,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斗争便开始了,当玛丽一世成为新的英格兰国王的时候,开始血腥镇压新教徒,所以历史上这位和西班牙国王联姻的女人被称作“血腥玛丽”,她同父异母的妹妹也因为是新教徒而被囚禁。后来玛丽去世,这位妹妹继位成为了新的国王,也就是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的最后的君主。

  玛丽与西班牙国王联姻,恰恰证明了当时西班牙的强大,可是,随着玛丽的去世以及她的妹妹伊丽莎白女王的登基,这种联姻也随之破裂,英格兰与西班牙也注定要撕破脸了。而就在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往英格兰之前,伊丽莎白一世便已经以信件的形式与奥斯曼帝国的当权者通信往来,而《女王与苏丹》这本书里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诸多细节。

  《女王与苏丹》读后感(四):闯万里路与写万卷书——英格兰崛起离不开这两个人

  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糖的危害性。食用糖类过多会引发龋齿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是,但是16世纪这种危害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知道。比如16世纪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吃糖渍水果,而过多食用糖渍水果的后果是女王的牙齿变黑。嗯而当时的英格兰还只是一个不被人重视的岛屿国,英格兰还未崛起。所以当时这些糖都是从摩洛哥留住英格兰的。由此可见英格兰很早就开始与伊斯兰世界沟通。 《女王与苏丹》这本书,是一本生动有趣的书。书中对于那个非凡的丰富多彩时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苏格兰的崛起,穆斯林文化、消费、和文学都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伊斯兰世界与英格兰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偶像崇拜与异教徒到活跃的、有目的的互相渗透。让我们看到了英格兰和伊斯兰世界之间,充满宗教色彩时代的发展变迁。以及伊丽莎白时代的臣民如何闯荡伊斯兰世界的故事。英格兰人从伊斯兰世界学到的东西,他们的发现,他们讲述的故事等,对英格兰国家民众生活方式的影响。 作者杰里布罗顿生动的描述了伊丽莎白时代历史上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促成英格兰与伊斯兰世界第一次生动持久的互动,除了讲述身为私生女的伊丽莎白女王的收拾烂摊子的能力,而且每一章节都写一个或者几个重要人物。对于英格兰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的融合,以及英格兰的崛起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书中有两个人物对于英格兰的崛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一个人却很少被人记起,而另一个人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们就是詹金森和莎士比亚。一个行万里路,另一个写万卷书。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崛起,从来都是灵魂的成就。”但是个人认为也有金钱和文化的功劳。 行万里路,从容处事,长见识。 詹金森出生于莱斯特郡的马奇特哈勃勒,受训成为一名商人,专精于纺织布料。 从1546年年仅17岁的詹金森离开了英格兰,去佛兰得斯,德意志地区,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然后游历了北非,和地中海岛屿以及他所谓的圣地,1553年11月24岁的詹金森抵达了叙利亚城市阿勒颇。之后的30年,又詹金森5次离开英国。少年老成的詹金森,通过自己的能力周游列国,为英格兰国王争取了前所未有的通商之路,甚至到达了丝绸之路的最西端,甚至考虑前往中国销售英格兰的毛毯,虽然没有成行,但是他彻底打开了英格兰通向世界的大门。 16世纪70年代,詹金森回到英格兰,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他在北安普顿郡打理商业和地产,收益颇丰,1610年他去世时,家财万贯。 行万里路对于个人来说,可以深刻体验人生的多样性,詹金森没有想到的是,行万里路不仅成就了自己,更影响着一个王朝的崛起,更让世界认识了英格兰,而杰里布罗顿让世人认识了詹金森——一个英格兰最伟大的先驱者。 英格兰经过了30年与伊斯兰国家进行了贸易之后,人们开始日益对发生在摩洛哥和土耳其的事情感兴趣,而能满足这种兴趣的地方之一就是伦敦剧院。 伊丽莎白时代的大众已经开始学着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戏剧里享受闲暇时光。 自从1576年伦敦的第1家商业剧场开业,最初只是人们感兴趣的巫术和罗马天主教的通jian等戏码。 然而当时的戏剧被认为是低俗的玩意儿,更有人谴责戏剧是∶“魔鬼的发现,偶像崇拜的祭品,世俗的浮华,虚荣的花朵,判教的根源,培育罪恶暴动和通jian,应该被扔掉。” 而伊丽莎白女王对戏剧的负面攻击做出了回应,让官员负责查城中所有被认为冒犯了教会或国家的演出。 因此,戏剧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罗伯特威尔逊的具有话题性的《伦敦三夫人》,到短暂而辉煌一生的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帖木儿》,《马其他岛的犹太人》等作品,都深受欢迎。 但是这些作品的热度很快就被一部叫做《亨利六世》的新剧超越。这部作品的作者就是莎士比亚,这部作品的出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新风格,挑战了马洛在戏剧界的至高地位。 《亨利六世》用生动的细节描述了15世纪20年代英国在法国的一场战役中的政治处置失当,这让观众们痛苦的意识到,过去三年的灾难性战役导致的成千上万的英国士兵死亡或伤残返乡…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现实写实性,更加引人思考。 莎士比亚的作品除了模仿古典作品创作也借鉴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比如受马洛的《帖木儿》的影响。 但是莎士比亚摆脱了马路戏剧中纯粹邪恶的犹太人和穆斯林的刻板印象,莎士比亚揭露的是贪婪,自相残杀,和复仇的循环必将遭受到谴责。这一点在他后来的戏剧中继续得以开拓。 莎士比亚的作品,离不开伊丽莎白时代的大背景。 莎士比亚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卓越的剧作家之一,他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并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如果想更多了解英格兰世界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除了仔细阅读《女王与苏丹》,还可以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闯万里路,写万卷书,要么身体在路上,要么灵魂在路上。

