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19 03:3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锦集

  《是非与曲直》是一本由苏力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8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非与曲直》精选点评:

  ●实在是喜欢不起来。虽然只读了第一章,但是第一章就已经足够让人倒胃口。首先,论证程序正义重要性的部分基本上都算不上是论证,都是自说自话,让人捉急。其次,关于为什么患者手术需要亲属签字的理由论述也看得让人皱眉。

  ●啊 好烦他主观情感的宣泄 更愿意读法律现象和逻辑分析

  ●目前读过的德能配老师位的一本

  ●行间距太小了 现在的书已经不流行这么设计了

  ●娱乐性十足,学理性不足

  ●"在智识上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尽管后面几章的论述显得琐碎絮叨,有些观点也保留意见。但仍然难以掩饰务实的态度。法律是用来使用的工具,所以它必须得适合使用地的土壤,而不是用来在“修辞”实验室里自圆其说。具体见长评

  ●摆事实,讲道(法)理,断是非。从个案出发,引出对法律、制度、社会的思考……

  ●很有启发性,虽然有些观点已经不像大二的时候那样认同了,但还是蛮喜欢的。还有每次一看到“吊诡的是”我就想笑,为什么喜欢这样说话哈哈哈哈哈

  ●考研期间抽空读了大半本,骗自己说是为了写毕业论文积累灵感,其实就是想读,如今补完。没想到我一开始挑的几章就是最精彩的,也可能因为有的已经读过就没那么震撼了。回过头看,最喜欢肖志军和药家鑫案的两篇。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一):《是非与曲直》简评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细致入微”,这是法律人最基本的素养,也是当代社会人应该有的对事态度。没看之前以为这是本有关意识形态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教义论文,但真正读下去之后才发现这是本针对个案的种种细节考察,将理论联系实际,衡平各方权益的社会读物。特别适合喜欢在网络上哔哔赖赖的“喷子”以及特别浮躁静不下心来的人看,老少咸宜。总之,摆事实、讲道理、断是非,要养成全方面、多维度、精细化的思维方式,学会通过多种学科审视问题,切忌滥用法条主义解决纠纷。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二):是非与曲直

  “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是非与曲直》,九个案例,基于事实,挣脱教义,讲道理,断是非。 肖志军签拒案,剖析制度不完善的不可避免性,健全负责任的现代公民人格的重要性。 陕北“黄碟”案,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药家鑫案,罪责自负殃及效果,历史的延续 当睫毛掉入眼中,法律介入家事的理智 一代国学大师的崩塌,不同的信用品,复杂的利益格局,隐私权的重构 中芭案,著作权过度细化带来反公的悲剧,舞蹈产权制度的特殊性 许霆案,允许司法试错的必要,有效吸纳民意,被害人过错的界定 从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奸淫幼女”的司法批复切入,隐含的宪制越位,选择性执法的弊端。 从来都不只是对与错,纪念读完后莫名的失落感。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三):裹脚布行文,词汇不接地气

  朋友硬塞给我看的,这玩意就像裹脚布,啰嗦地用生涩的词串在一起,看得想睡觉。 三个缺点,1啰嗦2诡辩3不接地气 1:医患关系,事件并不新鲜,有意思的是反映了青年以不表态来逃避责任的巨婴现状。 2:看小片是否打扰邻居,和作者的意见相左,举了一个夜晚吵闹影响居民作为对比,太牵强。 3:药家鑫案,提出要考虑药父母失独情况改判死缓,作者如此圣母,试问不是在欺负利益受损最大的被害人已经死亡,无法表达自己的法律诉求么? 4:养母打孩子,作者想的太简单,每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均不同,孩子人格也未成熟,打不打有可能塑造他的性格品质,可能变得暴力,可能变得胆小怕事,绝不是简单的物理伤害。 5:大师形象的倒塌,大师必须保持完美的品质才能成为普通人敬仰的人物,然而大师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缺点,所以造神不过是割韭菜而已。 6:戏仿是否涉嫌抄袭,原有作品的再创作,借鉴多少才算抄袭,实在难以定量化。 7:改编舞蹈版权问题,这个看的气死了,争名逐利是贪婪的本性。 8:法条主义,写得最没劲的一章,象牙塔的产物,不接地气。 9:幼女14岁的年龄限制,几句话能说清不的非要单独成章。 总结,文字功底不行,不够简洁。部分案件并不新鲜,各章节没有连贯性,不像书,想作者自己写的案件读后感。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四):浅谈

