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烟火漫卷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19 01:07: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烟火漫卷读后感1000字

  《烟火漫卷》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20-8-3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烟火漫卷》读后感(一):希望迟子建继续再出好作品

  

很喜欢迟子建的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深深记得读完踏着月光的行板这篇小说时的感动。一直很喜欢迟子建老师笔下人物在艰难后仍然选择追寻光明的温暖笔触,我觉得这跟作者的内心也许息息相关。张爱玲是那种揶揄嘲讽,对笔下的人物没什么同情心,隔岸观火一样。而迟子建老师最终总会回归到人性善良的一面。两位作家都很喜欢,但是更喜欢迟子建老师的这种人生态度。

  《烟火漫卷》读后感(二):寻找与原罪

  

读完《烟火漫卷》,想起两部书,一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一个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迟子建老师的《烟火漫卷》以她一贯深沉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哈尔滨这座洋气而又东北,没落中又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城市中的一个个带着伤痛和秘密,善良而又矛盾的卑微的生灵。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每个人都为了生活带着伤痛前行。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到对这座城市,对城市里每个认真生活的普通人的悲悯的情怀。刘建国驾驶的爱心救护车

  《烟火漫卷》读后感(三):一场烟花的盛宴

  

5年前在书店废寝忘食读完了迟子建的《群山之巅》,爱不释手。而今考研备考之时,得知迟子建长篇新作《烟火漫卷》于8月已经首版,喜不自胜,早早买来放家,因为我怕寄到学校,看一眼就停不下来了。我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成了“灯谜”。作为我书单的头魁,《烟火漫卷》以哈尔滨为背景,讲述了为其破晓、伴其入眠的小人物。迟子建为穿行在其中的每个凡人,都赋予了不平凡的色彩。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有天真浪漫的童心,令人忍俊不禁;也有饱经风霜的苍生,令人哀叹不已。每一个小人物,在现实中都有着自己的影子;每一处小情节,在大地上都有自己的色彩。哈尔滨历史深藏的风云,在《烟火漫卷》中,一一道尽。

  《烟火漫卷》读后感(四):最爱人间烟火

  

疫情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常常在下班后去家附近的自助图书馆借取书,那个时间段刚好是大多数人家一天外出工作学习结束的时间。我能看到下班族在蔬果店挑挑选选,看到附近住户拉着自家狗遛弯,看到小孩四处乱串家长叫都叫不住,看到饭后的大姐们呼朋引伴为当天的广场舞准备…取完书的时候往往是暮色降临的时候,原本暗淡的视野会一下子被路灯点亮,耳边是各种吵吵闹闹的声音,烟火气满满。迟子建先生笔下的哈尔滨,有历史留下的文化厚重感和东北大地的山河景象,有不同层次人群的悲欢离合。好人不全是好,坏人不全是坏,悲剧的人生里时不时有惊喜,峰回路转不知道幸运孕育的是不是好结果,从清晨到迟暮,从初春到深冬,从生命的诞生到逝去,从别离到团聚…看完书我会想,刘建国和武鸣达到和解了吗?他还会回去开爱心车吗?老于家是会拥有两个孩子,还是一个都不能?那个院子里的人的结局会怎么样?我希望他们都能有好的结局。

  《烟火漫卷》读后感(五):《烟火漫卷》书评

  偶然在《收获》上读完的一部小说。小说的开篇提到了哈尔滨,便很快被吸引到,在我记忆中,对于哈尔滨这座城市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别离之后,仿佛感觉心从未离开。红博广场、中央大街、斯大林公园、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小说中提到的这些标志都曾出现在我的记忆里,深刻而难忘;我住过果戈里大街上的酒店,对于秋林公司和儿童乐园有些许印象;我在老道外闲游,吃过张包铺的包子,尝过老鼎丰的月饼,或许也曾路过“榆樱院”这个地方;索菲亚教堂前的鸽子,中央大街上的砖石路,这些都构成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印记符号,让每一个来过这座城市的人们都会爱上它,甚至小说中提到的那座犹太教堂改造的音乐厅,我也曾驻足过,读着这部小说,像是重新游历了一番哈尔滨一样。这部小说生活化细节丰富,不用很用力都能读懂,很多情节颇耐人寻味。结尾处收笔有些草率,很多故事没再讲的更完整,算是一种遗憾,开放性的结局似乎不太适合这样一部生活化极高的小说,我更希望看到一个更加美满或者更加悲伤的结尾;但哈尔滨这座城市总会自带很多神秘的色彩,即便你再了解它,也总感觉它会告诉你许多的故事,也许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从春出发,至冬结束,经历了四季的一个轮回,哈尔滨,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很多人,奋斗着,忙碌着,记录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悲欢。

  《烟火漫卷》读后感(六):严肃玛丽苏文学,地域文学,有点腻

  

这本小说在收获读完了。

上卷比较好,下卷很乏力。

小说开头很抓人,细腻。

上卷我能给8分,下卷5分吧

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对城市的眷恋和倚靠,城市变迁,人的生活一直向前,细腻的文笔,悬念迭起的编排,沉郁的感情。

对哈尔滨城市的描写绝了,看完了我想去东北旅行!

