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19 04:35: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锦集

  《一切皆有可能》是一本由[美]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一):可丧可燃, 肮脏又美好

  作者的上一个名作《奥丽芙·基特里奇》我看的是DVD,很喜欢那样一种生生硬抗地生活下去、冷漠又温暖的真实。 “每天找不到理由起床啊”“我tm就等这狗走了我好自杀了”。。

  作者的这篇新作,通过讲诉小村庄里每个人相关又不相关,从成长环境到后来的境遇以及每个人表面与背后的真实故事,不仅让人都能看到一些自己的生活的侧影。还奇妙地成功点题:一切皆有可能。看起来很心灵鸡汤的书名和主题,可是伊特劳斯怎么可能给大家喝什么美好的心灵鸡汤。 她再一次通过把让人不忍直视的生活真相甩到你的脸上,让人不知所措,不知作何感想。在下不禁感慨: 我cao,人生真是无聊又有趣,可丧可燃, 肮脏又美好。你说我有多大热情去迎接生活?我还真没有。 现在就离开这个世界,又好像没准备好呢。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二):一切皆有可能

  说实在的,在我看过的那么多书当中,这一本是最特殊的,开头隐喻般的故事,给整个小说奠定了基调,等后半部分小说内容缓缓揭开的时候才让人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小说后半部分的故事不可唯不精彩,情节设置上环环相扣,虽然每一篇字数不多,但是都给读者刻画了非常饱满的人物形象。带给我最大震撼的故事是《密西西比的玛丽》,玛丽虽然已经年华老去,但是她身上那股善良,坚韧和对待一地鸡毛的生活敢于潇洒放手的姿态依然深深吸引着我,小说中最后一句“在意大利海边的一个村庄里的一条街上,他的母亲,一个拓荒者”,这样的一句话,不知道为什么在深夜阅读的夜里,深深地打动了我,如果真的有所谓“被文字触及了灵魂”的话,我想在那个时候这一句话的的确确触及了我的灵魂,玛丽的故事是真正的“一切皆有可能”。我希望当我老去的时候,也会变成一个像玛丽一样勇敢的女人。

  非常感谢看到了这一步佳作,这对当前的我来说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切皆有可能”我会铭记在心。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三):一切皆有可能里,包括好的可能,也包括坏的可能。

  在开头的第一章里,我读到的是久违的温情和感情的复苏。但接下来就如从一个现代化都市,走进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小镇。。。

  极度的贫穷带给一个人的创伤是永久的,永久到不会因时间而淡化,它会像记忆一样暂时被刻意隐藏,一旦被勾连,不管过去多久,随之而来的生理反应都会告诉你,它还在那。

  贫穷土壤里生长的家庭和孩子,恐惧和耻辱就像长在他们身上皮肤一样深入刻骨。要想永远走出贫穷,一如安妮外祖母对她们说的:“不要回来,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

  任何环境下,一切皆有可能,这种可能包括好的可能,也包括坏的可能。是顺着那点微弱亮光,咬牙走出出生的小镇;还是不去反抗命运,但以抵抗命运的方式将痛苦叠加上去享受痛。历史的残酷事实告诉我们,通常而言,能够走出去的向来都是少数。

  贫穷是可怕的,但比这更可怕的是完全没有爱、且丧失了希望和理智的贫穷,最终使得这种因贫穷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在相互伤害和传染下蔓延和循环。

  人性的秘密,可以通过虚荣嫉妒攀比这面镜子去映照出来。但由恐惧和耻辱培植出来的秘密,因其隐藏的极深且不易被理解,被以怪物般被孤立、被隐形根植的痛苦叠加和麻醉....写成潜在暴力或犯罪题材去带给观众刺激?还是以这样一种讲述故事的形式,给以理解治愈和思考?显然《一切皆有可能》这种方式更容易被拥抱。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四):成为Mississippi Mary

