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的经济账》是一本由陈大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荣国府的经济账》精选点评:
●三星半。还有这个角度,真是厉害。只是叙述未免重复较多。
●全书读完,推荐程度可值五星。和《物欲<红楼梦>:清朝的贵族生活》第二部分比,这本书不重时代背景考证,几乎仅从文本出发分析,整理荣国府涉及的近乎所有经济生活,颇见些功力。分析李纨王夫人关系一节、贾府经济危机的根本矛盾是“农奴制生产与发达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节都很有趣。即本书倒也并不完全讲经济,部分是由经济事件引出人物分析,其实略显风格不统一,一些介绍书中情节引用有误亦是瑕疵。
●前两章和附录部分值得一看。其余部分太水了,像硕士论文,用了很多重复的例子(倒比较符合百家讲坛的风格)
●前六章甚好 后文渐至啰嗦重复
●这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但却能推及人物性格和辩正情节,虽然说的不够多,但很多观点出于巧,立于新,胜于理。
●被黛玉家产之谜的部分吸引来看的。看完以后略觉失望,引用原文文本过多,看不清楚作者自身如何挖掘文本的草灰蛇线。红楼本是梦,具象的看待它的经济基础是一个新颖的角度,不过非要算清林妹妹全身上下多少钱是不是也无聊了点?
● 欣赏这种思路的红学著作:扎实的文本细读,以账目为线索分析权力结构:林如海巨额遗产究竟去哪了?李纨和王熙凤为什么互相看不惯?荣国府的财政危机根源在哪?探春新政为什么以失败告终?实乃红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佳作。
●经济关系是权力关系,李纨和凤姐及王夫人的矛盾比较精彩,后面大半本有凑书之感,材料多重复。
●前半本很吸引人
●对细节的挖掘和分析,让人读来更觉原著的有趣。但是为了服务于这个章节的划定,很多段落不停的重复。
《荣国府的经济账》读后感(一):一个流水账的点赞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第二章 王夫人跟李纨不和,现实中也很多类似的,两个人没什么过节,单纯看不惯彼此。比如书中王夫人看不惯“书香门第”的儿媳妇,王熙凤看不惯“拿着端着”的薛宝钗。记得我去LV面试那次,我直接说“没法跟学历低又家境普通的人相处”,然后还反问主管“你知道为什么王夫人跟李纨不对付吗”但我从他眼神里感觉到他没反应过来李纨是谁
《荣国府的经济账》读后感(二):新角度看红楼
通过串联辅助角色和支撑内容,笔者重新梳理了一遍贾府的衰落过程。很像把一个话剧舞台给翻了过来,不必再受那些耀眼主角和激烈剧情的影响,他们且在前面演他们的,笔者带着观众站在后台观察舞台边角的配角和龙套演员行为逻辑,以及他们的服化道,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故事。
对于囫囵吞枣的《红楼梦》初级阅读者(比如我),这本书也很友好。笔者在提到具体情节或者出场人物时,都会对上下文做简单介绍,或者引用原文供读者体会,也会加入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批语对原文内容进行补充。很多内容恰恰是在我的初次阅读中被略过的部分,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刚好能填补阅读时的缺漏,阅读这本书时,也不至于一头雾水。
看完之后,无限庆幸自己活在当下。那个畸形的社会,吃了人还不吐骨头;掀开华丽的袍子,下面爬满了虱子。觉醒的人最是痛苦,同流合污是内心的折磨,奋起反抗是身心的毁灭,最后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那个,贾琏不是庶出吧?邢夫人看着也不像原配呀。
《荣国府的经济账》读后感(三):挂羊头卖狗肉,一本定位不清,啰哩啰嗦的红学书
1.本书定位有很大问题。本书的名字是荣国府的经济账,但是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只是讨论以经济为由头的社会关系,只有最后两章算是有帐,但与认知不符。作者在开头重点说用计算机的方式分析红楼梦,我还以为会用大数文本分析来个新理解。然而全书的内容全是不需要任何计算机参与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扯了个计算机的虎皮,干的还是一般红学家的事。从写作手法上看,这本书有点读者定位不明。从写作意图来看,这本书不属于带有科普性质的书,而是与同行研讨的书。但是内容上却很碎,感觉像是给没读过红楼梦的人看的一样。