  《女王与苏丹》读后感(五):讲述伊丽莎白女王与奥斯曼苏丹以及波斯沙阿之间的隐秘故事

  提及伊丽莎白一世,我们习惯于把她视为一个令人目眩但本质上权势有限的君主,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在她当政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印象中,这位君主总是痴迷于固守她在欧洲西北部的小角落,殊不知,在伊丽莎白时代历史上被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她统治的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里,英国也深深地与伊斯兰世界的3个大国打交道。这也是英格兰与伊斯兰世界第一次产生持久的互动。

  在《女王与苏丹》这本优雅而有趣的书中,作者既是对那个非凡时代的丰富多彩的描述,也提醒我们,我们自己的命运和更广泛的伊斯兰世界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

  本书作者杰里•布罗顿,是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领土交易:现代早期世界的地图绘制》《全球性角度:东西方之间的文艺复兴艺术》(合著)等。

  一、英格兰和伊斯兰势力的联盟时期。

  1570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被教皇逐出教会。为了摆脱被大陆天主教国家包围的境地,英格兰与在地中海和天主教西班牙作战的伊斯兰势力开启了一段联盟的时期,并且与伊斯兰世界在文化、经济和政治上有了深度的交流。

  书中这样描述了他们结盟的开启:1579 年 9 月底,一封写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信寄到了伦敦。包裹这封信的是一个绸缎制成的袋子,配有银囊,那封信精美绝伦,与女王曾收到过的任何外交信函都不同。这封信用奥斯曼土耳其语写成。写这封信的是 33 岁的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三世。这是有史以来土耳其苏丹和英格兰统治者之间的第一次交流。

  这封信辗转了6个月,才从君士坦丁堡抵达伦敦。这封信遵循奥斯曼帝国给臣民的书面命令的标准惯例,穆拉德告诉伊丽莎白,只要这位遥远国度的女王愿意接受穆拉德的宗主地位,向他称臣,他将乐意保护她的商人。

  伊丽莎白很快就回信,日期是1579年10月25日。至此,苏丹与女王之间长达17年的诚挚通信开始了。这标志着一个在历史上不太可能形成的联盟就此产生。对于这位已经统治了21年的老谋深算的新教女王来说,面对天主教对自己的咄咄相逼,与苏丹交好是另一个确保她的政治地位的精明之举。

  英格兰对于伊斯兰世界的迷恋,要远远早于苏丹和女王之间的第一次书信交流,早在16世纪50年代,英格兰商人已经开始在摩洛哥和叙利亚地区经商了。亨利八世的商人进口了大量的丝绸、精致的纺织品和充满异国情调的商品,而伊丽莎白加速了交往的进程,至伊丽莎白统治结束,有数千英格兰臣民生活在伊斯兰世界中。

  离开英格兰前往东方的商人和冒险家们带回来了新的商品和新的思想,改变了国内的文化和社会,在伊丽莎白时代,富裕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土耳其地毯,地板和墙壁上都有精美的编织物,上面都充斥着伊斯兰图案,甚至连16世纪的英格兰语言也充斥着与伊斯兰国家进行商业交流而产生的词汇。

  在16世纪,英格兰只是一个已知世界的边缘国家,而奥斯曼帝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强大和重要的多。随着英格兰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英格兰的学者们试图了解奥斯曼帝国的规模和力量。

  在一个由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帝国主宰的地缘政治世界中,伊丽莎白女王是位于边缘地带的小角色,她在不同的时刻公然承认伊斯兰势力具有优势,并一再使英国与之保持友好关系。这并不意味着英格兰是一个基督徒和穆斯林可以愉快并存在太平世界,双方关系往往是以互相猜忌、误解和摇摆不定为底色的,其后果也是多种多样且有时自相矛盾的。

  二、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体现了伊丽莎白时代英格兰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矛盾关系。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正值英国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因此在文学史土称为“伊丽莎白时代”。这是一个英国诗歌、散文、戏剧空前繁荣的时期。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话剧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

  戏剧《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这部戏剧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悲剧结局令人唏嘘。在剧中,奥赛罗是一个军队的统帅,一个可以与土耳其人抗争的威尼斯政府的保护者,所以受到元老们的重视。但是,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承认和尊重,种族歧视的痕迹无处不在。周围的人,一直都没有忘记他异族人的低下身份,这也时时刻刻提醒着奥赛罗自己的处境。

  为了证明了阿拉伯和英国的贸易往来,莎士比亚从来没有使用过“摩洛哥”或是“穆斯林”,伊丽莎白时候对北非人的标准称谓是“摩尔人”。在《奥赛罗》中,莎士比亚直面种族关系。伊阿古对奥赛罗的敌意,强调奥赛罗的黑色皮肤,是当时人对摩尔人的想象。奥赛罗的故事使人想起伊丽莎白时代人们对于地中海的普遍印象:危险地带、战火不断、海盗横行。

  《奥赛罗》是伊丽莎白戏剧对土耳其和摩尔人10多年的迷恋的巅峰之作。他一直被诠释为一名忠诚的基督教士兵通过对抗土耳其人并消灭心中的异端来赎罪,或者是被诠释为内心野蛮的背教者,成为一个凶残的土耳其人。奥赛罗身上的诠释矛盾,也体现出伊丽莎白时代英格兰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矛盾关系。

  而后,随之地缘政治地位的转变,奥斯曼帝国漫长而缓慢的衰落以及从17世纪末开始从西欧的边界撤军等等,随之终止的是伊丽莎白时期戏剧舞台上表现强大、雄辩、野蛮的土耳其人、摩尔人和波斯人的传统。