  冥想谈到了“理想”。我在脑海勾勒出黄色比基尼与蓝天白沙相对比的画面,是Mary。我想成为Mary 一样的人,勇于爱,勇于接受,勇于和解。

  Lucy 让我想到《玻璃城堡》,Pete和Patty 让我想到《百年酒馆》的Pete 和Alice。 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心灵鸡汤的感觉,每个出场人物都那么糟,简直fucked up 到极致。然而在Mississippi Mary出现转折:原来再糟糕的生活,只要有Mary百分之一的勇气去面对,结果并不重要。

  身边太多人认定结婚生子相夫教子,一辈子就算知足。Mary也曾经历这种知足。然而丈夫出轨13年,孩子成年离家各家有本难念的经,她不得不面对的终极疑问:我的理想是什么?在疑问面前她没有苦恼没有胆怯而是选择接受一切,与过往人生和解,与剩下的时光和解,成为一个不争不闹的小老太太。

  如果没有Paolo 她也会选择另一种生活。我知道她会,因为她是78岁高龄,选择20岁年龄差异国婚恋,远洋出嫁定居异乡,午休后去海边穿着黄色比基尼下海,“每日一根烟”的Mary。

  传统的婚恋观在她身上毫无踪影,连“落叶归根”在她眼里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我羡慕她能看透世俗的同时仍能深爱。深爱过往,不执着曾经的对与错,坦然接受现实。或许这是超脱,深陷俗世的我看不透,更无力尝试。

  只敢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某个夏日夕阳里身穿黄色比基尼感受海浪的力量,上岸后与这个世界和解。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五):停止了第一次阅读

  历时数月,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从收到本书至看完,共6月有余。翻开过两次,第一次翻开的时候并未看到最后,第二次翻开重新开始并在一周之内看完,究竟是什么让我停止了第一次的阅读? 美国当代作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著作《一切皆有可能》,收录《我叫露西·巴顿》于内,讲述了在小镇成长、现在纽约生活的作家露西以及其周围人的故事。开篇的铺垫非常的长,在对斯特劳特的文笔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进入故事情境着实有些困难,我想这是第一次阅读按下”Stop“键的原因之一。然而随着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推进,对作者的话语体系有所了解后,作为读者的我也能稍稍勾勒出大致的情节轮廓:身在纽约生病的作家露西家庭背景并不好,父母工资低,哥哥是个同性恋,姐姐嫁的不好,露西有些名气却与这样的家庭少了共同语言。这是故事的一部分——露西的那一部分,其他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镇上不同人的生活境遇:为排解苦闷寻找妓女的查理、放弃50多年的婚姻远嫁意大利的玛丽、被丈夫抛弃独自经营旅馆的多蒂、进入剧院成名的安妮以及她同性恋的爸爸……“我们从来不知道,也永远不可能知道,怎样才算充分彻底地了解另一个人”“我们都是一团糟,我们拼尽所能,却都爱得不完美,但这没关系。人生就是不断向前,一切皆有可能,可怜可怜我们每个人吧。”在露西的篇章中,也许是身为作家的敏感度与表达力比较高,感慨与抒情的成分较多,而在其他篇章中,观察与叙述的成分多,但无论哪一种,人生的境遇都不如意,露西与第一任丈夫不欢而散,随后再嫁,却与两个女儿疏离开来。“可怜可怜我们每个人吧”…… 对作者文笔的不熟悉是第一次阅读停止的原因之一,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把握好情节的关联度,露西的篇章较长,但是也通过露西母亲的第三视角看到了小镇人的生活境遇,随后在每个人的单独篇章中,视角转换,故事继续。这种写法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龙城系列”——《西决》《东霓》《南音》,不同的视角延续着相同的故事,读者似乎真是“上帝之眼”。但是在本书中这种视角的转换比较隐秘,主要是因为主角的联结不紧密——大多是童年时见过几面的关系,所以较情节的关联度来说的确比较难把握。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六):【一切】皆有可能