然而,在人物上,关键人物翁子安和黄娥太悬浮。

翁子安确定不是古早小说里的富二代、霸总吗?

默默照顾女主,送钱送东西帮忙修房子,和其他特别有生命力的人物相比,这个人物很不贴地。

女主黄娥,玛丽苏本苏,见过的男人都爱她,连飞禽走兽都要依恋她。

就不合理,不适合整部小说的基调。

老一辈人都写得很好,年轻的几乎都脱节。

这大概是这本小说给我最大的印象了。

  《烟火漫卷》读后感(七):我心中最好最好的女作家

  2020.10.23 今天是霜降,我看完了《烟火漫卷》这本书,看完之后有点恍惚,后悔对于女神的书不应该断断续续看的,一气呵成才好。从大一就开始喜欢迟子建,到现在为止已经8年,从《额尔古纳河右岸》开始,长篇《伪满洲国》《白雪乌鸦》《晚安玫瑰》《群山之巅》《候鸟的勇敢》,中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清水洗尘》《向着白夜前行》《起舞》等,甚至她的散文也买来读一读,我至今比较遗憾的是大学时没有选到关于她的毕业论文,我读尽了她所有的书,我真的有很多话想说。 在看的时候想说的很多,可要是真的记录下来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我的脑海里,会经常浮现她在大兴安岭家中的窗前伏案写作的场景,窗前是连绵的山脉覆盖着厚厚的雪,身旁有厚厚的满是字迹的稿纸…… 还是说回这本书吧,迟子建一向是以勤奋著称的,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做了大量的书籍档案的调查,整个故事披着悬疑的外衣,所以会比较好读,在“烟火漫卷”的题目中,就可以窥见升起的浓浓的烟火人间,作者一如既往的细腻,感性,温暖,厚实,柔肠百结。不愧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不愧是当代文学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物,虽然可能要比之前的自己稍稍逊色,但是我依然会给她打五颗星

  《烟火漫卷》读后感(八):一些读后感

  

在收获上看完了迟子建新篇《烟火漫卷》,看的过程中一直有感触:作家遇到自己合适的题材是多么的重要。 迟子建空灵而富有情感的的文字在描述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与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和鄂温克族独特的宗教信仰相得益彰。在茫茫森林中,鄂温克族与自然相处,信奉自己的神灵,这种愚昧而又执着的精神用这样的文字风格写出来是再合适不过。而当背景转换到了现代都市,迟子建描写中流露出的对于自然和宗教的过度崇拜就与城市的气息格格不入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部对于雀鹰的描写,过于人性化的处理若是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尚可以说是神性的体现,以衬托自然的奇特与美妙。但在都市背景中,如此主观的描写带来的却是一种与文章尽力塑造出的市井烟火气息相膈应的冲突,使得文章整体风格显得割裂而不深入。 另一个遗憾就是在城市的群像描写中,每个人物都下了笔墨但效果却不显著。在刘建国寻人这一主线贯穿故事的前提下,刘骄华这一人物在遇见黄娥时的私心与认为老李出轨前后的举动在狱警的身份下显得真实而生动,是我认为全文中最出彩的配角。但可惜的是,全文并没有一个人物的高光时刻来让人铭记住角色。所有的人物的行为处事在没能理解人物核心的读者看来,都像是对于既定人际关系僵硬的回应。 整体上来看,这还是一部佳作,迟子建一如既往地情节好,对于生活观察细致:做煎饼的大秦小米与陈秀之间的相处;架马车撞了黄娥的农夫提出用小舅子的房子来为刘建国出轨提供场所以作报答;谢楚薇对于杂拌儿的母爱以及杂拌儿在黄娥与翁子安相好之后对于黄娥的嫌弃,都是对于生活素材的敏锐捕捉和巧妙加工,可见功力。 与《额尔古纳河右岸》相比较,《烟火漫卷》只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而并非是迟子建的巅峰之作。迟子建估计也难遇见比鄂温克族百余年历史这一题材更适合自己的素材了。

  《烟火漫卷》读后感(九):哪一位上帝会原谅我们呢?