  英格兰与伊斯兰国家之间有着较长时间的联系,本书讲述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段。《女王与苏丹》充分展现了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与伊斯兰世界间的广泛联系,而且常常是友好的。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这段异质文化间交流的历史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女王与苏丹》读后感(六):伊丽莎白一世与奥斯曼苏丹通信17年,英国成为强大、富有的国家

  15世纪至16世纪,欧洲迈入近代时期。初期,英格兰还是一个偏于一隅的小岛国,在当时的欧洲政治舞台上毫不起眼。因终身未嫁而被称为“童贞女王”的伊丽莎白一世却彻底改变了英格兰的命运。

  当时欧洲较为强权的是统治着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多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势力范围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扩张,阻断了欧洲与东方的贸易,像英格兰这样的小国日子并不好过。

  伊丽莎白一世接手王位时,英格兰不论是宗教、政治,还是军事、经济方面,情况都不容乐观。

  读过欧洲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亨利八世,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六段惊世骇俗的婚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英国宗教改革。

  当时英国每年需要向罗马教廷缴纳大笔的税款,无论君主还是普通教徒的婚姻也必须遵守天主教的教规。亨利八世为了生育男性继承人,在有了新欢之后决绝地要违反天主教教规与第一任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于是彻底脱离了罗马教廷,在英国国内扶持新教,英国的特立独行使得它被孤立。亨利八世留给继任者的是,对外与法国战争多年、对内粮食欠收,贸易下滑,外债30万英镑的烂摊子。

  当然亨利八世千方百计地想要一个儿子来继承王位,却怎么也没想到,真正开启并缔造英国黄金时代的却是一度被自己宣布为私生女的伊丽莎白。

  亨利八世死后,爱德华和玛丽统治英国的时间都不长。伊丽莎白继位时,英国可谓内忧外患,在经济上一穷二白,欠下大笔外债。而宗教文化方面,受到罗马天主教的排斥,被视为异端,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法国、西班牙的军事打击。

  在英国作家杰里•布罗顿的《女王与苏丹》一书当中,真实地再现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格兰与奥斯曼帝国缔结联盟,对抗西班牙,英—奥在经济贸易方面交流合作的故事。

  伊丽莎白作为一国君主,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魄力。宗教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以摆脱天主教的影响和控制;军事方面以弱小抵御强大的西班牙,屡战屡胜;在商业贸易方面与摩洛哥、土耳其达成条约,相互合作,货物贸易来往其间,同时也带来了文化方面的交流、渗透与融合。

  作为统治者、管理者,伊丽莎白是一位英明的国王,在选用人才方面可以说非常有智慧与谋略。在《女王与苏丹》一书当中,详实地描述了伊丽莎白时期,两位商人在英国开拓伊斯兰国家的贸易往来中所做出的卓著功勋。其中一位是绸布商人安东尼·詹金森,还有一位是诺福克商人威廉•哈本。

足智多谋的詹金森

  1559年西班牙和法国结束了数十年的冲突,齐心协力对付英国。此时刚刚加冕为女王的伊丽莎白不得不避开这些天主教国家,在东北航道上开拓新市场。但当时人才紧缺,绸布商人安东尼·詹金森进入了伊丽莎白的视线。詹金森当时还在俄国管理着伊丽莎白的姐姐玛丽一世于1554年批准,由伦敦商人们建立的莫斯科公司,负责俄国、中亚、波斯一带的贸易。

  詹金森年少做学徒时就曾游历各国。早在1553年,英、奥尚未建交,24岁的詹金森就已经觐见了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并且获得了苏丹本人签署的,通常只授予国家元首们的正式贸易特权,詹金森可以在奥斯曼帝国境内任何地方装卸他的货物,并且不用缴纳任何关税或通行费。实事上当时詹金森既没有外交凭证,也不会说土耳其语,却能够受到苏丹如此厚待,不得不令人佩服他的交际能力。

  1560年詹金森回到伦敦,他认为英国可以利用波斯地区穆斯林之间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冲突,通过波斯湾打开商业通道,必将给英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伊丽莎白于是大胆任用这个足智多谋的商人,支持詹金林通过俄国前往波斯进行贸易商谈。詹金森最终在俄国伊凡大帝那里获得了贸易特权,在接下来的20年里,英国与俄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贸易协定。詹金森不仅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也为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位驻奥斯曼宫廷大使哈本

  事实上多年来,伊丽莎白心心念念的是与摩洛哥和奥斯曼帝国联盟,借此牵制西班牙和法国对自己的不断打击与压制。西班牙、法国都将英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英国与摩洛哥之间的联盟之路并不顺利。

  1578年,伊丽莎白听取了自己最信任的顾问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的建议,选择一个合适的人,带着女王给苏丹的亲笔信前往君士坦丁堡并且常驻,谋求长期的贸易特权。以王室的名义派驻,但一切的费用由伦敦商人来支付,伊丽莎白的精明可见一斑,如同《女王与苏丹》作者杰里•布罗顿所说“以最低的财政投资获得最大的外交回报”。

  这个人选是谁呢?他就是来自诺福克的新教商人威廉·哈本。1582年哈本成为第一位驻奥斯曼宫廷大使。

  哈本取得奥斯曼宫廷信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今天我们从史书上读来觉得是云淡风轻,事实上,奥斯曼帝国可是当时最伟大的帝国之一,欧洲其他天主教国家在君士坦丁堡都派驻了代表,显然,新教是极不受欢迎的,所以哈本觐见苏丹穆拉德的过程颇费了一些周折。

  哈本也不负重望,在他的努力下,伊丽莎白女王与奥斯曼苏丹开启了长达17年的通信交流。在两个人的信件来往中,不仅有关于商业贸易的协商,还涉及到两国海上商船间的纷争。实际上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有不少商船在海上打劫其他国家的船只,而女王对这种海盗行为是默许的,毕竟当时的英格兰政府真的太穷了,国库空虚,只要能够增进税收,伊丽莎白对于钱的来源是没有什么顾忌的。