  小说分为《我叫露西·巴顿》和《一切皆有可能》两部分,分别从露西·巴顿本人和小镇居民的视角描绘小镇生活。两者的看法能在前后得到印证,故事在这种拼接中愈发丰满。

  这种拼接其实也发生在《我叫露西·巴顿》中。在这个部分里,当下的讲述和回忆穿插进行。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我们得以潜入露西的内心世界,理解一个人是如何不断向前,同时走向孤独的。每一次现在进行时的讲述,都会引发疑惑——她为什么会这样?比如刚开始,露西住院时,她极其希望父亲来看望她,但又深知这几乎不可能。读到后面方才知道,因为她丈夫的缘故,父女二人已经许久不联系了。

  但抛去写作技巧不谈,书中的许多独白是直击人心的。露西在谈到维姬的处境之后,最后总结说,“也许事实如此。但走过阳光普照的人行道、望着迎风弯折的树梢或看见十一月的的天幕在东河上的拉拢之际,那黑暗的滋味会意外骤然充满我的心,它如此深沉,我觉得自己快叫出来了,于是只得走进最近的服装店,和陌生人聊聊新到的毛衣的样式。这想必是我们大多数人和世界过招的方式,一知半解,涌上的回忆绝不可能属实。但每当我看见别人自信地走过人行道,仿佛没有丝毫恐惧时,我意识到我并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人生的种种,似乎都来自揣度。”很没有底气地下一个定论,这段话几乎是全书的主旨,或者说是露西本人的经历了种种之后对人生最本然的思考。她从小被当作怪物,书中虚幻的、不属于她的美好便成了黑暗中隐约的光。“这些书给了我实实在在的重点,它们使我觉得不那么孤单……于是我想:我会从事写作,人们就不会如此孤单了!”与其说是做小说家的梦想在引领她,不如说是,她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拯救了她,这种事物的真实性在书中得到验证,她便仿佛掌握绝症的解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拧开锁住解药的瓶盖。但生活会因为努力而一马平川吗?

  小说的名字其实非常“烂大街”——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被广泛应用于各式心灵鸡汤中,告诉大家苦难总会过去,幸福终将降临。

  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这句话:一切皆有可能,意味着苦难与幸福此消彼长,没有哪一方会消失。成长是自尊破损又膨胀的博弈,琐琐的恐惧与碎碎的欢喜共存亡,一切由苦难催生的,种种不知名的症状从未痊愈。但我们依然可以不断向前,在被拯救的同时也拯救别人。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七):露西·巴顿和她周围的那些人们

  

首先整本书的结构很新奇,书中的两个故事原版是分成两本的,中文引进后合并成了一大本,这样也挺好,本来两个故事就是有关联的。

《我叫露西·巴顿》以第一人称讲述了露西·巴顿自己和周围一些人的故事,《一切皆有可能》详细展开讲述了露西·巴顿周围那些人的故事,其中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露西·巴顿是一根主线,串联起来读有种奇妙感。

其次作者的文笔干净利落,掷地有声,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很有力度,情绪描写很到位,一些比喻用得恰当又有趣。作者最擅长的应该就是普通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吧,抓得很准,有些情节读得差点落泪。

再就是关于书中这些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主人公与母亲之间,与丈夫,与女儿,与哥哥,与姐姐,与朋友之间;第二部分里,这些人物关系再进一步往外辐射扩散,就像一个编织网兜,最后总有一根提绳把所有线索都串联着收起来,很微妙。读完后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的人,遇到过类似的事。

在读这本书之前,看过根据作者上本小说改编的四集同名小剧《奥丽芙·基特里奇》,一个关于悲伤,关于孤独,关于爱的故事,口碑很棒。这部剧有股强大的吸入感,把你完全地带入进去,你的情绪会跟着剧中人物的情绪走,很震撼。女主角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的表演也为整部剧加分不少,当然,基础是有一个好原作改编而成的剧本。