2.写作能力真是一言难尽。来来回回用那几个资料,车轱辘话到处都是,前后重复十分严重。这本书起码要去掉一半内容才能说是比较好的作品。里面有好多内容的理解都很有问题。例如李纨判词对相的理解,还有月钱折算的问题,让我感觉作者好像对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很不熟悉。
此书对于只看过红楼梦的人会有点用处,对于看过文献的人用处不大。但是行文啰哩啰嗦,又没有得出什么独到的论点,不读也罢
《荣国府的经济账》读后感(四):钱,经济,人物
荣国府的经济账(没看完全书,后面几章没看)
小笔记 1.黛玉家产之谜:林如海巨额遗产给黛玉,经贾琏处理而流入荣国府。潇湘馆月钱的分发由贾母送来——专款专用。大观园的建造和元春省亲用掉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2.李纨和王夫人为什么没有对话 “不书”:曹雪芹故意不写 婆媳不和(家庭背景不同和文化气质差异),背后存在的利益冲突——荣国府的继承权相争。 世袭文化:长子长孙,嫡子嫡孙 王夫人二子:贾珠(长子),贾宝玉 贾珠之妻:李纨(来自知识分子世家,以不变应万变,明哲保身,掩饰) 王夫人的孙,李纨的儿子:贾兰(长孙) 3.荣国府应该谁管家 若王夫人交荣国府给儿媳—李纨管家,若贾政去世,贾兰继位就名正言顺了,王夫人和宝玉的地位就岌岌可危。 所以,王夫人便叫王熙凤帮忙管家,这一帮忙的过渡期大概要到宝玉成亲,有新媳妇进府为止 李纨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相妒:王熙凤妒李纨) 4.围绕月钱的风波 王熙凤妒嫉李纨的原因:李纨月钱定例是四两,但实际领了二十两 二者金钱观之差:王放贷,李吝啬 5.探春和她的治家尝试 李纨,探春,宝钗共同治家 探春始终立足于封建伦理的制高点,维护自己身为主子的尊严,这也是她在荣国府内巩固地位的根本之道 失败之因:李纨以“问事不知,说事不管”的方法自我保护,获得“厚道多恩无罚”的名声;宝钗把自己与荣国府的关系界定清晰,“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探春虽有抱负志向,却小心不作名分上的逾越。(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荣国府的经济账》读后感(五):从经济角度读红楼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最喜欢的一本,原著已经翻阅过无数次了。书中以贾府的一段小荣枯经历,吸引了众多读者与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其蕴含的背景,缘由或隐喻等进行分析品鉴。《荣国府的经济账》也从作者自己的角度出发,由书中一些片段作出解读,其中的一些结论颇有意思。
在第二章与第三章中,作者从李纨和王夫人为什么没有对话以及荣国府应该谁管家这两个话题入手,引出了一个我从未深思过的问题:荣国府未来会由谁继承?书中贾府虽然已开始由盛转衰,但作为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统领经济与行政大权的继承人之位还是很重要的。而老太太与王夫人对宝玉的娇宠溺爱,以及宝玉所享有的种种超格待遇使我想当然的认为荣国府以后一定会是宝玉来继承,却忽视了另一个有力的竞争者——贾兰。身为贾政嫡长子的贾珠曾是贾府无可争议的继承人,但他却不幸年少夭亡,而贾兰身为贾珠的嫡长子,也同时是贾府的嫡长孙,与宝玉这个嫡次子在继承权上确实是可以一较高下的,这么一来李纨和王夫人的关系就显得微妙起来。
对王夫人而言,如果将来是她的亲生儿子宝玉继承家业,她作为母亲所获得的地位和权力肯定比孙子贾兰当继承人的情况更有利,毕竟她与贾兰之间还隔着贾兰的亲生母亲李纨,而贾兰从小教养在李纨身边,在全书中也没有特别描写他与王夫人之间有多浓厚的祖孙情。所以作者以几次王夫人言语中透露出的对李纨的不喜,以及绕过李纨将管家权交给王熙凤等几点为据,得出虽然继承权问题没有在明面上直接写出,但私底下暗潮汹涌,各方都在暗地里打小算盘的推理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而后面几章由探春治家改革的失败,贾府中的奴才奴婢制度,经济制度和管理机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整理分析,推测贾府为什么会由荣转衰也有一定的道理。在开始阅读前我以为这本书会引用大量的统计学知识以及经济学原理来做分析,但其实并没有,对于一般人来说基本没有什么阅读障碍。
但缺点也是有的,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作者会不断重复引用书中的原文,车轱辘话太多了,对于已经熟读《红楼梦》的人来说有点太繁复了,如果修改一下降低重复率读起来观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