  在政治与商业竞争中,只有利益的权衡与博弈。哈本的智慧,比起詹金森来毫不逊色。在君士坦丁堡期间,即使在法国等其他各国外交官的阻挠、压制之下,哈本也能够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奥斯曼宫廷,甚至还想办法离间法兰西与西班牙。

  哈本的表现没有让伊丽莎白失望。1580年英—奥条约签署,英国获得在奥斯曼帝国领土上完全的通商权,并且在此后持续三百多年,直至1923年奥斯曼帝国崩溃。

  在哈本担任驻奥斯曼大使期间,英—奥联盟进入鼎盛时期,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开启了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并且丽莎白时期与伊斯兰世界的贸易来往也给英格兰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商业来往使得宗教文化从矛盾、敌对到求同存异。同时英国的文艺复兴也进入鼎盛时期,商贸合作也带来了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戏剧艺术的发展进入空间的繁盛,诞生了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甚至伊丽莎白本人也从事写作和翻译。

  尽管在伊丽莎白统治后期,长年的战争、饥荒、官僚腐败让都铎王朝最终在丽莎白这里消亡,但在英国的历史上,丽莎白为英格兰的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女王与苏丹》读后感(七):《苏丹与女王》:一段不洁的联盟历史,却缔造了英格兰的黄金时代

  文/梨江水(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提到英国女王一词,你会最先想到什么?

  有人会想到尊贵和优雅,有人会想到权势和君主,而我想到的是“不洁”和联盟。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这就要从一段被人忽视的英国历史说起了。而要说起这段历史,那就不得不打开《苏丹与女王》这本书。

  《苏丹与女王》是由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教授杰里·布罗顿所著,2017年,这本书被英国历史作家协会授予非虚构类奖。

  除了本书,布罗顿的主要著作还有《十二幅地图中世界史》《领土交易:现代早期世界的地图绘制》《全球性角度:东西方之间的文艺复兴艺术》等。

  而关于那本风靡全球的《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法兰克福汇报》曾评价说: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同样的,对于本书也有资深读者评论说:从探险、地图这样看起来科学中立的活动中,发现大背景里信仰、政治与权力的博弈,选择了在伊丽莎白时代广受欢迎的戏剧创新,来剖析英格兰与伊斯兰国家联盟在英国民众阶层中产生的影响和反馈,角度很不错。

  虽然笔者对外国历史兴趣不大浓厚,但在读了此书之后,却把读书时期那理不清的宗教关系摆弄得明明白白。

  回过头我们来说说这本书,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伊丽莎白时期,以新教为主的英格兰,与以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基督教,和以奥斯曼帝国苏丹为首的伊斯兰教之间的隐秘关系。

  说是隐秘,其实一点也不,要不也就不会有开头说的不洁的联盟。

  为什么说是不洁的联盟呢?这就要从英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经济、宗教信仰和军事之间的往来说起了。

  首先,在经济上。

  因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缔结条约,这为两国的友好经济往来打开了局面。

  可是,表面上他们的贸易关系很乐观,但在两国进出口的贸易商品中,却让原来同属教皇的天主教国家西班牙找到了槽点,并为此愤愤不平。

  在两国贸易中,英国商人把大量能够铸造枪炮,利于发动战争的锡和铅运往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奥斯曼国家的军事实力又进一步增强。

  而英国商人运回本国的却是一些昂贵却丝毫没有内在价值的琥珀、黑玉、珊瑚以及“各种这类小玩意儿”。这让一些反对女王的人觉得,英国已成为一个病态国家,输出有用资源,换回吸引人的不健康的“小玩意儿”,甚至用军火去武装自己的对手。

  本来西班牙与奥斯曼帝国因为宗教信仰就是死对头,而原属教皇的英国不但改宗背离教皇,还想法助长他们原来的共同敌人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实力,这让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气不打一处来。

  然而,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实力强大,西班牙只能暂时对英国打打嘴仗,发发牢骚。

  其次,在宗教信仰上。

  从书中内容可以了解到,英国信奉新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信奉天主教,而奥斯曼帝国则信奉伊斯兰教。

  可是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国时期,因女王主张国家改宗,由天主教改信新教,这就引起了欧洲基督教皇的极度不满,随即便将女王处以绝罚,将她逐出教会。

  为了摆脱以西班牙为首的天主教陆地国家的围攻,伊丽莎白女王千方百计想法与西班牙对立的奥斯曼帝国结成联盟,并且接受奥斯曼帝国的宗主地位,向其称臣。

  在经济上原本是基督徒的英国却向基督徒不共戴天的仇敌提供铁、硫磺、手枪、火枪、剑刃,增强对方军事实力,这还不算,在政治上还向他们称臣,这种不可理喻的作为无疑激起欧洲天主教徒们的极大愤怒。

  甚至,一些天主教徒也偏激的认为,英国已经被“土耳其化”,不但背离教皇,更是背离了整个欧洲。

  但事实上,虽然两国缔结了贸易联盟,但奥斯曼帝国却主张信仰自由,凡是与他们有贸易关系的国家都不会因为经济往来而面临改宗的问题。

  而且,对于伊丽莎白来说,她最感兴趣的是与奥斯曼国建立商业关系,并通过与奥斯曼帝国苏丹交好,来对抗欧洲天主教皇实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最后,在军事上。

  与奥斯曼帝国相比,英国虽然是欧洲的一个边缘小国,但是通过伊丽莎白的商业野心,和她手下臣民对商业道路的不断开辟,当时的英国已经是一股可以威胁以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天主教力量。