  

阅读的第二本苏力先生的著作,成书于一九年,内容大体是对过去文章的整合,即便部分文章时隔多年,观点角度却依然新颖。行文带有浓重的个人风格,一翻开就浓浓的苏力味儿。相较于大国宪制立足于宏观层面的古代制度设计,本书立足于当下中国发生的实际案例,食烟火,通人情。

在我看来,一方面,苏力偏左,除去他独具一格的偏爱引用毛主席的论断,更体现在他对那些言之必西方,道之必自由主义的法律人的嗤之以鼻,在留过美的苏力看来,他们只领悟了自由主义的浅层含义,而忽视一种主义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这就导致了即便在西方也受过质疑与批判的自由主义,却被国内学者奉为圭臬,从而出现过分夸大普世价值却忽视个案细节事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他缺保守,本书中药家鑫案考虑到中华传统法律中的存留养亲,以及认为南京虐童案如中国古代“父慈子孝”的传统家庭事务,国家应该谨慎干预,可见其对本土法治资源的挖掘。当然,面对厚古薄今的质疑,他觉得他不是在为传统招魂,而是在理性分析中国古人不同于西方人的智慧与洞察力。

结合当下,可能会有人觉得苏力谄媚,顺应大势。我觉得恰恰相反,是他发现并促进学术趋势,他的观点态度早就十几年前就已定调,那时他还在与当时的民众还有法律界同行唱反调。在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为政治正确的年代,他是敢于对其批驳和反思的独行者,这点我非常佩服。可时过境迁,如今自由主义的声音被压制,对自由嗤之以鼻的人不再只是零星半点,苏力的观点现在俨然是另一种政治正确,不知道他是该欣慰还是烦恼呢。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五):实用主义vs教义分析

  毕业论文写写改改,焦头烂额,苏力的这本《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拖了近一个月才看完。写毕业论文真是没有耐心看这种专业相关的书籍,看到“法”字就要头大了。但是在这本书里,终于摸到了一点法理分析的影子——法理分析包含但不同于法律规范分析(教义分析?),牵涉可能影响法治和法学的全盘,包括但不限于司法制度、舆情、政治,包括但不限于公检法当事人等各个利益方。(就是要全面,就是要综合,我理解无力了,我对不起我的老师们)。感想:1.有点理解为什么说“初入法门,不读苏力”了。苏力的这套实用主义“接地气”的理论,会打破“依法”的观念规范,不利于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感。其实从信仰推崇,再到认清现实,再到怀疑无力,这个过程的教育更震撼人心。想起来之前看到的一句话,大意是一个人如果年轻的时候不是无政府主义者那么他将一事无成,一个人如果一直是无政府主义者那么他也将一事无成,大概同理吧。2.刚开始看的时候,非常焦躁,觉得老师的吐槽真是精准到位,鞭辟入里。但是看着看着觉得,老师的很多论据其实经不起深入推敲,这可能也跟法理分析牵涉面广,需要部门法知识多且细有关。但不可否认,论证说理的确引人入胜。而且老师的知识面之广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个方面,也着实堪称大家了。3.另一个,看完印象最深的是,苏力批评很多理论研究是在简化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而忽视了案件处理的关键恰恰就在事实。这其实也与司法实践十分契合——个案的难处在于事实查明,真正碰到法律适用难题的那是小概率的“大新闻”。但这种事实查明性的东西,对法学研究来说多是“技术性”的东西,似乎研究的可重复适用的价值并不大。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似乎难有解决径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