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或所有的士兵》是一本由邓一光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7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或所有的士兵》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愿无战争
战争不仅仅意味着幸存、死亡、胜利、失败,带来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是人性的考验。
这里面有无辜,有隐忍,有压迫。
作者的历时功底深厚,小说风格也独特,虽然阅读后大部分人物的名字叫不上来,但是那些鲜活的故事却不时忆起,令人痛心与感动。
无论以何种名义,战争总是人类历程中可耻的行为,愿世界再无战争。
最后,感谢豆瓣赠书。
《人,或所有的士兵》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人,或所有的士兵》
这本书以1941年香港保卫战为历史背景, 香港陷落,使中国大陆丧失了海外援助的重要据点。而如今,在这个人人自危的香港下,这本书的意义不言而喻。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好书,写了这么多,我似乎没有写出一点书的内容,是的,历史太宏大,本书选取的视角很刁钻,每一个小细节都值得玩味。所以,还是需要亲自阅读吧。总之,关于香港你想知道的一切,这里都有。
《人,或所有的士兵》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邓一光先生说过:“这个故事不是赞美人类的,不是鼓励人们的,它的暖意是黑暗中的点点萤火,不会放大,而且我一直警惕它们被放大……它只想告诉人们,人最可贵的不是英雄品质,不是理性精神,而是具有软弱和恐惧之心,这是上苍给予人类阻止自我毁灭的最后法器,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有可能,或者说最终不会成为魔鬼。拥有捍卫恐惧的权利,人类才能继续前行。任何光明的结尾,都与这个旨意想悖。”
全书741页,是邓先生韬光养晦十年的心血结晶。借用郁漱石这个虚构人物的视角,有生长在日本的郁漱石在卢沟桥事变后的纠结决断,有斡旋于中日英三方中的心酸,有栖身于战俘营的幻灭,不得不感叹邓先生扎实的历史功底。
联系当下的香港,不禁要感叹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四处挑动发横财的民粹主义,真是眼前的左是什么左,你说的右是什么右。
《人,或所有的士兵》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捍卫恐惧,方能前行
花了一个多星期,终于读完了这本厚达700余页,近八十万字的作品,这一邓一光先生潜沉十年的的作品,这一十分沉重的作品。
掩卷之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仅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落泪,也为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叹息。对于扉页中“远离战争,无论以什么名义”这句话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为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而庆幸,也更明白应当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1941年12月,日军挥师三万余人,历时十八天,攻陷香港。书中通过郁漱石的传奇经历,还原了这一惨烈的、被遗忘的香港保卫战和那一群在战争中被遗忘的人,将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给表现出来了,将人与战争这一永恒的主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邓一光先生说,人最可贵的不是英雄品质,不是理性精神,而是具有软弱和恐惧之心,这是上苍给予人类阻止自我毁灭的最后法器,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有可能,或者说最终不会成为魔鬼。拥有捍卫恐惧的权利,人类才能继续前行。
�b7 f`w7O[%
《人,或所有的士兵》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战争群像戏,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本书采用虚构人物和大量史实的交叠,以及法庭陈述、辩护和证人证言的串联形成的不同视角、不同口吻的陈述方式,读起来像是一本战争口述史。