  西班牙驻伦敦大使门多萨在给腓力二世的信写道:英国人正在与奥斯曼人商议通过君土坦丁堡从波斯进口商品,并由陆路经过俄罗斯从波斯进口商品,“而不是像现在,不得不通过意大利”。由于奥斯曼人的共谋,英国人“可能垄断了药品和香料贸易”,从而“通过转移意大利的英国贸易而削弱陛下的力量”。

  事实上,英国还没有实现这样一个全球垄断地位的资源,但从英国在与东方包括俄罗斯、波斯、摩洛哥和土耳其等国家取得的外交成就表明,这一切皆有可能,而最能提现英国国家军事实力增强的事件,就是英国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英国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而崛起,让以往一些想挑战和藐视英国的天主国家刮目相看。

  然而在最开始,英国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击败西班牙,伊丽莎白便让手下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去说服奥斯曼国王苏丹,让其在军事上与英国联盟,但最后没能成功。

  虽然没能和强大的奥斯曼帝国达成军事上的同盟,但是英国却得到了信奉伊斯兰教的摩洛哥的帮助。这也间接给了英国迎接战争的信心,同时,更实锤了不洁联盟的真实性。

  通观《苏丹与女王》,在传统意义上来讲,尽管伊丽莎白与苏丹联盟的确有点不太雅洁,但伊丽莎白却通过这种不洁的联盟为新教英格兰打开了困局,让新教英格兰在天主教控制下的欧洲站稳了脚跟,缔造了英格兰的黄金时代。

  而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经济时代,相比较欧洲天主教的顽固不化,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与伊斯兰世界间的广泛经济联系,和那段异质文化间交流的历史,都更能让我们从中收到很大启发。

  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宗教信仰不同,但只要不触犯对方利益,彼此合适,这就是最好的联盟。

  我是江水,欢迎您的关注和阅读,也感谢您的评论和点赞!

  《女王与苏丹》读后感(八):希望与恐惧:伊丽莎白女王在伊斯兰世界的冒险

  在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分歧,曾导致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爆发过多次战争。实际上,看似宿敌的双方也曾有过短暂的合作,比如伊丽莎白统治时期的英格兰,就曾经跟奥斯曼帝国、摩洛哥等结为联盟。不难想象,这种合作关系不会特别顺利,其间势必夹杂着希望和恐惧,可以说是伊丽莎白女王在伊斯兰世界进行的大胆冒险。

  杰里•布罗顿在《女王与苏丹: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与伊斯兰世界》中着重讲述了英格兰与伊斯兰世界的这段关系。杰里•布罗顿善于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展开历史视角,比如在《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中,选择十二幅地图串起世界史的片段;在《女王与苏丹》中,则选择了在伊丽莎白时代广受欢迎的戏剧创新,来剖析英格兰与伊斯兰国家联盟在英国民众阶层中产生的影响和反馈。

  英格兰作为基督教国家,却与伊斯兰教国家结盟,这种做法无论怎样看,都太匪夷所思了。那么伊丽莎白为何要如此铤而走险呢?这就要从英格兰当时所处的特定背景来看了。

  宗教因素正是驱使伊丽莎白去伊斯兰世界寻找盟友的一大原因。早在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后,英格兰就与罗马天主教产生了矛盾。玛丽女王曾试图恢复天主教信仰,伊丽莎白即位后又坚定地继续支持新教,这使得天主教世界对英格兰更加不满。伊丽莎白即位10多年后,教皇甚至对伊丽莎白处以绝罚,这导致英格兰在欧洲变得更加孤立,时刻提防天主教国家可能的进攻,让伊丽莎白不得不把寻找盟友的目光投降欧洲之外。

  另一个原因是经济问题。“伊丽莎白甫一即位就面对着将近30万英镑的国债”,这使得英格兰在当时的处境更加岌岌可危。为了维持新教英格兰的生存,必须先解决财政危机,寻找商机。彼时,西、南、东三个方向的贸易路线分别被西班牙、葡萄牙、奥斯曼人掌控,留给英格兰的可选机会非常少。可以说,正是教皇的绝罚令,把英格兰从基督教世界推向了伊斯兰世界,让伊丽莎白考虑与穆斯林统治者建立商业联盟。

  在向伊斯兰世界寻找盟友的时候,伊丽莎白的冒险本身就带着希望和恐惧:希望能借由这种联盟增强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牵制虎视眈眈的天主教国家尤其是西班牙,让新教英格兰得以生存下去;同时,同陌生的、信仰存在差异的伊斯兰国家打交道,自然也少不了恐惧,每一步都要谨慎,必须打起十二分小心。

  几个有才干的年轻人帮助英格兰打开了伊斯兰世界的贸易大门。首先就是开启英格兰与奥斯曼帝国贸易合作的詹金森。他能够在没有外交凭证的情况下,取得了在奥斯曼帝国全境内经营贸易的许可,可以说是个外交和经商奇才。当然,两国合作关系并非从此一帆风顺,其后经过同样非常有才干并且有外交凭证的哈本的努力,两国的贸易合作大范围开展起来。在奥斯曼帝国这一线取得成功之后,英格兰又积极同北非的摩洛哥开通新的贸易线路。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跟奥斯曼还是摩洛哥的联盟,英格兰首要寻求的是满足政治目的,具体地说就是要尽力游说奥斯曼和摩洛哥同英格兰结成反西班牙联盟。因此,在摩洛哥的公司实际经营状况非常糟糕,几乎没有获得经济收益。好在与奥斯曼的贸易上收获颇丰,让伊丽莎白非常满意。

  当然,在这种联盟下,不只是英格兰,奥斯曼和摩洛哥方面同样有各自的政治目的,因而所结成的联盟关系也是非常的微妙和脆弱。同样被天主教斥为异端邪说的新教和伊斯兰教双方找到了彼此的共同点,但是,“掩埋在充满敬意的修辞下的是精明的现实政治”,一步不慎就可能把盟友变成敌人。类似的,教皇对伊丽莎白处以绝罚在她即位10多年之后,可见宗教原因实际只占很少部分,这也是这类政治博弈的结果。这样的博弈中,纯粹的宗教考量终究要放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之后。