下一步打算读一读《奥丽芙·基特里奇》。

剧版《奥丽芙·基特里奇》海报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八):别忘了善待自己

  最初听闻这本书时,我的阅读热情被略显心灵鸡汤的书名浇灭了一大半,然而俗气的我还是向斯特劳特本人的成就低头了。带着对“一切皆有可能”这样的雄伟人生格言的怀疑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提防心态,我打开了这本书。事实证明我看问题的方法大有问题,果然人还是尽量不要先入为主地看待任何事情。谁知道如此硬核的书名下藏的是这样一个细腻、令人心碎却又不失希望的故事呢。

  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交往构成了社会的网,社会的网反过来给人们以依靠。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说的是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一个互相影响的场域和一张大网,生活在这网中,无法躲避他人的目光,更不能杜绝自己所产生的对他人的看法。伊丽莎白笔下的一座小镇便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无限交织着的生命的痛苦与热爱。

  对于亲情,伊丽莎白写出了很多人心中的裂痕,我们与家人认知的鸿沟将我们推向不同方向,然而面对亲人,我们终究都或多或少地怀有愧疚的心态,最后我们选择妥协与原谅。对于友情与爱情,像书中地露西一样,怀有芥蒂却也不是不报有任何期待,生活并不是总会无情地碾压人心地每一个角落。纵然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在人海中感到无尽的孤独,然而生活总会提醒我们,尽力向前看,一些问题也许在某一天会迎刃而解。

  书中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一些人想尽办法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光鲜亮丽,高人一等,然而事实中的不堪与破败是不可隐藏的,努力显得让自己高人一等也许会获得一时的快感,然而辛苦维持的“别人眼中的幸福”于自己只能是短暂的欢愉,虚荣褪去,生命只剩下空壳。我自认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三年多的大学时光里,我遇到很多善良坦诚、金光闪闪的人,当然也没躲过阴郁狡诈的算计和攻击,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我也曾经失望透顶,产生畏惧心理,但最后我也学会原谅,学着去理解生活给出的选项。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常常将爱隐藏起来,这样的克制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像是露西的姐姐在嘴上对露西极尽刻薄,却会在见露西的时候打扮自己,在露西生病的时候,陪伴她,保护她。露西木讷、看似冷漠的哥哥在她面前会局促和害羞。露西的妈妈不是一个体贴、可以无限依恋的妈妈,可她却是一个顶住家暴,对孩子不离不弃的妈妈。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放弃爱,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法去爱,不过他们已经互相感受到了爱意,这样就已经足够了。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可能不善表达爱意,但我们会用心去感受。

  最后还是想说,人们唯有尝试去爱,接受生活的多面性和真实一面,才能理解什么是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九):“我们拼尽所能,却都爱得不完美”

  《奥丽芙·基特里奇》作者、普利策奖得主新作。收录《我叫露西·巴顿》和《一切皆有可能》等两部系列作品。《我叫露西·巴顿》是布克奖长名单入围作品之一,《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同时入选《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及LibraryReads等知名媒体书评的年度最佳图书之列,现已改变为短剧。《一切皆有可能》荣获美国杰出短篇小说奖,并被《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评选为优秀图书,《今日美国》年度十大图书之一。

  在《我叫露西·巴顿》里,“我们全家都是怪胎,住在一座丁点大的镇里。别的小孩看到我们会捏着鼻子抛开,说我们臭烘烘的。老师对姐姐说,没有人穷得连块肥皂都买不起。”作者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带着宽悯与讽刺写下这本日常的书。这本采用的是“跳跃式”写作,一篇写病床前(现在)发生的事,一篇写小镇上(童年)发生的事,如此间隔,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作者笔下的人物都很平凡、也很普通,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我们总是能够轻易地在这些人物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后把我们自己代入。