全书最引人注目的是战争,但写的又不仅仅是战争。我更倾向于书中描写的是郁漱石的一生,是所有受到战争影响的人的经历。政治、人性、文化、家庭、利益,这些贯穿每个人人生的影响因素在战争背景下被进一步放大,继而影响到每一个人。“郁漱石”及其周围人物本身是否虚构已经没有意义,他以及他周围的人事物只是战争下各种矛盾的集中载体罢了。而这恰恰是本书展示出的战争残酷之处,一个人的人生应有一些通融回旋的自主性,而在战争背景下,这点余地基本已挤压殆尽。
此书无愧“潜沉十年超越之作”的标语,但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一是本书虽围绕郁漱石展开,但其实是战争年代的群像描写,真实人物和史实不少,没有一定的民国史基础直接阅读,阅读体验算不上好。二是本书以法庭辩护形式展开,所以书中一直在本人陈述、律师辩护、证人陈词等多人口吻间切换,有口述史色彩,虽然读者对事件的认识更有代入感,但也更零碎模糊,配上让人晕头晕脑的民国人名和事件,比较费脑。
《人,或所有的士兵》读后感(六):好书
邓一光先生去年的新书完全让我耳目一新,因为有太多禁忌和束缚,现当代中国文学似乎没有见过像“西线无战事”“裸者与死者”“生活与命运”这样的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厚重之作,最多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那样,倾覆的城只是模糊的背景,重点是乱世中的荒唐之恋,“人,或所有的士兵”则把香港保卫战放到了前景,地点本身就有其复杂度,仗名义上是英联邦和日本打,丘吉尔也不想华人掺合免得为战后被索回香港落下口实,实际上华人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五花八门,有大量通敌的汉奸为日本人立下汗马功劳,有很多加入英联邦军队奋力保卫家园,也有不少暴徒乘乱抢劫强奸……主角的身份也有其复杂度,生母和爱人是日本人,养母和父亲是中国人,他两个国家都爱,他在日本和美国上过学,是爱好文艺的世界公民,但是出生在军人世家,战争爆发必须变成民族主义者为国效力,因为对世界的这种荒诞性有所怀疑结果不见容于所有的人……香港保卫战只持续了十八天就沦陷了,所有人被关进战俘营,在地狱般的生存条件下华人们的内斗仍在继续,国军中央系的和粤系还有中共的游击队……日本投降后蓄足力量的国国共两党立即全力开打,即没有余力去参与战争审判也错失了提前索回香港的可能性……邓一光先生史料功夫做得足,为我们揭开太多被湮灭被简化的历史,故事人物都写得精彩,文字节制而有力量,让人掩卷深思,感慨沧然,我为这本书双挑大拇指[强][强]
《人,或所有的士兵》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人,或所有的士兵》读后感——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缩影,每个人都是时代
又一次很高兴拿到豆瓣读书组送出的一本书,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很厚。再一看作者,诶,是邓一光的作品。
邓一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我是太阳 》,在这本书中有这么两段话:“他们是太阳,真的太阳!没有什么能击倒他们!就算击倒了,第二天黎明,他们还会不屈不挠地升起来,继续燃烧他们的命!” 这种精神振奋着我,但是在这本《人,或所有的士兵》中,截然相反。主人公郁漱石最后至死都是无奈,无望,甚至可以说是自哀自悲。 在战俘营生活的一切已经深深刻在他的人生路上磨灭不去,伴随着他直到死亡,不光光是战俘营给予的心理阴影,还有自己爱的国家自己爱的人,还有自己素未蒙面的妈妈。在郁漱石的遗书中,不难看出,当自己一直信任的,一直信赖的观念崩塌的一刻,他对人生的意义有了质疑,所以选择了永别。
这本书以1941年香港保卫战为历史背景, 香港陷落,使中国大陆丧失了海外援助的重要据点。而如今,在这个人人自危的香港下,这本书的意义不言而喻。
维港的灯火依旧灿烂,交通信号灯的声音仍然有些急促,表面看去,香港依稀如昨,然而临街关门落锁的店铺、电视里嘈杂的示威声却在告诉人们,这里已经被一层暴力阴影深深笼罩……
在时代的潮流下,每个人物都是时代的缩影,每个人都是时代。
《人,或所有的士兵》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书到手后,我想,这应该是我读到的单体最厚的一本书了吧。长达700多页,包含的不仅是小说记述,更是1941年香港保卫战的深重历史。
一、故事线
本书以小说主人公郁漱石的两条故事线相互交错来叙述,一条是通过他人证词来展现郁漱石的留学、工作及生活线,另一条则是被俘之后的战俘营生活。这本书的新颖之处在第一次读到以法庭开庭模式来进行叙述,从他人叙述角度来展现主人公的故事,他人叙述能够体现出叙述者的思想,而利用这种方式来展现整个事实,并且与历史资料相互融合,更能体现整个小说的故事性和真实感。
二、关于孤独和恐惧
整本书都笼罩在一种孤独情感中,只得其父不知其母的亲情孤独、战俘营里的死亡威胁、似乎看不见尽头的战争。在这样的环境下,考验的是人性与人的本能之心。
“没人在乎我活着还是死了,我必须为自己找一个生而为人的理由,而不是活着的理由”