  同奥斯曼和摩洛哥结盟后,英格兰依然如履薄冰。各方都有自己的内忧外困需要处理,各自的态度也随着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英格兰打败无敌舰队后,摩洛哥对结盟的态度立刻从怠慢转为主动。因而,结盟后的英格兰始终夹杂着希望与恐惧: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大方提供及时的、足够的军事和财务支持,又恐惧对方犹豫不决、袖手旁观甚至投向敌方。

苏莱曼大帝

  彼时的英格兰,既承受着新教反抗天主教的焦虑,也怀有与伊斯兰国家结盟的希望和恐惧的双重感觉,这些复杂的情绪同样影响着民众,而戏剧是反应民众情绪的一个窗口。戏剧也是杰里•布罗顿在《女王与苏丹》中重点分析的内容。

  1554年玛丽女王大婚之时,一组华丽的“征服突尼斯挂毯”才让民众亲眼见识了抱着头巾的土耳其人残忍杀戮的形象,到了伊丽莎白时代,土耳其人、摩尔人、犹太人的形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广为流行的戏剧中,反映着民众对他们的印象和态度。

  马洛凭借语言和情节的创新性改变了戏剧形式。他在戏剧中创造了集摧残者和救助者一身的帖木儿这样的英雄角色,民众对这个角色既欣赏又恐惧,正反映了他们对伊斯兰盟友的复杂看法。马洛同时代,专横的苏丹、狡诈的摩尔人、背教的基督徒、凶残的犹太人成了戏剧中常见的形象。高利贷本不被宗教教义所容忍,但若为了海外贸易的扩张,却被看作一种“必要的恶”而为人们所接受,可见,“就贸易而论,物质利益在不知不觉中压倒了宗教利益”。《伦敦三夫人》则大胆地嘲讽英国对艳俗无用的东西的贪婪,谴责其不惜出售军火武装敌人来换取这些不健康的“小玩意儿”的病态行为。总体上,马洛在戏剧中反映了民众对与伊斯兰世界联盟和开展贸易的充满恐惧、虚伪、贪婪、怀疑、焦虑的矛盾心态。

  不同于马洛戏剧中穆斯林和犹太人是纯粹邪恶的刻板形象,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显得更加立体,性格也更加复杂模糊。为了达到政治和贸易的目的,这些人物往往必须与犹太人、土耳其人和摩尔人结盟,换取必要的利益回报;一旦遭遇麻烦则又立刻产生冲突。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复杂多变,他们的贪婪、善变也表露无遗。他还创造了摩洛哥王子以及反派摩尔人亚伦的形象,既反映出民众英-摩联盟的关注,也反映了对北非摩尔人的担忧。

  早期亚伦还是一个反派邪恶的摩尔人形象,而后期的奥赛罗则是穆斯林、基督徒、异教徒的混合体,甚至升为副将。可见,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民众心中穆斯林的形象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多面化,而不是以往刻板的负面印象。同时,这也反映了英格兰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就像臭名昭著的舍利兄弟在英格兰、奥斯曼、波斯、沙皇俄国等国之间四处游走,不时改换阵营,在不同宗教之间反复改宗,各方矛盾都更加激化,各国之间的关系充满危险。

  戏剧是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着时局的变化以及对民众和社会的影响。不论是马洛还是莎士比亚,都通过戏剧表达了伊丽莎白时代英格兰同伊斯兰世界联盟的种种后果。无论过程多么微妙复杂,伊丽莎白的确通过这种联盟为新教英格兰打开了困局,让新教英格兰在天主教控制下的欧洲站稳了脚跟。随着伊丽莎白、摩洛哥曼苏尔国王、奥斯曼穆罕默德三世的相继过世,英格兰同伊斯兰世界的联盟终于烟消云散。

  2019.09.07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女王与苏丹》读后感(九):英格兰女王:与苏丹秘密通信17年,她打造了一个强大的王国

  在英国,似乎女王统治的时期特别长。

  著名的女王有好几个,但是比较的厉害一定要伊丽莎白一世。

  她是英王亨利八世和第二任妻子安妮的女儿,自从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一世去世,她就继承了王位。

  从此以后,她既是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女王,也是法国名义上的女王。

  而关于她的一生,也是诸多传奇,这些都在《苏丹与女王》中一一揭秘。

  这本书,由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教授杰里·布罗顿所著,并于2017年被英国历史作家协会授予非虚构类奖。

  布罗顿教授的主要著作还有《十二幅地图中世界史》《领土交易:现代早期世界的地图绘制》《全球性角度:东西方之间的文艺复兴艺术》(合著)等。

  所以由他撰写的《苏丹与女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也让众人看见所有权利光鲜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各种秘密。

  伊丽莎白一世接手王位时,英格兰不论是宗教、政治,还是军事、经济方面,情况都不容乐观。

  但是,在她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下,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并使英格兰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文化也达到了顶峰,所以她统治的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是“黄金一代”。

  而由如此成就,离不开她在经济上、宗教上以及军事上的改革。在《苏丹与女王》一书中,就揭开了那段往事的神秘面纱。

  宗教上

  在那个年代,宗教和政治一样,在国家中都处于举重若轻的位置。

  而英国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宗教构成也是十分复杂。

  都说一朝君子一朝臣,在那一时期,则是每一次统治者更新换代一次,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宗教信仰就会进行更改,国家君主信仰什么,哪个宗教就会更受到重视。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宗教问题异常复杂与尖锐,能否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关系到政权的稳固与王国的安危。