  “他的脸上闪过一丝表情——如此迅疾,如此不由自主——那是由衷嫌恶的表情。我尚不知悉,城里人对地道乡下人的厌恶有多深”。作为自己生活的参与者和他人生活的旁观者,露西以一种看似平淡的语调,将她的体会与观察所得毫不留情地展露于人前,却始终带着适度的悲悯与优雅,或许,还有一点点讽刺,正如书的腰封上写着,“我们想法设法去拥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这种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敢我们把这称作什么,在我看来,这是我们最卑劣的一面,这种非要找一个对象来贬低的需求。”“需求”这个词像针一样扎进我的眼里,伊丽莎白说的没错,这就是我,这就是我每日藏着掖着不愿让人发现的卑劣需求。

  而《一切皆有可能》包括了九个小短篇,九个小短篇里的人物都是以露西·巴顿为线索人物,这些人物每一个都与她相识,跟第一部分《我叫露西·巴顿》一样,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普通人。但作者用她手中的笔让我们看到这些平凡人在生活中的很多面,让我们挖掘出他们的秘密,然后让我们看到他们身上藏着的我们。

  让我们看到生活的阴暗面的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我们都是一团糟,我们拼尽所能,却都爱得不完美,但这没关系。人生就是不断向前,一切皆有可能。”我想,这大概也是这本书的意义。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十):唯一的故事

  刚刚收到寄来的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一切皆有可能》,便被它精致的封面给吸引住了。粉色的封面,很温暖,结合书名,我以为应该或是励志的鸡汤,或是煽情的温情故事之类的。启书观之,才知道我的初印象与这本书实在是大相径庭。

  它所讲述的战争创伤、家暴、强奸等等存在于现实世界的阴暗一隅,所表达的种种作为"施害者"或是"受害者"的子女、朋友、丈夫妻子等角色的无奈、压抑、沉默、孤独种种情绪,都令我,我们读者,感同身受。于这本书沉重的氛围中,于这些令人读了之后忍不住落泪的故事中,那些微的小感动,小幸福,人性中的互相理解、友好和同情心便也显得异常珍贵。譬如医生告诉露西:"谢谢你,露西。一切都会好的。"还有"我"生病时妈妈、医生和朋友等的陪伴。只有在这些小温暖中,在这个含有期冀和希望的书名,在抚摸着这个暖色调封面的时候,我才能够从这本书所给我的那种沉重压抑中微微喘上几口气,才觉着这"该死的生活"还是有些小美好的,尽管它微不足道,却真的是弥足珍贵。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的两部系列作品:《我叫露西·巴顿》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事的,有点意识流的感觉,忽而是现在,忽而是"我"回想过去,又忽而是站在了未来;而《一切皆有可能》是以小镇居民的视角进行叙事。两部作品并不是分割的,实际上故事之间有交叉,有互证,共同叙述描绘的是小镇的生活。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萨拉·佩恩在写作课上讲的这一席话:"你只可能有一个故事,你将把你唯一的故事写成许多版本。千万别为故事操心。你只有一个。"这其实是关乎叙事学的。在露西的心中,在她的人生经历中,她仅有唯一一个故事,但为什么她会写下其他人的故事呢?因为这些记录下来的故事与露西的故事在情感上、在内容上、在题旨上是完全或部分契合的,所以这是露西故事的多个版本,它们都是一个故事。而作者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写下的这一系列人物的一系列故事其实也是一个故事。

  读者读这些故事,也可以说是读一个故事,一个沉重,伤感,又觉着无奈,甚至会觉得不知所措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或者是看到其中的自己的影子,家人的影子,朋友的影子,那种孤独之痛、无奈之感我们都觉得感同身受。或者是"设法去拥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和"非要找一个对象来贬低"的需求在起作用,在他们的故事下,他们所经历的,他们所痛所哭的衬托下,我们会觉得好多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切皆有可能》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