修罗场般的战俘营,绝望的人随时面临着奔溃,人已经变得不像正常的人,对残忍,死亡开始麻木。人的最后一点畏惧也逐渐消逝。可是,在经历三年的俘虏之后,他逃出了战俘营,这就意味自由了吗?不,战争带来的恐惧是一种深入骨髓,无法遗忘与摆脱的恐惧。
我们的愿望是希望世界和平,郁漱石亦是。他在用他微小的力量抗衡着战争的残害,纵使他一直说自己是懦弱的,软弱的,如同一吹就散的蒲公英,但他依然在反抗着,为自己命运抗争着。
“我想我应该活着”。
《人,或所有的士兵》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拥有捍卫恐惧的权利,人类才能继续前行。
首先感谢豆瓣赠书。本书篇幅较长,大约70万字有741页之多,由于时间的关系,先粗略的读了一下。
本书的历史背景是1941年11月发生的香港保卫战。这场战役是日军偷袭珍珠港后,派军进攻香港,在18天内整个香港沦陷,香港进入了日治时期。全书的叙述方式是通过主人公郁漱石在战后被法庭指控犯下通敌叛国罪的虚拟背景展开,通过主人公以及身边主要人员的陈述复原了香港保卫战以及主人公成为战俘在燊岛D战俘营的经历。
主人公郁漱石是个单纯的人,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低估了人性的复杂面。父亲郁知堂让远在美国留学的他回国抗战,郁漱石的生母为日本人,先前他也在日本留学与日本人之间有过爱情以及友谊,让他在道义上无法与日本人厮杀,所以选择了后方的支持工作。种种变故和机缘巧合让他在香港即将沦陷时因为一批救援物资而留在香港接而成为战俘。战俘营是个微缩型的社会,各种派系,各方利益让原本善良天真的郁漱石成为了所谓的“通敌叛国”之人。结局暗淡,自我了断结束了悲剧的人生。
作者邓一光说 :“这个故事不是赞美人类的,不是鼓励人们的,它的暖意是黑暗中的点点萤火,不会放大,而且我一直警惕它们被放大……它只想告诉人们,人最可贵的不是英雄品质,不是理性精神,而是具有软弱和恐惧之心,这是上苍给予人类阻止自我毁灭的最后法器,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有可能,或者说最终不会成为魔鬼。拥有捍卫恐惧的权利,人类才能继续前行。任何光明的结尾,都与这个旨意想悖。”
人性有坏,从而有了战争。人性也有好,让人类继续前行。
《人,或所有的士兵》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生命是一场选择,忙着生或忙着死。你呢?你又是为什么而活着呢?
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远离战争,所以我们很难体会那种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痛苦。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纪录片《中东大宝荐》,里面有一集作者去黎巴嫩的孤儿院做义工,我深刻感受到了现代社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惨剧,孩子们是无辜的,可是他们又能做出什么选择呢?
初拿到这本书,很震撼,长达700多页,大量的陈述和调查,花这么长时间用心去做一件事,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感谢作者带来的感动。
郁漱石这个主人公的经历是带着历史沉重感的简单,他是历史的见证人,他可悲、可叹、可喜。如同《飘》里面的斯佳丽,怯懦却乐观,说到底只是想好好活着而已啊。
香港保卫战,离我们已经很远久之前的事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些我不知道的历史。没有战争疯子,有的只是利益,没有人喜欢自己流血,有的只是无奈的抗争。写到这,我想说一下最近香港发生的冲突事件。没有什么事的发生是毫无根据的,年轻人的不满也好(失业、高房价、经济低迷),外国势力的介入(英、美),我们不需要过度美化和丑化,但是我们应该心平气和的来解决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制度,历史只会向前,不会倒退,请多点耐心。这才过去多少年?流血和牺牲难道又要在香港上演了吗?不,绝不是。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我觉得我一时还完全理解不了,可能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多,以后会理解的更加深刻吧!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你需要的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呢?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和平是基础,没有战争才是一切的希望。
愿每个人都好好的活着,有意义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