  伊丽莎白一世的前任玛丽一世在位时,信奉的是天主教,甚至把伊丽莎白一世关进了天牢。

  而等到伊丽莎白即位后,她努力谋求政治和宗教间的平衡,并积极推进了相对宽和的宗教政策。

  同时,她也摒弃了政治统一必须依赖宗教统一的传统安全观,积极践行政治统一与宗教统一相分离的新治国理念。

  那时候的英国对伊斯兰世界十分迷恋,也是由于伊丽莎白能给国家一个比较宽和的宗教环境,所以可以让英国在伊斯兰世界能扩展业务。

  作为基督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结盟,对于伊丽莎白而言,是有些冒险,但是唯有冒险,才有可能取得不一样的结果。

  早在亨利八世为了让自己能多娶几个老婆,把国教由天主教改成新教后,英格兰就和罗马天主教产生了矛盾。

  虽然玛丽一世曾试图恢复天主教信仰,但是等到伊丽莎白当上了统治者,又继续支持新教。

  从而让天主教世界对英格兰更加不满,教皇甚至用孤立英格兰,让英格兰在欧洲处于无盟友的状态,来处罚伊丽莎白。

  那段时间,英格兰要时刻时刻提防天主教国家可能的进攻。

  所以这种宗教因素,迫使伊丽莎白不得不去伊斯兰世界寻找盟友。

  也是因此,她可以放心大胆的调和天主教与新教两大力量,实行了“兼容并包”和“不探究灵魂”的宗教政策。

  有人总结说:伊丽莎白所实行的宗教宽容政策不仅使英国成功地避免了宗教战争的危险,为英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也成就了伊丽莎白的历史地位。

  经济上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家的地位。

  伊丽莎白之所以和土耳其苏丹联系,最重要的还是看重了他们让英国的经济盘活起来。

  “伊丽莎白一即位就面对着将近30万英镑的国债”。

  对于伊丽莎白而言,她继承王位面对的不是一个富足的国家,而是一个无人能治理的烂摊子,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烫手山芋。

  要想英格兰可以不被人吞并,可以独立地存活下去,必须先解决财政危机,寻找商机。

  在书中详细记载了到底是如何通过商人,让英格兰的经济复苏的。

  离开英格兰前往东方的商人和冒险家们带回来了新的商品和新的思想,改变了国内的文化和社会。在伊丽莎白时代,富裕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土耳其地毯”,地板和墙壁上都有精美的编织物,上面带有由安纳托利亚、埃及、叙利亚或波斯织工编织的伊斯兰图案,还有蚕丝被或手绣挂毯。甚至连 16 世纪的英格兰的语言中也充斥着与伊斯兰国家进行商业交流而产生的词汇。

  “ 糖”(sugar)、“ 糖果”(candy)、“ 深红色”(crimson, 来自土耳其语的“kirmiz”)、“绿松石”(turquoise,或“土耳其石”)、“靛蓝”(indigo)、“ 郁金香”(tulip,来自波斯语中“tulbend”一词的土耳其发音,意为“ 穆斯林头巾”),还有“ 零”(zero),都在这个时期进入了英语并具有了它们的现代词义,这主要是由于英格兰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虽然伊丽莎白对于向伊斯兰世界寻找盟友,本身就带有恐惧,可是抱着希望,她每一步都很谨慎。

  幸运的是,凭借过人的眼光,伊丽莎白成功了。

  军事上

  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依靠,注定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所以伊丽莎白一世,要建立起强大的军队,才能保护英格兰可以在欧洲西方世界存活。

  而为了建立强大的军事,获取军事情报,也是手段之一。

  毕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所以英国商人,在经商之余,还有另外一项任务:建立或维护与当地王室、廷臣的关系,在一些情况下,还要承担类似于“间谍”的职责。两度回到君士坦丁堡的莱洛,后来就成为沃尔辛厄姆间谍网络的一员,为他提供有效的军事和政治情报。

  女王所处的时代,正是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开启大航海计划的时代,而苏丹王那边也并不轻松,在奥斯曼帝国有一套特殊的王位继承制度,即新苏丹即位后,会将自己的亲兄弟都残忍杀死,就是怕他们有机会谋权篡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所以国内政治形势也是十分严峻。

  政治自然离不开军事上的庇护,所以伊丽莎白一世和苏丹合作,其实就是由于他们都腹背受敌,需要联合一个军事、政治盟友作为彼此的后盾,可以此来对抗共同的敌人:西班牙。

  虽然两个国家之间也曾有过战争,但是他们更明白没有共同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军事上相互联合,才不会被其他人欺负。

  借用杰里•布罗顿的表述,英-奥同盟本质上就是一种“政治上的权宜之计”

  联合之后,英国在军事力量上的确也有所增强。

  尤其再和西班牙战队在海上大战的时候,英格兰有如神助,十分的幸运把西班牙无敌舰队打败。

  在这之后,摩洛哥君主曼苏尔则将伊丽莎白称为“伊莎贝尔女苏丹”。

  国力增强后,其他国家对英国及其君主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不得不说,国家都是势力的。

  虽然很多人把苏丹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之间通信叫做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是只要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好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封信开始的联盟,持续了十七年,改变了一段世界历史。

  嫁给国家的伊丽莎白一世,也用事实证明,自己对英格兰的奉献。

  或许有些不符合道义,但是却也让人钦佩。

  《女王与苏丹》读后感(十):书评《女王与苏丹》║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伊斯兰联盟——在争议与猜疑中不断发展异国联盟

  