  

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心底都有着不为人知晓的罪,可惜他们没有得到一个痛快的斩立决,而是被迫用余生来接受一场漫长的凌迟。张玮玮唱:“我们都有着各自的罪啊,哪一位上帝会原谅我们呢”。对于这些人来说,苦行一般的生活是他们自愿的赎罪,因为:

“对一个本质善良的人来说,罪恶是不会被岁月水流淘洗掉的,它是一颗永在萌芽状态的种子,时时刻刻要破土而出。”

城市的烟火消解了痛苦的锐度,再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爱与撕心裂肺的恨,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寻找,年复一年的等待。然而,这样的日子竟也不是完全的灰茫一片,虽然苦难是如此的实在而沉重,可生活的诗意总是能穿透暮霭沉沉的天空,让你觉得虽然人是如此的渺小又可怜,却又是那么的美好而珍贵。书中刘建国为数不多的几次大哭,黄娥对卢木头的追忆甚至是小鹞子的死亡等等,写得都特别的浪漫,是我最爱的部分。

“谁没有痛呢,只不过这痛,生在自己的心底,别人不知晓而已”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书中那些能在“霜中赏花”的人才更格外让人感动吧。

除此之外,书中对哈尔滨城市生活的描写也极为丰富和生动。一本书下来被种草了不少好吃好玩的,希望可以早日去拔草~ :)

  《烟火漫卷》读后感(十):烟火漫卷——我们活着,历遍日暮与晨曦

  

“无论冬夏,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大地卑微的生灵。” “无论冬夏,伴哈尔滨这座城市入眠的,不是月亮,而是凡尘中唱着夜曲的生灵。” 这是一本开始于晨曦乍现,结束于夜幕渐浓的小说,读过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迟子建老师的著作,往往透着冰天雪地的凛冽与寒冷,但也饱含着属于她所特有的那份温暖与赤诚。 小说以一个普普通通的“爱心救护”司机刘建国为中心,围绕一些与他有关系的亲人朋友展开叙述。 若要说出串联起整部小说脉络的一个词语,那应当是“寻找”。刘建国因为年轻时不慎弄丢了好友的孩子,在此后几十年的人生中踏上一条“寻找铜锤”的漫漫长路;小镇妇女黄娥因为气死丈夫心存愧疚想要殉夫,但是为了给儿子一个父亲还活着的假象,孤儿寡母来到哈尔滨,踏上了一条“寻找卢木头”的不归路。 书中一些配角的描写也是可圈可点。退休狱警刘骄华一身正气,却在历尽沧桑的晚年莽莽撞撞地寻找爱情;丢失孩子的于大卫夫妇尝尽骨肉分离的悲痛,半生都在寻找一个孩子,来倾注自己全部的爱与心血;外地出来闯荡的青年情侣,在悲喜交加中寻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 还有太多太多数不尽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虽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每个生命都有血有肉。 和许多作家喜欢讴歌英雄主义不同,迟老师仿佛更喜欢将视角转向这个时代的小人物,他们或许是一个普通的黑车司机、一个被城管驱逐的卖菜农民、一个好色的孤独老头,甚至一只死于非命的鹰,都可以幻化为她笔下鲜活的生灵。 也正是这样的细腻文笔,才能将人性的复杂逐一剖析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本书中,黑与白、善与恶变得不那么泾渭分明,每个人都不是那么完美,都有着难以掩盖的自私与卑劣,但却都有着真善美的一面,他们内心深处的爱与包容同这些自私与卑劣一起,撕扯、挣扎,最终辩证统一,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也正因如此,书中那些市井人物才能跃然纸上,有血有肉,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就真真切切地生活在我们这座城市,也许是我们某个时刻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许是某个和我们一样为了生活早出晚归的奋斗者。 这部小说读到最后,让人忍不住想要感慨造化弄人。仿佛在我们上空,真的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着芸芸众生的命运。诚然,和这样的力量相比,我们无能为力。 但尽管他们尝尽了人生的悲苦,却依然热爱生活,热爱这座城市。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这座城市点燃了星星点点的烟火,一簇一簇,一团一团,最终烟火漫卷,光芒万丈! 他们燃起的何止是烟火,那是热气腾腾的希望啊! 生而为人,我们必将历遍日暮与晨曦,愿你熬过漫漫长夜,依然有拥抱晨曦的勇气与力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烟火漫卷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