一段离婚引发的冲突

如果16世纪有热搜榜的话,有一位人物必然是榜单上的常客——英国都铎王朝亨利八世国王。他结婚六次6个妻子,一个是他名义上的嫂子西班牙公主凯瑟琳“被离婚”,两个被他送上了断头台,一个死于非命。他的三个孩子,长女玛丽被称为“血腥玛丽”,在历史上背负了几百年骂名。次女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创造了“黄金年代”,唯一的儿子爱德华六世早逝。这些都是自带热搜体质。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逝世之后,他的三个孩子按照玛丽女王>爱德华六世>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顺序先后登上了王位,当然了,这个排位无关年龄大小,而是在无数刀光血影中完成的排位。

  作为最后一个登上王位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她又得到了那些“政治遗产”呢?恐怕应该归类为“负资产”。

这些“负资产”包括:

  1与周围天主教邻国敌对。因为宗教改革的缘故,英国自立了圣公会,脱离了天主教廷。1570年2月25日教皇庇护五世发布谕令《在至高处统治》谴责“伊丽莎白是虚假的英国女王”宣布绝罚伊丽莎白一世。谕令剥夺了伊丽莎白的头衔,挑拨女王和国民的关系。

  2经济上,英国迫切希望寻找贸易增长点,缓解国内的经济情况。

  在国内国际双重压迫之下,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从伊斯兰世界寻求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生了那些大事呢?《女王与苏丹》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与伊斯兰世界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女王与苏丹》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与伊斯兰世界

  《女王与苏丹》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与伊斯兰世界,讲述了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面对罗马天主教廷的封锁,另辟蹊径,打开了与伊斯兰世界交往的大门。摩洛哥苏丹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帝国等伊斯兰强国均与英国有贸易往来。全文用11章的内容,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交往、文化上的影响等角度,讲述了英-伊斯兰联盟,展示了几百年前的那段过往岁月。

  本文作者杰里·布罗顿,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领土交易:现代早期世界的地图绘制》、《全球性角度:东西方之间的文艺复兴艺术》(合著)等。

一、背景,为什么英格兰开始与伊斯兰世界的往来?

  1教派冲突

  欧洲的宗教改革充满了血腥的场面,这句话是有历史证明的。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上、法国胡格诺派教徒被屠杀,伊丽莎白一世的姐姐玛丽女王也因为屠杀新教徒而被称为“血腥玛丽”等等。英国因为宗教改革,国内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对立,国外则与天主教邻国关系紧张。欧洲其他天主教国家组建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共同反对伊丽莎白一世。

  2经济危机。由于教派冲突导致了英国的织物出口崩溃,经济上的压力迫使英国王室必须找到贸易突破口。

二、商业往来

  这期间三家公司的出现、发展和经济往来,见证了英格兰和伊斯兰世界的商业繁荣。

  1莫斯科公司。公司成立于1555年2月26日,由“菲力国王和玛丽女王”颁发的许可证,这也是第一份给一家英格兰股份制公司颁发的正式许可证。该公司的目的是“增加王室的收入以及我们国家的总体财富”。该公司希望到达中国并开展贸易,中途与萨法维王朝发生了联系。

  2土耳其公司。王室授权土耳其公司“自专利颁发之日起7年内,可在苏丹的领土上自由贸易、交通往来和交易商品。”公司制定自己的内部章程,每年向国库上缴500英镑的关税。

  3巴巴里公司。1585年7月15日,“女王陛下向某些贵族和商人授予巴巴里贸易的特许状或特权”。巴巴里公司是一家新制公司,成员间正式共享的集体投资,利润和损失共担,由莱斯特伯爵全权负责。

  这三家公司的发展,见证了英格兰和伊斯兰世界的交往,后期出于各种原因,这些公司还承担了一定的政治责任。

三、文化影响

  商业的交往加深,双方人员流动频繁,土耳其地毯出现在了伦敦的商业市场上,更多伊斯兰元素的物品也出现了,对于遥远伊斯兰的想象、不解、疑惑、危机,都为当时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马洛。西方世界对于东方有着自己的理解。这一点从戏剧舞台上的角色塑造上也能看出端倪。在商业交往加深的同时,各类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物品出现在了伦敦街头,艺术家们对于遥远的东方开始了人物塑造,并在舞台上展示了他们艺术性的想象。这里首先要提及的是马洛。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对于生活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期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创作力的富有前途的艺术家。他塑造的人物用夸张的台词、夸张的动作、戏剧化的服饰表达着对东方世界的理解。

  马洛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抓住了围绕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周围的恐惧、虚伪和贪婪、并把它们转化为令人振奋的戏剧表演。它们激起了冲突、怀疑和焦虑,与道德绝对主义相比,这些总是最好的戏剧元素。(《女王与苏丹》原文评论)

  2莎士比亚。他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等作品确立了他在世界文坛无可争议的地位。但是相对于他同时代的作家,他从来没有创造过任何一个土耳其人的角色(奥赛罗除外),他创造的角色充满了幽灵般的暴虐、自相残杀、不忠的迷一般的土耳其人。这些人物角色是幽灵般,是隐喻而非角色,代表着压倒性的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和宗教差异,与伊丽莎白一世的国体有密切的关系。(《女王与苏丹》原文评论)

  历史上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享有较高的历史评价,她统治的时代被称为“黄金年代”。在位45年,英国从地处政治边缘的小国逐渐成长为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力的大国。尤其是1588年,英格兰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更为英国获得世界海洋霸主揭开了序幕。

西班牙“无敌舰队”

  在女王统治初期,为了打破天主教邻国和教皇的打压,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和贸易打开了英国商业突破口。而她和苏丹穆拉德三世之间长达十几年的通信,更是奠定了英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女王与苏丹》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与伊斯兰世界一书给出了生动的描述。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适用于任何时代,在各种分歧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也是各国人民所期盼的。正如四百多年前的英国和伊斯兰世界所做的,那个时期的关系甚至超过了任何时代的交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女王与苏丹》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